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與德——荀子對思孟的非難與孔門易學分野

2021-01-10 光明網新聞中心

  作者:李華(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副教授、泰山學者。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4CZW019〕階段性成果)

  《荀子·非十二子》對子思、孟子的非難,是人們得以了解孔孟之間儒學傳承狀況的重要記錄。馬王堆帛書和郭店竹簡《五行》篇重見天日後,思孟五行說得到確證,相關爭訟似已塵埃落定。然而,荀子對子思、孟子的非難最終落腳於二者對「仲尼子弓」之學的淆亂,這也提示我們,荀子指斥思孟背後還存在著學脈傳承的分歧。由此入手可以發現,荀子批判思孟學派的深層原因,在於二者在孔門易學傳承上的分野。

  一

  《荀子·非十二子》對子思、孟子學派的批判如下:「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案飾其辭而祇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世俗之溝猶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傳之,以為仲尼子弓為茲厚於後世,是則子思孟軻之罪。」後世聚訟多集中於思孟五行的具體內容及「僻違」「幽隱」「閉約」的神秘性何在等問題。值得注意的是,荀子指斥思孟學派的最終落腳點在於子思、孟子對仲尼、子弓學說的淆亂上:「以為仲尼子弓為茲厚於後世。」從此入手,或可對荀子指斥思孟的原因做進一步了解。

荀況彩像(清殿藏本)資料圖片

  《荀子》曾多次提及「仲尼、子弓」,並把子弓推尊到一個無以復加的聖人地位:「聖人之不得勢者也,仲尼、子弓是也」「今夫仁人也,將何務哉?上則法舜、禹之志,下則法仲尼、子弓之義」「彼大儒者……仲尼子弓是也」。有學者據此認為,荀子對子弓的高度推尊是其自述師承之舉:「屢言『仲尼子弓』者,是荀子自述其師承。」(郭沫若《十批判書》)那麼,荀子主動接續孔子、子弓,並擔心被子思孟子「案往舊」所淆亂之說,究竟代表了孔門思想傳承中的哪一具體環節呢?詳究孔子、子弓、荀子的學術淵源可以發現,三者在學術傳承上的最大共同點在於對易學傳播的貢獻,荀子與孔子、子弓共同構成了儒家易學傳承的重要脈絡。

  《易》與孔子關係密切:孔子不僅明確表示出對《易》的重視:「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而且據《史記》記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此後,孔子作《易傳》十篇、發掘《易》道精微的說法不斷出現。今人金景芳先生雖然指出《易》之「十翼」不是孔子親手寫定,但也不得不承認「其中當有一部分是經孔子鑑定而保存下來的舊說」;子弓在儒家易學發展過程中的地位亦不容小覷,子弓即孔子再傳弟子楚人馯臂子弘,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及《漢書·儒林傳》記載,馯臂子弘是孔子易學傳承的重要環節:「商瞿魯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歲。孔子傳易於瞿。瞿傳楚人馯臂子弘。」值得注意的是,荀子的思想與「《易傳》,特別是《繫辭傳》的思想完全如出一範」(《青銅時代·先秦天道觀之進展》)。此外,荀子同樣強調「善為《易》者不佔」,存在著明顯接續孔子易學思想的成分。

  由此,荀子批判思孟淆亂「仲尼子弓」學術傳承的原因可明:子思、孟子一派所「淆亂」的「仲尼子弓」之學,即為荀子所繼承的孔門易學。而子思、孟子所「案」之舊說,也應為孔門易學,但又與子弓、荀子一系大不相同。

  二

  《易》在產生之初被視為卜筮之書,孔子是《易》由數術闡釋到義理闡釋過程的關鍵人物。馬王堆帛書《要》篇記載了孔子解《易》時輕祝卜而重德義的努力:「《易》,我後其祝卜矣,我觀其德義耳。幽贊而達乎數,明數而達乎德,又仁守者而義行之耳。」孔子主張發明原始易學隱而不明的部分,以此尋找到「數」,即可以「成變化而行鬼神」的天道規律,並在此基礎上達成對「德」的終極追求。其中,「數」為基礎和手段,「德」為最終目的。正是基於這一立場,對《易》中原有的祝卜功能和神秘性因素,孔子採用了「後其祝卜」的「不佔」態度,而著重闡發《易》的倫理和教化意義。因此,李學勤先生曾盛讚孔子在《易》由術數到哲學過程中所作的貢獻:「孔子真正把數術的易和義理的易(或者叫哲學的易)完全區別開來。」

  荀子繼承了孔子以「德」解《易》的做法,不僅刻意迴避《易》的卜筮功能,主張「善為《易》者不佔」,並尤其強調《易》的倫理道德色彩。例如《荀子·大略篇》:「《易》之《鹹》,見夫婦。夫婦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鹹,感也,以高下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剛下。聘士之義,親迎之道,重始也。」以上所論涉及《序卦》「夫婦之道不可不久也」及《家人·彖》「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荀子糅合二說,借用《易》的卦理傳達其教化倫理思想。可見,今人對荀子「深通孔子以人事解《易》之學」(徐芹庭《易經源流:中國易經學史》)的評價是相當中肯的。

《新編諸子集成·荀子集解》資料圖片

  與荀子相較,子思、孟子的易學傳承脈絡則略顯晦暗不明。其中,子思對《易》的傳承爭議不大,例如相傳為子思所作的《表記》《坊記》《緇衣》,便多次引《易》;而「率性」「盡心」「俟命」等《中庸》精義亦與《易》之「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相通。高亨、金德建、武內義雄等學者均據此認為「子思一派長於《易》學」。然而《孟子》七篇卻從未引《易》,雖然歷代學者屢言《孟子》精於《易》,例如宋代大儒程頤稱「知《易》者莫如孟子」「由孟子可以觀《易》」,焦循在《孟子正義》中亦稱:「古之精通《易》理,深得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之旨者,莫如孟子。」甚至今人呂紹綱先生通過比較《孟子》思想與《易》之精義指出,孟子的性善論、仁義觀等均與《易》六十四卦密切相關,並據此稱:「孟子而不知《易》,天下何處更尋知《易》之人。」然而,由於今本《孟子》中未見明文論及《易》的部分,因此學界多認為思孟學派並不傳《易》。但如果突破今本《孟子》七篇的局限,回歸戰國秦漢時期《孟子》的早期傳本中去,這一論斷或可改寫。

  今本《孟子》七篇,並非戰國《孟子》原貌,在西漢末年劉向領校典籍後,仍可見「諸子略」儒家類《孟子》外書四篇及「兵家略」陰陽類《孟子》一篇。秦代焚書,唯《易》卜不焚,儒家經傳與諸子均未倖免,以致西漢初年「天下唯有《易》卜,未有它書」(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然而唯獨《孟子》「篇籍得不泯絕」,成為漢初最早問世的一批文獻。這也提示我們,早期《孟子》傳本得以免禍或與其中存在《易》卜成分有關。值得注意的是,《漢書·藝文志》中有《孟子》一篇被列入「陰陽」類,這類作品恰恰與數術《易》多有相合。《漢書·藝文志》指出兵陰陽作品具有「順時而發,推刑德,隨鬥擊,因五勝,假鬼神而為助者也」的特點。顏師古注曰:「五勝,五行相勝也。」可見,這篇《孟子》具有懂得事物發展變化規律、熟悉五行變化、善於運用神秘性力量以達成目的的傾向,這與《易》「數」特點高度相似,如《周易·繫辭》提到「天地之數」的時候,稱「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帛書《易之義》篇有「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的記載,也認為易學精髓在於通過對「數」的神妙運用,從而洞悉規律、指導實踐。而據帛書《要》篇記載,孔子解《易》步驟為「幽贊而達乎數,明數而達乎德」,荀爽釋曰:「幽,隱也」。對比可見,被列入陰陽家的《孟子》一卷恰恰處於利用《易》「成變化而行鬼神」,即「幽贊而達乎數」的數術易階段,尚未達到「明數而達乎德」的義理易要求。這也正是荀子指斥子思孟子學說「僻違」「幽隱」「閉約」的原因所在。

  在此基礎上重新審視思孟五行說,能夠發現其背後也有易學思想的支撐。《易之義》載:「位天之道曰陰與陽,位地之道曰柔與剛,位人之道曰仁與義。」所謂「柔剛」即是對五行的統稱。按照上述觀點,陰陽、五行與仁義意義相通,只是分別對應於天道、地道與人道不同層面。而郭店楚簡《五行》篇仁義禮智聖「行之於內謂之德之行」,「不行之於內謂之行」的記載,與上述思想若合符節,也體現了以人道「仁義禮智聖」與天道陰陽、地道柔剛(五行)對應一體的思想。由此可見,荀子指斥思孟五行說的原因,並非在於「仁義禮智聖」本身,而是對與之一體的數術易學因素的反對。同時可見,孔子雖有區分數術之易與義理之易的努力,但對「數」與「德」的傳承分野與爭議,直至孟、荀時期依然存在。

  《光明日報》( 2019年09月07日 11版)

[ 責編:李伯璽 ]

相關焦點

  • 荀子是古代大儒,為何卻無緣儒家五聖和孔門十哲,被冷視二千年?
    在秦國,對秦國政治予以肯定,說「秦四世有勝,數也,非幸也」,同時又對秦國重視刑法吏治,輕視仁德士君子的方略不以為然,謂之「縣之以王者之功名,則倜倜然其不及遠矣」。尤其遊歷秦國時,荀子對秦國「依法治國,輕視道德」的治國方略不以為然,這與荀子推崇孔子仁義道德治國的思想有關。
  • 一部記錄孔子及孔門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被稱為「儒學第一書」
    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孔門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傳本《孔子家語》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肅注,書後附有王肅序和《後序》。過去因為疑古派的非難歷代前人多認為是偽書,隨著近代簡帛文獻的出土證明,確信為先秦舊籍,《孔子家語》的真實性與文獻價值越來越為學界所重視。宋儒重視心性之學,重視《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但與這「四書」相比,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在內容上,《孔子家語》都要高出很多。
  • 三教合一「孔門禪學」
    「孔門禪」以褝學打通儒道,倡導「三教合一,認為三教調和融通是自然的。「孔門禪」的實質,就是儒釋道融合。萬松行秀經禪門而滲透孔門,以佛 法以擬儒學;李純甫則經孔門而入禪門,以儒學證佛法,總的精神不變 。孔門禪學倡導者萬松行秀金代,曹洞宗得河北地脈人文哺育,迅速崛起,一躍成為北方佛教的主流。
  • 荀子:化性為善 青勝於藍
    荀子教育觀取決於他的哲學觀,他的哲學觀體現在他的性惡觀。孔子之前,人性的善惡並未成為人們討論的論題,孟子、荀子之後,性善性惡才成為紛爭的焦點。孔子不談性之善惡,只是說「性相近,習相遠」;孟子直言「人性善」「人皆可以為堯舜」;而荀子則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不過荀子的性惡觀是針對孟子性善觀而言的。
  • 孔門七十二聖賢中,顏回並無過人之處,為何獨得孔子偏愛?
    據說他的弟子一共有三千多人,著名的有孔門七十二聖賢。孔子與其弟子們的言行都被記錄在《論語》中,讓兩千多年後的我們能夠窺見一點聖人的智慧。在《論語》中,孔子經常誇讚顏回,可以說是獨得孔子偏愛。但是仔細了解顏回過後,發現他與其他的師兄弟相比,並無過人之處,為何孔子會偏愛於他?
  • 人知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與孔子性和禮思想區別全在這句話上!
    是荀子在《勸學》中的開篇之句。成語「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即源於此。荀子生存的時代,正值地主階級取得全國統一政權以取代封建割據稱雄的條件已基本具備,社會制度正在發生深刻變革的時代。作為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言人,荀子批判地繼承了自孔子以來的儒家思想,並在吸收道、墨、名、法諸家長處的基礎上,對中國古代百家思想作了首次綜合。這對其後各派學說的發展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 書摘|堯舜禹善"偽飾":荀子"性惡論"妙在何處?
    就儒家諸子而言,鮮明亮出其人性觀念的,是孟子和荀子。而頗有意味的是,孟子的性善說與荀子的性惡說恰相反對,由此導致了荀子思想與孟子有很大不同。從荀子思想整體來看,性惡論無疑是他社會人生思想的基礎。但遺憾的是,古往今來很多人並沒有弄懂荀子「人性惡」這個說法的準確含義,而往往望文生義,把「惡」字理解為對人的道德評價。這個誤解,令荀子備受冷落——他的著作直到中唐時才有人作注,就是明證。
  • 從上古時代的分野說起
    中華兒女自稱「龍的傳人」,已有長達數千年的歷史。伏羲被尊為華夏人文始祖,也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我們說過,伏羲,就是東宮青龍頭上的大角星。所以,我們都是來自大角星的後人。一、太皞之墟我們在《山海經》中看到的很多地名,實際上都源自於天上的星宿。大地,是天空的一面鏡子。
  • 《論語》中的孔門十賢:以孝聞名的閔子騫、記載最少的冉耕
    《論語》中記載的孔門十賢中以德行出眾者就十之有四,從中可以看出儒家對「德行」的看重。這裡就先介紹下這四位中的兩位:閔子騫和冉耕。孔門十賢之一,以孝聞名,孔子也稱讚他是有「德行」之人。《論語》中提到閔子騫的章節主要有三章,這在全書涉及的孔門十大弟子中是比較少的了,不過,這三章透露出來的信息卻不少,已經可以很鮮明的刻畫出閔子騫的為人品行。
  • 購買蓮藕,仔細數出藕孔數,販藕商戶:7孔和9孔藕對應的菜品不同
    購買蓮藕,仔細數藕孔數,販藕商戶:7孔和9孔藕對應的菜品不同。我是慶說美食,每天分享美食小知識,祝大家每天好胃口!經常吃蓮藕的朋友都知道,蓮藕分為9孔藕和7孔藕,有經驗的人都會知道怎樣去挑選蓮藕。有很多人只知道蓮藕好吃,可是沒有細心的去數過蓮藕上的藕孔到底有多少個?而且蓮藕的粗細不同,對於蓮藕的配菜也有所區別。生活中常見的有7孔藕和9孔藕,這兩種藕一種適合煲湯,一種適合涼拌炒菜。販賣蓮藕的商販,他們都清楚藕孔的不同,所對應的菜也不一樣。多年販賣蓮藕的商販來分享一下,選購蓮藕的具體方法。
  • 孔門十哲:「復聖」顏回的一生
    常言說道:「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而後世又有「孔門十哲」的說法。所以孔子這麼多的弟子中,真的能算是繼承了他一些衣缽思想,做出一些成就來的就是這七十二人「孔子班」,而這個班級中,還有十個尖子生,最為出色,讓孔子最為信任欣賞。但不論是七十二賢還是孔門十哲,在歷來的資料和考評中,我們可以知道,最被孔子和後世認可的第一人,便是「復生」顏回。
  • 《荀子》中七句天機,道盡天下之道,說盡人世之理,冠絕古今!
    《荀子》的作者是戰國末期的著名儒家代表人物荀況,因為其字為卿也常稱其為荀卿,而後世多稱其為荀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政治家。對我國儒學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荀子主張「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截然不同,荀子看來人自出生是無善無惡的,有的只是人類的天性,善惡都是後天的教育和培養所造成的。荀子的門徒眾多,比較有名的有大秦丞相李斯,法家創始人韓非子。另外荀子還是歷史上第一個用問答體寫賦的人,後世將他與屈原並稱為「辭賦之祖」。
  • 【德阿杯獲獎作品選①】第70期:王立紅‖門,陳海紅‖德阿夢
    由德陽-阿壩生態經濟產業園區、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閃小說專委會、四川省散文學會、四川省詩歌學會聯合主辦的 2020年「德阿杯
  • 《荀子·勸學》中的「蟹六跪而二螯」,是一個錯誤嗎?
    可是,看著手中的螃蟹,三順忽然想起來了《荀子·勸學》篇: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跪」,此處指足。比如古代的「刖足之刑」,也被稱為「刖跪之刑」。那麼問題來了,我們吃的螃蟹,明明是八隻腳,兩個螯。荀子老先生是古代的學識淵博之人,豈能不識數?關於這個問題,其實有以下幾種解釋:第一,「六」乃「八」字之誤。
  • 人文課堂|孔門「野蠻」學生子路
    「孔門多雜」,什麼人都有,子路是「野蠻派」同學的代表。子路性情剛直,好勇尚武。他曾經欺負過孔子,打劫過孔子。那兩人怎樣成為亦師亦友的關係呢?《史記》記載,子路是一個混混式的人物,平常總是頭戴雄雞式的帽子耍威風,還佩戴公豬皮裝飾的寶劍顯示自己的無敵。他瞧不起孔子的學說,屢次冒犯欺負孔子。後來,他被孔子的氣質、風度、能力所折服,願意拜孔子為師。
  • 歷史故事:孔門教材與「六經」
    凡人7歲入小學,15歲入大學,兩段課程有別,總起來不外禮、樂、射、馭、書、數等「六藝」。起初並沒有現成課本,是一些約定俗成的科目:禮是敬祖尊長一些禮節,樂是音樂包括舞蹈,射是射箭一類武藝,馭是學會駕車使馬,書就是識字寫字,數就是算數包括計日時的幹支表。這些都是很古傳下來的一個成人必備的操行和本領。
  • 弘揚易學樹新風 精修德業傳正氣
    廖墨香做個中國網 弘揚易學樹新風 精修德業傳正氣而在易學發展的道路上,活躍著這樣一位優秀「易人」。他出生於醫易世家,學生時代便已通讀文史哲等方面的書籍,尤喜周易術數等傳統文化,用數學家的睿智潛心研究,把我國古代周易佔卜之術加以改進,使之成為預測現代經濟生活的有效方法。他就是北方易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管理科學院企業發展中心首席專家廖墨香。
  • 濟南廚師「半路出家」玩陶塑 首創「孔門七十二賢」
    不僅如此,「半路出家」的他還在中國首創「孔門七十二賢」陶塑。半道入行 從廚師蛻變為技藝傳承人1994年,16歲的王令濤考進一所烹飪學校學習烹飪,兩年後進入高端酒店做雕花、盤飾等手藝。期間,因其雕刻的作品生動美觀,不少顧客想帶回家留作紀念觀賞。成功轉行後,王令濤創作了不同類別和題材的手工陶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