籤名書和名人藏書的收藏

2020-12-05 孔夫子舊書網

作者 |耕心堂G

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

過去買書以看為主,不講究版本和籤名本。後來在鄭州古玩城,認識了賣舊書的鄭哥,開始給我普及書籍的收藏知識。那時的籤名書也不值錢,收了很多河南文化名人的藏書。很多都有籤名並且夾帶有信札,陸續收了幾百本,很多都是楊蘭春、張海、王澄等河南文化名流的藏書。到北京後,一年春節大年初一到潘家園逛舊書攤,只見有一摞幾十本籤名書,全是當代大名頭周光召、沈醉、李希凡等等,都是送給胡德平夫婦的籤名書。出了高價一槍打,潘家園老人講規矩,如果是一家出來的東西不打散賣,這樣不管是研究還是收藏,儘量還原了歷史。還有一次在報國寺,高價買了莫言的籤名書《檀香刑》,朋友的孩子喜歡,就拿走了。如今莫言獲了諾貝爾文學獎,籤名書也已高價難求了。

更多的籤名書,是從舊書攤撿得漏,有大馮的籤名書兩元,大馮乃馮驥才。杜鵬程送給師秋朗的籤名書兩元。這幾年通過當下的網絡,買了韋力、楊之水等新書籤名本。韋力、揚之水都是藏書家,並通過讀書自學成了當今的大學者,是當今社會的另類藏書家。

送給虛靜廛的籤名本,是坐飛機結識的鄰坐,當時國內開始流行成功學,這位先生是成功學大師的弟子,全國各地飛來飛去,宣講成功奧秘,因緣巧合,送了一本大著籤名贈送於虛靜廛,這也是第一次收到,有虛靜廛名字的籤名書,所以至今依然記得,時光如梭,一轉眼已近二十年。如今已收了很多,送給虛靜廛的籤名書,成了藏書中的單列藏品。收集了近千本籤名書,成了藏書中的另類風景。這類藏書很多都是,家中老人去世後,被家人賣給了收破爛的,流落在舊書攤,被我淘了回來。在潘家園經常會碰到,因為許多人名氣不大,價格很便宜。若眼力夠的話,能從中淘到寶,這是淘書的樂趣之一。

在舊書很多夾有信札,這些信札就是一段歷史,今後整理後,可以專門出本書。因為這些信札和書的主人,很多都是國內的知名人士。這類書籍,也收藏了幾百本。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書和信札,都將成為歷史的一部分,若不整理出版,有可能永遠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若整理出版了,這些實物就保留下一段真實的歷史。

收藏有幾百本魯迅兄弟的書籍和資料,卻沒有一本魯迅的籤名書。因為眼力不夠和價格原因,隨手放過成了揮之不去的遺憾。實際上價格也就幾百元,書是從北大圖書館流出,蓋著北大圖書館的印章,北新書局的老書,品相不怎麼好。被一位江浙的書友淘走,成了心中永遠的痛。當年自己80元一套購的《周作人日記》,大象影印版,網上書店已賣到了幾千元一套。很多東西錯過了,也許就永遠錯過去了,淘書更多講究的是因緣。讀書藏書是今生最大的樂事,把自己的讀書心得和藏書研究,以及淘書的過程寫出來,也是人生的一大趣事。

相關焦點

  • 《董其昌傳》籤名鈐印本(隨書附贈藏書票)
    《董其昌傳》籤名鈐印本(隨書附贈藏書票) 2020-11-20 18: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天一閣書藏古今,兵部侍郎痴迷藏書,家族世代守護400年……
    將生活居所和藏書區別而開,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更好的保護藏書。▲ 圖為天一閣藏書範欽和其它藏書家不同的是,他的收藏主要是明刻本為主。即明代的地方志、政書、實錄以及詩文等。同時也藏有一些官書,例如《軍令》、《營規》、《國子監監規》等,這些都是一般的民間藏書家難以收藏的到。
  • 王孺童 一位學者的藏書經
    他所收藏的書,要求是初刻初印,因為古籍是刻在木板上的,書版在刷印了多次之後,就會出現損耗,字跡也就開始模糊,而初刻初印的書,字跡清晰,纖毫畢現,更具收藏價值。在已經藏有像《笠澤叢書》《漁洋山人精華錄》《六朝文絜》《金石苑》《蔡中郎集》「秦刻三子」等諸多清代名品後,王孺童開始對其藏書方向進行了第一次調整。
  • 名人葉德輝的長沙街道成長史
    葉家由此迅速致富,大約就在此時葉德輝的父親參股玉和醋廠,並開有兩家錢號。 而慢慢長大的葉德輝也開始發蒙讀書,葉德輝讀書之初,人聰明,但抗拒學習,遭塾師體罰。15歲前,讀書未顯神童的天賦。家人要其經商繼承祖業。三月不到,在經商勞累中,葉德輝一夜睡在床上忽然開悟。回憶所讀的書,已經瞭然於胸,試著做文章,落筆文採粲然,於是懇求父母,再給讀書機會。
  • 花押|一起欣賞古代名人的籤名有多麼有趣
    南宋學者周密在《癸辛雜識》一書中記載:「古人押字,謂之花押印,是用名字稍花之。」這裡的「稍花」意思是把自己的名字或字、號通過草書的形式,變成一種既像文字又像圖案的獨特符號。這種獨特的符號不易臨摹,具有極強的防偽性,可作為取信的私記憑證。「押字」最早起源於三國曹魏時期。《墨藪》記載:「行書,正小之謂也,鍾繇謂之『行押書』。」
  • 「香港書展」名人籤名會全攻略 出發前必睇
    年年都大排長龍的白卷出版社今年改名叫「黑白毛記」駐紮於1A-A02,想找人氣網紅的漫畫如「爵爵貓叔」、「謝曬皮」等等會在1B-E32青春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另外憑住TVB的《粗口學堂》人氣爆燈的Ben Sir亦會出書「教講粗口」,在1C-C04的明報出版社就可以輕鬆見到,而剛退守尖東的奶油哥今年亦會推出「寫真」,和喬寶寶所寫的《香港製造:南亞裔香港人話香港》一樣是
  • 買書與藏書章之樂事
    ,或者再蓋上一顆內容和意境相對應的藏書章,用來記述購書時的來龍去脈或表達別樣的心情,這也是自己買書時除了蓋章外的又一件自以為有意義的舉措。多年過去了,但每次翻開這本書,看到扉頁上的那些文字和印章 ,當時買書的情景和往事就會如電影放映般浮現在腦海裡。
  • 「傻公子」建藏書樓,佔地20餘畝,花12萬銀元,藏書60萬卷
    劉承幹從小被祖父和父親教導,知道讀書的重要性。他也沒有辜負家人的期望,學業有成後考取了秀才。劉承幹劉承幹自小就喜愛古籍,後來更是專心從事藏書與刻書。當時魯迅聽說他為藏書所付出的心血後,喻其為「傻公子」,陳志歲先生則尊稱他為「篤公子」。喜愛藏書尤其古籍,對於劉承幹來說不僅僅是因為愛好,還與對古籍外流的悲痛有關。
  • 國內現存較早的私家藏書樓,有400多年的歷史,文藝書香氣息濃鬱
    天一閣位於浙江省寧波市曙光區,建於明朝中期,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是中國藏書文化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亞洲現存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個家族圖書館之一。天一閣建於明嘉靖40年( 1561年)至45年( 1566年),是當時明朝兵部右侍郎範欽建的私人藏書樓, 範欽喜歡讀書和藏書,平時收藏的各種圖書典籍達7萬餘卷, 範欽收藏的圖書以方志、政書、科舉錄、詩文集為特色, 因為曾經有很高的權重,範欽的藏書的一部分是政府的內部資料,這也是普通藏書家很難得到的。
  • 天主教在中國的五大文化事業之三:上海徐家匯藏書樓
    這就是徐家匯藏書樓。上海徐家匯天主堂藏書樓,又稱匯堂石室。創建於1847年,是上海現存最早的近代圖書館,也是我國西學東漸和東學西傳的縮影。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上海天主教耶穌會在徐家匯建修書室,收藏中西書籍。後經1860年和1897年兩次擴建,形成獨立的兩層藏書樓。早期的徐家匯藏書樓由西方教會神父任主管。
  • 家中藏書的幾點好處
    上大學的時候一次偶爾闖入教師辦公室,看到了一幅場景,至今記憶猶新——一位教古代文學的教授,愜意地仰靠在椅子上,雙腳搭著辦公桌,哼唱著崑曲,陶然自得,辦公桌和地上堆滿了書,看起來,只剩下了僅夠容身的侷促空間。我油然而生羨慕和崇拜之情,羨慕他那種完全舒展開來、如入無人之境的生活狀態,不似一般凡夫俗子的「負重前行」,而崇拜的,是他那滿桌子及滿地的學問。
  • 大收藏家393期:汲古閣主人毛晉,中國私家藏書刻書第一人
    毛清聽畢,已知兒子心志,道:「我毛氏本耕讀世家,以田養書,亦情理中事。」次日,毛晉披蓑下田,與僱工同耕,一幹就是小半年。這是毛晉關於「以田養書」的象徵性演義。藏書事業畢竟需要強大的經濟支撐,田是必須種好的。毛晉就此開始了「為讀為耕身並司」的非凡生涯。毛晉的藏書樓名為「汲古閣」、「綠君亭」,另建「目耕樓」以藏通用本及抄校本,位於沙家浜七星橋西岸毛家宅基前後。
  • 一個展覽,看盡天一閣創始人範欽的人生與藏書
    性耿介,喜藏書,晚年創建天一閣,聚書數萬卷,為浙東藏書第一家。展覽從「讀書立德」「藏書資政」「遊藝於書」「千秋功業」四個單元展現了一位熟記聖賢之言、始終秉持正義、富有才華、胸懷天下的文士範欽讀書與藏書的一生。
  • 書迷香奈兒老佛爺:藏書35萬+
    人們稱他為時尚界的凱撒大帝,他手上管著三個品牌:香奈兒、芬迪和同名品牌卡爾·拉格斐。他設計的衣服、包包、配飾……被大家爭相收藏,可他自己卻說「天哪,忘掉它們吧!」他喜歡改變,從不留戀任何東西,宣稱:「在一所房子裡,最要緊的家具就是垃圾箱!我自己的作品一件也不要留下,不要草圖,不要照片,不要衣服—什麼也不要!我要幹活,不要紀念!」
  • 寧波天一閣:「建閣閱四百載,藏書數第一家」,文化的力量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下詔開始修撰《四庫全書》,範欽的八世孫範懋柱進獻所藏之書638種,於是乾隆皇帝敕命測繪天一閣的房屋、書櫥的款式,興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閣」,用來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庫全書》,天一閣也從此名聞全國。天一閣佔地面積2.6萬平方米,建於明朝中期,由當時退隱的兵部右侍郎範欽主持建造,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讀書不分富貴貧賤,但藏書真的需要財力支撐
    作者 |讀書客棧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在書店行裡眨眼就十二年了,時不時地聽到某某大家書籍散出了,某某的藏書出現在了拍賣會上,某某的後人在處理他的藏書,不禁唏噓。讀書不分富貴貧賤,但藏書真的需要財力支撐,遍數著名藏書人、藏書樓哪個不是非富即貴!書籍是讀書人一生重要的陪伴,是讀書人的精神寄託,嗜書如命者,不惜家徒四壁,更甚,用愛妾換愛書。但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態,人走了,書就不香了,我之蜜糖,人之砒霜。
  • 代書遺囑有捺印無籤名有法律效力嗎?
    代書遺囑有捺印無籤名有法律效力嗎?姜大爺在此遺書上按了手印,同時江某蓋章,向某籤名。同年6月2日,姜大爺去世。現在姜大爺的三個子女和丁老太(姜大爺去世前妻子)在處理該房屋時,就該代書遺囑發生糾紛,請問該遺囑有效嗎?答:遺囑是一種要式行為,非依法律規定的方式形成,不能發生效力。
  • 西書東漸:搖籃本與中國的西文古籍收藏
    資深出版人吳興文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書店任職,有此機緣才開始接觸藏書票。近十幾年來,吳興文一直在兩岸三地推動藏書票的介紹與科普,而他本人的收藏更是又多又精,被業內稱為「華人藏書票收藏第一人」。模範書局創始人姜尋也是資深收藏家,在他的帶頭推動下,原先的中華聖公會救主堂成為了現在的模範書局·詩空間,這是國內第一座被改造成書店的「網紅」教堂。
  • 陳克希漫談晚清民國舊書收藏經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編輯 劉悠揚2020年12月6日,受深圳市收藏協會和深圳尚書吧邀請,著名版本鑑定專家、上海圖書公司古舊書刊首席標價師陳克希在南山書城向深圳市民分享晚清民國老期刊、舊平裝書之收藏。分享會特邀資深媒體人、《晶報》總編輯胡洪俠主持,深圳私人藏書家歡聚一堂,聆聽舊書刊老法師講述舊時書刊業鮮為人知的故事。▲著名版本鑑定專家、上海圖書公司古舊書刊首席標價師陳克希在講座現場。
  • 你見過藏書章,但曬書章呢?
    北方乾燥,古代藏書機構基本不用曬書。現代的一些圖書館條件先進,甚至可以恆溫恆溼,所以也不需要曬書。但在古代的南方,潮溼多雨,藏書容易發黴,所以曬書是必選項目。可是,把曬書事宜刻在章上,鈐在書上,確實很少見的。這是一種獨特和有用的歷史留存。也許,這一次的曬書,在鳳池書院的當時,是一場盛大的文化儀式!曬書章雖極罕見,但曬書卻在古代很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