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平臺發行的文章皆是因緣法,是開啟個人智慧的鑰匙、工具、土壤、善緣,最終的目的是幫助你打開個人的道法之門,一定要學會變通理解,透過頭腦(多維全息)心智觀照(覺醒)心靈實相(有相無相)智慧,透過實相智慧(覺、道、梵)覺照(證悟)本我自性、道性、天性、人性。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簡稱《清靜經》,原文五百多字,平臺分六章講解,修行密鑰是平臺推出的一個系列,附加分享各種修行方法,如有不理解或其它分歧可留言共同探討。修行建議悟後起修,在充分理解和有懂的人指導下循序漸進,否則建議只是看看,不要盲目嘗試!切記!如《愣嚴經》所講一切境界都是障礙,不是勝境。如《圓覺經》所講清心淨覺是修行的根本。如《金剛經》所講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如《陰符經》所講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如《內觀經》所講道以心得,心以道明。如《道德經》所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原文一: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附議:
大道無形,這個「無形」比虛空還無形,是一種「強名」表達。就好比你做了一個夢,夢裡的「人物」是無法知曉做夢者。大道無形,生育天地。我們在天地之中(境界)用大腦心智(腦波)是無法理解創造天地的大道的。大道無情,這個「無情」是指「無我」有情,常言道:天地有好生之德。我們常說的無情是指冷酷、自私、狹隘、無同理心的意思。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我,遵循因果定律(能量法則),運行日月(開天闢地)。大道無名,此「無名」是真無名,萬物知天地、知父母、知長幼,卻很少知大道。我不知道該怎麼稱呼「祂」,因此強行取了一個名稱叫:道。道表達起來呢:(眼睛看)有清(虛空、無相)有濁(物質、有相),(耳朵聽)有動(能量、有形)有靜(磁波、無形),(就像)天清地濁,天動(風雲變化)地靜(引力磁場)。(就像)男動(男子好動)女靜(女子好靜)。(都是從道的源頭)降本流末(降維變化而來),而生萬物。清(虛無)是濁(實有)的源頭(能量生電子、原子、分子)。動(有形有相)是體現靜的基礎。人能常清淨,天地悉皆歸(道以心得,心以道明:人能時常去雜念、執著、貪慾,心就會回歸大道,天地也就在你的心中、夢境)。
很少人去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做夢的時候,夢中的光明是從哪裡來的呢?大腦想像的嗎?白天所見光明又是從哪裡來的呢?有人會說這問題太幼稚了,當然是從太陽那裡來的了,可是你是否仔細想過,太陽的光其實透過你的眼晶體,就已被眼膜阻擋在外面,轉換成腦神經電流傳到大腦中,在轉換成腦波。就像黑白電視機上的天線接收電磁波轉換成光波成像一樣,整個大白天所見世界其實在你的大腦中,而不是在外面。其實我們的大腦就是一個超級高清彩色電視機、全息3D影院(視神經區域、聽神經區域、包括對身體的感知)。
清心淨覺:
看過平臺發表的《圓覺經》通俗版系列,對清心淨覺一定有所認識,特別是《西遊記.神化.大品天仙訣》作了一些細緻的說明。《清靜經》開篇就講: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心清淨諸雜念、煩勞、貪念、執著、虛妄就會自然屏息或消散,那本覺自然也就清淨「無垢、無雜、無染、無欲」,覺也就自然回歸(定覺、圓覺、覺覺)無上正等正覺的大道。
靜坐冥想:
修行方法廣大,以修禪為最佳,但修禪說簡單不過當下,說複雜真是迷了不知多少痴心人。修禪平臺建議大家悟後起修、循序漸進,不可不明法義而學樣攀比,非要弄個什麼神通境界,證明自己法力無邊,或定力、定境有多高深,那只會誤了時光,強大幻心(幻覺)而無寸功可得(得也是少得)。但靜坐冥想有別於修禪,是大眾都可小嘗試的簡單辦法,靜坐冥想是一個廣義詞,在本章中是指如下法義。
靜坐:
靜坐很簡單,就是全然的放鬆自己,一般在睡前為佳,中午或想休息時都可保持的一種定覺。方法很簡單保持脊柱與頭部垂直狀態(坐時最好後面有靠背這樣不會乏力),不用刻意保持,躺著、坐著、盤坐都可以(可以閉目養神、或觀眼前的虛空(如果是晚上觀虛空建議開燈不然會傷了眼睛、或點油燈觀燈光影,一定要放正眼前2米左右,不然落下斜視)、盤坐一定要保持雙腿血液流通,發覺麻脹痛,要及時舒緩、或站起來走走,保持安靜的環境,溫度適宜,空氣清新),以自己感覺舒適為佳。然後全然的覺知自己的身體,頭腦放鬆,當你全然的覺知身體時,你的大腦自己會空掉,慢慢積累會出現空靈的體驗。因為你全然的覺知就無法聚焦念想,雜念也就像雨過天晴一樣煙消雲散了。
全然覺知身體的當下,你會感覺身邊的疲憊,然後用心去感知、默默放鬆、體驗當下。覺知你的頭部然後放鬆,覺知你的脖子然後放鬆,覺知你的肩膀然後放鬆,覺知你的胳膊然後放鬆,覺知你的胸部然後放鬆,覺知你的腹部然後放鬆,覺知你的臀部然後放鬆,覺知你的雙手然後放鬆,覺知你的雙腿然後放鬆,覺知你的耳朵然後放鬆,覺知你的眼睛然後放鬆,覺知你的舌頭然後放鬆,接著覺知你的呼吸然後放鬆,讓呼與吸自然綿延、舒暢、安祥、有律。然後全然的覺知你的所有,全然的放鬆、放鬆、放鬆。
到一定的定境,你可能會覺知血液的流動、心跳節奏、耳膜的震動、腦波的翁翁響,不要驚嚇依然全然的覺知、放鬆。再到一定的定境,你可能會覺知到脈輪、光影,依然不要多想全然的覺知、放鬆,對境界不加了知、不作分別,只是全然的覺知就好。再到一定的定境,你會發現內在的虛空光明,這個時候依然不要動心、好奇,這個階段已經是禪定的境界,能達到這種定境說明是慧根很好(靜坐升華為禪定了),建議找懂的人指導,或自己把《愣嚴經》、《圓覺經》、《金剛經》、《陰符經》、《內觀經》、《道德經》看看。這個階段會發生各種可能性,會連接到各種境界、空間,容易被魔著、或被其它空間的生命體欺騙而沉淪了自由意志。如打著自己是神仙、老子、外星人、菩薩、佛來騙你,或自己入魔認為自己得道、是菩薩、佛、神仙、外星人來投胎,總之所有境界都是虛妄不實,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見無相有相則是真得大道,說是得實無所得。
冥想:
冥想對身體和環境的要求和靜坐差不多,不建議躺著冥想,容易入夢境、妄想中。不推薦睜眼作冥想,這屬於禪修圓覺的範圍,需要一定的法理基礎和智慧,建議悟後起修。
冥想以早上起來作為最佳,其它時間皆可。找個舒適的位置坐著或盤坐,可先靜坐一會。冥想是覺知(感知)而非想,全然的覺知你的存在,然後覺知你存在的空間(臥室、房間、屋子、坐椅),[此處我以自己在房間為例,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為準]接著覺知你起身(依然閉目坐著)打開房門有一個客廳,覺知客廳大概有什麼物件,然後覺知開門左拐是電梯,電梯下樓是什麼樣子,然後覺知整個建築,接著覺知街道東、南、西、北各個方位有什麼,接著覺知整個城市、整個中國、整個地球、整個宇宙。全然的和當下相處,全然的覺知當下,全然的覺知那個存在(臨在)。
冥想的目的是打開你的能量場域,拓寬你的覺知範圍和靈敏度,打開你的內在空間感觀,調動你的全息體驗,重點是覺知(感知),不要刻意去想像,是感知不是想,這是冥想的重點(剛開始你不用刻意區別,日子久了你自然會明白什麼是妄想、什麼是感知)。冥想是屬於圓覺的範圍(三摩地),到達一定圓覺你會感覺整個世界就像是你的身體。你能察覺細微的風聲、地球自轉、身體輕飄,不要害怕、不要著迷、不要迷戀。
冥想基礎有一個六合之境的入手辦法。讀過平臺發表的《金剛經》簡譯大概了解一些六根、六塵、六識的相互關係和五蘊的法理知識。冥想調動的就是根塵識的互攝互知(六合之境),眼根(識)一般是扇形的空間覺知(楞嚴經:八百功德,見前不見後,見上不見下),色塵是電磁波,人能可見的光波是有限的,宇宙中充滿著各種光波。耳根的空間感知是圓形的(一千二百功德),聲塵是聲波,人能聽到的聲波也是有限的。鼻子是八百功德(感知分子層級的顆粒)、舌頭是一千兩百功德(感知分子間的電勢能、酸鹼度)。身體是八百功德(感知能量邊界、冷熱、動靜)。意根是一千二百功能(覺知名相、無形波動/信息、精微能量,連接心靈與身體)。
冥想時可感知前面的空間有什麼,然後感知後面有什麼,接著感知左邊、右邊、上邊、下邊,然後試著感知前後、上下、左右,再試著感知六個方向。接著練習感知聲音的方向,感知前面有什麼聲音、後面有什麼聲音、上面有什麼聲音、下面有什麼聲音,接著循序漸進感知六個方向的聲音。然後試著感知時間的流動性,感知你動起來後前面有什麼、後面有什麼、上下有什麼,全然的感知時間流動中的六合之境,這個時候你會出現「恍惚」的無我狀態,因為你的感知是全息、動態、發散、全面的。這種「恍惚」的存在感就是老子在《道德經》描述的境界。
隨著練習的深入,你可以冥想當下的六根、六塵、六識的時間流動性,體驗當下「恍惚」的無我狀態,接著試著向過去感知,讓時間倒流(回憶過去發生過的時空境界)。這個時候你會進入深度的「恍惚」無我狀態,但畫面卻越來越清晰了。隨著練習的深入你可以試著讓時間向前走,這個時候你就進了內在的禪境:三摩地。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整個宇宙是在一個多維的全息當下之中,一切都在裡面(過去、未來、現在同時存在,體驗那個當下全是自由意志做主),如果你突破到共業(天地、宇宙)中,你會發現大家都活在(因果)線性時空之境中。
六合之境以上只是簡單講解,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可留言諮詢,本來還想講點配合靜坐冥想的:站樁、太極/瑜伽,限於篇幅和工作沒時間,今天就講到這,大家如果想拜師學習,可留言聯繫平臺自性中明文化。
圖片來源lina光愛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