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爾斯才」「與道相從」……中國千年的家風詩話

2020-12-03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中國千年家風詩話

家風「宜其家室」

「綢繆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綢繆束芻,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見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綢繆束楚,三星在戶。今夕何夕?見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這首《綢繆》,是描寫新婚之夜丈夫幸福喜悅心情的詩篇。「綢繆」原有緊緊捆綁之意。「束薪」「束芻」「束楚」,說的都是捆綁柴草,用「綢繆」一詞,隱喻結婚即是夫妻結合,捆綁在一起,難解難分。

再如《桃夭》,也是一首對姑娘出嫁成婚組成幸福家庭的讚歌:「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詩歌中「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層層遞進,讚頌姑娘姣美可人的同時,也祝福她給家庭帶來幸福和順。一直以來,《桃夭》的廣泛傳唱也讓「宜室宜家」成了中國傳統文化裡對待嫁女子的最高評價。

「宛彼鳴鳩,翰飛戾天。我心憂傷,念昔先人。明發不寐,有懷二人。……夙興夜寐,毋忝爾所生。交交桑扈,率場啄粟。哀我填寡,宜岸宜獄。……惴惴小心,如臨於谷。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這首《小宛》,描述了一個飄搖於亂世的不幸之家。作者在「宜岸宜獄」之時,耿耿難眠,既懷念去世的父母,又怨恨「壹醉日富」的兄弟,思前想後,感慨萬端,念及先人、告誡弟兄,傳承祖德、不忘家風。唯有「惴惴小心」「戰戰兢兢」「夙興夜寐」,方能「毋忝爾所生」,不辱父母,不辱門庭。

家訓「願爾斯才」

《命子》這首詩作於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此時的陶淵明二十九歲,他的長子已經七歲。命子者,訓子也。《命子》一詩為我們敘述了一部清廉謹慎、淡泊高遠的家族史,同時也為我們展示了一位年輕父親如何熱切希望兒子成為一個有作為的人,光耀陶家門楣的願望。「日居月諸,漸免子孩。福不虛至,禍亦易來。夙興夜寐,願爾斯才。爾之不才,亦已焉哉!」這首詩的末尾四句,同樣出現了詩經《小宛》裡的「夙興夜寐」,充分表達對兒子的殷切希望和諄諄誡勉,希望他將來成為一個有作為的人。而「爾之不才,亦已焉哉」,讓莊重的描寫,平添了幾分幽默。

「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慄。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在《命子》之後差不多十年,陶淵明寫了這首《責子》,雖為「責子」,卻無教訓,直白近俗,娓娓道來,更以戲謔詼諧的語句,漫畫式的誇大了孩子們的缺點,讀來讓人忍俊不禁。

《命子》詩中的殷切期望,《責子》詩中的寬容慈愛,孩子們或賢或愚,陶淵明都牽掛在心,與他們同呼吸、共甘苦。《雜詩》裡的「親戚共一處,子孫還相保」,《與子儼等疏》裡的「然汝等雖不同生,當思四海皆兄弟之義。鮑叔,管仲,分財無猜;歸生、伍舉,班荊道舊;遂能以敗為成,因喪立功。」甚至到了晚年,孩子們都長大了,陶淵明還引經據典地教導他們要團結和睦,同居同財。四百多年後,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專門到訪陶淵明的舊居,有《訪陶公舊宅》一首,詩中慨嘆「夷齊各一身,窮餓未為難。先生有五男,與之同饑寒。腸中食不充,身上衣不完。連徵竟不起,斯可謂真賢」,對他與妻兒同甘共苦的親情,以及他對祖德家風的守護與弘揚,表達了深深的敬意。

家業「詩是吾家事」

希望「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唐代詩人杜甫,繼承了《詩經》以來對家族親情的表現傳統,深刻描繪了他在亂離奔忙的經歷中對家人親戚的複雜情感。粗略統計,他涉及祖訓、家風、婚姻及子女的詩,多達百餘首。

「阿翁懶惰久,覺兒行步奔。所來為宗族,亦不為盤飧。小人利口實,薄俗難可論。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這是杜甫《示從孫濟》一詩的最後四句,他以一個老者的身份訓誨後輩,切勿聽信小人挑撥離間之語而使家族成員相互猜疑,進而勉勵後輩護佑根本,傳承家風。

在杜甫的子女中,他最是偏愛「聰慧與誰論」的宗武,並有《憶幼子》《宗武生日》《又示宗武》及《遣興》等數首詩歌專門寫這個小兒子。如昂揚輕快的《宗武生日》中「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熟精文選理,休覓彩衣輕」兩句,為家族詩文傳統自豪的同時,更對幼子寄予厚望,勉勵他熟讀《文選》,莫貪浮華,繼承父志,詩禮傳家。而杜甫更是嚴於律己、身體力行,將寫詩當成一種「家業」。將所見所聞所思,吟之為詩,筆耕不輟,終其一生。

或許,在杜甫的心裡,還有一份「家業」比寫詩更為重要。「磨刀嗚咽水,水赤刃傷手。欲輕腸斷聲,心緒亂已久。丈夫誓許國,憤惋復何有!功名圖麒麟,戰骨當速朽。」這首深悉人倫,兼明大義的《前出塞九首·其三》中,「丈夫誓許國,憤惋復何有」最是鏗鏘有力,忠義激烈且無怨無悔的報國情懷,便源於杜預和杜審言這樣的祖輩先烈。

家學「父兄淵源」

「傳家詩學在諸郎,剖腹留書死敢忘。背上錦囊三箭在,直須千古說穿楊。」金代詩文大家元德明以詩傳家,對諸兒期望深切,甚至在臨終前仍有「剖腹留詩」之語。他有三個兒子:長子元好古、次子元好謙和幼子元好問。寫這首詩的,是元好古。

而三兄弟中,元好問無疑是最為出色的。他「七歲能詩,有神童之目」,後來逐漸成為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文壇盟主及一代廉吏。元好問深刻體會到家庭環境、家庭風氣及家庭教育對士人的培養的重要作用。正如元好問所言:「士之有所立,必藉國家教養、父兄淵源、師友講習,三者備而後可。」

元好問正是在家族中文化素養極高的父親、兄長、嗣父母的教導下,於讀書、治學、為官、處世及子女教育上都體現了他對家學的傳承、對人世的悲憫、對自然的關照。

「牆外桑麻雨露深。堂前桃李有新陰。高門因見古人心。三世讀書無白屋,一經教子勝黃金。小雛先與喚瓊林。」這首《浣溪沙·外家種德堂》裡有元好問的教子理念。元好問的三個兒子元拊、元振、元總,被要求在祖德家風的傳承光大上做到循規蹈矩、時時處處。元好問對愛女元嚴也悉心教導,使她成為詩書滿腹的一代才女。元好問有《寄女嚴三首》,其中一首是這樣寫的:「添丁學語巧幹弦,詩句無人為口傳。竹馬幾時迎阿姊,五更教誦木蘭篇。」

家傳「與道相從」

當然,以詩詞來描繪家風、家學、家道的,陶淵明、杜甫、元好問等僅僅是其中的代表。

「明者處事,莫尚於中。優哉遊哉,與道相從。」西漢辭賦家東方朔晚年寫給兒子的《戒子詩》中,從自己親身經歷的經驗教訓出發,向其子灌輸淡泊名利、順其自然的處世之道。

「冰霜正慘悽,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東漢末期「建安七子」之一劉楨的這首《贈從弟》裡,他借松樹的高潔以自勉,也勉勵堂弟,希望弟弟堅貞自守,不因苦難而改變耕讀傳統、孝廉本色。

「君家有貽訓,清白遺子孫。我亦貞苦士,與君新結婚。庶保貧與素,偕老同欣欣。」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這首《贈內》,寫於他與楊虞卿的從妹楊氏結婚之時。如敘家常般的要求楊氏與自己一道謹記祖上遺訓,同甘共苦,保持清白家風。

北宋政治家及文史大家司馬光在《家訓》裡有:「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守;積書遺子孫,子孫未必讀;積陰德於冥冥中,以子孫長久之計。」詩禮傳家一直是中華傳統文化裡的道德規範與行為準則,將這一規範與準則傳承下去,才是對子孫最有益處的事。

「我母本強健,今年說眼昏。顧憐為客子,尤喜讀書孫。事業新燈火,桑麻舊裡村。太平風俗美,不用閉柴門。」元末明初詩人王冕的這首《歸家》,以一幅家庭和睦、天倫之樂的溫暖畫面,讓我們身臨其境地看到三代人的家族傳承與歸屬。

元末明初詩人楊維楨的《蔡君俊五世家慶圖詩》裡有:「傳家五葉忠孝俱,鬱蔥佳氣無時無。有母有母徐卿徐,生兒袞袞麒麟駒。」明代詩人盧龍雲的《方生志賡自三吳歸索一言以壽其尊人為賦二首》裡有:「歲月看逾遠,詩書澤未央。岡陵何所頌,承志在明光。」《示侄孫生蕃》中,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以追述先輩來勉勵侄孫:「吾家自維揚,來此十三世。雖有文武殊,所向惟廉恥。不隨濁水流,宗支幸不墜。傳家一卷書,惟在爾立志。」清末詩人王潤生在《述先訓示兒》中,同樣以祖訓誡勉兒子:「忠厚傳家誥在庭,還期松柏與同青。詒謀宜識先人意,纘緒常留後嗣型。退 一步行途總坦,作三冬計節長馨。高曾矩矱分明在,莫等建黨陋室銘。」

相關連結

雨果致女兒「我怕驚動了她」

我希望借十九世紀法國大文豪雨果的兩首詩歌,與中國的詩歌進行柔和的碰觸,由「家風」落在更有溫度的「家」上,將遵守的「規矩」化為平等的「愛」,或許可以獲得幾聲迴響。

雲雀之於雪萊,鮮花之於彭斯,和兒童之於雨果,都是詩人心中最美好的事物。雨果一生中寫過太多關於兒童的詩歌了,如這首最讓人喜歡的《女兒,在早晨》:

早晨,我往往聽見她

在我的窗子下輕輕地玩耍

她在團團的朝露中玩耍,沒有一點聲音,她怕驚醒了我;

我也不去打開我的窗欞,我怕驚動了她。

在女兒萊奧波特蒂娜去世一周年的前夕,雨果寫下了一首悼念女兒的小詩。詩人從清晨出發,步行三十多公裡,無心於沿途美景,去為不幸夭折的女兒上墳。多情的法國人尤其深愛這首悽美的《明日,黎明》,絕大多數人都能背誦。

明天,破曉時分,當田野微明,我就啟程。你看,我知道你在將我等候。

越過高山,穿過森林,在遠離你的世界裡,我片刻也不想停留。

我默默地思索,孤獨前行,外面的世界,不看也不聞。

我彎著腰,背著手,步履匆匆,滿心的憂傷啊,白晝也如黑夜降臨。

我不凝望那金色落日的輝煌,也不遠眺駛向阿爾弗港灣的風帆,到達時,我將在你的墓旁,放一束翠綠的冬青,和一把盛開的歐士南。(馬琳)

來源:華西都市報

相關焦點

  • 鄒魯文化與聖人家風
    孔子晚年在魯國整理《詩》《書》《禮》《樂》《易》《春秋》,使這六部經典成為數千年中華文化承上啟下的樞紐,被稱為「中華文化元典」。孔子弟子及後學陸續編纂和創作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被南宋大儒朱熹合稱為「四書」,與《詩》《書》《禮》《易》《春秋》「五經」並行於世。正因為如此,《莊子·天下》篇在敘說中國學術思想的發展演變時,充分肯定了「鄒魯搢紳先生」的歷史性貢獻。
  • 青羊優秀家風故事 | 《家風——自力更生》
    以前我對於這些話總不以為然,覺得遇到難題,有人幫忙,何樂而不為。直到那一次,我拜託爸爸幫我做一道題,可是我等了好幾個小時,他也沒來告訴我結果。我在草稿紙上寫寫畫畫,正當我陷入冥思苦想之際,突然靈光一閃,我有了新的思路,順著新思路一步一步做下去,解題的思路越來越清晰,終於做出了這道題。
  • 家風故事匯④ | 赤膽忠心 捨生取義——文天祥
    這兩句慷慨悲壯、語調激昂的詩,選自南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表現了他面對強權的不屈鬥志,成為深刻在中國人歷史記憶中的名句。作為南宋末年的右丞相,文天祥面對元軍的入侵,率領軍隊頑強抵抗,因寡不敵眾被俘,他毅然寫下了《過零丁洋》的詩作表明自己的心跡。被押解到元大都後,他更是始終堅持自己的立場,拒絕元人的威逼利誘,最終英勇就義,名垂青史。
  • 家風故事匯⑤ | 清正廉潔 力挽狂瀾——于謙
    家風故事匯⑤ | 清正廉潔 力挽狂瀾——于謙 2021-01-11 10: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張鵬翮:清風素節 忠孝仁義(家風家訓)
    清代有一位官員名叫張鵬翮,與狄仁傑、姚崇、包拯、況鍾、于謙、海瑞、于成龍並稱「中國古代八大清官」。康熙帝贊其「天下廉吏,無出其右」,雍正帝贊其「志行修潔,風度端凝。流芬竹帛,卓然一代之完人」。張鵬翮能夠成為一代廉吏楷模,與其良好的家風家訓分不開。  張鵬翮出生於四川蓬溪一個書香世家。
  • 文學小說《都市放牛》:家風和雅心分手
    方明同情地看著他,溫和道:「家風,你要我做些什麼,就說吧。」盧家風掏出一封信,放在他面前:「方明,我想你去跟雅心談一次,請她看看這封信。我想知道她的近況,想得到她一兩句話……」方明收起信,喝乾杯中酒就起身了,盧家風還呆坐原處,深深陷在某種情緒裡。
  • 以家風家教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其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家風家教具有涵養作用。古往今來,我們民族的先輩重視家風教育。諸子百家、《三字經》《弟子規》等經典教義影響千年;同時,從孟母三遷到嶽母刺字,無不承載著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髓。
  • 【家風】陳希舟:家風世澤長
    【家風】陳希舟:家風世澤長 發表時間:2016-10-08    來源:黨建網字體: [大] [中] [小] 家是社會的細胞,國家是社會的整體,有國才有家。家是小流,國家是江河大海,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家是一塊地,子女是幼苗,只有通過家長的辛勤耕耘,汗水澆灌,小苗才會茁壯成長,逐漸長成參天大樹。家是一個充滿親情的地方,是永恆的歸宿,無論你走到哪裡,一想到家就會感到溫暖。  一個好的家庭離不開家規、家教、家風。
  • 家風故事匯②|窮且益堅 胸懷天下——範仲淹
    蘇州州學成為北宋規模最大的地方官辦學校,經過明清兩代的發展,又成為規模龐大的蘇州府學,在中國教育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寒窗苦讀,救世濟民,興辦學堂,不慕財富,先人後己……這就是範仲淹留給後世的清明家風。
  • 《黨風政風熱線》「崇廉尚德•好家風潤西安」:忠孝清廉傳家風...
    >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在中國古代,介於國法和家規之間的還有「鄉約」。
  • 傳承好家風 分享好故事|克勤克儉,清正安樂:皋洩朱應德家的家風
    柿樹灣原來的出入交通,只有兩條供人行走的小路,十分不便,上世紀五十年代,他的父親向人家購地修路,在溪坑上搭建石條便橋,才修成了一條直通下袁公路的小板車路。到了1987年,才另建鋼筋砼橋,可供大拖拉機通行。一個村落有良好的民風,一個家庭有良好的家風,靠的是人人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靠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朱應德對我說,每個家庭都有家風,這是家庭興旺發達的根本。
  • 從毛澤東詩詞感悟偉人家風
    今天是毛澤東同志誕辰126周年,讓我們一起回顧歷史,領悟毛澤東的家風家教思想在我們黨內具有的重要典型示範意義,從毛澤東和家風有關的詩詞作品中,感悟和解讀他的偉人家風。 嚴父慈母恩難忘 毛澤東深受母親文七妹的影響。他曾說:母親對我的影響很大,她待人忠厚、和善、賢良、勤勞節儉。
  • 布局精巧的川東千年古剎 張三丰曾留下鎮寺之寶
    巴嶽寺(銅梁區委宣傳部供圖)[原標題]布局精巧的川東千年古剎在巴嶽山南麓山腰上,立著一座千年古剎,這就是與華巖寺齊名的巴嶽寺。傳說,這裡還留下了3件張三丰的寶貝。直至清康熙年間,寺廟才開始重建,在結構上仿造著名的華巖寺,佔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取名為巴嶽寺。銅梁區文化館館長、巴嶽山文化研究會會長宗和雲介紹,巴嶽寺坐北朝南,以中軸布局,共五臺八殿,規模浩大。泉水優質天然在巴嶽寺七佛殿往西50米處,記者看到一個石洞下有一口清涼的水井,泉水清甜。
  • 其實俗語「千年的王八萬年龜」的下半句才是精華,道盡世間人性
    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蘊,很多歇後語、成語及俗語等流傳下來,但其中寓意恐怕大多失傳。大家都知道「千年王八萬年龜」,但是又有誰知道他的下一句才是精華,道盡人性百態!
  • 以家風促政風 衡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召開「家風懇談會」
    紅網時刻衡陽7月6日訊(通訊員 劉蔚 記者 蔣楠)為加強全局系統黨風廉政建設,落實市紀委關於《加強黨員幹部「八小時以外」監督的六項措施》的要求,7月5日下午,衡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召開領導幹部家屬廉潔家風懇談會,130餘名副科實職以上幹部家屬應邀參加,共話廉潔家風建設。
  • 中國第一大家族江州義門陳,忠孝節義思想是其家風傳承
    忠孝節義思想在中國已經存在了數千年,已經深入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以及家風家教傳承的基因裡面,歷史上傳統社會的和諧安寧,睦鄰友好,和睦相處,都是通過忠孝節義思想的傳遞和共同尊崇來實現的,忠孝節義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及價值觀取向的重要表現。孔子云:「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是以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 中隱雅集 鄰家詩話—潤澤御府鄰裡雅集之「盛境園啟」圓滿落幕
    「中隱雅集,鄰家詩話」—潤澤御府鄰裡雅集之【盛境園啟】圓滿落幕。這是一場特地為業主鄰裡舉辦的雅集活動,為此潤澤御府邀請到知名的文化節目《鄰家詩話》節目組主創,來潤澤中隱公園做客,呈現了一場穿越今古、吟詠風流的詩話雅集。
  • 讀一首詩劉禹錫《烏衣巷》,燕子不管人世換,千年興亡總不知
    ——唐代:劉禹錫《烏衣巷》這首《烏衣巷》詩,是劉禹錫懷古組詩《金陵五題》中的一首。所謂懷古,就是到一處古蹟,看著目前的樣子,追想那裡古往今來的廢興成毀,以及其間出現的和發生的,與那裡有關的人物和事跡,並感慨今昔變遷,世事無常。烏衣巷是南京一條有名的巷子,據說晉朝時王導、謝安兩大家族曾居住在那裡。在晉朝崇尚豪奢的年代裡,烏衣巷極其繁盛。
  • [ 詩話 ] - 名山詩話 卷三
    看是何等力量,宜乎不獨詩才擅絕。」又云:「一切塵塗趣味,分毫不入其靈府,是放翁人品文章之本。」又云:「文可通於詩,詩難通於文。讀放翁詩大開闔而神變化,可以通於文矣。」案:朱子極傾倒放翁詩。能知放翁者,朱子以後,柏廬一人而已。柏廬以腐儒自命,然能知放翁詩,斯不腐矣。不比張揚園、陸平湖輩謂詩可無作也。 王禹僻《恭聞種山人表謝急徵不赴》詩云:「不拜明時鵠板書,可能終老傲唐虞。
  • 郵儲銀行「清廉家風」固長堤
    近日,郵儲銀行南陽市分行向全行員工及家屬發放「清廉家風」倡議書,拉開了「清廉家風」活動的序幕。倡議書結合《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及上級行關於婚喪喜慶事宜的紀律規定等,由市分行黨委書記、行長李廣增籤發,向全市廣大員工幹部及家屬發出倡議,號召全行員工及家屬正品行、立家規、嚴家教、樹家風,做清廉家風建設的表率,以家風帶行風促社風,築牢家庭拒腐防變的堅固長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