籤字畫押這個詞,你一定在古代電視劇裡聽過,古人把籤名稱作「押」,每當在公文、契約上簽字或者畫記號時,就叫做畫押。
據歷史學家考證,畫押由來已久,「署押一制,起於漢魏,盛行於唐宋,制印於元明,衰於有清。」
而在南北朝時期,又誕生了一種特殊的畫押方式,叫做花押。
「花押」承襲於「畫押」,但在形式上另有突破,它不再是中規中矩地籤名,而是將個人姓名經過草書書寫,或者改變成某種暗含藝術情志的圖案或符號。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花押就是古人的藝術籤名。
在很多古代書畫作品的落款處,經常能看見一些難以識別的字符,既有韻味,又有內涵,那就是「花押」。一枚小小的花押,往往暗藏著者的觀點和態度,也融合了遷客騷人們的藝術暢想。
一、花押的歷史演變,起於唐,興於宋,衰於明清
清代學者趙翼在《餘叢考》卷三三《花押》篇中記載到:南北朝時期,在文化水平較高的官僚和士大夫中,草書其名之事流行,謂之鳳書或花書。唐代的臣屬在奏議、文牘上署名,要楷書。文人學士之間的書信往來,常常草書其名,謂之「花押」,亦謂之「花書」。
唐朝時期,很多文人喜歡在文章結尾籤上草書籤名,字跡筆走龍蛇,頗具特色。後來唐太宗鑑於此風過盛,便下令規定,官員在公文、案牘中的署名必須用楷書。而在文人之間的私下往來中,依舊傾向於以草書署名。
後來大臣韋陟開風氣之先,設計了專屬的花押藝術籤,他寫出的「陟」字飄逸如同五朵祥雲,人稱「五朵雲」。此後花押署名在文人之間逐漸風靡,後來連唐玄宗李隆基也喜歡在自己的書法作品中籤下花押。
到了宋朝,文化和經濟愈發繁榮昌盛,「花押」文化也發展到了頂峰時期。當時官員們呈送奏章、公文時,文末不再籤名,而是寫下極具個人特色的花押,以作證明。不少文人墨客都有自己的專屬花押。
當時京城還有專門設計花押籤名的籤名館,考中進士、即將為官的人都要去籤名館裡花錢設計一個專屬花押,俗稱「買花押」。
拿到花押後,先在家練習幾天,等練熟了之後,再把自己的花押送到吏部做好備案,以後這個花押就是此人的專屬,無論他到哪做官,給朝廷呈送奏章時都要寫上自己的花押,以便證明身份。
其實這就像我們現在練習寫藝術籤名一樣,先花錢請人設計,而後跟著練習,練熟之後就成了我們的充滿個性的藝術籤名。
後來花押逐漸融入到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書信、字畫、朝廷案牘之外,起訴的狀紙、籤訂的合同、各種房契、地契,都會用到花押,此時的花押已經具有了公認的法律效應,無論是官家還是百姓,都會把花押作為可信憑證。
到了元朝,當時的統治者是蒙古人和色目人,他們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由於看不懂傳統的漢字印章,帶有簡單圖案元素的花押就排上了用場,上至廟堂之高,下至市井江湖,元朝各社會領域都廣泛使用花押。此時的花押已經有了一個專屬名字叫「元押」,主要由楷書寫成,也有由篆隸或者元朝專屬的八思巴文寫成的。元押形制多樣,圖形、紋飾極為豐富,可以算作花押發展史上的另一高峰。
明清時期,由於文人篆刻流派的出現,篆刻界的「文藝復興」,使花押走向了衰落。此時,除了文人偶爾以花押怡情之外,很少再能看到花押。花押這一藝術形式逐漸消失於大眾視野,它埋藏於歷史煙雲,成了小眾愛好者的追求和談資。
二、那些歷史上有著名的花押,別出心裁,史上無二
在花押的發展歷史中,有許多名家的花押非常別出心裁,獨樹一幟,以至於到了現在,依舊被人津津樂道。
宋朝最著名的花押所有者當屬宋徽宗趙佶,他的花押,被學者稱為「絕押」——外形別出心裁,俊雅秀逸。宋徽宗結構疏狂的花押乍看起來像個「天」字,再看又像個「開」字,實際上此花押是由「天下一人」四個字組成。
「天下一人」,如此狂放豪邁,正好映襯出了宋徽宗的皇帝身份和他的藝術成就,實在是聞名古今,難以匹敵。
宋朝宰相王安石曾因花押惹禍上身,由於王安石政務繁忙,處理公文時為了節省時間,就在文章結尾單籤一個「石」字,代表已經過目。王安石筆下的那個「石」:「初橫一畫,右引腳,中為一圈」。
但由於王安石性急,石字底下那個口,經常畫得不夠圓,「往往窩匾,而橫畫又多帶過」,弄得「石」字不倫不類,看起來竟然像個「反」字,這在古代可是十惡不赦之罪,王安石因此遭受了不少詬病。後來每次寫花押,他就會把那個「口」字寫得儘量圓一些,之後有人仿效他,但把那一橫一撇都省了,僅畫一個圓圈,後來這種畫圈的方式就演變為民間不識字的百姓畫押時所用。
明清時期,很少有皇帝使用花押,但雍正皇帝經常在聖旨中書寫花押,他的花押大多數寫在聖旨或者硃批的結尾處、姓名旁,要不就是寫在奏摺內的旁批中。一般人只有一個花押,但雍正皇帝批閱過的奏摺中偶爾會出現兩到三個、甚至是四個花押,他的花押形式多樣,各有趣味,可見,雍正皇帝對花押文化甚為熱衷。
明清書畫家中,最有名的花押出自「八大山人」朱耷之手,他在畫落款時,總是喜歡把「八大」和「山人」聯寫,可是這樣一寫,他的花押籤得就既象「哭之」又象「笑之」。這「哭之笑之」的背後恐怕暗含了朱耷的心緒,他本是朱明王朝之後,為朱元璋第17子寧王朱權的後代。明朝滅亡後,面對國破家亡的現實,朱耷因而只能用「花押籤名」來表明他悲憤無奈的心情。
三、花押於古人的作用,防偽、便利、為平民所用
花押自興起到流行,曾承載著不同的作用。
花押最初誕生,主要是為了防偽。這種經過獨特設計的藝術籤名比傳統的籤名、印章更有特點,一般花押都是龍飛鳳舞,不按章法而來,常將幾個字連在一起寫成一個字,使別人難以辨別。
所以可以說,每個花押都是籤字者的私人密碼,它們個個形態不同,獨具特色,因難以仿冒,成為一種比籤名更省便的防偽記號。
因此「花押」籤名逐漸被廣大文人群體所青睞,後來又傳入官僚、貴族體系。隨著發展,花押逐漸超越了本身的防偽屬性,向個人情趣和藝術價值方面發展,逐漸成為一種藝術風尚。
到了後來,除了文人官僚階層之外,花押「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民間盛行的一種籤字方式。但在百姓群體中,花押不是為了陶冶情操、彰顯藝術情志,而是為了方便。當時百姓無論是和他人交易還是合作,都需要親筆籤名以作證明,使得文書生效。
但由於古代百姓文化程度不高,識字率普遍較低,可能一家人全都不識字,當需要他們籤名時,他們也不會寫。當出現後,人們就會通過畫圈的方式來代表籤名,這樣即便不識字,也能夠籤署文件。
「畫花押」的形式出現之後,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百姓的生活,甚至發展到後來,百姓已經離不開押了——無論是購買田地、出售房屋、狀告他人還是給別人家當佃農、做長工,都需要籤字畫押才行。
由於並不是書寫姓名,而是以個人化的圖形筆跡作為憑證,所以不識字的平民也可以籤字,這樣就大大方便了百姓的社會生活。
但是這樣的情況卻也不是一直都適用,因為古代不識字的人很多,籤字畫押時如果都畫圓圈的話,就會大同小異,大大小小的圈,看起來並沒有什麼區別,所以這樣畫押也就不具備辨識性和獨一性了。
後來為了作出個人的區分,古人想出了另外的辦法,就是指押,也就是按手印,這是我們很熟悉的一種方式。最初指押是犯人專用的,當朝廷對犯人進行羈押流放時,為了防止犯人逃跑或者是被偷偷掉包,就會要求犯人在相關文件上按上指印,以便驗明正身。
後來指押傳入民間,百姓籤署相關文書時也會按手印,分情況不同,有時按一個手指,有時十個手指都要按。
而在籤署比較重要的合約時,還會用到「掌押」這種方式,所謂掌押就是將整個手掌沾滿墨,然後印到紙上畫押。
由於每個人的手指粗細不同,整個手掌按上去就會更好辨別。後來,民間還出現過一種「十」字押,十字押就是用筆橫豎兩筆,劃出一個十字,這種方式和畫圓圈一樣簡單方便。
四、結語
花押是古代特殊背景之下的產物,它承載的藝術文化成就和社會屬性不容忽視——它高雅別致,曾是帝王將相彰顯個人魅力和文化喜好的途徑;它簡潔省便,曾是升鬥小民們在交易往來和商業活動中必不可少的憑證。
今天,花押已經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絕跡,但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它依舊值得我們深入地研究、了解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