全球氣候暖化不斷加劇,紅火蟻或成未來統治地球霸主?

2021-01-08 胖福的小木屋

近日,國家發布《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在這些入侵物種中,有對農業的危害的,比如煙粉蝨,是大田作物的主要入侵害蟲,能夠傳播70多種病毒;有對林業的危害,最臭名昭著的當屬松材線蟲;會與牧草競爭或直接危害牲畜,對畜牧業造成危害;還有一些入侵物種會擠佔受保護物種的生態位,嚴重的可導致物種滅絕,從而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

甚至一些入侵物種將對人體健康產生威脅,最臭名昭著的當屬紅火蟻了,紅火蟻對人有攻擊性和重複蜇刺的能力,人體被紅火蟻叮蜇後有如火灼傷般疼痛感,其後會出現如灼傷般的水泡。多數人僅感覺疼痛、不舒服,少數人對毒液中的毒蛋白過敏,會產生過敏性休克,有死亡的危險。如水泡或膿包破掉,不注意清潔衛生時易引起細菌二次感染,能引起這些反應,是因為火蟻腹部末端有連接毒腺的螯針,連續刺入皮膚,釋放毒液引起過敏反應,毒性成分為水溶性毒蛋白。

紅火蟻在分類上屬於昆蟲綱膜翅目蟻科火蟻屬,體型只有2-6毫米,原產於南美洲的巴西、巴拉圭等地區。

儘管在1973年才正式命名,但是早在1930年,紅火蟻就已經入侵美國,每年能以198公裡的速度向外擴散,成為臭名昭著的入侵物種。

除了會危害人體健康之外,紅火蟻還會叮咬人類牲畜,啃咬農作物,紅火蟻還能啃咬各種電力設備的絕緣體導致短路等巨大的安全隱患,造成的經濟損失數以億計,紅火蟻也擅長捕殺幼鳥和爬行動物,包括鵪鶉,短吻鱷,蜥蜴和海龜,尤其是受威脅的美國易危物種沙漠地鼠龜。此後,紅火蟻橫行美國70餘年,美國,每年有超過8萬人被紅火蟻蜇傷,且致死率居高不下。

紅火蟻之所以難以消滅,得益於它強大的繁殖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蟻后每天可最高產卵800枚(IUCN數據,另有論文稱為1500枚),而紅火蟻存在多蟻后型,一個蟻巢裡有多個蟻后,後者的繁殖和擴散能力更強一些。一個幾隻蟻后的巢穴每天共可以產生2000~3000枚卵。當食物充足時產卵量即可達到最大,一個成熟的蟻巢可以達到24萬頭工蟻,典型蟻巢為8萬頭,這讓讓它們在生態位中佔據了主導地位。擁有多個蟻后的紅火蟻群可以在每畝土地建造67-83個蟻丘。

而紅火蟻對熱的耐受性最低溫度為3.6℃,最高溫度為40.7℃,幾乎可以在任何土壤裡築巢。2004年,在中國廣東首次發現紅火蟻,2013年據中國農業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分布行政區名錄,紅火蟻分布於中國7個省/區,169個縣(市、區)。

紅火蟻的入侵、傳播包括自然擴散和人為傳播。自然擴散主要是生殖蟻飛行或隨洪水流動擴散,也可隨搬巢而作短距離移動;人為傳播主要因園藝植物、草皮、土壤廢土移動、堆肥、園藝農耕機具設備、空貨櫃、車輛等運輸工具汙染等作長距離運輸。這也是為什麼紅火蟻可以快速入侵各大省市的原因。

根據2018年發布的《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從上個世紀伊始到2017年,我國地表的平均氣溫已經升高1.21攝氏度。

在如今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對於紅火蟻的繁衍可以說是如虎添翼。紅火蟻會不會像1998年的電影《螞蟻的襲擊》一樣肆虐地球進而統治整個生態圈呢?

一項德國的研究發現,在1989年到2017年的二十多年間,受棲息地被破壞,生態環境惡化,人類活動等影響,一些地方昆蟲的生物量已逐年遞減,下降了75%。然而,其他昆蟲消失殆盡,反而讓紅火蟻迅速搶佔了生態位,見縫插針地擴展自己的地盤。

2019年,日本東京港青海碼頭貨櫃場內已經累計發現了超過300隻原產於南美地區且具有超強毒性的紅火蟻,直接轟動了全國,日本首相官邸召開緊急會議,要知道在日本境內這種外來生物根本沒有天敵,如果不加控制日本政府很有可能會每年多花數十億美元去消滅這群螞蟻。內閣長官用「事態升級」來形容此次「外敵」入侵,同時告誡民眾,發現這種生物切勿用手觸摸,必須第一時間通知當地有關部門。

世界各國的防治手段都是以毒餌劑為主。在實施化學防治的基礎上,同時加入生物防治因子能進一步優化防治效果。但是收效甚微,目前,中國科學家寄希望於培養雙齒多刺蟻來對抗紅火蟻,這種螞蟻領地意識很強,並且有攻擊紅火蟻工蟻的傾向。

關於兩種螞蟻的研究顯示,雙齒多刺蟻總是選擇主動進攻多過防禦,而紅火蟻則以防禦為主。在對抗不同體型的紅火蟻時,多刺蟻策略也有不同,比如在面對紅火蟻小型工蟻時更多選擇主動進攻,而當對手換成了大型工蟻,多刺蟻就減少進攻,增加防禦。

即便在相同數量下,紅火蟻的損失也比雙齒多刺蟻更多。無論誰先進入覓食區,雙齒多刺蟻都能做到一換三的交換比;當雙方同時進入覓食區,兩者的損失是最為接近的,此時紅火蟻差不多能和雙齒多刺蟻一換一。

然而利用雙齒多刺蟻消滅紅火蟻,當雙齒多刺蟻種群龐大來起來,是否又會對環境產生不良的影響呢?

最後,在紅火蟻的疫區,進行戶外活動要特別小心,不要踩到蟻巢。不慎被紅火蟻叮咬,迅速用肥皂與清水衝洗被叮咬部位,有條件的情況下冰敷處理,簡單處理後在醫生指導下塗抹外敷藥物緩解瘙癢疼痛,切勿抓破水泡以免導致二次感染。

相關焦點

  • 全球暖化加劇,2020年將成史上第二熱的年份
    多災多難的地球,今年除遭新冠疫情蹂躪,溫度也愈來愈高!聯合國旗下的「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最新報告,2011到2020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0年,即將落幕2020年,可望成為史上第2熱的年份,僅次於2016年。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沉痛警告,地球已瀕臨陷入「氣候災禍」中。
  • 全球變暖加劇,地球或成煉獄?
    因此,隨著世界地球日50周年的紀念,也是全球籤署《巴黎協定》,承諾採取氣候行動的5周年關鍵節點的到來,聯合國多機構聯合表示,儘管2019冠狀病毒病仍在世界範圍內傳播肆虐,佔據了新聞的頭版頭條,勾走了人們的思想和的注意力,但採取氣候行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並沒有絲毫的改變。
  • 北極正在形成新的氣候系統,全球暖化並非未來,我們可以做什麼
    導讀:大家好,我是小二黑,據相關資料顯示,北極已經正在形成新的氣候系統,那麼全球暖化的現象也已經不是未來的事情了,而北極無冰狀態出現的時間也將會遠遠提前,我們究竟可以做什麼呢?接下來一起來看一下。
  • 什麼是全球暖化?
    全球暖化  這裡提出一見需要注意的事情,全球暖化是溫室效應所帶來的後果,而非溫室效應的另一含義,溫室效應的含義是溫室氣體的排放超過一定的平衡值(即地球可正常"消化"的數量單位),而溫室效應的產生,其中一個惡果即是全球暖化.全球暖化導致冰川加速溶解,海平面上升,人類可居住地減少等負面反應.
  • 氣候暖化臺灣海平面升 環保團體估臺南淹水最嚴重
    中新網9月23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響應全球氣候行動,環保團體綠色和平22日在臺北西門町設置250釐米高的冰雕裝置藝術,以融冰呼籲民眾重視全球暖化現象,並預估到2050年,臺南市受淹水影響面積約310平方公裡。
  • 研究稱全球暖化若持續 野生咖啡豆未來將滅絕
    研究稱全球暖化若持續 野生咖啡豆未來將滅絕 原標題: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新加坡「聯合早報」9月4日報導,澳洲氣候研究所在最新公布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若全球暖化以目前的軌跡延續,野生咖啡豆可能在2080年滅絕。
  • 地球表面溫度上升快!法國新氣候模型顯示全球暖化加速
    法國科學家今(9月17)日表示,根據新的氣候模型,燃燒化石燃料排放至大氣中的溫室氣體,促使地球表面溫度上升的速度,較過去所認為更快。
  • 全球暖化加劇,北極熊的危急時刻到來?
    全球暖化加劇,北極熊的危急時刻到來?upgrading to a web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video 2018年全球經歷了一個熱辣的夏天
  • 全球氣候暖化與生態改變 英國特種蝴蝶或瀕滅絕
    全球氣候暖化與生態改變 英國特種蝴蝶或瀕滅絕 2015-08-12 10:19:45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李季   中新網8月12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科學家發現,如果全球暖化不減緩
  • 臺媒:全球暖化最快速 臺北2050年被淹沒
    臺媒:全球暖化最快速 臺北2050年被淹沒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25日 13:18 來源:   臺海網1月25日訊 如果大禹治水是第一次暖化、唐朝滅亡起於全球氣候第二次暖化,那麼我們現在所面臨的
  • 全球暖化求生艱難,北極熊「捕食幼子充飢」愈趨常見
    全球氣候危機日漸加劇,人類的過度開發和排放廢氣使得地球的生態環境逐漸毀壞,全球暖化也逐漸惡化,近日南極更出現單日破20度的高溫,令科學專家相當擔憂。另外,北極地區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開採化石燃料的緣故,導致冰層正加速融化,北極熊面臨糧食短缺,出現自相殘殺的現象,甚至出現捕食幼子的情形,更有人更捕捉到成年北極熊叼著幼熊屍頭的照片,畫面相當震撼。
  • 全球今年十大天災嚴重反映出天氣暖化影響 造成保險損失高達1500億...
    非政府組織「基督徒互援會」周一發布的報告顯示,全球今年十大最嚴重的天氣災害導致的保險損失高達1500億美元(約1992億新元),反映出全球暖化造成的長期影響。   根據該報告,這些天氣災害共奪走至少3500條人命,並導致逾1350萬人流離失所。
  • 地球的溫度:全球暖化創造出哪些新概念
    在人們意識到在快速的經濟發展,舒適豪華的生活會排放較多的二氧化碳,使得全球暖化得不到緩解時,一些新的概念就會創造出來。  在今天的節目中,你會聽到碳匯、清潔發展機制、氣候交易所等等以前聞所未聞的東西。無論這些新鮮事兒,它們的命運是怎麼樣的發展,它們的誕生已經值得我們慶祝了。相信人類未來的文明發展,會多一些想到地球的溫度。
  • 全球暖化下的COOL共識
    這次全世界100多名國際領袖齊聚巴黎,商量地球未來的氣候災難,給世界最大的警示是,要擺脫陳舊的能源習慣是多麼困難。其中之一是,很多政府常年對煤炭和石油給予能源補貼,結果不僅沒有幫到切實需要幫助的窮人———多數窮人無力負擔汽車,而且人均耗電量較小——— 反而刺激了能源浪費。最重要的是,這種行為釋放了錯誤信號,多半被公民解讀為「政府鼓勵傳統能源消耗」。
  • 外媒:專家稱全球暖化或導致北極熊數量減少3成
    參考消息網11月20日報導 外媒稱,專家表示,由於全球暖化造成北極海冰融解,到本世紀中期,北極熊數量可能減少超過三成。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11月20日報導,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報告顯示,目前全球約有22000至31000頭北極熊,但由於它們棲息的海冰日益縮減,生存越來越困難。
  • 地球氣候「不平衡」?全球變暖趨勢成定局,體感溫度達40度!
    在地球上,最近的氣候變化可以說是我們很難想像的,地球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都是呈現出不一樣的氣候變化,暴雨,高溫等都是相繼而來,這個問題呈現在世界各國,包括我國在內。根據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顯示,全球變暖已經在開始對我們地球進行改變之中,在北極的部分島嶼地區,也達到了我們有史以來最熱的氣溫,根據數據測量,在朗伊爾城區域,高於常年6.0攝氏度,連續第90個月超過正常溫度,這是地球溫度最不平凡的一種表現。
  • 你知道嗎|全球變暖下,溫室效應會使地球溫度升多高?
    人為溫室氣體排放所導致的全球氣候變暖越來越受到重視。 未來,人類活動影響下,地球溫度會升高多少? 本期特邀中國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翟盤茂,對其進行解讀。 什麼是溫室效應?
  • 大西洋環流減緩致氣候變暖加劇---中國科學院
    以往大家關心較多的是表層過程,即AMOC向北輸送暖水,為歐洲帶來溫暖溼潤的天氣。不過,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北極海冰和格陵蘭冰蓋融化形成淡水並注入北大西洋,減少了北大西洋深層水的形成並且使AMOC減緩,從而使向北的熱輸送變少,導致歐洲以及北半球變冷。
  • 地球主宰者:那些年的地球霸主
    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溫度逐步下降以後,在極其漫長的時間內,由碳、氫、氧、氮、磷、硫構成生命的主要元素等非生命物質經過極其複雜的化學過程,一步一步地演變而成的。約44億年前,地球出現了生命之源--最早的水。約40—35億年前,地球出現了單細胞生物。約16—5億年前,地球出現了最早的多細胞生命體。由單細胞生物到細胞生物的進化。
  • 對抗全球暖化是美國的「溫泉關戰役」
    近日戈爾被邀出席參眾兩院有關全球暖化問題的聽證會,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戈爾在聽證會上抨擊了美國政府在應付全球暖化問題上的曖昧態度,他說「我們的地球正處在危急關頭……這是一個對(人類)道德力量的挑戰」而全球暖化問題「就是我們的溫泉關」。控制著兩院的民主黨人能否借勢逼布希政府接受歐盟提出的環保協議,以及給美國的廢氣排汙量立法設限成為關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