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用「草船借箭」、「空城計」等故事來襯託諸葛亮的睿智,描寫得非常詳盡且精彩,在民間流傳很廣。
於是很多人就去考證歷史,找出來這兩個故事的原型,認為「空城計」的主人公是曹操,而「草船借箭」的主人公是孫權。
那麼,這些說法有何依據呢?它們就真的可信嗎?
兩個故事的原型,都指向了同一本書
《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因為周瑜對諸葛亮的刁難,而諸葛亮的目的就是去「借箭」。
但是,類似的記載在《三國志》中是找不到的,它出現在裴松之注引的《魏略》中:
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發,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是說,孫權只不過是去偵察敵情,結果被發現了。船身一側因為中了太多箭,即將翻船,孫權就下令調轉方向,用另一面繼續承受曹軍的羽箭,這才使得船平穩下來。
所以,有人認定,「草船借箭」的主人公應該是孫權,《三國演義》只不過是將這個故事「移花接木」到了諸葛亮身上。
看似有道理,畢竟情節上比較相近,只不過時間是發生在赤壁之戰之後了,主人公也有了變化。
而「空城計」的故事就顯得更為複雜了,因為類似的情節不止出現了一處。
《三國志·武帝紀》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布復從東緡與陳宮將萬餘人來戰,時太祖兵少,設伏,縱奇兵擊,大破之。
如果單看這個描述,很難說是一出「空城計」,這充其量就是曹操因為兵力少而打了一場伏擊而已。
真正被解讀為「空城計」,還是因為後面裴松之的一個註解。
大意是說當時曹操的兵馬都出去收麥子了,沒辦法只能派不足千人的軍隊,外加婦女防守。恰巧這個地方西面有個大堤,南面有個樹林,都可以隱藏兵馬。呂布懷疑有詐,沒有進攻。
等到第二天再來攻打的時候,曹操這次真的在那設了一支伏兵,這才將呂布打敗。
這個解釋其實並不可信,因為它所描述的經過與《武帝紀》中是矛盾的。
《武帝紀》裡明明就說「太祖兵少」,沒辦法才設置了伏兵;可是在「注引」中卻是有意設置了伏兵,等著呂布上套。
而真正類似於「空城計」的描述,是發生在文聘身上。
在《三國志·文聘傳》裡,裴松之又注引了「魏略」當中的一段話:
聘聞權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潛默可以疑之。乃敕城中人使不得見,又自臥舍中不起。權果疑之,語其部黨曰:「北方以此人忠臣也,故委之以此郡,今我至而不動,此不有密圖,必當有外救。」遂不敢攻而去。
這個描述就與諸葛亮版「空城計」非常像了,要說原型是這個故事倒也說得通。
但是,這個說法和孫權的「草船借箭」一樣,都是出自同一本書——《魏略》。
關鍵就在於,這本《魏略》是什麼書?它的記載又是否可信呢?
《魏略》的記載可信嗎?這本書有太多疑點
《魏略》是當時曹魏政權郎中魚豢私下裡撰寫的一部史書,雖有人稱其「殊方記載,最為翔實」,但並沒有得到當時官方的認可。
而這本書不知道什麼時候就已經失傳了,幾乎只能在裴松之注引《三國志》的引文中看到一些記載。
作者魚豢的生卒年不詳,甚至他是否曾經活到了晉朝也不知道,而其創作的《魏略》記載的是什麼時期的事情也有爭議,像《史通》中就說其「事止明帝」,但裴松之注引的選文中卻出現了司馬師廢曹芳的事情。
所以,關於這部《魏略》的說法是有矛盾的,又因為見不到原著甚至殘本,也無法確定真假,畢竟裴松之的注引也有可能是錯誤的。
而從內容上來說,這部《魏略》主要是記載當時北方中原地區的人物風貌,對於吳地、蜀地的記載比較少,且與其他很多史書不一致。
比如說「三顧茅廬」的故事裡,《三國志》中的記載與諸葛亮《出師表》中的描述一致,都是認為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
但是,《魏略》當中卻說,「三顧茅廬」的事情並不是劉備主動去請,而是諸葛亮主動來找劉備,是一次自薦行為。
這種說法不知道有何依據,畢竟當事人諸葛亮自己說得非常清楚,是「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而當時也未見知曉此事的蜀國君臣提出異議。從各方面來看,《魏略》的說法都不太可信。
再有,裴松之註解《三國志》的時候,其所引用的材料其實可信度並不是都非常高。
陳壽在寫《三國志》的時候,對於史料的選擇是比較嚴苛的。他認為可信的才會被編入,而那些無法確定真偽的內容,寧可棄置不用,也不會收錄。
所以《三國志》的記載一般可信度比較高,它是經過了陳壽嚴格篩選之後的史料。
而裴松之註解《三國志》的時候,並不對所引用的文獻有所甄別,而是將很多材料羅列在一起,側重於各種說法的匯集,並不太講究這些材料的出處。
比如說曹操在青年時期曾經刺殺過十常侍之一的張讓,這件事就是見於裴松之的註解,《三國志》中是沒有的。
而這段註解的來源是一本叫做《異同雜語》的書,作者是東晉時期的孫盛。而這本書更像是一本筆記體的小說,其中記載與《後漢書》等內容有矛盾之處。
而裴松之引用《魏略》,也並不是對其當作不可更改的信史來看待,他也對其中的某些記載提出質疑。比如之前提到的「三顧茅廬」,他就認為《魏略》中的記載是不對的。
那麼這樣看來,《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版的「空城計」和「草船借箭」等故事確實不見於正史,極大可能是小說編造。
但是,將「空城計」的主人公認為是曹操或者文聘,將「草船借箭」的主人公認定為孫權,這些說法或出於裴松之的註解,或出自其引用的《魏略》,同樣也並不具備完全的可信度。
「單騎救主」時趙雲戰力有多高?《三國演義》細節描寫,令人膽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