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本報訊 《科學數據》近日公布了在南極洲半島、南設得蘭群島和南喬治亞島拍攝的近7.4萬張圖片的數據,反映了當地阿德利企鵝屬繁殖群的動態。這些圖片源自公民科學項目——宇宙動物園項目「企鵝觀察」的一部分,使用15個不同的攝像頭拍攝而成,並由志願者對圖片進行了分類。
由於距離遙遠、環境惡劣,在南極洲進行大規模的地面監測研究非常具有挑戰性,因而也很少見。因此,大多數調查企鵝種群動態的研究集中於一個特定的地點或者幾個地點,然後將當地數據外推到更廣泛的一個或多個地區。然而,這種方法不足以用於理解大量廣泛分布的企鵝種群。加深對企鵝種群動態、繁殖成功率和物候的理解,將使人們能夠監測諸如氣候變化和過度捕撈等威脅的影響,從而為採取更有效的保護措施鋪平道路。
英國牛津大學的Fiona Jones及其同事報告了73802張圖片的分類情況以及相關的元數據,包括日期、時間和溫度信息。整體上,「企鵝觀察」網絡中的每個攝像頭在全年的上午7點至晚上8點之間每小時捕獲一次圖片。
志願者在進行圖片分類時,用成年企鵝、小企鵝或企鵝蛋來標記企鵝,用「其他」來標記其他動物、人類或船隻。這種級別的注釋可以檢測出重要的物候階段,如企鵝孵化。迄今為止,「企鵝觀察」已處理逾600萬張圖片,近4.8萬名註冊志願者和大量匿名參與者對圖片進行了分類。
研究人員認為,除了生態監測方面的好處之外,這類帶注釋的延時圖片可以用作機器學習算法的訓練工具,以實現數據的自動化提取。他們還認為,文中所述的方法證實了公民科學項目的實際用途。(唐一塵)
《中國科學報》 (2018-07-10 第2版 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