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計是曹操的,草船借箭是孫權的,這些說法就真的可信嗎?

2021-01-09 待曉兒

《三國演義》中用「草船借箭」、「空城計」等故事來襯託諸葛亮的睿智,描寫得非常詳盡且精彩,在民間流傳很廣。

於是很多人就去考證歷史,找出來這兩個故事的原型,認為「空城計」的主人公是曹操,而「草船借箭」的主人公是孫權。

那麼,這些說法有何依據呢?它們就真的可信嗎?

兩個故事的原型,都指向了同一本書

《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因為周瑜對諸葛亮的刁難,而諸葛亮的目的就是去「借箭」。

但是,類似的記載在《三國志》中是找不到的,它出現在裴松之注引的《魏略》中:

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發,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是說,孫權只不過是去偵察敵情,結果被發現了。船身一側因為中了太多箭,即將翻船,孫權就下令調轉方向,用另一面繼續承受曹軍的羽箭,這才使得船平穩下來。

所以,有人認定,「草船借箭」的主人公應該是孫權,《三國演義》只不過是將這個故事「移花接木」到了諸葛亮身上。

看似有道理,畢竟情節上比較相近,只不過時間是發生在赤壁之戰之後了,主人公也有了變化。

而「空城計」的故事就顯得更為複雜了,因為類似的情節不止出現了一處。

《三國志·武帝紀》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布復從東緡與陳宮將萬餘人來戰,時太祖兵少,設伏,縱奇兵擊,大破之。

如果單看這個描述,很難說是一出「空城計」,這充其量就是曹操因為兵力少而打了一場伏擊而已。

真正被解讀為「空城計」,還是因為後面裴松之的一個註解。

大意是說當時曹操的兵馬都出去收麥子了,沒辦法只能派不足千人的軍隊,外加婦女防守。恰巧這個地方西面有個大堤,南面有個樹林,都可以隱藏兵馬。呂布懷疑有詐,沒有進攻。

等到第二天再來攻打的時候,曹操這次真的在那設了一支伏兵,這才將呂布打敗。

這個解釋其實並不可信,因為它所描述的經過與《武帝紀》中是矛盾的。

《武帝紀》裡明明就說「太祖兵少」,沒辦法才設置了伏兵;可是在「注引」中卻是有意設置了伏兵,等著呂布上套。

而真正類似於「空城計」的描述,是發生在文聘身上。

在《三國志·文聘傳》裡,裴松之又注引了「魏略」當中的一段話:

聘聞權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潛默可以疑之。乃敕城中人使不得見,又自臥舍中不起。權果疑之,語其部黨曰:「北方以此人忠臣也,故委之以此郡,今我至而不動,此不有密圖,必當有外救。」遂不敢攻而去。

這個描述就與諸葛亮版「空城計」非常像了,要說原型是這個故事倒也說得通。

但是,這個說法和孫權的「草船借箭」一樣,都是出自同一本書——《魏略》。

關鍵就在於,這本《魏略》是什麼書?它的記載又是否可信呢?

《魏略》的記載可信嗎?這本書有太多疑點

《魏略》是當時曹魏政權郎中魚豢私下裡撰寫的一部史書,雖有人稱其「殊方記載,最為翔實」,但並沒有得到當時官方的認可。

而這本書不知道什麼時候就已經失傳了,幾乎只能在裴松之注引《三國志》的引文中看到一些記載。

作者魚豢的生卒年不詳,甚至他是否曾經活到了晉朝也不知道,而其創作的《魏略》記載的是什麼時期的事情也有爭議,像《史通》中就說其「事止明帝」,但裴松之注引的選文中卻出現了司馬師廢曹芳的事情。

所以,關於這部《魏略》的說法是有矛盾的,又因為見不到原著甚至殘本,也無法確定真假,畢竟裴松之的注引也有可能是錯誤的。

而從內容上來說,這部《魏略》主要是記載當時北方中原地區的人物風貌,對於吳地、蜀地的記載比較少,且與其他很多史書不一致。

比如說「三顧茅廬」的故事裡,《三國志》中的記載與諸葛亮《出師表》中的描述一致,都是認為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

但是,《魏略》當中卻說,「三顧茅廬」的事情並不是劉備主動去請,而是諸葛亮主動來找劉備,是一次自薦行為。

這種說法不知道有何依據,畢竟當事人諸葛亮自己說得非常清楚,是「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而當時也未見知曉此事的蜀國君臣提出異議。從各方面來看,《魏略》的說法都不太可信。

再有,裴松之註解《三國志》的時候,其所引用的材料其實可信度並不是都非常高。

陳壽在寫《三國志》的時候,對於史料的選擇是比較嚴苛的。他認為可信的才會被編入,而那些無法確定真偽的內容,寧可棄置不用,也不會收錄。

所以《三國志》的記載一般可信度比較高,它是經過了陳壽嚴格篩選之後的史料。

而裴松之註解《三國志》的時候,並不對所引用的文獻有所甄別,而是將很多材料羅列在一起,側重於各種說法的匯集,並不太講究這些材料的出處。

比如說曹操在青年時期曾經刺殺過十常侍之一的張讓,這件事就是見於裴松之的註解,《三國志》中是沒有的。

而這段註解的來源是一本叫做《異同雜語》的書,作者是東晉時期的孫盛。而這本書更像是一本筆記體的小說,其中記載與《後漢書》等內容有矛盾之處。

而裴松之引用《魏略》,也並不是對其當作不可更改的信史來看待,他也對其中的某些記載提出質疑。比如之前提到的「三顧茅廬」,他就認為《魏略》中的記載是不對的。

那麼這樣看來,《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版的「空城計」和「草船借箭」等故事確實不見於正史,極大可能是小說編造。

但是,將「空城計」的主人公認為是曹操或者文聘,將「草船借箭」的主人公認定為孫權,這些說法或出於裴松之的註解,或出自其引用的《魏略》,同樣也並不具備完全的可信度。

「單騎救主」時趙雲戰力有多高?《三國演義》細節描寫,令人膽寒

相關焦點

  • 諸葛亮草船借箭時,曹操為何不放火箭?魯肅:這才是曹操高明之處
    在中國的民間傳說裡,諸葛亮已然是智慧的化身,他神機妙算的故事可以說是千古流傳,哪怕是大字不識幾個的人,也能夠非常自然地說出諸葛亮的那一些傳奇故事,比如說空城計、借東風、上樓抽梯之類的,當然給人們印象最為深刻的,顯然還是「草船借箭」。
  • 草船借箭:曹操為啥寧可射光10萬支箭,也不願射火箭?傻子才會射
    《三國演義》之中最為經典,也是最精彩的一段實際上就是《草船借箭》僅有一語可問,即曹操為何不直接用火箭攻擊,而是非得浪費十萬隻箭呢?「火箭」這一詞在當時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就已經出現在戰場之上,而為何曹操不用火箭攻擊呢? 實際上我們先從原文來看一下,原文中說是諸葛亮是在大霧之中派遣出的草船。而我們都知道,大霧之時的空氣能見度很低,實際上是一米之外不見人畜。這時候的曹操只能通過對方的雷鼓聲判斷大致的方位。
  • 還原歷史真相:草船借箭是假的,諸葛亮並沒有直接參加赤壁之戰
    ——《魏略》據《魏略》記載,赤壁之戰時,孫權曾經乘坐大船到曹操陣前,曹操命令手下放箭,箭支附著到孫權所乘的船上,船隻失去重心快要傾覆,孫權調轉船頭,以另一面接受曹軍射來的箭,最終船隻兩面的箭支數量相當,船隻再次保持平衡,孫權得以逃脫。《魏略》是專門記載魏國歷史的史書,由曹魏郎中魚豢所寫,其內容大體上是可信的。
  • 曹操被稱為曹賊,劉備被叫大耳賊,你知道孫權有什麼稱呼嗎?
    三國中,塑造了無數經典的形象,其中曹操、劉備和孫權作為一方霸主,其性格特點也是非常的鮮明,我們知道曹操被稱為曹賊,劉備被叫大耳賊,那你知道孫權有什麼稱呼嗎?曹操是一個有著雄才大略的梟雄,同時也是書中公認的漢賊,挾天子以令諸侯,所以對手通常稱他曹賊。在曹操死後,他的兒子很快就代漢自立,也印證了這一說法。
  • 史話三國:曹操是奸雄,劉備是梟雄,孫權是英雄,呂布算什麼?
    《世說新語-識鑑》中記橋玄評價曹操為「亂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賊。」 東晉時期人物孫盛在《異同雜語》中記載,許劭對曹操的評語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後人多以孫盛所記傳播最廣。裴松之在給《三國志-武帝紀》作注也引用了孫盛這一說法。
  • 吳下呂蒙變身成機智謀士,屢出奇計打敗關羽,深得孫權信任
    吳下呂蒙變身成機智謀士,屢出奇計打敗關羽,深得孫權信任說起三國時期的優秀將領就不得不提一下呂蒙,呂蒙是東吳人是孫權的手下。雖然東吳靠海人長得秀氣但東吳人也都有一身好本領,呂蒙也不例外。呂蒙年少時就跟著個個將軍一起作戰,在戰場上他也十分英勇得到了孫權的器重。
  • 今日成語-草船借箭
    【成語】草船借箭  【拼音】cǎochuánjièjiàn  【英文】Toborrowarrowswiththatchedboats  【近義詞】  【成語故事】  三國時期,曹操率大軍想要徵服東吳,孫權、劉備聯合抗曹。孫權手下有位大將叫周瑜,智勇雙全,可是心胸狹窄,很妒忌諸葛亮(字孔明)的才幹。
  • 三國謎團,赤壁之戰曹操敗了兩次,火燒赤壁實際上是火燒烏林
    對於這個問題,在前面幾篇文章中老兵已經解釋過「草船借箭」,黃蓋的「苦肉計」,諸葛亮「借東風」,龐統巧獻鐵索連船計等等,這些都是羅貫中虛構的,除此之外對於赤壁之戰還有一件事也是存在著很大爭議的,那就是「火燒赤壁」。證諸歷史,對孫劉聯軍在赤壁火攻曹軍的說法讓很多人感到困惑不解。據《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七》記載:進,與操遇於赤壁。時操軍眾,已有疾疫。
  • 孫權的愛將戰死,為了拉攏人心,孫權使用一種極為殘酷的手段
    在亂世當中人才的作用非常重要,所以曹操才會"唯才是舉",諸葛亮才會容忍楊儀和魏延。在吸引人才這一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給出的官職都是名正言順,腰板最硬;劉備是漢室宗親,口號是匡扶漢室,有仁德之風,也很有號召力。唯獨孫權一樣也不沾,所以只能打利益和感情牌。
  • 王思政空城計護糧,韋孝寬嚴守玉璧氣死高歡
    02邙山之戰,宇文泰奄奄一息,多虧了王思政的空城計。宇文泰壓根不是高歡對手。高歡這脾氣也上來了,你高慎投降也就算了,為什麼要把我的虎牢關也送給宇文泰?於是高歡親自帶領10萬大軍前去收復失地。宇文泰高興的實在是太早了,這塊到嘴的肉,還真的不好吃。為此他也必須要做好跟東魏決戰的打算,可是他做好了嗎?並沒有。
  • 赤壁之戰後,曹操的逃跑(撤軍)路線:烏林~華容道
    曹操敗走華容道是《三國演義》中的經典橋段,赤壁之戰後曹操由烏林向華容道敗退,並在途中三次大笑諸葛亮、周瑜智謀不足,未在險要處暗設伏兵。然而,一笑笑出趙子龍,二笑笑出張翼德,三笑出了關雲長。此時,曹軍幾經打擊,此時已無力再戰。曹操哀求關羽放行,關羽念舊日恩情,義釋曹操,使曹操得以回到江陵。
  • 讀《三國演義》之「草船借箭」有感
    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書中有許多描寫他的故事,其中「草船借箭」就是一個很有名的故事,講的是心胸狹窄的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能,想置他於死地。於是他以軍中缺箭為由,讓諸葛亮在十日之內造十萬支箭。諸葛亮胸有成竹地說三天內就能造好十萬支箭。他向魯肅借了船、軍士和草靶子,並在第三天趁大霧時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萬餘支箭,挫敗了周瑜的陰謀。
  • 孫權為何非要殺死關羽,他的真正目的是什麼?絕非攻佔荊州
    陸遜先拍關羽的馬屁,然後再暗地裡卻使出,「以假亂真之計」,先讓呂蒙假病,然後實行白衣渡江的計劃。其目的非常簡單,孫權是想把斬殺關羽的行為,轉移到曹操身上。可謂是移花接木之良策,如此一來,劉備有可能直接派遣兵馬攻打曹操。而孫權,便可以坐收漁人之利。 如果,劉備、曹操,在二人相爭之中,有人傷亡那就更好不過了。如果沒有,那麼孫權也可以權宜發兵,如果劉備敗那就瓜分劉備的地盤,如果劉備勝,那麼就伺機佔據曹操的領土。
  • 為何建安十三年,奸雄曹操看起來竟是那樣的悲涼!
    但是以曹操對袁紹的了解,他認為袁紹志大才疏、膽略不足、剛愎自用、兵多而指揮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他在戰略部署上採取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點設防,以逸待勞後發制人。先是把軍隊駐在易守難攻的官渡。曹操以聲東擊西之計,於白馬(今河南滑縣境)擊斬袁將顏良。後派兵襲燒袁軍糧車。又親率精銳5000奔襲袁軍烏巢(今河南境)糧屯,全殲袁軍,燒毀全部囤糧。至此,袁軍軍心動搖,袁紹則從此一蹶不振。
  • 呂蒙臨死前,大喊12個字,孫權聽後一臉懵逼,趕緊下跪磕頭
    既然呂蒙是東吳的大都督,坐吳國第二把交椅,為何臨死前卻大罵孫權,莫非他想篡位謀反不成?並不是,呂蒙從未想過反吳,而且死後他的兒子還繼承了他的爵位,受到孫權的重用。呂蒙大罵孫權的故事還得從赤壁大戰說起。當年赤壁大戰後,曹操慘敗,退守北方,於是劉備、孫權趁機迅速佔領荊州南部,劉備獲得荊州大部分,而為赤壁大戰出錢又出力的孫權只得到一個江夏郡,還把周瑜給氣死了,孫權極為憤怒。於是便聯合呂蒙策劃了一系列反攻荊州的計劃。此時守衛荊州的關羽為了配合漢中劉備,奇襲襄陽,水淹七軍,意欲直搗黃龍,滅掉曹操。
  • 孫權的鬍子是紫色的眼睛是綠色的,似乎有外國人的血統
    孫權為什麼長相像外國人在三國演義中,對於孫權的介紹。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孫權的長相併不符合亞洲人那樣呢,單單是眼睛就看的出來,我們的眼睛是深黑色的或者棕色的,而孫權的眼睛卻是綠色的,這一點,恐怕說他是亞洲人,很多人都會提出質疑。孫權為什麼長相這麼特殊呢?這就和他的出身有關係了。古人都講究天生異象,比如說我們五代十國時的南唐後主李煜了,他長得更特殊,天生駢齒重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