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公民科學」,可以玩出來

2021-01-08 新華網客戶端

  「公民科學」要麼是利用「人多力量大」的優勢,完成以科學家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無法完成的海量研究工作;要麼是利用人類行為的隨機性和人類創造力上的差異性,實現對更多可能性的嘗試與探索。

葉盛

  如果玩遊戲也能為科研做貢獻,你會感覺有點驕傲嗎?近來,科學界和遊戲界進行了不少合作。如火爆的電子遊戲《無主之地3》中嵌入了一個小遊戲,玩家看似在給彩色磚塊分類,其實已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一個科研項目的部分工作——給微生物基因組分類。

  讓公眾通過玩遊戲參與科研項目,是「公民科學」的一種實現形式。人類自從進入網際網路時代以來,突然之間就發現:地球變小了。兩個遠隔重洋的陌生人,可以在網際網路上就同一個問題進行熱烈討論;互不相識的幾百人、幾千人甚至幾萬人,也可以為了同一個目標共同努力。科學家們利用網際網路把普通人的力量匯聚起來,用於解決科學研究上的困難問題。這就是所謂的「公民科學」。

一起仰望星空

  早在「公民科學」這一概念誕生前,一些科學領域就已經有了普通民眾的參與,特別是在天文學領域。面對無垠的宇宙,天文學家能做的觀測實在是有限得可憐。因此,業餘天文學家和天文學愛好者一直是天文學領域不可忽視的輔助力量。比如太陽系內的小行星和彗星,有相當一部分就是由天文學愛好者利用自己的設備器材觀測發現的。他們甚至還早於專業天文學家發現了一些重要的天文學現象,比如轉瞬即逝的超新星爆發等等。

  除了各自為戰,天文學愛好者還組織起來進行了更系統的觀測活動。早在1911年,美國天文學愛好者就成立了「變星觀測者協會」,觀測並繪製了宇宙中大量恆星的光變曲線。我們今天知道,大部分恆星的亮度都不是恆定的,而是會呈現出周期性變化。多數恆星的亮度變化是其內部機製造成的,比如周期性的膨脹收縮;還有一些恆星的亮度變化是外在原因導致的,比如它的伴星或行星周期性經過它的前方,遮擋了它的光芒。恆星光變曲線的繪製,能夠讓天文學家有機會對恆星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甚至是發現地外行星。

  不過,天文學發展到今天,天文學愛好者們依靠自己相對簡陋的觀測設備已經很難有所作為了,進一步的發現往往要依賴於大型的專業天文望遠鏡。這些巨大的設備都安裝在那些位於高山之上、遠離都市光汙染的天文臺裡。這些大型天文望遠鏡在巡天觀測的過程中產生了海量的天文觀測數據,但是專業的天文學家力量有限,往往只能分析其中自己感興趣的那一小部分。換句話說,專業天文學家有設備、沒精力;而天文學愛好者有精力、沒設備。於是,一種新的合作模式誕生了:專業天文臺會將大型望遠鏡巡天觀測的數據公布到網際網路上,任何人都可以把這些數據下載到自己的電腦中,對感興趣的空域進行進一步觀察、比較和分析。這就是天文大數據挖掘。

  顯然,相較於零散的數據挖掘,有組織的、系統性的數據挖掘會更有成效。2007年,英國牛津大學的天文學家啟動了一個叫做「星系動物園」的計劃,希望能有兩三萬參與者幫助他們依據90萬張星系照片對這些星系進行分類。這件事情如果讓一個訓練有素的研究生來做,即使他一分鐘都不休息,也要幹上好幾年。然而計劃推出後,有十萬餘名志願者參與了工作,僅用175天就完成了分類。而且所有星系平均進行了38次重複分類評估,確保了分類的準確性。在這個計劃的執行過程中,天文愛好者們甚至還發現了一種新的星系類型,後被命名為「豌豆星系」。

疊它!疊它!

  有人曾說,和宇宙一樣浩瀚的,是我們的細胞。

  早在2003年,生物學家們就自豪地宣布已經初步完成了人類基因組草圖的繪製,這標誌著生物學研究從此步入了後基因組時代。於是,有科學家信心滿滿地說,生物學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測定人類細胞內所有蛋白質的三維結構。

  通過人類基因組計劃我們知道,人類大約有不到2萬個基因。不要以為這2萬個基因自然就編碼了人類的2萬種蛋白質,實際上,問題複雜得多。一方面,基因轉錄成信使RNA之後要進行剪切,於是就可能出現不同的剪切版本;另一方面,即便是從信使RNA翻譯成肽鏈之後,蛋白質還可能發生各種各樣的化學修飾。因此有科學家估計,我們細胞內的蛋白質可能多達上百萬種。

  事實上,今天給某個人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只需要不到一周的時間,可是測定人類所有蛋白質結構的目標卻早已經被科學家們放棄了。數量還只是其中一方面的原因,更大的困難在於,蛋白質的三維結構既無法進行可靠的計算預測,也無法簡單地進行批量測定。基因翻譯出來的一維線性肽鏈是如何摺疊成三維蛋白質結構的,科學家至今對其中的原理仍知之甚少。即便用上了當下最火熱的人工智慧技術,蛋白質三維結構預測的準確率仍然很低。

  2008年,華盛頓大學從事蛋白質結構預測研究的團隊開發了一個小遊戲FoldIt,直譯成中文就是「疊它」。通過這個小遊戲,每個普通人都可以加入到蛋白質結構預測的研究中來。

  玩這個遊戲的時候,屏幕上會以三維立體的方式顯示出一個像線團一樣的東西。通過操作滑鼠,玩家可以在三維空間中移動或旋轉這個線團,從不同的角度仔細觀察它,也可以拽起線團中的某一段「線」。不過當玩家鬆開滑鼠鍵的時候,這段拽出來的「線」又會自動收縮回去。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線團已經跟剛才的樣子有點不太一樣了。

  很多玩家並不知道,這個簡單的拉拽再回彈的動作就已經完成了一次科學實驗:松鬆散散的線團代表的是一個蛋白質的三維結構,而玩家隨意拉拽的動作相當於提高了結構的勢能,從而讓它有機會越過能量上的勢壘,尋求一個新的更低的整體勢能。FoldIt的目標,就是要尋求一個蛋白質整體能量最低的結構狀態。

  對於遊戲玩家來說,他們的目標就是找到某個蛋白質能量最低的結構狀態。如果一個玩家得到的結構對應的能量值能夠登上全球排行榜,甚至成為榜首,那麼他得到的結構,很可能就是這個蛋白質的天然結構狀態。

  事實證明,這個遊戲策略是有效的。在全球20多萬名玩家的共同努力之下,FoldIt找到的某些蛋白質的最低能量狀態,已經超過了此前電腦程式所能計算得到的最低能態。

「玩」出來的科學

  上述天文學和結構生物學的案例代表了「公民科學」的兩種主要類型:要麼是利用「人多力量大」的優勢,完成以科學家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無法完成的海量研究工作;要麼是利用人類行為的隨機性和人類創造力上的差異性,實現對更多可能性的嘗試與探索。這兩方面的工作,恰恰是前沿科學研究中的難點與痛點。

  在一些人的想像中,科學研究就是做幾個實驗,進行一些觀測,整理一下結果,用公式算一算,便得出新的科學原理。或許,這樣的模式在一兩百年前還能成立,但是在今天卻很難行得通了。隨著科學體系主要框架的建立和完善,尚待發現的新科學原理往往存在於複雜的表象之下,需要海量數據的累積,以及對這些大數據的挖掘和分析。通俗來講,這些工作就是「體力活」,需要投入巨大的工作量,因此特別適合「公民科學家」的參與。

  當科學的觸角伸向未知的領域時,科學家們往往無法獲得現有科學原理的有力支持。反過來想,如果一個科研課題可以完全通過現有理論推導出來,那麼它就是「已知」的,而不再屬於「未知」的了。面對「未知」的領域,不斷嘗試往往是一個痛苦但又無法避免的過程。很多年輕的科研人員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失敗之後,放棄了科研這條道路。而「公民科學」能夠讓更多的人貢獻自己的力量,從而在現有理論無法企及的領域,幫助科學家找到通往目標的捷徑。

  為了充分調動公眾的積極性,許多科研項目都在嘗試與遊戲相結合。除前述《無主之地3》中的小遊戲以外,還有為細胞的螢光圖像進行分類的遊戲,根據恆星的光譜特徵進行分類的遊戲。這些項目與「星系動物園」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請公眾幫忙進行大數據的分類。隨著人工智慧程序識別能力實現跨越式發展,這些分類工作很可能會在未來由人工智慧代勞。

  而那些需要利用人類行為的隨機性和發揮人類創造力的科研項目,就不是人工智慧可以解決的了。除FoldIt外,比較成功的項目還有量子物理領域的「量子移動」,它能將遊戲玩家的操作轉化為構建量子計算機的可行方案。畢竟,計算和識別也許可以由程序代勞,但是「玩」永遠只能是意識主體自己的事情。或許正如愛因斯坦所說:「遊戲是研究的最高級形式。」這大概是對「公民科學」的最佳註解。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

來源:2020年6月24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3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微博、微信客戶端:「環球雜誌」

相關焦點

  • 科學是玩出來的
    科學是玩出來的 ——讀《貪玩的人類》 李迪     從小到大,我們受的是正規教育,沒有人敢像《貪玩的人類》一樣「戲說科學」。但是換個角度看世界,世界畢竟精彩——瞬間改變我們視角的,就是老多和他的《貪玩的人類》。
  • 公民科學項目揭示企鵝繁殖動態—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本報訊 《科學數據》近日公布了在南極洲半島、南設得蘭群島和南喬治亞島拍攝的近7.4萬張圖片的數據,反映了當地阿德利企鵝屬繁殖群的動態這些圖片源自公民科學項目——宇宙動物園項目「企鵝觀察」的一部分,使用15個不同的攝像頭拍攝而成,並由志願者對圖片進行了分類。 由於距離遙遠、環境惡劣,在南極洲進行大規模的地面監測研究非常具有挑戰性,因而也很少見。因此,大多數調查企鵝種群動態的研究集中於一個特定的地點或者幾個地點,然後將當地數據外推到更廣泛的一個或多個地區。然而,這種方法不足以用於理解大量廣泛分布的企鵝種群。
  • 《公民科學素質基準》為何推陰陽五行?
    「陰陽五行」列入國家科技部《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基準》第二條第9點要求公民「知道陰陽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觀念,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整體系統的方法論,並具有現實意義。」你卻還不知自己的生辰八字、陰陽五行。
  • 孩子的競爭力,竟然可以玩出來?
    主題式教育對孩子來說最大的幫助是他能學習到更多,例如關渡國小的《一艘我的船》,在學校開展製作船的課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僅學會團隊合作、學習工具使用,設計船身必須學習數學與工程,認識水文潮汐,要划船除了要有體力還要懂科學原理,完成一艘美麗的船更要有藝術的眼光與創意。其實孩子學習到的更多,因為讓孩子放下課本去做一艘船,每個孩子都會很開心,對將要學習的東西很期待。
  • 可以和孩子一起玩的科學小實驗
    我們就在家做一些有趣的科學小實驗吧!沒有複雜的內容,卻足以讓孩子玩到瘋狂,也最大限度地勾起他們的探究心和求知慾。許多科學原理,都可以通過簡單有趣的辦法來實現還原。這幾個小實驗,沒有複雜的內容,卻足以讓孩子玩到瘋狂,也最大限度地勾起他們的探究心和求知慾。對於年紀比較小的孩子,主要培養觀察能力,對於理解力比較強的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告知孩子其中的科學原理。
  • 橡皮筋也能玩科學?5種超簡單橡皮筋手作玩具
    橡皮筋一般大家都用來綁頭髮 大家有想過用橡皮筋做玩具? 今天要來用垂手可得的橡皮筋來玩遊戲 橡皮筋不但能發展幼兒感官 其力學原理也能做出有趣的科學小玩具 為什麼要介紹橡皮筋遊戲? 橡皮筋動力有兩種:一種是拉伸力,一種是扭轉力。
  • 帶領青少年在全世界做公益,培養世界公民
    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發起並主辦的國際大會。大會致力於搭建科學傳播領域全球性、綜合性、高層次的交流合作平臺,促進世界公眾科學素質提升,更好應對科技與社會發展的全球共性問題。 為了做好科學傳播,降低碳足跡並提升論壇參與度和影響力,中國綠髮會特在專題論壇召開前後組織數場分論壇,並全程線上直播。現將與會青年代表的精彩發言整理髮布,以饗讀者。
  • 美國幼兒園的科學作業令人驚嘆!科學教育還能這樣玩
    原標題:美國幼兒園的科學作業令人驚嘆!科學教育還能這樣玩 美國老師認為,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要學著用科學的態度去認識世界。Learning about the world and how it works.
  • 綠會GBIF組感謝野生動物保護者周翀貢獻琉璃蛺蝶等數據 | 公民科學
    翅膀表面黑褐色,亞頂端有一個白斑;具1條淡水藍色帶狀斑紋,貫穿上、下翅,在前翅呈「Y」狀。四翅外緣有深度缺刻,從前翅頂角至後翅臀角無處不是突角或交錯的凹陷。善於在林間和灌叢中作快速的機動飛行和突然的降落。色調以黑褐色為主。體、翅、足、喙、觸角、唇須以至複眼都是褐色的。但這種褐色並不單調,而是富於變化和富有層次的。有足夠耐性在烈日下紋絲不動地停留。複眼有出色的視覺,稍有異常,便閃電般疾飛而去。
  • 玩科學||用色譜分析法做手工蝴蝶
    原標題:玩科學||用色譜分析法做手工蝴蝶 S爸導讀 在國外,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幾乎每一個從國內過去的小朋友都對新環境很適應,問他們哪裡好?一般回答除了老師和同學的nice,更多地是說喜歡學校或者幼兒園的各種遊戲活動。
  • 玩就玩7種最有靈性的文玩
    很多人不明白玩文玩有什麼用?實際上,文玩不僅具有很高的顏值,而且對我們的身體健康也有一定的影響。同時,他可以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並使我們更加充實。文玩是什麼意思文玩最早指的是文房四寶,現在一般指的是可以增強個人修養的器物,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把玩有靈性的文玩來改善自己的內在修養。在現代意義上,文玩可以被普遍理解為有傳統文化風味的物件或手把件。一個好的文玩是一種精神上的「物化」,無論大小,精緻或者粗糙,經過多年的洗禮,它與主人息息相通,同時保護身體,也展現主人的文化品味。
  • 大班科學活動:玩沙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幼兒園教案>正文大班科學活動:玩沙   設計思路   大自然是一本無字的書,豐富多彩的自然物,千變萬化的科學現象,是幼兒學習的最好內容
  • 互動科普實驗 科學玩起來
    原標題:互動科普實驗 科學玩起來   6月10日,由北京市海澱區科協組織的主題為「科學玩起來」的全民科學素質活動在北京稻香湖景酒店舉行。活動分為科普遊藝、科技教育、手工藝科普、科學思維對戰四大板塊,通過遊戲的方式集中展示了VR、3D列印、機器人、無人機、植物科普等內容,使青少年在娛樂中感受科技魅力,開拓視野,提升科學素質。   圖為參與者在玩中體驗科學,感受互動科普實驗的樂趣。
  • 科學教育界的迪士尼,一邊玩一邊漲知識的廈門科技館
    一邊玩一邊漲知識,跟我們曾經的「紙上談兵」相比,現在的娃太幸福!廈門科技館被大家譽為科學教育界的「迪士尼」,上萬平方米的展區內,共有「海洋·搖籃」、「探索·發現」、「創造·文明」、「和諧·發展」、「兒童·未來」五大主題展館和4D影院、飛行影院等,目前前五大主題展館在2020年4月3日已恢復正常開放。
  • 中國公民從俄羅斯帶出史前鯊魚牙齒 被海關調查
    海外網12月15日電 據俄羅斯衛星網報導,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消息稱,一名企圖將20多顆史前鯊魚牙齒帶回國的中國公民被俄海關調查,化石被轉贈給該校博物館。消息稱:「遠東海關局烏蘇里斯克海關代表將這些珍稀化石贈送給了我們。
  • 科學星期五︱什麼蟲子適合孩子玩?
    「科學星期五」是一檔關於科學和科技的欄目,逢周五播出,給有好奇心的人。關於為什麼要玩蟲子的話題,這裡就不重複了。可能有人會有顧慮,玩蟲子影不影響生態平衡?這裡就順便介紹一下生態學的r/K理論吧。作為家長就正確引導吧,方式正確的話,沒準你的孩子會成為一個出色的攝影師,或是自然觀察寫作者,又或者成為未來的科學大家呢。在我們的蟲友圈,有很多小朋友10多歲就很專業了,既能拍得一手好照片,還會上網查中英文資料,資訊時代,後生可畏。囉嗦了這麼多,簡單用一些圖來說一下常見的好玩的蟲子。
  • 可識別性是公民個人信息的根本特性
    對此,有觀點認為,《通知》規定的「涉及公民個人隱私的信息、數據資料」以及《解釋》規定的「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動情況的各種信息」均是與可識別性並列的個人信息認定標準;公民個人信息包括「個人身份認證信息和可能影響人身、財產安全的個人信息,前者要求具有廣義的可識別性,後者對於可識別性沒有要求」。可見,該觀點認為可識別性並非個人信息的根本特性。
  • 公民道德建設三年談
    李明華:各位網友大家好,很高興作客南方網,跟大家交流公民道德建設方面的一些心得。  中央頒布《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已經三周年了,這個綱要的頒布應該是和中國改革開放現代化進程中所出現的問題相適應,在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不斷發展深入的情況下,道德問題逐漸凸現出來。
  • 中國人基本科學素養調查:僅有3.27%國人具備
    製圖:宋嵩  【編者的話】  前不久,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報告顯示,我國公民科學素養水平雖然有提高,但仍只相當於日本、加拿大等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在20世紀80年代末的水平。報告再次引起大家對科普的關注。
  • 現代公民觀念建構中的「東方社會」
    積極東方主義論述中很少有思想家對公民觀念進行過專門系統的研究,但在有關東方文化和國民性的論述中,依然可以反映出其對於現代公民觀念的建構方式。這方面,身處現代早期的萊布尼茨和伏爾泰可謂典型,故本文有關積極東方主義公民觀念的論述將主要圍繞他們而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