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科學項目揭示企鵝繁殖動態—新聞—科學網

2021-01-09 科學網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本報訊 《科學數據》近日公布了在南極洲半島、南設得蘭群島和南喬治亞島拍攝的近7.4萬張圖片的數據,反映了當地阿德利企鵝屬繁殖群的動態。這些圖片源自公民科學項目——宇宙動物園項目「企鵝觀察」的一部分,使用15個不同的攝像頭拍攝而成,並由志願者對圖片進行了分類。

由於距離遙遠、環境惡劣,在南極洲進行大規模的地面監測研究非常具有挑戰性,因而也很少見。因此,大多數調查企鵝種群動態的研究集中於一個特定的地點或者幾個地點,然後將當地數據外推到更廣泛的一個或多個地區。然而,這種方法不足以用於理解大量廣泛分布的企鵝種群。加深對企鵝種群動態、繁殖成功率和物候的理解,將使人們能夠監測諸如氣候變化和過度捕撈等威脅的影響,從而為採取更有效的保護措施鋪平道路。

英國牛津大學的Fiona Jones及其同事報告了73802張圖片的分類情況以及相關的元數據,包括日期、時間和溫度信息。整體上,「企鵝觀察」網絡中的每個攝像頭在全年的上午7點至晚上8點之間每小時捕獲一次圖片。

志願者在進行圖片分類時,用成年企鵝、小企鵝或企鵝蛋來標記企鵝,用「其他」來標記其他動物、人類或船隻。這種級別的注釋可以檢測出重要的物候階段,如企鵝孵化。迄今為止,「企鵝觀察」已處理逾600萬張圖片,近4.8萬名註冊志願者和大量匿名參與者對圖片進行了分類。

研究人員認為,除了生態監測方面的好處之外,這類帶注釋的延時圖片可以用作機器學習算法的訓練工具,以實現數據的自動化提取。他們還認為,文中所述的方法證實了公民科學項目的實際用途。(唐一塵)

《中國科學報》 (2018-07-10 第2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南極帝企鵝遭遇繁殖危機—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CHRISTOPHER WALTON 本報訊 南極洲極具魅力的帝企鵝被認為特別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因為變暖的海水正在融化它們生存和繁殖所需的海冰。如今,這些帝企鵝已經放棄了它們最大的一塊棲息地之一 ——3年來,在那裡繁殖的企鵝幾乎沒有孵化出任何新的雛鳥。
  • 科學家揭示腸炎沙門菌免疫逃逸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該團隊研究了沙門菌TcpS通過幹擾TLR-NFκB信號通路來發揮抑炎功能的分子機制,揭示沙門菌免疫逃逸的新策略,通過評價TcpS的功能性肽段在過度炎性反應中的抑炎效應,為新型抑炎小分子藥物的設計提供了新思路。   沙門菌是一類重要的人獸共患病原菌,對畜禽養殖業危害嚴重,也會引起公共衛生問題,因此,對沙門菌感染和免疫機制的研究意義重大。
  • 蜥蜴揭示人類睡眠奧秘—新聞—科學網
  • 新型標記方法揭示膜蛋白幾何構型—新聞—科學網
    鋅指蛋白介導的膜蛋白標記方法 南通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師陳昌盛與德國弗萊堡大學合作,在活體細胞單分子層面構建出一種新型的螢光成像膜蛋白標記方法,可研究膜蛋白複合體的亞基組成及其幾何構型。4月28日,相關研究成果《鋅指蛋白介導的蛋白標記方法揭示膜蛋白的幾何構型》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雜誌》發表。 表達於細胞膜表面的膜蛋白一直以來都是生命科學領域關注的重點和難點。明晰膜蛋白的功能對於探索阿爾茲海默症等諸多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機理十分關鍵。
  • 中華白海豚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李松海科研團隊與青島華大研究團隊合作,在期刊iScience在線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
  • 科學家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昆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教授李勝團隊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相關研究4月11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 中國水鳥及棲息地資料庫項目成果「愛觀鳥」發布—新聞—科學網
    基於該平臺,項目團隊確定了沿海11省128塊重要水鳥棲息地,跟蹤評估了61塊水鳥棲息地變化趨勢。上述成果將為中國沿海溼地與水鳥科學研究和保護管理提供數據支撐。 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專項負責人郭華東指出,大數據是當今的戰略高地,是新型戰略資源,地球大數據專項構建了多學科融合、獨具特色的「雲服務」平臺,具備超級計算和海量數據存儲能力、大數據挖掘分析技術,正在並將持續為科學家及公眾開展基礎及應用研究提供平臺。
  • 研究揭示自然選擇在全球的地理分布模式—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李義明研究組揭示了自然選擇在全球的地理分布模式,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Ecography 上。
  • 華東師大揭示KRAS突變肺腺癌代謝特徵—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劉明耀團隊揭示了SLC7A11/穀胱甘肽代謝軸在KRAS突變肺腺癌生長中的重要作用和分子機制,以及小分子藥物幹預該代謝軸可以有效減緩
  • 廣東科學中心推出全新科普主題展—新聞—科學網
    展覽現場,一小朋友觀看野生動物標本  5月15日,廣東科學中心結合當前疫情和公眾科普需求,推出全新科普主題展覽——《病毒——人類的敵人還是朋友?》,從客觀中立的角度闡釋病毒的相關基本概念和原理、人類與病毒的抗爭故事,以及人類與環境如何和平共處的思考。
  • 研究揭示無尾兩棲類高海拔適應的平行進化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成都生物所)生物多樣性和生態服務領域團隊科研人員揭示無尾兩棲類高海拔適應的平行進化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BMC
  • 科學網—南極帝企鵝遭遇繁殖危機
    圖片來源:CHRISTOPHER WALTON 本報訊 南極洲極具魅力的帝企鵝被認為特別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因為變暖的海水正在融化它們生存和繁殖所需的海冰。如今,這些帝企鵝已經放棄了它們最大的一塊棲息地之一 ——3年來,在那裡繁殖的企鵝幾乎沒有孵化出任何新的雛鳥。
  •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自我功能修復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劉興國課題組與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廣州醫科大學等多個研究組合作揭示線粒體自我功能修復的全新機制。
  • 中科院植物所解析果實成熟作用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秦國政團隊和研究員田世平團隊初步明確了DNA甲基化與RNA甲基化之間存在內在關聯性,揭示了果實成熟調控的新機制
  • 鱗翅目昆蟲通過嗅覺與被子植物協同進化—新聞—科學網
    成蟲取食花蜜      中國農業科學院供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以下簡稱植保所)生物殺蟲劑創製與應用創新團隊系統解析了重大農業害蟲棉鈴蟲氣味受體基因家族的功能,揭示了鱗翅目昆蟲通過嗅覺與被子植物協同進化的新機制
  • X射線給古動物木乃伊拍快照—新聞—科學網
    8月20日,相關論文刊登於《科學報告》。 英國斯旺西大學的Richard Johnston及同事,利用非侵入性X射線顯微成像技術,揭示了這隻貓的頭骨約為木乃伊外部包裹物的一半大小。其形態表明,該遺骸很可能屬於一隻埃及家貓。通過分析牙齒和骨骼圖像,研究人員發現這隻貓不到5個月大,可能是在死亡時或在木乃伊化過程中,為了使頭部保持直立狀態而被故意折斷頸部。
  • 南極,極點不是終點—新聞—科學網
    在去南極科考前後,一直有人問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肖灑這樣一個問題——南極有植物嗎?   在人們的印象中,南極是一個「不毛之地」,有著一望無際的冰川,憨態可掬的企鵝、海豹……實際上,「南極大多數地區的確是『不毛之地』,但南極半島卻分布著不少植物,如地衣、苔蘚、發草等。
  • —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攻擊行為是大多數脊椎動物甚至無脊椎動物中非常重要的本能行為之一,在人類社會中,攻擊行為以及無法控制的憤怒及衝動,也是精神類疾病如躁狂症、雙向情感障礙等重要的表現形式,因此對於攻擊行為發生的神經基礎研究,以及遺傳分子、外界環境對於攻擊行為神經環路的影響,可能為這些精神類疾病中出現的病理性攻擊行為提供新的治療思路
  • 豬沙門氏菌或源自人類—新聞—科學網
  • 單性繁殖也健康—新聞—科學網
    亞馬遜帆鰭鱸是一種無性繁殖的魚類,但擁有良好的基因組健康狀況。 圖片來源:Manfred Schartl/University of Würzburg 亞馬遜帆鰭鱸是一種單性繁殖的魚類,但基因組卻顯示出令人驚嘆的健康狀況。這一新發現非常出人意料,因為單性繁殖一直被認為會導致基因組退化。 理論預測單性繁殖存在諸多劣勢,比如有害變異會逐漸積累導致基因組退化並最終導致物種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