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藏書印的流傳

2020-12-05 文傳名藝

典籍藏書之印,是我國古籍和篆刻獨有的一類文化,藏書印類似於閒章,但又表明了書籍的所有者等信息,而篆刻藝術是中國的文化符號,值得靜心品賞。

作為古籍藏書文化的一部分,藏書章在文獻方面的價值不可估量,他們鈐蓋在古籍上的藏書章,忠實地記錄了這一信息,主要體現為以實物補文獻記載之不足。

眾多珍本、善本得以長期流傳。究其原因,藏書章功不可沒。鈐上他們富有個性的藏書章後,其歷史價值、文化價值、文物價值與藝術價值有了更高的提升。

在古代,喜好藏書的文人學者都會擁有自己專用的藏書印,每得一本好書,就會將印章蓋在心愛的藏書上。

藏書章標誌著書籍的歸屬,大致分為姓名印和字號印。而字號印含義深邃,多有來由,且與藏書家生平有關,多與其藏書愛好、讀書樂趣有關。其中,藏書樓號和齋堂號,能直接反映藏書家的藏書愛好和治學側重。

藏書家的爵裡在藏書章中使用極為廣泛,其內容包括藏書家的籍貫、出身、仕宦經歷等,這可與其他文獻相互印證,為了解其人生經歷提供佐證。

古代藏書家視宋本為拱璧,這一愛尚也體現在現存古籍的藏書章上。明代文學家黃宗羲的藏書印上刻著:

窮不忘買,亂不忘攜。

老不忘讀,子子孫孫。鑑我心曲。

藏書章中內涵最為豐富的是閒章,不但形狀、字體別致,且章法自然,是藏書家揮灑性情的載體,價值極高。伴隨著藏書文化和篆刻藝術的發展,藏書章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

文:文傳名藝

相關焦點

  • 王孺童 一位學者的藏書經
    除了學者的身份之外,王孺童也是一位藏書家。從讀書,寫書,用書,再到藏書,王孺童對於古籍善本的研究、熱愛也日益深厚。▲ 《隋元公姬夫人墓誌》 原石拓未斷本為「用」而「藏」聊起與古書結緣的原因,開始是為「用書」而「藏書」。出生於書香世家的王孺童,從年輕時起就開始了對傳統文化典籍的精讀與參悟。
  • 蘇州藏書羊肉的「藏」字讀cang還是zang
    入九了,藏書羊肉湯成為蘇州人家聚會暖身的佳餚首選。和夏天的小龍蝦一樣,許多餐館都臨時更換了招牌和營業範圍。那麼滿大街的「藏書羊肉」你讀對了嗎?到底是念「cang」還是「zang」,許多人莫衷一是。小編翻閱了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藏(cang)字有把穀物存儲起來的意思,即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據此可以初步認為藏經閣和藏書羊肉的「藏」字都該讀成cang。但是藏(zang)又有寶庫的意思,是名詞,藏(cang)是動詞。藏經閣的「藏」字念成cang和zang都說得過去。但是「藏」字在佛教和道教的典籍中有著特定的意義,是圖書的總綱,因此藏經閣的「藏」字應該念成zang。
  • 找尋周王朝典籍的蛛絲馬跡
    王子朝見大勢已去,就攜帶大量周室典籍向南投奔楚國而去,隨行者中除了召、毛、尹、南宮四大貴族外,還有周王室圖書檔案館的官員和學者(如老子,可能辭官,也可能同行)。《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記錄:「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宮囂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因為手中擁有象徵周朝王權的典籍,即使離開了京城,王子朝仍然認為自己才是正統繼位的周王,多次派使者到各個諸侯國去尋求支持,然而無人理會。
  • 國內現存較早的私家藏書樓,有400多年的歷史,文藝書香氣息濃鬱
    天一閣位於浙江省寧波市曙光區,建於明朝中期,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是中國藏書文化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亞洲現存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個家族圖書館之一。天一閣建於明嘉靖40年( 1561年)至45年( 1566年),是當時明朝兵部右侍郎範欽建的私人藏書樓, 範欽喜歡讀書和藏書,平時收藏的各種圖書典籍達7萬餘卷, 範欽收藏的圖書以方志、政書、科舉錄、詩文集為特色, 因為曾經有很高的權重,範欽的藏書的一部分是政府的內部資料,這也是普通藏書家很難得到的。
  • 天主教在中國的五大文化事業之三:上海徐家匯藏書樓
    這就是徐家匯藏書樓。上海徐家匯天主堂藏書樓,又稱匯堂石室。創建於1847年,是上海現存最早的近代圖書館,也是我國西學東漸和東學西傳的縮影。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上海天主教耶穌會在徐家匯建修書室,收藏中西書籍。後經1860年和1897年兩次擴建,形成獨立的兩層藏書樓。早期的徐家匯藏書樓由西方教會神父任主管。
  • 修繕一新的徐家匯藏書樓將回歸 專家解讀部分珍稀文獻
    圖說:徐家匯藏書樓 採訪對象提供(下同)新民晚報訊(記者 楊玉紅)今年7月起封閉修繕的徐家匯藏書樓,不日將重歸古籍愛好者們的視線。11月28日,在氣象博物館,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閱覽部副主任徐錦華做了一場「文明互鑑:上海圖書館徐家匯藏書樓珍稀文獻掠影」講座,向市民、遊客代表解讀了徐家匯藏書樓部分珍稀文獻。在川流不息、熱鬧繁華的徐家匯商圈一角,佇立著一座白色小樓,這就是徐家匯藏書樓。上海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節點之一。
  • 大收藏家393期:汲古閣主人毛晉,中國私家藏書刻書第一人
    毛晉私印釋文:汲古閣毛晉不答,卻講出一件事來。上次去金陵赴鄉試,在客棧結識一位鎮江學子劉生。劉生最愛王維詩,能熟背王維全部詩文,號稱「劉王維」。一次書生聚會,劉生即席吟詠王維詩《春日與裴迪過新昌訪呂逸人不遇》。有人指出末句有誤,並出示書本來佐證。當是「閉戶著書多歲月,種松皆老作龍鱗」,而非「種松皆作老龍鱗」。
  • 蘇州「藏書羊肉」的起源
    藏書羊肉的「藏」念「Cang」「藏書」來自西漢朱買臣,「羊肉」來自清兵在蘇州的駐軍。西漢年間,吳人朱買臣出身貧寒,靠砍柴賣薪度日,朱買臣好讀書,又窮又酸,常遭村民嘲笑。妻子忍無可忍,求朱買臣一紙休書。果然朱買臣五十歲那年,在同鄉嚴助的引薦下,為漢武帝器重,任命為會稽太守,朱買臣藏書的地方被稱為藏書鎮,這是「藏書」二字的來源。
  • 寧波天一閣:「建閣閱四百載,藏書數第一家」,文化的力量
    這次,我終於親自走進了這座被譽為「建閣閱四百載,藏書數第一家」的神秘府邸,一探其中的深厚文化內涵。天一閣坐落在浙江省寧波市月湖之西,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書樓,始建於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當時的兵部右侍郎範欽主持建造。範欽平生喜歡收集古代典籍,後又得到鄞縣李氏萬卷樓的殘存藏書,存書達到了七萬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錄最為珍稀。
  • 「傻公子」建藏書樓,佔地20餘畝,花12萬銀元,藏書60萬卷
    劉承幹劉承幹自小就喜愛古籍,後來更是專心從事藏書與刻書。當時魯迅聽說他為藏書所付出的心血後,喻其為「傻公子」,陳志歲先生則尊稱他為「篤公子」。喜愛藏書尤其古籍,對於劉承幹來說不僅僅是因為愛好,還與對古籍外流的悲痛有關。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湖州陸心源的皕(bi)宋樓藏書全部流入日本的靜嘉堂文庫,使得靜嘉堂名聲大噪。
  • 家中藏書的幾點好處
    電子閱讀又方便又便宜,家中藏書還有必要嗎?今天聊聊這個話題,先給結論:相當有必要。多藏書的好處立刻體現了出來:讓人感覺到很有學問。那位教授連辦公桌底下都用於藏書了,塞得滿滿當當,學問能小嗎?有一個誇獎別人的詞叫「書香門第」,「書香」之家,沒有書怎麼能行呢?面對訪客,總不能打開電子設備說:諾,我家的書都在那裡面?不僅要藏書,還要多藏,書櫥要大,那種滿牆式的最好,書香味濃,能夠震懾訪客。
  • 臺北故宮院藏璽印
    資料以介眉壽鈐記燦朱光——文人書齋用印元明以降,文人用印鈐記愈加普遍,除了常見的姓名印、字號印、齋館印外,讀書記、題署記、校記、鑑賞印、藏書印、藏金石書畫記、紀年印以及書啟尺牘印記等,也時出於各類書畫典籍與文物之間。印下留痕,別號、齋名、讀書藏書印記,都訴說著印章主人的情性、生活與生命的點點滴滴。
  • 籤名書和名人藏書的收藏
    那時的籤名書也不值錢,收了很多河南文化名人的藏書。很多都有籤名並且夾帶有信札,陸續收了幾百本,很多都是楊蘭春、張海、王澄等河南文化名流的藏書。到北京後,一年春節大年初一到潘家園逛舊書攤,只見有一摞幾十本籤名書,全是當代大名頭周光召、沈醉、李希凡等等,都是送給胡德平夫婦的籤名書。
  • 煙江疊嶂詩中謎 流傳千年現原跡
    擅寫楷、行、草書,筆力遒健,功底深厚,懸腕作字,簡遠平和,行草書蘇軾《煙江疊嶂圖詩》真跡無存,僅有法帖流傳在世(圖4)。蘇軾必然讀過王珣《煙江疊嶂詩》原作,把原作略改幾字添加上自己雅號,另有王珣原作失傳的原因,《煙江疊嶂詩》自然被認為是蘇軾原創流傳千年,如不是發現王珣書跡,原作真相依然不為人知。
  • 印在貨幣上的修女詩人,她是一個受到拉美人民尊重的傳奇修女
    印在貨幣上的修女詩人,她是一個受到拉美人民尊重的傳奇修女胡安娜·伊內斯·德·拉·克魯茲(1651-1695 年)被認為是墨西哥最偉大的作家之一,17 世紀拉美文學的核心人物,她受得了拉美人民的尊重,墨西哥人民把她印在貨幣上來紀念她!
  • 一個展覽,看盡天一閣創始人範欽的人生與藏書
    今年是範欽逝世435周年,為紀念這位偉大的藏書家,今天(12月4日),天一閣博物院特別策劃推出原創展「萬卷活水——天一閣創始人範欽的人生與藏書」,集中展出天一閣博物院藏善本古籍、書畫、碑帖等展品共計60餘件,展現了天一閣創始人範欽氣貫長虹的一生,從文士與藏書的關係這一視角帶你走近範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