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網1月26日訊(記者 王曉丹 通訊員 孫飛 攝影 王軼)
十年守護路
「你好,這裡是110報警中心……」
1996年10月22日,在煙臺市公安局辦公樓一間簡陋的屋子裡,3部電話機的鈴聲此起彼伏———從這一天開始,煙臺市110報警電話正式開通。
時至今日,我們已經很難記起,是誰第一個撥通了這個電話,是誰記下了第一個報警記錄,我們能做的,只是從十年長河中擷取幾個片斷,去重溫那些難忘卻又驚心動魄的時刻。
2005年5月17日19時10分,牟平「5·17」殺人在逃犯罪嫌疑人孫某撥通了市公安局指揮中心的電話,情緒激動。值班長在與其千方百計周旋的同時,協調警力趕赴現場,40分鐘後,正在通電話的孫某被抓獲歸案;2003年1月2日13時52分,蓬萊市一儲罐車發生氯氣洩露且有人受傷,接警後110迅速協調派出所、消防大隊、交警大隊和120、技術人員趕赴現場,14時20分,破損的罐體閥門被修復,外洩氯氣被迅速稀釋,受傷人員被及時送往醫院救治,無一人死亡……
在110長達十年的接處警生涯中,有多少類似的片斷髮生,已經很難去一一列舉。十年來,全市110報警服務系統共受理群眾報警求助164萬餘起,處置警情148萬餘起,破獲刑事案件4.1萬餘起,查處治安案件37.6萬起,化解矛盾糾紛11.6萬起,抓獲違法犯罪嫌疑人6.3萬名。為群眾排憂解難21.5萬次,其中救助群眾12000餘名。在這一連串的數字背後,寫滿了這樣的鬥智鬥勇、針鋒相對和生死救助。
請給110更多理解
「當我站在大雪地裡看著警車開過來的時候,我知道我安全了。」一位曾經在冬夜騎摩託摔壞腿求助110的市民告訴記者:「那一瞬間,心裡一下子就踏實了。」十年來,警民之間的相濡以沫,讓110這個號碼和號碼背後的群體深入民心。
「為民服務,就是再苦再累,110的幹警也不會有半句怨言。」市公安局指揮中心畢竹彥科長有些沉重地告訴記者:「但大量的騷擾電話給我們的接警員和整個110的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困擾。」
近年來,電話報警數量猛增,全市110的年有效接警量由開始的不足10萬起增至近40萬起。而一個事實卻是,110報警服務臺年受理的電話量已超過200萬起,但有效接警僅佔不足20%,8成以上是無效報警,其中騷擾電話佔60%,多為小學生、精神病和醉酒者,儘管警方對撥打惡意騷擾電話者採取了嚴厲措施,但這仍是110必須面對的一個嚴峻問題。
除了騷擾電話,110要面對的,還有一份為「助」所累的尷尬。
曾幾何時,在越來越多老百姓的心中,「有困難,找警察」被具體化成「有困難,就找110」,老百姓對110的信賴乃至依賴,證明了110的深入民心,但也給110帶來了超出職責之外的巨大負擔。由於對110的職責範圍不夠了解,市民打電話讓110開門開鎖、買藥送飯的事也時有發生,因為社會相應救助體系的不完善,使得大量非警務事件佔用了原本就十分寶貴的警力資源,導致真正的警情得不到及時處置,削弱和分散了110的打擊力度。
統計數字顯示,在2005年的38萬餘起有效處警中,涉及公安管轄的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火災事故、交通事故不到三成,其他緊急救助不足5%,非警務處警的比率高達65%以上。對此,畢竹彥科長誠懇地告訴市民:「我們要感謝市民對110的信任,但110的線路和警力畢竟有限,近些年,社會治安形勢日趨嚴峻,接處警任務也越來越繁重,希望市民能更了解和理解110,讓110把好鋼用在刀刃上。」
危難時刻,選擇我們
今年是市公安110開通的第十個年頭,在「守護熱線」十歲生日的時候,110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口號———危難時刻,選擇我們。
「110的首要職責是打擊和防止犯罪,維護社會治安和老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遇到『急、難、險、重』的緊急求助,110義不容辭,『危難時刻,選擇我們』傳達的正是這樣一種觀念。」畢竹彥科長說:「在當前有限的警力條件下,110應更貼近公安工作的實際,將力量放在最迫切需要去做的事情上,放在打擊犯罪和危、難、險、重的緊急救助上,這也是我們今後的工作方向。」
【編輯:傅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