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承幹,清末秀才出身,祖父是富甲天下的南潯商賈巨魁劉鏞。相傳,劉鏞在世時劉家的財富已達兩千多萬兩白銀,相當於清朝一年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一。
劉承幹從小被祖父和父親教導,知道讀書的重要性。他也沒有辜負家人的期望,學業有成後考取了秀才。
劉承幹
劉承幹自小就喜愛古籍,後來更是專心從事藏書與刻書。當時魯迅聽說他為藏書所付出的心血後,喻其為「傻公子」,陳志歲先生則尊稱他為「篤公子」。
喜愛藏書尤其古籍,對於劉承幹來說不僅僅是因為愛好,還與對古籍外流的悲痛有關。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湖州陸心源的皕(bi)宋樓藏書全部流入日本的靜嘉堂文庫,使得靜嘉堂名聲大噪。一時間,日本漢學家紛紛來到中國搶購宋元精槧(qian),大量的珍貴古籍流入日本。
日本靜嘉堂文庫
這讓中國的學者和有識之士都扼腕嘆息,為了挽救中國自己的古籍,劉承幹決定重金收購古籍。這也為後來劉承幹建立嘉業堂藏書樓埋下了伏筆。
經過若干年的辛苦搜尋,國內眾多藏書樓的書都盡歸劉氏所有,包括甬東盧氏「抱經樓」,獨山莫氏「影山草堂」,仁和朱氏「結一廬」,豐順丁氏「持靜齋」,太倉繆氏「東倉書庫」等十數家藏書。
繆荃孫先生後來評價劉承幹的藏書行動時,在《嘉業堂叢書序》中說:「諸藏書家多佚出之本,無不歸之,收藏遂富甲海上。」
繆荃孫
隨著藏書越來越豐,只用現有的書房已經無法滿足藏書空間了。於是,劉承幹決定建設新的藏書樓,也就是後來的嘉業堂藏書樓。
藏書樓的建設首要的就是選址,經過研究和考慮,最後劉承幹把藏書樓建在了自己的故鄉南潯,在自家園林小蓮莊的西側。為什麼要建在這裡呢?這就要說一下小蓮莊的美景了。
小蓮莊是在劉承幹的祖父在世時開建,屬於劉家的私人園林。劉鏞成為南潯首富後,開始建立。從1885年開建,到1924年完工,歷經了四十年才建成。
小蓮莊由義莊、園林、家廟三部分組成,佔地27畝。建成後因為劉家對元代書畫名家趙孟的蓮花莊非常羨慕,就將自己家的園林取名「小蓮莊」。
而且還特意請當時的書法名家鄭孝胥題字「小蓮莊」,雖然後來鄭孝胥成了漢奸,可此時他還受到文學界的推崇。「小蓮莊」三字也透露著主人溫文爾雅,含蓄內斂的性格。
小蓮莊最有特色的莫過於它的10畝荷花池,每到夏天,就會散發陣陣的荷香,再加上綠葉紅花的映襯,美不勝收。
莊內還修建了一個退休小榭,意指退而思之,修身養性的意思。劉氏家廟保存的也相當完整,就連「御賜牌坊」也保存完好,雕刻的也異常精美。
置身於小蓮莊內,你唯一的感覺就是美,不僅荷花池美,它的建築也美,美在中西合璧的特殊精緻,也美在無處不在的標新立異。
只有在這裡,你才能感到水鄉小鎮處處透露的中國園林的典雅,你才能體會這片土地豐富的生命和意義。
把藏書樓建在小蓮莊的西側,一是為了方便,更大的原因則是為了讓藏書樓可以與這片園林交相輝映,在美景中讀書,也讓藏書樓增加美景的文化底蘊。
1920年,劉承幹開始建造藏書樓,到1924年終於完工,藏書樓佔地20餘畝。劉承幹在自己的《嘉業堂藏書樓記》說:「餘少席先芬,習向庭潔,緬懷鄉先,竊抱斯志……乃歸鷓鴣溪畔。築室為藏書計。糜金十二萬,拓地二十畝。庚申之冬,斷於甲子之歲」。
藏書樓建成後,劉承乾沒有為書樓的名字多費思量,因為清帝溥儀曾經贈送「欽若嘉業」的九龍金匾,正好以此為名,叫「嘉業堂」。
嘉業堂藏書樓是典型的中式建築,坐北朝南,由劉廷琛題寫的「嘉業堂藏書樓」六個大字懸掛於門楣之上。
整個藏書樓共有52間房,屬於「口」字形迴廊式兩進兩層走馬樓。樓上取名「希古樓」,用來存放經部古書;外面一間取名「黎光閣」,存放的是1954冊《四庫全書》珍本;正房取名「求恕齋」,用來存放史部古籍。
嘉業堂藏書樓是磚木結構、具有中西建築風格特色,建造的52間房都用來藏書。為了保護藏書,每一間書房的地板都極其堅固,窗戶用鐵皮和玻璃雙層建造。當時為了方便曬書,兩進房屋中間還有一佔地300多平米的天井,地板用方磚砌成,不生雜草。
當時為了通風採光,每間朝向天井的書房都安裝的是落地長窗。一層的正廳就是嘉業堂,上懸御賜牌匾「欽若嘉業」。
藏書樓的鼎盛時期,藏書多達50多萬卷,對外號稱六十萬卷,共有十六、七萬冊。在劉氏藏書中,最珍貴的莫過於宋版四史,號稱鎮庫之寶。
眾多藏書中不僅有宋元兩代精槧一百四十九部,還包括了《永樂大典》珍貴孤本四十二巨冊;《四庫全書》原稿一百五十冊等珍品。現在最著名的是《清實錄》和《清史列傳》兩部書的底稿,在社會上已經沒有,只存放在北京國史館內,成為世界級的孤本。
最有意思的是,劉承幹本人對清朝比較忠心,可是他卻刻印了相當多的清朝禁書,比如屈大均的《安龍逸史》、《翁山文外》,蔡顯的《閒漁閒閒錄》,李清的《三恆筆記》等。不得不說,他對於藏書的愛好超過了自己的生命。
部分古籍
如今的藏書樓,更多的是旅遊價值。坐落在南潯鷓鴣溪旁的嘉業堂,於小蓮莊隔溪相對,又有小橋聯通,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嘉業堂隱身在園林之中,被小蓮莊包圍,如果走進藏書樓就會有曲徑通幽的感覺。夏日站在藏書樓上,遠眺都是參天古樹,濃蔭蔽日。朝下看則是綠油油的荷塘,荷葉與蓮花交相輝映。
最有意思的莫過於園林內的一個好像被閒置的石頭,中間有小孔,人對小孔吹氣,就會發出巨響,好像虎嘯一般,吸引了不少的遊客。
嘉業堂藏書樓,在經歷了時間的洗禮後,也逐漸改變了原來的用途,由藏書樓成為了觀光勝地,讓更多人了解並認識到了那個時代的南潯有那麼一個人,為了國家的珍貴古籍做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