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沒事的時候就喜歡掏耳朵,認為這是愛乾淨的一種行為,而且每次掏出一大塊,心裡也是極為舒坦的,但是掏耳朵這個行為存在很多誤區,讓我們重新認識一下這個行為,否則一不小心就有炎症纏上你的耳朵了。
很多人認為耳朵掏得越乾淨越好,而且手自然而然的就開始行動了,一閒下來就搞衛生。但是對耳朵來說,是你把他的保護傘給掏走了。耳朵分泌的耵聹(也就是耳屎)它的作用還是很大的,只是我們平常看不到而已。
第一大作用就是抵抗細菌和病毒,耵聹富含油脂,能夠在耳道皮膚表面形成酸性膜,具有抵抗細菌和病毒的作用。
第二個作用就是阻擋異物進入耳朵,耵聹富含油脂,能夠滋潤外耳道皮膚上的細毛,他們互相配合,能夠阻擋外界進來的顆粒物,並且能夠防止昆蟲進入外耳道。而且耳朵不小心進水時還能夠阻擋髒水,能夠有效的預防外耳道炎和中耳炎。
第三個作用就是保護鼓膜,耵聹在外耳道中佔據了一部分位置,對傳入的聲波能夠進行過濾和緩衝,能夠有效保護鼓膜,而且還能夠保持耳道的溫度和溼度,保持鼓膜的最佳狀態。
既然耵聹的作用這麼大,那平常該不該掏耳朵呢?我們要知道的是,耳道本來就有天然的自淨功能,我們平常在說話吃飯時,耵聹都會隨著一起運動,在藉助皮膚上汗毛的推動作用,進行自然脫落。如果頻繁掏耳朵的話,首先就容易導致中耳炎,所以我們一定要控制住次數,如果對耳朵造成損傷的話,容易導致耳內出血,從而誘發細菌感染。
而且還會刺激耳道皮膚,導致皮膚瘀血,耵聹的分泌就會增多,堆積越來越嚴重。另外,如果掏耳朵時,掏得很深,還有可能造成聽力下降,引發聽力障礙,給我們的正常生活帶來很大的負擔,另外還會有多種慢性炎症一起產生,而且如果產生中耳炎,而且治療不及時,更會誘發多種耳鼻喉疾病。
所以我們在平常一定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最多一周清理一次耳道,不要太頻繁,而且,最好用棉棍在外耳道輕輕轉動,讓其自然脫落,儘量不要使用尖銳物品。如果耵聹又大又硬,不要硬取出來,建議去醫院使用滴耳藥劑,在耳科醫生的協助下進行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