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所謂的籤字畫押,又稱「押字」、「花押」、「草押」等,就是以文字、印章、指紋在公文、契約上面留下獨一無二的憑證。
南宋學者周密在《癸辛雜識》一書中記載:「古人押字,謂之花押印,是用名字稍花之。」
這裡的「稍花」意思是把自己的名字或字、號通過草書的形式,變成一種既像文字又像圖案的獨特符號。
這種獨特的符號不易臨摹,具有極強的防偽性,可作為取信的私記憑證。
「押字」最早起源於三國曹魏時期。
《墨藪》記載:「行書,正小之謂也,鍾繇謂之『行押書』。」
鍾繇以行書首創了「押字」,又稱為「行押書」。
唐代
唐朝時期開始流行草書,很多文人墨客喜歡在文章的末尾、或字畫的留白處籤上草書的名字,因追求個性,很多籤名都很花哨,故亦稱「花押」、「畫押」,和今天的藝術籤名極為相似。
唐代官方並不提倡使用「花押」籤名,如唐太宗李世民就嚴禁大臣在奏章上以「花押」形式籤名。但是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時期,連皇帝自己都有了自己的花押。
唐明皇李隆基的花押,一筆三字,一般人恐怕難以認清吧。
唐代詩仙李白唯一傳世名作《上陽臺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其落款「太白」二字,以行草書寫,"太"字下面的「丶」與「白」字上面的「丶」相距相近,具有明顯的個人特點。
盛唐時期,中國的文化東渡日本,而書法文化中的「花押」也一併被日本吸收並且傳承。時至今日,許多日本的文化名人、政府官員也擁有自己的籤名花押。
盛唐文化影響深遠。
宋代
到了宋代,「花押」籤署的不再是姓名,而是字、號,或者獨特的文字,彰顯個性魅力,因此改稱「押字」,逐漸形成風氣,官員、百姓都樂於接受並使用。
宋朝時期官方的公文必須有「押字」,比籤署姓名還要重要,否則視為無效公文。
南宋孝宗時期,要求「押字」的同時,要籤署姓名才能生效。如果公文需經多位官員籤署才有效,最下面的「押字」往往是級別最高的官員。
「押字」能表現出個性魅力,不僅百姓樂於接受,大臣、皇帝也喜歡採用這種籤字方式。最為出名的當屬宋徽宗趙佶,他的「天下一人」堪稱絕押。
宋徽宗趙佶的「花押」在史上很有名,被譽為「絕押」。其以三筆寫出四字,令觀者嘖嘖稱奇。有人認為是「天下一人」的簡寫,也有人猜測是「天水」的簡寫。小夥伴們怎麼看呢?
清人王士禎在《池北偶談》評價宋仁宗和宋徽宗說:「仁宗皇帝百事不會,只會做官家;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簡明扼要的概括出宋朝兩位明星皇帝的一生,假如宋徽宗將研究書法繪畫的熱情投入到治理國家上來,北宋也不至於被金軍破國。
明代
明朝滅亡後,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九世孫朱耷削髮為僧,為紀念故國,他的書畫「押字」就是崇禎帝殉國的日子「三月十九日」。
朱耷通過繪畫,排解國破家亡的憤懣情緒,他的另一個「押字」——「八大山人」,四個字比較靠近,既像「笑之」,又像「哭之」。
更多文化藝術文章,敬請關注「絲路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