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耕心堂G
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
過去買書以看為主,不講究版本和籤名本。後來在鄭州古玩城,認識了賣舊書的鄭哥,開始給我普及書籍的收藏知識。那時的籤名書也不值錢,收了很多河南文化名人的藏書。很多都有籤名並且夾帶有信札,陸續收了幾百本,很多都是楊蘭春、張海、王澄等河南文化名流的藏書。到北京後,一年春節大年初一到潘家園逛舊書攤,只見有一摞幾十本籤名書,全是當代大名頭周光召、沈醉、李希凡等等,都是送給胡德平夫婦的籤名書。出了高價一槍打,潘家園老人講規矩,如果是一家出來的東西不打散賣,這樣不管是研究還是收藏,儘量還原了歷史。還有一次在報國寺,高價買了莫言的籤名書《檀香刑》,朋友的孩子喜歡,就拿走了。如今莫言獲了諾貝爾文學獎,籤名書也已高價難求了。
更多的籤名書,是從舊書攤撿得漏,有大馮的籤名書兩元,大馮乃馮驥才。杜鵬程送給師秋朗的籤名書兩元。這幾年通過當下的網絡,買了韋力、楊之水等新書籤名本。韋力、揚之水都是藏書家,並通過讀書自學成了當今的大學者,是當今社會的另類藏書家。
送給虛靜廛的籤名本,是坐飛機結識的鄰坐,當時國內開始流行成功學,這位先生是成功學大師的弟子,全國各地飛來飛去,宣講成功奧秘,因緣巧合,送了一本大著籤名贈送於虛靜廛,這也是第一次收到,有虛靜廛名字的籤名書,所以至今依然記得,時光如梭,一轉眼已近二十年。如今已收了很多,送給虛靜廛的籤名書,成了藏書中的單列藏品。收集了近千本籤名書,成了藏書中的另類風景。這類藏書很多都是,家中老人去世後,被家人賣給了收破爛的,流落在舊書攤,被我淘了回來。在潘家園經常會碰到,因為許多人名氣不大,價格很便宜。若眼力夠的話,能從中淘到寶,這是淘書的樂趣之一。
在舊書很多夾有信札,這些信札就是一段歷史,今後整理後,可以專門出本書。因為這些信札和書的主人,很多都是國內的知名人士。這類書籍,也收藏了幾百本。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書和信札,都將成為歷史的一部分,若不整理出版,有可能永遠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若整理出版了,這些實物就保留下一段真實的歷史。
收藏有幾百本魯迅兄弟的書籍和資料,卻沒有一本魯迅的籤名書。因為眼力不夠和價格原因,隨手放過成了揮之不去的遺憾。實際上價格也就幾百元,書是從北大圖書館流出,蓋著北大圖書館的印章,北新書局的老書,品相不怎麼好。被一位江浙的書友淘走,成了心中永遠的痛。當年自己80元一套購的《周作人日記》,大象影印版,網上書店已賣到了幾千元一套。很多東西錯過了,也許就永遠錯過去了,淘書更多講究的是因緣。讀書藏書是今生最大的樂事,把自己的讀書心得和藏書研究,以及淘書的過程寫出來,也是人生的一大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