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及廣東民間供奉的「華光大帝」,歷史上真有其人嗎?

2021-01-08 湛江縱橫哥

一直很想寫華光大帝。大家記得我經常發的湛江一戶人家的視頻嗎?這戶人家很重視傳統節日,每逢佳節總是要做一臺豐盛的海鮮大餐,先用整雞和一刀肥豬肉拜神,再擺酒菜拜祖先。在視頻中,我們會留意到,這家人的神房供著一尊神。

這位尊神威風凜凜,有三隻眼,左右跟著兩個小神。不了解的人,以為這是二郎神。其實不是的,二郎神手執一把三尖兩刃刀,皂靴前還有一條哮天犬。而華光大帝的神像一般是拿金磚火丹(也有不拿的,只是手指捏個訣),但肯定是沒有神犬的,背後是他收服的千裡眼和順風耳兩位小神。

華光大帝,民間又稱華光祖師、華光尊皇、華光天王、馬元帥、馬天君、馬王、馬神等。為什麼有這麼多「馬」字?因為傳說他是佛祖殿前的一根燈芯,因聽經日久,化為火之精、火之靈、火之陰、火之魂。獨龍大王在雷音寺尋釁,華光將其燒死,被如來罰去投胎。投胎的人家姓馬,因此他得名為馬靈耀。

也許華光源自佛前常年燃燒不滅的燈芯,又擅長用火,所以民間將他視為「火神」。在這裡再強調一次,華光大帝與二郎神除了三隻眼的特點相似,別的一點關係都沒有,而且兩者屬性相反,民間多認為二郎神是一位與水利、農耕、防止水災有關的神,甚至是水神。

從一些古書記載看,「火神」華光大帝的性格也是風風火火的。在元代楊景賢的《西遊記》雜劇中,描寫了華光「大鬧天宮」的經歷。劇本寫道——

「玉皇殿金磚是我藏,后土祠瓊花是我賞,炒鬧起天宮這一場。槍撞番四揭帝,磚打倒八金剛,眾神祗索納降。」

「上天宮鬧玉皇,下人間保帝王,保得他國無災庶民無恙,因此上感威靈歲歲燒香。我將那五嶽欺,五氣掌,五瘟神遣之於霄壤,五音中徵為偏長。五星中讓我在南天上坐,五方內將咱離位藏,誰不知五顯高強。」

另外,在民間傳說中,華光還做了這些事:先投馬耳山,後投彤華宮,在火德星君家降生。3歲因私闖鬥牛宮放跑「風之桃、火之桃」二判官,而遭到紫薇大帝誅殺,華光一靈不散,得金磚、火旗、火鴉,收神荼、鬱壘(即千裡眼、順風耳)將功折罪。後來被玉皇大帝敕封五顯靈官,主持分龍會,因得罪日值官鄧化而反下天庭,為蕩魔天尊所擒,受到招安。

由此可見,華光也是個不安分的散仙,性格火爆不羈,倒也符合火神的身份。他的那些事跡類似於孫悟空大鬧天宮。比如孫悟空後來在太上老君的丹爐中煉出火眼金睛,也是與火有緣,也被封官,最後也被招安。我甚至猜想,吳承恩也許是受了華光的啟發,從而塑造了孫悟空這個人物。

雖然華光在天宮鬧騰,但始終還是一位非常正氣的神仙,特別是對於人間來說,保國衛民,驅災闢邪,被道教列為護法四聖之一,其餘三位是關公、趙公明和溫瓊。

華光還有個名字叫做「五顯大帝」。而且他在佛教道教中都有地位,佛教稱為華光天王佛,道教稱作五顯靈官馬元帥。第一世,他由燈芯化為人身,名叫妙吉祥;第二世投胎於馬耳山馬家,那時就有三眼了,名叫馬子貞。第三世投胎也有三隻眼,名叫馬靈耀,也是後世認可的他的真名;第四世就更厲害了,投胎之時成了五胞胎兄弟,五兄弟名號「聰明正直德」,華光排名第五,蕭顯德,就是世間所崇敬之「五顯大帝」。

其實上面這四世故事很長,而且有很多靈異的情節,在這裡只能簡要說一下。因為民間的傳說,總是層層加工,到最後已經看不到事件的真相了,只能姑且聽之。比如之前我寫的康王,就有幾個版本的傳說,其中有一個是這樣的——

「康王的真名應該叫崔文瑞,是宋朝的邊關大將,一生忠義,他一直遠在千裡守護邊關。他母親去世時他在千裡之外,後來誤沾碰到母親屍水中毒而死,番鴨也吃了他母親屍水中毒,所以康王不吃番鴨,凡是康王廟都沒有人拿番鴨去拜的。」

看上去這個傳說是不是有點荒謬?然而這是在吳川流行最廣的康王傳說,代代相傳,就成了這個樣子。但我們仍然能從中看到當時的價值觀,崇尚「忠」「孝」,另外對於鴨子這種家禽,似乎有一定忌諱。

因為之前也有人告訴我,如果家裡信奉華光大帝,也是不能用鴨子來拜的。因為鴨子曾經救過華光的命,所以他不吃鴨。為什麼在湛江的風俗中,康王和華光都不能用鴨來拜?我總覺得有關聯,知道的朋友可以說一下。

另外,華光也是跟康王一樣,是從中原帶到福建,再被福建移民(主要是南宋末年)帶到兩廣海南的。而在宋代,道教發展很迅速,吸收了相當多的人神進入道教神體系,從屬於體系中更高等級的道教神。那麼華光大帝是純粹的虛擬神呢,還是歷史中確有其人呢?

有兩種說法。一是說明朝前期的王靈官是馬靈官華光的前身。《新搜神記》、《通俗編》》都有記載,王靈官本名王善,宋徽宗(1100—1125)時人,原為術士。死後由玉皇大帝封為「先天主將」,司天上、人間糾察之職。明永樂(1403-1424)中封為「隆恩真君」,並敕建「天將廟」。宣德(1426—1435)中改為「火德觀」。道觀中多塑王靈官像,形象奇特,赤面、三目、披甲執鞭作為鎮守山門之神。

第二種說法是:華光大帝馬元帥原是福建福清縣人。生於唐光化二年(899年)九月廿八日,卒於後梁貞明元年(916年)十月初四,年僅18歲。史志稱:馬氏生前為人善良,常濟貧扶危,見義勇為,受到村民的愛戴。去世後鄉民感其恩德,立廟祀之。後晉天福八年(941年)因「陰助」官兵禦寇有功,被敕封為「調遣陰兵衛國護民元帥」。

上面兩種說法中,主人公都得到了朝廷的封號,這是「人神」出現的重要依據。至於哪種說法更真實,現在已經無從考究,傳到現在,華光的來歷越來越複雜,越來越神秘。華光大帝被不斷地升級包裝神化,有各種原因,也許是和當時的政治環境密切相關。

不管怎樣,在廣東、福建、廣西沿海、海南等地,民間對華光大帝的崇拜是一種長盛不衰的現象。有的農村建有華光廟,或是將其與別的神靈一起供奉。也有直接在家裡設神位的,比如我朋友家,這種做法更顯虔誠。為了得到華光的護佑,有人給孩子取名也要加一個「華」字在中間,表示「契華光」的意思。

每年農曆九月二十八,是傳說中華光大帝的誕辰,很多地方要舉行盛大的慶典:遊神、舞獅、舞龍、唱大戲……湛江的年例中,也經常有華光大帝參與的項目,還有「穿令」「穿杖」等驚險表演。

另外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華光大帝被粵劇班視為祖師爺。粵劇是南方一大地方戲種,因當時戲臺都是竹木搭成,又憑木船作交通工具,演戲或交通都易遭火災。華光是掌管火之神,因而,忌火的粵劇伶人奉火神華光大帝為保護神,以祝福消災。所以,位於佛山的粵劇戲行瓊花會館大殿供奉華光帝神像,每年農曆九月廿八華光神誕,粵劇戲班均舉行隆重的祭祖師活動。除了戲班,廣東及雷州半島的一些醒獅班、舞鷹雄班也供奉華光。

總之,供奉華光大帝是南方民間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悠久,富於神秘氣息。關於信奉的原因,我認為一是為了防火保家宅平安,二是為了驅邪消災,三是出於對祖先風俗習慣的傳承。

由於我地處廣東湛江,在這裡補充下華光大帝在湛江的兩個情況——

一是絕對不能用鴨子拜。傳說是因為華光是五胞胎之一,個頭小,家裡以為養不活,扔到水塘被鴨子救了,後來華光成仙后就發誓不吃鴨。如果吃了鴨子,一定要刷牙淨身,鍋也要洗過才能煮別的貢品。

二是華光是武神和財神。很多湛江人不知道華光是火神,而認為他是武神和財神,因此除了戲班,功夫班、醒獅班、習武之人和生意人都要拜華光。傳說牌九是華光發明的,所以賭博的人也拜華光。還有農村放電影也要拜華光大帝。

所以,雖然華光還是那個華光,但每個地方的習俗卻有一定差異,不可一概而論。關於供奉華光大帝的民間習俗,你那裡的說法是怎樣的?歡迎參加討論喔!

相關焦點

  • 湛江民間信奉的「真武大帝」,曾被多名皇帝加封,地位顯赫
    湛江農村有不少「真武廟」、「真武堂」、「北帝廟」,其實都是供奉的同一位神——真武大帝。印象最深刻的是吳川吳陽市蛤嶺村的北帝廟,由湛江首富陳華帶頭捐贈,僅僅他兩兄弟就捐了698萬,總投資超千萬,重修了這間村廟。
  • 其中有華光大帝
    「三清」既指天神所居住的三處勝境:玉清聖境、上清真境、太清仙境,合稱三清境;又指分別居住境的道教三位至尊神:玉清大帝元始天尊、上清大帝靈寶天尊、太清大帝道德天尊。三清有四位輔佐的尊神,分別是: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南方南極長生大帝、勾陳上宮天皇大帝、后土皇地祇。中國本土宗教——道教有「馬趙溫關」四大護法元帥,以威鎮道門。
  • 白雲觀三清殿供奉三清教主,四御殿玉皇大帝北極大帝
    總稱為"虛無自然大羅三清三境三寶天尊",指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勝境,也指居於三清勝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聖境無上開化首登盤古元始天尊、上清真境玉晨道君靈寶天尊、萬教混元教主玄元皇帝道德天尊。三清大殿,奉祀三清。清康熙元年改建為二層閣樓,上層奉三清,下層奉玉皇。乾隆五十一年改今名,上層奉祀三清,下層奉祀四御。今殿內中為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神位,第一化先天教主。
  • 武當山供奉的主神真武大帝,在武當山有著什麼樣的事跡?
    在民間呢,有南少林北武當的說法,在國外武當山的名聲也是想噹噹的。武當山原名「太和山」,是道家的洞天福地。 相傳為上古玄武神得道飛升之地,因而太和山供奉玄武,有「非玄武不足以當之」的說法而改名為武當山的。武當山的介紹就先寫到這裡。(如果大家想了解武當山的歷史。請關注留言。可以單獨寫一篇武當山當歷史)上面介紹了一下武當山。我在這裡再耽擱一分鐘時間,介紹一下真武大帝。
  • 天下第一財神廟,寺內供奉了「五顯財神」,民間傳說求財十分靈驗
    今天就給大家說說天下第一財神廟,寺內供奉了「五顯財神」,民間傳說這個廟十分靈驗。天下第一財神廟原名靈順寺,位於杭州北高峰山巔,建於東晉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是當時印度高僧在杭州所建的「五靈」之一。北宋初年,因為寺內供奉了「五顯財神」,民間將其稱為「財神廟」,後被宋徽宗賜名「靈順廟」。歷代帝王、文人墨客多登臨,明代書畫家徐文長留下「天下第一財神廟」的匾額。
  • 《雍正王朝》裡的鄔思道在歷史上真有其人嗎?其實都是後人瞎編的
    在《雍正王朝》中鄔思道是一個BUG般的人物,雍正在登基之路上的幾乎所有重要節點都是鄔思道在出謀劃策,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鄔思道就沒有雍正皇帝登基的那一天。但是很遺憾的是,這麼一個經天緯地的人,歷史上卻並不存在。關於他的諸多故事,其實是清末時期杜撰的。現在網絡上關於介紹鄔思道的文章(尤其是百度百科)也全部都是網友們瞎編的,沒有什麼歷史依據。
  • 濟南香火最旺道觀供奉真武大帝 據說有求必應竟被印在鈔票上!
    北極閣築於7米高的石鑲土臺之上,700餘年來有無數兒童用屁股打磨過門前這條長長的青石臺階。登高覽勝,大明湖山光水影盡收眼底。正殿中央神龕內供奉著高2.5米的真武大帝金身坐像,神龕上高懸「位極天樞」黑底金字巨匾。真武大帝右手持劍,左手掐訣,威嚴端莊。真武大帝是我國鎮守北方的上古四方神之一,北方神主水,而濟南又多水,故元朝時在此建造真武廟,有鎮水之意。
  • 說說真武大帝的來歷,他的神職有哪些?他的上司是誰?
    無論在道教神仙系統,還是民間信仰,除去那些高高在上的創始級的天尊及四御等天帝,影響最大的應該就是真武大帝。特別是在明朝時期,官方對於他的信奉超過了所有神仙的等級,大肆修建真武廟。而人們熟悉道教聖地武當山,其主殿供奉的就是真武大帝。為何真武大帝如此受重視?他有著怎樣的來歷?
  • 媽祖與湛江海洋文化
    ②  西漢時,漢武帝以雷州半島徐聞和廣西合浦作為始發港之一,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見《漢書 地理志》〕之後,雷州半島的海洋文化便有了更深廣的內涵。  我國海上絲綢之路這條最早的對外貿易海上通道,既具有價值取向上的政治軍事性〔「漢徐聞港作為南方沿海的軍事重鎮,對維護國家統一,保證海路暢通,有其特殊的歷史地位。」
  • 湛江人民間飲食的一些忌諱:不用鴨拜神,有些人不吃狗和牛
    湛江人很注重吃,在吃方面很捨得花錢,但對於吃到嘴裡的東西,還是有一些忌諱的。原因一般有四種:一是因為信仰不能吃,二是因為疾病不能吃,三是因為食物相衝克或有毒而不能吃,四是因為感情不想吃。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這方面的風俗。
  • 民間常說「馬王爺三隻眼」,您知道馬王爺是一位怎樣的神仙嗎?
    生活中常常聽到「不給你點顏色看看,你都不知道馬王爺有幾隻眼!」人們都用「馬王爺三隻眼」來形容一個人很厲害,不好招惹。那麼這位馬王爺到底是一位怎樣的神仙?他的第三隻眼又有什麼神威呢?馬王爺,即華光大帝,又稱靈官馬元帥、三眼靈光、馬天君等,是道教雷部正神、火部元帥、護法四帥之一。
  • 真武大帝,是何方神聖?為何全國多地,修有「真武廟」!
    說到真武大帝,作者就想起很多年前一件事。有個朋友問,真武大帝是什麼神?為什麼他們村頭的廟裡供奉的是「真武大帝」?後來又過了幾年,又有人有疑問說,真武大帝和道教有什麼關係?為何武當山也在供奉「真武大帝」?另外,在明朝永樂年間,為什麼會在全國範圍內大量的修建「真武廟」?
  • 有人說廣東人愛吃「牛歡喜」,到底味道怎麼樣?你敢吃嗎?
    那家小店不但有牛歡喜,還有豬歡喜,主要搭配的是鹹酸菜。在廣東民間,鹹酸菜炒牛喜歡,荷蘭豆炒豬喜歡,是標準吃法。牛歡喜還有一種做法比較好吃,叫做爆醬炒牛歡喜。將牛歡喜用開水燙一下去毛,然後清水洗淨後切片。鍋中放入適量油,倒入辣椒、碎姜、然後放入酸豆角和牛歡喜,大火爆炒,淋入醬油,加入鹽,加少量水,炒幹炒香後撒上蔥花即可出鍋裝盤。
  • 北鬥星和道教的關係 真武大帝的由來
    道教把北鬥七星尊稱為七元解厄星君,北極星神格化為玄天上帝,也就是武當山供奉的真武大帝。    玄天上帝(真武大帝)  真武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聖真君玄天上帝、蕩魔天尊、九天蕩魔祖師、無量祖師,全稱真武蕩魔大帝, 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北方之神,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
  • 這個姓是廣東三大姓之一,在湛江有多條分支,大多源自福建莆田
    之前寫了梁姓,又寫了廣東第一大姓陳姓,現在繼續寫廣東和湛江的大姓——黃姓。黃跟梁一樣,在宋朝不是什麼大姓,排到96位,但後來發展得很快,到現在全國約有2700萬人,排第七,在廣東有500多萬人,排第三,而且廣東的黃氏人數佔全國的19.5%,無疑是比例最高的黃姓省份了。
  • 道教中五嶽大帝,分別是哪幾位?其中有泰山府君東嶽大帝
    但五嶽大帝的信仰已深入中國民間,所以中國民間仍稱五嶽之神為五嶽大帝。五嶽大帝總誥志心皈命禮萬山宗主,九土威神。青黃赤白黑各轄其天,東西南北中胥從其地。大生廣生含生,群賴其匡庇。神應感應類應,罔越其張馳。七九五三氣統歸於一元之中。
  • 天界護法神將之首真武大帝
    真武大帝在道教中的形象是:披著長發,穿著黑衣,身披金甲,腰纏玉帶,仗劍怒目,頂罩圓光,形象武猛。其職能:降妖伏魔,濟世度人,糾察三界。在《北遊記》一書中,詳細地講述了真武大帝成仙降妖的故事。真武大帝又稱玄天大帝、玄武大帝等,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
  • 道教華北最大廟宇「東嶽廟東嶽仁聖宮」,供奉的神祇有哪些?
    而在歷史上,有資料記載的碑刻就有163通。最早的碑刻是元天曆二年(1329年)的《大元敕賜開府儀同三司上卿玄教大宗師張公碑》,最晚的是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立於新魯班殿前的魯班會碑。在眾多碑刻中,最著名的就是由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撰寫的《大元敕賜開府儀同三司上卿玄教大宗師張公碑》,俗稱道教碑,號稱鎮廟之寶。
  • 佛山文化靈魂——祖廟,即可拜真武大帝,又可看黃飛鴻、葉問
    真武大帝(圖片源自網絡)佛山祖廟供奉是道教的真武大帝,又被稱為北帝神、玄武大帝、北極玄天大帝。他是道教中除了三清和玉皇大帝之外的神了。為什麼供奉他呢?因為他也被稱為水神,唐宋年間佛山一帶經常發生水患,所以就供奉了他。而且水能聚財,人們也希望真武大帝能給這裡帶來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