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科生到研究丁丁的生物學博士,她寫了一本書為生殖器研究正名

2021-01-08 木木西裡科技
艾米麗·威林厄姆(Emily Willingham)。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發表了 44 篇論文,h-index 是 25——對於一個接受過博士後訓練的學者來說,這看上去是個再普通不過的科研履歷。但是艾米麗·威林厄姆(Emily Willingham)的學術生涯並不能簡單地被這幾個數字概括。這位畢業於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分校的內分泌與生殖生物學博士,對不同物種的生殖器非常感興趣,博士後階段甚至選擇跟隨一名泌尿外科教授,專門研究哺乳動物的陰莖/外生殖器發育。

而且,這只是艾米麗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之一。她原本是英語文學專業的學生,直到本科畢業才決定轉入科學研究。此外,她還是一個多產的科學記者,為《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科學家》(The Scientist)、Undark、Slate等多家知名科學媒體和公共媒體供稿。

如果你還記得「科研圈」前段時間發布的「不是所有生物的丁丁都長一個樣:我們應該如何定義生殖器?」這篇文章,它的內容就來自艾米麗專門講述各種生物(包括人類)千奇百怪的丁丁的新書《陽具:動物陰莖的生命哲學》(Phallacy:Life Lessons from the Animal Penis)。感興趣了?和我們一起跟艾米麗聊一聊吧。

艾米麗·威林厄姆(Emily Willingham)。圖片由被訪者提供。

從文科生到生殖生物學博士

科研圈:你擁有英語文學的本科學位,然後研究生到博士階段選擇了生物學方向,為什麼要選擇跨專業學習呢?

艾米麗·威林厄姆(以下稱呼為艾米麗):這是一個很大的轉變。我上高中時,就選修了學校裡開設的所有科學類課程。但同時我也夢想成為一名作家,尤其想當記者。所以上本科的時候,我選擇了英語文學專業,不過同時也輔修了科學類相關課程。本科畢業後考慮深造的時候,我發現自己更想要學習生物學。其實你可以去做任何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儘量讓自己未來的事業能多面開花。我本身就非常熱愛生命科學,一直對這門學科抱有熱情,所以最後選擇了生物學。不過擁有英語文學的專業背景和寫作經驗,對於日後閱讀理解文獻、撰寫科研論文、投稿並在科學期刊上發表,非常有幫助。

科研圈:一般來說跨專業學習的難度不小,你是如何做到的?

艾米麗:的確,跨專業學習難度很大。其實我在拿到本科學位後的幾年中,首先花了很多時間自學了更多生物、化學等方面的專業課和專業知識,然後才敢去申請研究生院,就是為了確保我達到了生物系研究生錄取的基本標準。

我認為跨專業學習首先要有耐心,了解清楚自己想要申請的專業有哪些具體要求。進入全新的專業方向,掌握這個專業的基礎知識是很重要的。在我開始生物專業學習的頭兩三年,我確實感到自己某些專業知識的缺乏,和擁有專業背景的學生之間也有差距,畢竟我的本科專業並非生物學。所以,想要跨專業學習的同學需要在開始新的專業學習之前,自己多聽一些相關課程,這樣之後的學習效果會好很多。

科研圈:你專攻生殖生物學和內分泌學,而且你自己也提到,這很容易被他人當做是一個「傷風敗俗」的工作。你是怎麼面對這種評價的?

艾米麗:在研究生階段,我對於生殖生物學和內分泌學非常感興趣,而且我申請的實驗室也專攻這兩個方向。其實我也講不清楚自己為什麼對這個課題如此感興趣,但喜歡就是沒有理由的。我只有一個簡單的想法:繁殖本身是件非常迷人的事情。

說到「傷風敗俗」,其實到現在(我遭受的對待)也是如此。美國人談起生殖器官的話題表面上很一本正經,也不會在公開場合真正地暢所欲言。當別人問我以前研究什麼方向,或者現在我寫了什麼內容的書——尤其是我今年新出版的書,就感覺像是這個人一天到晚腦子裡想的、嘴上說的,都是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器。但實際上,這是我研究的一個嚴肅的科學問題。

圖片來源:Pixabay

對於我的批評、偏見和誤解一直存在。對於我的專業、研究方向,其他人可能並不能真正理解完整的過程。而且我覺得一直跟他們解釋也很沒有意思。況且,不少人認為科學研究要做出光輝偉大、一鳴驚人的成果,但實際上我們的科研進展往往都是循序漸進,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人們還經常重複問我一個奇怪的問題:「你有想過有一天你會得諾貝爾獎嗎?你這個方向是不可能的。」但我覺得,做研究是在一步步推動科學發展,有時候可能正處在費力的爬升階段,因此你更要樂在其中。我從來不後悔自己的選擇,我知道這樣的研究深深吸引著我。

我覺得自己的課題都非常有趣。但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發生在我讀研究生的時候,我們當時在研究內分泌幹擾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ompounds),這種物質既能自然產生,也可能被人為引入,從而改變內分泌系統本來的運作機制。我當時主要做胚胎暴露的實驗,發現只要一丁點兒就能完全改變胚胎的發育過程,讓本來應該發育為雄性的胚胎變成雌性,睪丸也會變為卵巢。這顛覆了我的世界觀。只要幾滴就能帶來如此巨大的變化,這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和啟示。

專門探討「丁丁」的書

科研圈:《陽具:動物陰莖的生命哲學》可能是第一本從科學的角度講述動物生殖器官的書。為什麼想要寫這樣一本書呢?

艾米麗:對於大部分高等動物來說,生殖器是非常顯眼的器官,類型樣貌眾多,但據我所知沒人專門為此寫過書。目前雖然出現過有關生殖器的綜述文章,但也不是專門講述陰莖這個主題的。我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做博士後的時候,研究了哺乳動物陰莖/外生殖器的發育過程。對於這方面我掌握了一定程度的專業知識,能從科學的角度講述這個器官從哪裡來。

我還想將生殖器這個主題和人類社會聯繫起來。我們通過生殖器發生性行為的時候,看似是愉悅的事情,但你真的仔細研究這一過程,將其放到其他動物的生存環境中,你就會發現實際上並不是那麼有意思。陰莖功能性特點越多,交配過程或者交配模式就更容易出現緊張或強迫性場景。而我們人類的陰莖功能性特點相對不多,因此不應該出現爭議性交配,而是一種更加親密、雙方都同意接受的行為。這是裡面想要傳達的一些社會文化信息。

科研圈:請給「陰莖」下個定義吧。

艾米麗:我是這樣跟我的學生解釋的:陰莖是一條用來傳送精子的導管。這也在我的書中廣泛提到,除了一些例外情況。不過這符合生物學法則:世界上沒有百分之百確定的事情。人們也傾向於認為,這條用來輸送精子的導管只長在雄性身上,但這並不完全正確——有些雌性物種身上也有。

從社會文化角度來看,我們傾向於說,只有男性長有「陰莖」,每個男性都應該有「陰莖」(代表一種主導權力),這也不完全正確——對於人類來說,男性和女性生殖器官是一種(平等的)組合形式(combination)。

科研圈:在本書的一個章節中,你描述了很多昆蟲的陰莖,比如說馬陸的,蜘蛛的等等。請講講收集這些信息的過程吧。你會覺得害怕嗎?

艾米麗:可能對有些人來說蜘蛛和其他蟲子挺嚇人的。但我本人恰恰相反,我非常非常喜歡蜘蛛。我先是閱讀了大量文獻,尋找裡面有趣的內容,尤其和蜘蛛生殖器有關的信息。因為有些雄性蜘蛛生殖器確實會破壞雌性身體,還有馬陸,會用一對腿先測試一下交配的雌性,合適的情況下才會用另外一對腿再次插入雌性體內輸送精子。這都是非常有趣的物種,因為它們的做法千差萬別,用到的身體部位也不盡相同。

寫這本書的過程很有趣,但也有一些例外。書中有一部分內容涉及了性侵話題,寫起來難度很大。我還寫了一些人類與陰莖關係的文化現象,這很有難度,因為這個話題已經不僅僅是科學了,還存在一些情緒上的反饋,比如變性人遭到了誤解和不公平對待等。其他部分都非常有意思,和研究人員聊天,討論他們的研究,參觀他們的實驗室。我為此還特地去了冰島的陽具博物館,那裡是世界上唯一一座陳列了各種陽具的博物館。這其實不在我的預期內,但結果非常有趣。

我盡我所能到處尋找旅行,收集素材,我其實很想去日本和澳大利亞,但是最終遺憾沒能成行。據我所知,日本會舉辦男根祭,我正好錯過了。

科研圈:書中提到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在科學領域內,關於雄性生殖器的研究要遠多於雌性的,能展開講講嗎?

艾米麗:這是這本書的核心內容之一,關乎生殖器平等。交配過程中,陰莖需要伴侶的陰道配合。如果我們看到陰莖展現出了更多的功能特性,人們就會認為這是因為交配時出現了狀況,陰莖的適應性選擇產生了這些特性。但雌性生殖器的情況被忽視了。陰道也有自己的功能特性,也會產生適應性選擇過程。但人們不做研究調查,尤其在脊椎動物中。

最有名的可能是 2005 年,美國演化生物學家 Patricia Brennan 對鴨子生殖器平等做出的貢獻。雄鴨長有一個可彈出的螺旋形陰莖,能夠鎖定雌性,強迫它們交配。Patricia 發現其他科學家解剖了雌鴨的陰道,但不是為了研究雌鴨本身的特點,而是為了證明雄鴨的陰莖特性。所以 Patricia 提出,我們應該進行完整調查。她的研究發現,其實雌鴨的陰道也存在一些應對雄鴨陰莖的功能特性,比如雌鴨陰道內部紋理螺旋走向和雄鴨陰莖的紋理走向能夠互相吻合。所以,當大家真正去研究調查的時候,能夠在雌性陰道內發現同等重要又有趣的特徵。

但是,我們對此研究不多,直到最近幾年,才有了些許研究案例。我在本書中引用了一個 2017 年的最新研究,這項研究表示學界在兩性生殖器這個研究主題中,仍然存在非常顯著的研究偏倚。

並非人人都喜歡這本書,尤其是那些不想讓女權主義凌駕於陰莖之上的人。我在自己的推特上就收到過男性留言,說女性不應該寫關於男性陰莖的書。顯然,我不同意他的說法。事實上,我是女性,我寫了一本關於陰莖的書,但我在書中的論證是證明陰莖的實際作用,我希望人們除了男性特有的身體部位之外,可以更多地關注他們的其他方面。

正在錄製音頻書的艾米麗。圖片由被訪者提供。

不想當老師的生物學博士,不是個好作家

科研圈:你是科學家、大學老師,現在主要作為作家和科學記者開展活動,對於自己的多重身份,你最喜歡哪一個?這會帶來什麼困擾嗎?

艾米麗:我最喜歡寫作,一直以來都是如此。即使是我還在從事生物學研究的時候,我也沒有放棄寫作。它始終是我的最愛。

不過我確實同時從事了好幾項工作(大學講師、科學記者、研究員),但我並不建議大家都這麼做。也許集中精力,專注於某一事業會更好。如果你想要寫一本書的話,你確實可以同時做很多不同的事情,目的是為了寫成這本書。這樣的經歷很有幫助。而且,你還可以寫不同內容的書,不一定只專注一個選題不停寫。

至於缺點,可能就是很難集中精力專注於某一事。而且多線程任務會讓你始終處在緊張狀態。當然,對我來說這樂趣無窮,但可能不適用於所有人。

科研圈:對你來說,科學意味著什麼?

艾米麗:我在推特上看到一位哈佛學者寫道:「科學是遵循證據線索的實踐。」(Science is the practice of following the evidence where it goes)我覺著這話很有道理,也很啟發人,也是我們希望科學應該有的樣子。但實際情況往往容易產生混亂,因為我們作為研究科學的主體,會將自己的偏見帶入科學中。比如在每一步研究過程中,我們都忽視了陰道的存在,只專注於陰莖的研究,其原因正是那些決定提出哪些問題,又要回答哪些問題的人。所以,對於科學,存在一個純粹的觀點,即我們應該遵循證據,依循它指出的方向前進。但現實中,人類總是不斷帶入自己的偏見,幹擾了正確的發展道路。

我相信我們能夠克服那些偏見。首先要意識到偏見確實存在,這點很重要。接下來的關鍵做法是讓更多不同的人參與進來。大家擁有不同的背景,能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才能多樣化地展開科學實踐。

內容來源:環球科學

微軟將從12月開始暫停Windows 10更新!

中赴美學生籤證數量下降99%,全球超4萬留美學生今年選擇延期入學

今年首個影響因子5.604,即時IF已超2019,又一本能源新刊來了!

特別聲明:本文發布僅僅出於傳播信息需要,並不代表本公共號觀點;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號轉載使用,請向原作者申請,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恐龍的丁丁長什麼樣?它們是怎麼啪啪啪的?這研究看完直呼漲姿勢
    一直以來,人類對於恐龍的種種認知,主要建立在對恐龍化石的研究上。  據研究,早在數千年前,人類就已經發現了恐龍化石,但由於知識有限,當時的人們將它看作神獸或者巨人的遺骸。  一直到18世紀,「恐龍」(Dinosaur)一詞才正式出現。
  • 科學家製造出兔子人工生殖器 研究或適用於人類
    威克弗裡斯特大學(Wake Forest University )醫學再生研究所浸信醫療中心的安東尼·阿塔拉博士(Dr. Anthony Atala )是這項研究的領導者。他說道,這將為移植提供量身定做的器官,「一旦細胞組織被移植入身體內,身體就能識別這個是自身的組織。」   阿塔拉身為兒童泌尿科醫生,多年來專門研究性器官和膀胱先天性缺陷和疾病。
  • 美女科學家專門收集海豚生殖器,研究海洋生物的交配和進化
    她會將其解凍、灌滿水,再縫入雌海豚的生殖道。「給我一個生殖道標本,我就能看出是哪種海豚,」奧爾巴赫說。研究海洋哺乳動物生殖器進化的研究人員屈指可數,她就是其中之一。他們要研究的是:這些錯綜複雜的系統——連同那些匪夷所思的褶皺和螺旋——是如何進化出來的。奧爾巴赫感興趣的問題,大多數人可能連想都不會想到。在勃起構成巨大阻力的情況下,公海豚是如何追趕交配對象的?
  • 發育生物學領域最新研究進展
    2019年10月28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發育生物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Eur Respir J:新研究揭示肺臟發育高清圖譜DOI: 10.1183/13993003.00746-2019 過早出生的嬰兒常常患有肺部發育不良,並可能面臨危及生命的後果。
  • 為什麼鳥類沒有「丁丁」?沒有「丁丁」的它們是怎麼交配的?
    科學家已經弄清楚了鳥類的丁丁是怎麼消失的。他們首先對兩個沒有丁丁的物種(雞和鵪鶉)以及三個有丁丁的物種(鴨子、鵝、鴯鶓)進行了詳細的解剖學研究。一開始,這五個物種的雄性胚胎發育完全相同。在生長的最初幾天內,它們形成了一個腫塊,稱為生殖器結節。在鴨子、鵝和鴯鶓身上,結節不斷生長,直到它變成一個成熟的生殖器官。
  • 冷知識|雞沒有丁丁
    說到雞,大家會想到什麼呢?可能更多的還是一道菜吧。比如(白切雞、鹽焗雞、手撕雞、荷葉雞、滷水雞、辣子雞、小雞燉蘑菇、宮保雞丁等等...)圖為白切雞▲但你知道雞的身體結構嗎?其實雞並沒有突出外生殖器,也就是丁丁,公雞和大多數鳥類一樣都在發育的過程中把丁丁給發育沒了...(雞也屬於鳥類哦)經過相關的科研人員進行研究分析發現鳥類也具有生殖器形態和功能的進化多樣性,所有鳥類通過體內受精進行繁殖,但僅有3%現存的鳥類持有外生殖器,將近10000種鳥類的外生殖器變短或消失。
  • 基因和蛋白質研究為蜘蛛生物學開啟新時代—新聞—科學網
    但最近,基因和蛋白質研究為蜘蛛生物學開啟了新的時代。研究人員對3個蜘蛛物種——金球織網蜘蛛、非洲絲絨蜘蛛和常見家蛛的完整基因組進行了測序,並且對很多其他蜘蛛開展了相對有限的基因和蛋白質研究。最新分析凸顯了蜘蛛演化錯綜複雜的路徑,並且引發人們對蛛網和毒液複雜性的關注。「基因組學影響了幾乎所有事情。」在阿拉巴馬州奧本大學研究蜘蛛的Jason Bond表示,「它改變了人們可以問的問題類型。」
  • 一本書告訴你如何研究晚更新世考古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骼
    本書系統介紹了於家溝遺址(15.95~8.4cal ka BP)出土動物骨骼的狀況及埋藏學與動物考古學的分析過程,涵蓋了解剖與分類鑑定、獵物生態特徵、骨骼表面痕跡、骨骼單元出現頻率、骨骼破碎狀況及獵物死亡年齡與季節判定等研究手段的使用方法。
  • 研究日本民間故事中的鬼怪 日本七旬老婦獲博士學位
    日本73歲老太太名倉美佐子(Misako Nagura)因為研究日本民間故事中的鬼怪獲得博士學位據日本共同社11月29日報導,名倉因為研究《百鬼夜行圖》今年9月獲得博士學位。名倉由於早年患病,高中後輟學,直到54歲才在愛知縣立大學開始本科學習,修讀文學專業。名倉說,她在學習期間忘記自己的年齡,享受「與學校裡的年輕學生聊天」。她在本科的一堂課中首次接觸《百鬼夜行圖》。名倉2006年完成本科學業,2009年開始研究生學習,繼續相關主題研究直至博士生學習。
  • 研究阿曼史學?必讀這九頁紙和三本書
    《「世界史學老三」中最具申報國家社科基金潛力的三國史學史》3.《2020年國家社科基金公示:中國的阿拉伯國別史學史研究開啟》4.《阿拉伯國別史學史研究入門書1:茅利塔尼亞史學》5.《阿拉伯國別史學史研究入門書2:摩洛哥史學》6.《阿拉伯國別史學史研究入門讀物3:研究阿爾及利亞史學?要讀這18種專業期刊!》7.
  • 破譯人體密碼——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意義及其對生物學研究的影響
    作者 沙倫·貝格利  原編者按:「生命的奧秘,是人類有史以來投入資金最多、也是最為雄心勃勃的生物學研究計劃。已經耗資2.5億美元並且還在不斷追加研究經費的人類基因組計劃是生物學研究領域的登月發射。
  • 20世紀最偉大生物學家:生物學研究有什麼特別之處?丨展卷
    他與吉姆·沃森合作發現了DNA雙螺旋結構,同時還預見了轉運RNA的存在,提出了中心法則,領先破解了遺傳密碼錶,為分子生物學奠定了基礎。《狂熱的追求》是克裡克對經典分子生物學一段發展歷史的記錄和總結,自1953年發現DNA雙螺旋開始,至1966年破譯遺傳密碼結束。並簡短概述了自己的成長教育經歷和專業方向選擇。
  • 古脊椎所盔甲魚類研究佐證了發育生物學有關頜起源的假說
    根據七鰓鰻和有頜類頭部發育遺傳學的對比研究,科學家了提出了頜演化異位理論的假說,即頜的起源,是在上皮-外胚層間質細胞相互作用中,由於口腔發育調控基因的異位表達所導致的一次演化上的創新,認為無頜類鼻垂體複合體的分裂是頜發育的最根本的先決條件,應該發生在頜的起源之前,同時也被看作是促成有頜類雙鼻孔起源的一次關鍵事件。但是,由於缺乏代表頜的祖先狀態的化石證據,頜的起源過程至今仍謎團重重。
  • 腦更大的蛙壽命更長 西華師大最新研究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本月初,國際進化生物學權威期刊《Evolution》(《進化》)發表了該研究團隊5名成員與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Kotrschal Alexander博士共同完成的論文「Large-brained frogs mature later and live longer」(腦更大的蛙類活得更久),經研究表明:腦更大的蛙類,活得會更長久。
  • 人、猿的丁丁尺寸為何差那麼多?-人,猿,丁丁,生殖器,尺寸,進化...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進化生物學家Darren Curnoe對比了人類、大猩猩以及黑猩猩生殖器的大小,發現人類睪丸的尺寸中等但陰莖長度最長,大猩猩的陰莖和睪丸都較小,黑猩猩的陰莖中等但睪丸較大,並在此基礎上對不同物種間產生差異的原因進行了研究。
  • 神農架開展金絲猴保育生物學 研究破解瀕危難題 - 中國在線
    3月8日,從神農架自然保護區得到的消息,神農架獲批整合神農架保護區和湖北省金絲猴保護研究中心現有的研究平臺,創建神農架金絲猴保育生物學湖北省重點實驗室。該項目旨在從金絲猴保育生物學研究入手,穩步提高金絲猴種群數量,破解瀕危難題。金絲猴是中國特有珍稀動物物種,神農架金絲猴屬於川金絲猴。36年前,科考人員在神農架第一次發現金絲猴,當時公布的數字是501隻。
  • 孔雀魚生殖器進化出倒刺逼迫雌性交配(圖)【2】
    加拿大科學家發現,貌似善意的雄孔雀魚的生殖器進化出倒刺,迫使「不接受雄性感情的雌性」和它交配。   這項來自多倫多大學的研究顯示,雄孔雀魚使用的爪子使進入抵制雄性求愛的雌性體內的精子數增加3 倍。這些進化生物學家認為,該物種進化出令雄性受益的身體特徵,卻讓雌性付出代價,尤其在雄性和雌性的交配興趣不同時。   多倫多大學的露西亞-科瓦尼研究了孔雀魚的帶爪生殖器。
  • 日本73歲女子研究鬼怪獲博士學位!兒時患病54歲才上大學
    (原標題:日本73歲女子研究鬼怪獲博士學位!兒時患病54歲才上大學) 日本一位73歲女子因為研究日本民俗故事中的夜遊鬼怪獲得博士學位。她表示,終身學習給她的生活帶來了很多樂趣。
  • 攻讀博士學位:美國博士道出的學習研究思維妙招12條
    Evernote對於教學(如果你是教師)和研究工作同樣適用。(2)堅持做好文書工作重視文書工作,做好文書工作及相關溝通與交流。博士培養程序包含大量的文書工作,諸如各種文本、表格等等。一個錯過的表格可能會導致延遲畢業,甚至無法畢業。列出你從現在到畢業之間應提交的所有文本和表格清單,按照要求及時處理完畢,與你的部門辦公室的工作人員成為朋友,保持交流的暢通。
  • 微精通:終於有一本書為「三分鐘熱度」正名了!
    暢銷書作家、探險旅行家羅伯特·特威格爾就是一個非常擅長「微精通」的人,他不僅「微精通」了非常多的技能,還把自己「微精通」的體驗寫成了一本書,就叫做《微精通: 輕鬆到不可能放棄的技能學習手冊》。讀了這本書,你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三分鐘熱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