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私人密碼:花押,老百姓不識字也可以畫押

2021-01-09 枕夢子

籤字畫押這個詞,你一定在古代電視劇裡聽過,古人把籤名稱作「押」,每當在公文、契約上簽字或者畫記號時,就叫做畫押。

據歷史學家考證,畫押由來已久,「署押一制,起於漢魏,盛行於唐宋,制印於元明,衰於有清。」

而在南北朝時期,又誕生了一種特殊的畫押方式,叫做花押。

「花押」承襲於「畫押」,但在形式上另有突破,它不再是中規中矩地籤名,而是將個人姓名經過草書書寫,或者改變成某種暗含藝術情志的圖案或符號。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花押就是古人的藝術籤名。

在很多古代書畫作品的落款處,經常能看見一些難以識別的字符,既有韻味,又有內涵,那就是「花押」。一枚小小的花押,往往暗藏著者的觀點和態度,也融合了遷客騷人們的藝術暢想。

花押

一、花押的歷史演變,起於唐,興於宋,衰於明清

清代學者趙翼在《餘叢考》卷三三《花押》篇中記載到:南北朝時期,在文化水平較高的官僚和士大夫中,草書其名之事流行,謂之鳳書或花書。唐代的臣屬在奏議、文牘上署名,要楷書。文人學士之間的書信往來,常常草書其名,謂之「花押」,亦謂之「花書」。

唐朝時期,很多文人喜歡在文章結尾籤上草書籤名,字跡筆走龍蛇,頗具特色。後來唐太宗鑑於此風過盛,便下令規定,官員在公文、案牘中的署名必須用楷書。而在文人之間的私下往來中,依舊傾向於以草書署名。

後來大臣韋陟開風氣之先,設計了專屬的花押藝術籤,他寫出的「陟」字飄逸如同五朵祥雲,人稱「五朵雲」。此後花押署名在文人之間逐漸風靡,後來連唐玄宗李隆基也喜歡在自己的書法作品中籤下花押。

到了宋朝,文化和經濟愈發繁榮昌盛,「花押」文化也發展到了頂峰時期。當時官員們呈送奏章、公文時,文末不再籤名,而是寫下極具個人特色的花押,以作證明。不少文人墨客都有自己的專屬花押。

花押

當時京城還有專門設計花押籤名的籤名館,考中進士、即將為官的人都要去籤名館裡花錢設計一個專屬花押,俗稱「買花押」。

拿到花押後,先在家練習幾天,等練熟了之後,再把自己的花押送到吏部做好備案,以後這個花押就是此人的專屬,無論他到哪做官,給朝廷呈送奏章時都要寫上自己的花押,以便證明身份。

其實這就像我們現在練習寫藝術籤名一樣,先花錢請人設計,而後跟著練習,練熟之後就成了我們的充滿個性的藝術籤名。

後來花押逐漸融入到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書信、字畫、朝廷案牘之外,起訴的狀紙、籤訂的合同、各種房契、地契,都會用到花押,此時的花押已經具有了公認的法律效應,無論是官家還是百姓,都會把花押作為可信憑證。

花押

到了元朝,當時的統治者是蒙古人和色目人,他們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由於看不懂傳統的漢字印章,帶有簡單圖案元素的花押就排上了用場,上至廟堂之高,下至市井江湖,元朝各社會領域都廣泛使用花押。此時的花押已經有了一個專屬名字叫「元押」,主要由楷書寫成,也有由篆隸或者元朝專屬的八思巴文寫成的。元押形制多樣,圖形、紋飾極為豐富,可以算作花押發展史上的另一高峰。

明清時期,由於文人篆刻流派的出現,篆刻界的「文藝復興」,使花押走向了衰落。此時,除了文人偶爾以花押怡情之外,很少再能看到花押。花押這一藝術形式逐漸消失於大眾視野,它埋藏於歷史煙雲,成了小眾愛好者的追求和談資。

崇禎帝花押

二、那些歷史上有著名的花押,別出心裁,史上無二

在花押的發展歷史中,有許多名家的花押非常別出心裁,獨樹一幟,以至於到了現在,依舊被人津津樂道。

宋朝最著名的花押所有者當屬宋徽宗趙佶,他的花押,被學者稱為「絕押」——外形別出心裁,俊雅秀逸。宋徽宗結構疏狂的花押乍看起來像個「天」字,再看又像個「開」字,實際上此花押是由「天下一人」四個字組成。

「天下一人」,如此狂放豪邁,正好映襯出了宋徽宗的皇帝身份和他的藝術成就,實在是聞名古今,難以匹敵。

「天下一人」花押

宋朝宰相王安石曾因花押惹禍上身,由於王安石政務繁忙,處理公文時為了節省時間,就在文章結尾單籤一個「石」字,代表已經過目。王安石筆下的那個「石」:「初橫一畫,右引腳,中為一圈」。

但由於王安石性急,石字底下那個口,經常畫得不夠圓,「往往窩匾,而橫畫又多帶過」,弄得「石」字不倫不類,看起來竟然像個「反」字,這在古代可是十惡不赦之罪,王安石因此遭受了不少詬病。後來每次寫花押,他就會把那個「口」字寫得儘量圓一些,之後有人仿效他,但把那一橫一撇都省了,僅畫一個圓圈,後來這種畫圈的方式就演變為民間不識字的百姓畫押時所用。

存世稀少的水晶龜紐圓形 花押

明清時期,很少有皇帝使用花押,但雍正皇帝經常在聖旨中書寫花押,他的花押大多數寫在聖旨或者硃批的結尾處、姓名旁,要不就是寫在奏摺內的旁批中。一般人只有一個花押,但雍正皇帝批閱過的奏摺中偶爾會出現兩到三個、甚至是四個花押,他的花押形式多樣,各有趣味,可見,雍正皇帝對花押文化甚為熱衷。

明清書畫家中,最有名的花押出自「八大山人」朱耷之手,他在畫落款時,總是喜歡把「八大」和「山人」聯寫,可是這樣一寫,他的花押籤得就既象「哭之」又象「笑之」。這「哭之笑之」的背後恐怕暗含了朱耷的心緒,他本是朱明王朝之後,為朱元璋第17子寧王朱權的後代。明朝滅亡後,面對國破家亡的現實,朱耷因而只能用「花押籤名」來表明他悲憤無奈的心情。

「哭之、笑之」花押

三、花押於古人的作用,防偽、便利、為平民所用

花押自興起到流行,曾承載著不同的作用。

花押最初誕生,主要是為了防偽。這種經過獨特設計的藝術籤名比傳統的籤名、印章更有特點,一般花押都是龍飛鳳舞,不按章法而來,常將幾個字連在一起寫成一個字,使別人難以辨別。

所以可以說,每個花押都是籤字者的私人密碼,它們個個形態不同,獨具特色,因難以仿冒,成為一種比籤名更省便的防偽記號。

因此「花押」籤名逐漸被廣大文人群體所青睞,後來又傳入官僚、貴族體系。隨著發展,花押逐漸超越了本身的防偽屬性,向個人情趣和藝術價值方面發展,逐漸成為一種藝術風尚。

元代花押印章

到了後來,除了文人官僚階層之外,花押「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民間盛行的一種籤字方式。但在百姓群體中,花押不是為了陶冶情操、彰顯藝術情志,而是為了方便。當時百姓無論是和他人交易還是合作,都需要親筆籤名以作證明,使得文書生效。

但由於古代百姓文化程度不高,識字率普遍較低,可能一家人全都不識字,當需要他們籤名時,他們也不會寫。當出現後,人們就會通過畫圈的方式來代表籤名,這樣即便不識字,也能夠籤署文件。

「畫花押」的形式出現之後,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百姓的生活,甚至發展到後來,百姓已經離不開押了——無論是購買田地、出售房屋、狀告他人還是給別人家當佃農、做長工,都需要籤字畫押才行。

由於並不是書寫姓名,而是以個人化的圖形筆跡作為憑證,所以不識字的平民也可以籤字,這樣就大大方便了百姓的社會生活。

花押印章

但是這樣的情況卻也不是一直都適用,因為古代不識字的人很多,籤字畫押時如果都畫圓圈的話,就會大同小異,大大小小的圈,看起來並沒有什麼區別,所以這樣畫押也就不具備辨識性和獨一性了。

後來為了作出個人的區分,古人想出了另外的辦法,就是指押,也就是按手印,這是我們很熟悉的一種方式。最初指押是犯人專用的,當朝廷對犯人進行羈押流放時,為了防止犯人逃跑或者是被偷偷掉包,就會要求犯人在相關文件上按上指印,以便驗明正身。

後來指押傳入民間,百姓籤署相關文書時也會按手印,分情況不同,有時按一個手指,有時十個手指都要按。

而在籤署比較重要的合約時,還會用到「掌押」這種方式,所謂掌押就是將整個手掌沾滿墨,然後印到紙上畫押。

由於每個人的手指粗細不同,整個手掌按上去就會更好辨別。後來,民間還出現過一種「十」字押,十字押就是用筆橫豎兩筆,劃出一個十字,這種方式和畫圓圈一樣簡單方便。

花押印章

四、結語

花押是古代特殊背景之下的產物,它承載的藝術文化成就和社會屬性不容忽視——它高雅別致,曾是帝王將相彰顯個人魅力和文化喜好的途徑;它簡潔省便,曾是升鬥小民們在交易往來和商業活動中必不可少的憑證。

今天,花押已經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絕跡,但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它依舊值得我們深入地研究、了解和挖掘。

相關焦點

  • 古人又沒掌握指紋技術,為什麼犯人多此一舉畫押?其實暗藏大智慧
    而且畫押的用途廣泛,方式也有多種,有文人墨客喜歡的畫押,有普通老百姓用的指押,十字押,掌押等多種形式。要說畫押,其實源自於古人的印章。在秦漢以前,為了確認官方文書的真實性,無論是朝堂還是官員發布的文件,必須要有獨一無二的印章。
  • 花押——宋朝的「個性籤名」,比「畫押」要風雅浪漫的多
    宋朝的花押在審美、內涵以及形式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不僅在現實社會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也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花押是啥?相信很多朋友對於花押這個名詞都沒有很清晰的認識,甚至還會將其與「畫押」相混淆,畢竟二者名字相仿、讀音也類似。但其實花押,可比「畫押」要風雅浪漫多了。
  • 讀懂了書法中的「花押」,也就讀懂了古人
    花押大概始於南北朝,最初由草書演變而來,因為比中規中矩的籤名、印章更具個人特點,也更難仿冒,常用於防偽,隨著歷代文人墨客的參與,賦予了花押更多的趣味性和藝術性。在唐代,很多人喜歡在文末以龍飛鳳舞的草書體署名,為了避免大臣們過於放飛自我,唐太宗規定,正文的書體可以不限,署名必須用楷書。
  • 古代沒有指紋識別技術,為何還要籤字畫押,古人原來這麼聰明
    我們在看電視劇的時候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情節,有官吏千方百計的想讓犯人籤字畫押,一旦犯人承認罪狀,就立馬讓其在罪狀上按手印畫押,那很多人就有疑惑了,在古代科技落後,沒有指紋識別技術,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區分手紋是誰的呢,籤字畫押的目的意義到底何在,萬一畫押了以後有人想抵賴不承認手印是自己的怎麼辦?這就別擔心了,古人自有古人的智慧。
  • 中國古人的藝術籤名
    小編今年開通了手寫籤名的自媒體號,也給眾多粉友設計了幾百款籤名,當然小編也在學習中,部分籤名自己也是不滿意的。為了更好的回饋廣大粉友,小編曲最近加強了學習,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中國古代 人的籤名藝術。唐朝時,讀書人及一些名流之間流行草書連筆署名,因籤名龍飛鳳舞,又故意缺筆少劃,或合體,五花八門,因多以草書寫成,像花一樣的符號,又稱花押、畫押。其實就是為了防止假冒。明代郎瑛《七修類稿》稱:「古人花押所以代名,故以名字而花之。」
  • 書畫-所謂的「花押」,原來就是古今人的個性籤名
    古今人的個性籤名,書畫中稱為「花押」。那麼何為「花押」?花押,它的另一個名字我們經常在古裝劇裡聽到,就是"畫押"。犯人在供狀上留下認罪的痕跡,是為籤字畫押。其實,這只是片面理解。花押,遠比這個要浪漫文雅的多。《康熙大字典》解釋:"押,說文,署也。"明代郎瑛《七修類稿》稱:"古人花押所以代名,故以名字而花之。"
  • 古代老百姓籤訂契約,為何要畫個圈圈?難道不怕被冒用嗎?
    在魯迅著名的小說《阿Q正傳》之中,當時的法官在判決阿Q有罪之後,讓他籤字畫押,他本來想要使用毛筆畫出一個圓形,但是卻一不留神畫成了瓜子形狀。實際上,在中國古代很長一段時間之中,古代百姓的契約都使用「畫押」作為籤名,因為古代中國老百姓的識字率很低。
  • 古代沒有指紋技術,為什麼犯人還要畫押?老祖宗的智慧高超
    導語:古代沒有指紋技術,為什麼犯人還要畫押?老祖宗的智慧高超在今天這個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社會中,我們每個人的信息都是可以被單獨的收集、排列的,作為一種對個人的生理認證條件,每個人獨一無二的DNA成為了現代社會屬於個人的生物密碼,這其中就以指紋、瞳孔等最為代表,每個人獨一無二的生理特徵,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提供了一些便利,比如特殊的指紋鎖等等。
  • 花押|一起欣賞古代名人的籤名有多麼有趣
    古人所謂的籤字畫押,又稱「押字」、「花押」、「草押」等,就是以文字、印章、指紋在公文、契約上面留下獨一無二的憑證。南宋學者周密在《癸辛雜識》一書中記載:「古人押字,謂之花押印,是用名字稍花之。」唐代唐朝時期開始流行草書,很多文人墨客喜歡在文章的末尾、或字畫的留白處籤上草書的名字,因追求個性,很多籤名都很花哨,故亦稱「花押」、「畫押」,和今天的藝術籤名極為相似。唐代官方並不提倡使用「花押」籤名,如唐太宗李世民就嚴禁大臣在奏章上以「花押」形式籤名。但是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時期,連皇帝自己都有了自己的花押。
  • 古代並沒有指紋技術,為什麼還要畫押按手印?
    現代社會的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許多高科技都已經開始出現,而指紋識別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情。比如在大家經常用的手機上面就有指紋解鎖功能,買東西的時候,只要手輕輕按在手機上面便可進行支付,可以說是非常方便的。
  • 古代沒有指紋識別器,按手印畫押有什麼用?原來有講究
    人的指紋具有終身不變性、唯一性和方便性,指紋識別的誕生代替了繁瑣密碼輸入的過程,這對於記憶力不強的人也是一種福音。那麼對於沒有指紋識別器的古代而言,按手印畫押又有什麼樣的作用呢?古代按手印畫押大有講究在古代很多需要籤字的文件上,我們都可以看到按手印畫押的痕跡,對於沒有指紋識別技術的古代而言,按手印畫押有什麼作用呢?隨意一個人就可以冒充手印畫押,那為何這項「程序」延續了上千年呢?這其實跟古代的環境條件密切相關。
  • 古代沒有指紋識別技術,為何還要籤字畫押,古人其實很聰明
    指紋這一獨特身份密碼的出現可謂是為人們打開了一扇嶄新的大門,因此在時人看來,通過指紋來辨別身份可比所以的畫像以及戶籍記載等靠譜多了。正所謂「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們時常會因為自己處在一個科技發達的時代,而下意識的以為古人都是愚昧無知的。殊不知這樣的想法實在是太過狹隘了,古人的智慧其實遠超我們的想像,中華文明5000年的積澱更是博大精深。
  • 古代沒有指紋識別技術,為啥畫押還要按指紋?我們都低估古人了
    科技在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向前進步,尤其是指紋技術的出現,是人類科學史上的又一重大突破,對於保護人生安全和警方打擊違法犯罪行為做出了不小的貢獻,而現在的指紋技術也與我們的生活更是密不可分,但其實在古代也早就有畫押按指紋的方式出現了,我們或許都低估了古人。
  • 古代沒有指紋識別,若有人代籤字畫押後,後悔不承認怎麼辦?
    古代沒有指紋識別,若有人代籤字畫押後,後悔不承認怎麼辦?文/小薇小說解析 圖/網絡大家看古裝劇的時候,肯定會看到按手印的情況,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籤字畫押,那麼問題來了,古代沒有現代的指紋識別技術,為什麼還要按手印,若有人在籤字畫押後反悔不承認怎麼辦?
  • 你寫的叫「籤名」,古人玩得別致高雅,叫「花押」!
    現代篆刻藝術中,有一類「花押」的姓名印章,上刻楷書姓,下刻花寫的名,花押往往較難摹仿,有趣的是,古人作為取信的憑證,如立契或打官司時,其中有不會籤名者,官老爺就叫且畫個圈,俗稱「花押」,此亦當時借鑑「花押」的實用。宋徽宗花押黻李建中《同年帖》之押署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花押始於唐宋,盛於元朝。
  • 什麼是花押?為什麼說宋徽宗、宋高宗父子二人在這方面很有天賦?
    花押是古人的一種籤名方式,也稱畫押、籤押、籤名、署押、押字等,跟現代人的藝術籤名相似。一般認為花押興起於宋代、盛行於元代,所以有人又把花押稱為元押。其實在中國古代早就出現了籤字、籤名的形式,只是那時稱為封籤、封泥,類似於後來的公私印章。在我國的公文制度史上,籤名、畫押的形式出現得很早,但是與我們習慣上稱為花押的形式不同。
  • 古代並沒有指紋識別技術,為啥還要按手印畫押?說出來別不信
    為啥還要按手印畫押?古人同樣也有指紋識別的方法,只是並不是用機器,而是用人眼。古代有專門從事指紋識別的人員,他們會根據指紋的走向以及形狀甚至是手指的長短來進行識別,其原理和現在指紋技術是一樣的,只是是通過肉眼罷了。可見古人的智慧還是很高的,不然怎麼會想到這樣的方法。同時在古代指紋識別是很有必要的,畢竟大家也知道古人普遍文化不是很高,基本少有上學之人。
  • 古代的籤字畫押指紋是如何鑑別的?
    現在人類的科技已經非常發達了,指紋已經成為了我們常見的一種鑑定技術了,基本上現在我們所使用的手機都有指紋解鎖功能,上班打卡也需要指紋,就連警察現場破案也是收集指紋,可以說指紋對於每個人來說是獨一無二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到,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古裝電視劇裡面,這些古人都是用按手印來畫押來代替籤名的
  • 沒有指紋技術的古代,為何犯人還要籤字畫押?切勿小看古人的智慧
    更專業的指紋鑑定技術可以推斷出犯罪嫌疑人的身高、體重、年齡等重要特徵,是司法、公安機關辦理案件採取的重要手段之一。並且早在宋代,我國就已將指紋鑑定運用到刑事訴訟案件中去,我們常見的就是在古裝劇中高頻出現的「籤字畫押」情節。
  • 古人經常籤字畫押,可是古代又沒有指紋技術,那是要做什麼呢?
    文/行走天涯古人經常籤字畫押,可是古代又沒有指紋技術,那是要做什麼呢?相信很多人在看以古代題材為歷史的電視劇或者電影的時候,應該都能看到這樣的一幅畫面,那就是犯了罪的百姓在認罪的時候,一般都需要籤字畫押,籤字的意思就是證明這個罪是自己犯的,那麼畫押一般就是按個手印,除此之外,古人在很多方面經常都會籤字畫押,比方說借錢,相當於留個憑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