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首席記者 範昕
實習生 雷鈺
借名人名言抒情言志,是人們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然而近期,這一方式屢遭質疑,馬思純、靳東、井柏然等明星相繼成為「假語錄」的代言人,引發網友熱議。
被篡改、杜撰的名人名言在網際網路的推波助瀾下,已然形成「假語錄滿天飛」之勢。大眾頻頻讓名人代言的心態值得深味。更需要引起關注的是,「假語錄」備受追捧與「真名言」遭遇冷落這兩種現象之間形成的反差。
活躍在朋友圈的名人「漂亮話」,張冠李戴不在少數
日前,演員馬思純因曬出對於張愛玲《第一爐香》一知半解式的離題讀後感,而被網友發現其幾次三番錯用張愛玲語錄。一時間,網絡上掀起一股名人語錄打假風。諸如「你還不來,我怎敢老去」「人生太長,我們怕寂寞,人生太短,我們怕來不及」「海上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向來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劇中人」等深情款款又措辭精緻的短句,都是網友們糾出的張愛玲高頻「假語錄」。這些年,何止張愛玲「躺槍」,魯迅、楊絳、林徽因、莫言、麥家等現當代文學史上的不少名家都「難逃此劫」——活躍在朋友圈打著他們名號的「漂亮話」,真有很多張冠李戴。
2016年楊絳辭世後,人們在朋友圈爭相轉發「楊絳語錄」以表緬懷之情。其中,很多人轉發的都是這樣一句:「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美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後經人民文學出版社出面闢謠,人們才知道,所謂「楊絳語錄」,出自一篇手寫體的《百歲感言》,其文句多半是由網友仿造而成。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也曾因「山寨雞湯」上熱搜——一句「我敬佩兩種人:年輕時,陪男人過苦日子的女人;富裕時,陪女人過好日子的男人」傍上了他。這引得莫言本人哭笑不得地感慨,此話「理不糙,可我也想知道這是誰寫的」。
假借名人之口熬製的雞湯,實則一劑「精神鴉片」
若將「假語錄」與「真名言」相比,不難發現,前者在後者的基礎上,進行了「保留文體、注入雞湯、仿寫加工、假借名人」等數道工序的改造。在語詞的包裝下,「假語錄」仿佛優雅了許多,實質上卻是雞湯附體,不過一劑「精神鴉片」。
有人指出,傍名人的假語錄之所以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正得益於心靈雞湯內核的迷惑性。對於這種迷惑性,英國臨床心理學家史蒂芬·布萊爾思曾在《不靠譜的偽心理學:破解心理囈語的迷思》一書中指出。他認為,心靈雞湯這樣的勵志心理學,不過是人們面對複雜現代社會所找到的一種刪繁就簡的方法,它輕描淡寫地把意見、意識和可靠的事實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給讀者一種強大的自我安慰。
而假借名人之口熬製的雞湯,更令其得以實現廣泛傳播。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魏泉花了很長一段時間研究包括「假語錄」在內的「謠言體」。她說,在很多人眼中,名人的言語具有不可辯駁的引導力量。惰性而不嚴謹的思維使得他們不願耗時耗力辨別言論本身的真假,甘願讓自己的頭腦成為他人思想的跑馬場,轉發引用只為抒發一時之情感。西班牙作家恩裡克·比拉-馬塔斯曾笑言:「有時候想出一句妙句,但是從我嘴裡說出沒有分量,就假裝這是莎士比亞說的,大家都覺得這果然是一句妙句然後廣為傳播。」
轉發語錄不如經由閱讀養成內心的「雅」
為什麼雞湯附體、名人加持的「假語錄」奪得了大眾的心,斷章取義、經多次加工的「新文藝腔」頗為流行,而很多「真名言」以及文學經典備受冷落?在魏泉看來,「假語錄」與「真名言」之間形成的這種反差尤其值得人們深思。
有人指出,真正的名人名言或許平正樸實,甚至看似其貌不揚,卻會帶來一種思維的樂趣。比如,楊絳行文質樸,帶有理性的智慧,不像雞湯文那樣不著邊際;張愛玲則最擅長將蝨子從華美的袍子裡翻出來,其文學、人生態度簡直與心靈雞湯背道而馳。
在大眾有些尷尬的閱讀趣味背後,掩藏著文學日漸邊緣化的趨勢。文學的邊緣化與網絡時代的到來不無關聯,但大眾趣味的提升則可以通過回歸經典原著來實現。在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陳思和教授看來,閱讀文學經典對讀者而言,是一種訓練。這種訓練有助於提高讀者對文學語言和文學美感的感受能力與把握能力,進而發現和洞見人性的豐富性,使自己的內心世界豐富起來,滋潤起來。經由閱讀、思考積澱而來的「雅」,是盲目轉發所謂名人語錄難以取代的。
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