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八閩之地。
「閩」系福建省的簡稱,最早出現於周朝,距今已2000多年。
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閩,為東南越蛇神。」福建自古多蛇,居住於福建的古代氏族把蛇奉為圖騰,作為崇拜的偶像。故秦始皇設都時,改「東越」為「閩」。
八閩之地,閩越山水之間,少為人知的許多美好古鎮。
趁著假期有空,這裡最美15個小眾古鎮。或許你可以帶親朋好友轉一轉。
1 穆陽古鎮
福建福安,穆陽古鎮。位於福安市西部,面積18.5平方公裡,自古便有「福安好穆陽」之稱,穆陽是閩東千年古鎮,2017年入選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2019年獲批福建省第六批歷史文化名鎮。
這寧靜的古鎮位於福建閩東的西部,是一座依山傍水,卻低調有內涵的古鎮。雖然它不像江南古鎮般赫赫有名,但也走過了千年的歷史。這裡沒有塵世喧譁之囂,缺商賈逐利之鬧。今天我們走在古樸的穆陽古鎮的古街古巷中,去尋找一段歷史,幾代人的記憶。
穆水溪畔,流水情長,陽光正媚,遠山含黛,岸邊嬌豔的花兒和潺潺溪水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恍惚中猶如穿越到那與世無爭的久遠年代。
穆陽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古有鄭寀、謝翱、繆烈等穆陽三賢,近有沙家浜原型人物黃烽將軍、閩東第一留洋博士王駿聲、周總理親題「傳郵萬裡,國脈所系」的林卓午等人。
穆陽境內現存大量的明清時期古建築,旅遊資源豐富,有可俯瞰穆陽的獅子巖休閒公園、清泉洞森林公園、三賢文化廣場、仰止亭、繆仙宮、《穆陽賦》碑刻、清泉道觀;沿穆陽溪流域形成蘇堤、虎頭、溪塔、下逢、蘇坂、高臺、金鬥洋、後舍等美麗鄉村景觀帶;有穆陽水蜜桃、穆陽線面、穆陽烤肉、穆陽扁肉、油紙傘、溪塔刺葡萄等地方特產;傳統民俗趕圩、迎神、三月三延續至今,金鬥洋畲拳列入中華武術名庫,奶娘踩罡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漫步在穆陽溪畔的街道上,望著騎車遠去的老人,總會引發共鳴的情懷,比如舊時光裡一起生活的老街,時常光顧的老店,甚至一面滄桑破敗的牆垣,一塊遍布青苔的石板。格外懷舊的古鎮時光。
穿過巷子,就來到石馬兜,也有個好聽的名字叫「雨巷」,這裡是在原有老宅的基礎上,掛上了 「穆陽三寶」之一的油紙傘,為老街填上了一抹亮色。
作為當時穆陽古鎮最繁華的傳統特色商貿街巷之一石馬兜經過歲月的沉澱,並太多的改變,沒有過度的商業化,沒有如織的遊人,更多的還是一如既往的生活氣息。
2 元坑古鎮
福建,南平,元坑古鎮。地處福建省西北南平順昌縣西南部,入選第五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
元坑古鎮向來商貿繁華,人文鼎盛,閩江三大支流之一的富屯溪貫穿境內,早在明、清時期就是古代閩西北的交通要衢。
據考證,「三國」東吳永安三年,此處有鄉之建制,距今1700多年;文化開發早,唐懿宗年間就有書齋、後晉年間就辦書院,自古崇文重教,文風熾盛,人才輩出,是順昌神童的故鄉,最高官職武威王、吏部尚書。
元坑古鎮,也是閩北乃至福建地區最為重要的理學名鎮之一。宋代著名理學家楊時、遊酢的遊歷之地,也是朱熹得意門生廖德明的出生地,以及兩宋之際一代名臣廖剛的出生與埋骨之處。眾多的理學名家遊宦、播學其間,使元坑古鎮早在宋代就已成為名重一方的理學之鄉,名家理念淵源傳承,流澤山水。
元坑古鎮的文昌橋、文昌閣是地理性標誌建築,造型優美的建築特色,極具藝術欣賞價值。文昌橋始建於明正德十年(1515年)全長146米,屢遭火災、幾經興廢。現在文昌橋是2010年按原樣重建的,全長140米,為四廊式屋形結構,柱與柱之間共52隔間,建築規模大而雄偉,是順昌縣古橋建築之首,也是南平地區最長的古廊橋。造型優美,極具欣賞價值。
西面橋頭關帝廟,創建於明萬曆年間,民國十九年(1930)重修,廟內有戲臺、大殿等建築。
距橋南約10米,便是文昌閣。建於民國二十年,外形呈六角,為五層寶塔式木建築,高約10米,閣內有木梯,登上頂層可眺望附近鄉村,是順昌縣唯一的木質樓閣。
元坑古鎮有著美好的古樸韻味,至今保存大量的明、清時期古建築,總價共有高達158座數量的明清時期古民居。其中,佔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的秀水吳氏祠堂年代最為久遠,始建於明崇禎年間。
古鎮東郊陳氏古民居,由陳昭煌建於清乾隆年間,佔地面積佔地4718平方米,為全縣最大的清代古民居。另有九村朱氏、蔡氏祠堂,建於清乾隆年間等。另外,古鎮還有許多的古井、古道、古橋、古廟、古碑、古匾、古閣、古亭,且每一個古建築都有一個精彩的歷史典故,在古鎮旅行,可以隨處感受到濃濃的人文。
3 霍童古鎮
霍童古鎮位於寧德蕉城區,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早在1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有著多處史前文化遺址,尚存部分古建築群落。
擁有千年歷史,古鎮原名霍山,因西周霍桐真人修煉於此,故得名。霍童鎮文化底蘊深厚,環境優美。小鎮邊上的霍童溪終日流水涓涓,鎮上至今保留著糖罐小賣部、木雕等傳統的明清木板房店鋪,古老宅院散發著古樸的氣質,人們的生活安寧祥和。
在每個人記憶中,都有一條老街,一個古老的小鎮長著童年的樣子。
霍童古鎮,被人們稱為福建的小烏鎮,霍童溪自西向東貫穿整個鎮域,溪水緩流,景致錯落有序的自然景觀如老君巖、雙鯉朝天、獅子峰、睡美人等景點林立霍童溪兩岸,皆栩栩如生。
霍童鎮最經典的地方,當屬那條古屋夾道的老街了。這條老街後人稱為"明清建築一條街",即使幾百年的光景過去了,古街依然煥發著明清時期的光彩。古鎮的街,總是給人一種別樣的美感,一種如影隨形的滄桑。
古鎮裡的故事說:有位返往在霍童與鄉裡的挑夫,憑一根扁擔抗擊著一大群人,橫掃了半條霍童街。就在他力道不濟時,巧遇閹豬客。挑夫大喊一聲師傅,閹豬客不是上陣幫忙,而是說:"徒弟還沒玩過癮吧!再來一會兒,師傅再上。" 這句話有如同空城計中的琴聲玄妙,讓圍攻人全退了。
鎮裡的故事還說:福州榕樹本來想到屏南落土,逆流向屏南進發,走到霍童溪畔,看了看霍童溪裡,一片梧桐葉剛好順水漂下,榕樹一下子驚呆,什麼樹?葉子這麼大,這樹該有多大?看起來屏南樹王當不成,也就別去了。長長嘆氣,一把捋過榕須,結果榕須脫落。於是屏南一直沒有榕樹,霍童溪的榕樹無榕須。
4 培田古鎮
培田古鎮位於龍巖連城縣西部,是現今保存最完整的漢民族古代居民群落之一,有著八百多年的歷史。三十幢明清時建的高堂華屋,組成一片規模宏大、設計精美的古民居建築群村落。
5 嵩口古鎮
福州唯一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嵩口古鎮。地處永泰縣西南部,重巒疊嶂,大樟溪橫貫其中,孕育了這座古鎮的鐘靈毓秀。
從戴雲山脈順勢而下的涓涓細流,在古鎮這裡匯聚成一條寬闊的溪水,滋養著兩岸成片的香樟林。「嵩」是高高的山,溪水合圍稱之為「口」,於是人們把這古老的集鎮稱之為「嵩口」。
嵩口古鎮留存著明清古民居一百二十多座。這裡有可庇一方平安的古莊寨、靜謐美好的「桃花源」、小巷深深的古街、蒼老久遠的古渡口、古樸典雅的木雕石……寫就著昔日的繁華與滄桑。
因地處四市五縣的交界,水運發達,百貨隨船入市。這裡自古以來,就是舟楫穿梭,商客雲集的商貿重鎮。嵩口古鎮因水而興,因商而盛,人們從這裡出發,走出深山,也在這裡把特產山貨運向更遠的地方。數百年間,古老的渡口迎來送往,在竹篙聲聲中,迎來了一片市井繁華。
小鎮西邊的鶴形路,別有韻味。鶴形路是通往龍口祖厝的通道,取義於八卦五行當中仙鶴之長壽吉祥之意,彎彎曲曲,活靈活現,很有特色。入口為鶴嘴,彎彎曲曲的小路是仙鶴的脖子,築牆的卵石象徵仙鶴吃的米,以保家鄉父老的富庶。
6 雙溪古鎮
位於福建屏南。雙溪古鎮的人文歷史可上溯自唐末,五代後梁乾化二年(913年)陸氏始祖到此肇基至今已1093年,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的千年古鎮。
古鎮面對文峰,背靠三臺,玉柱崎於左,長老踞於右。四周群峰環抱,形成一個海拔820米的山間小盆地。鎮內民風古樸,古街巷、古建築、古民居和文物保存較好。
如今的雙溪古鎮保存著數量眾多的歷史古蹟,保存完好的古建築有文廟、城隍廟、瑞光塔、靈巖寺、北巖寺、古民居等等。北巖寺是屏南縣著名的千年古剎之一,始建於宋雍熙元年(公元984年),經歷代重建現存主要建築為土木結構,六排五開間,寺內外歷代文人墨客留下多處題刻。
7 斜灘古鎮
斜灘古鎮位於福建壽寧縣城以南20餘公裡處。史料記載,800多年前,就有先人遷徙這裡開基創業。歷史上曾是個小碼頭,先民開闢了斜灘到福安、賽岐、三都澳的溪河航道,使用小木船(俗稱「斜灘槽」)運輸貨物,是閩北政和、松溪與浙江泰順、慶元、景寧諸縣的物資集散地與貿易中心,系閩東四大文明古鎮之一。鼎盛時期,這裡百舸爭流、商賈雲集、各行各業生意興隆,素有「閩東小上海」的稱譽,古人曾用「門迎雲路三千客,地踞龍江第一峰」的名句來描述當時斜灘的繁華。
斜灘古鎮的古樹、古道、古橋、古宅、古街、古關隘、古渡口等無不透視著一個古字,其古香古色中又不失瀰漫著一股鄉土氣息,富有濃鬱的地方色彩。
走在古鎮的小道上,舊時財主商賈的大宅院、小巧扇形的商業街、凌空架設的吊腳樓、鵝卵石鋪設的古街道以及星羅棋布的古建築,無不滲透著濃厚的歷史氣息,讓人感到一種時光的倒流。
8 和平古鎮
位於福建南平邵武。和平古鎮建置始於唐朝,擁有中國迄今保留最具特色的近300棟明清民居建築,是福建省歷史最悠久的古鎮之一。和平古鎮是一處全國罕見的城堡式大村鎮,同時也是最美的城堡式古鎮,大夫第、縣丞署、黃氏宗祠……一座座明清建築青磚琉瓦,雕梁畫棟,氣宇非凡。
古鎮上隨處可見宗族祠堂和家廟,這些建築雖歷經風雨洗禮,但依舊保存完好。據說,自開科取士以來,和平鎮共出了137名進士,因此這裡也有著「進士之鄉」之譽。而且還存留了近200棟明清時代的豪華民宅。
和平古鎮的明清建築是中國迄今為止保留最完善的古民居建築群。通過和平古鎮的南門譙樓,便進入擁有「福建第一街」美譽的古街,漫步於古街,一條長達百米的青石板街貫穿南北,兩旁的古民居或為木製,或用青磚搭築,數十條鵝卵石鋪砌的古巷道或長或短、或寬或窄地分布其間。這裡特有的遊漿豆腐清香,在古韻悠長的巷道裡豆香四溢。
現今的和平古鎮保留著以「家文化」為基礎的生活傳統。縱橫交錯的老街巷、雕梁畫棟的大宅第、恬淡淳樸的古民風、溪環水繞的美田園養育了百家百業的繁華晝錦、遍布世界的黃氏家族。千百年來不變的「家文化」,在和平古鎮實現了從小家到家國的升華。
9 貢川古鎮
在福建省的三明,大山裡有一座獨具特色的城堡式古鎮。它的名字叫貢川,古名「貢堡」;位於永安市北郊,距城18公裡。
先有貢川,後有永安在封建社會,名字是不可以亂取的,特別是與皇家有關的字眼,絕對是大忌。相反,如果能得到朝廷賜名那就是絕好的榮耀。貢川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因草蓆作為貢品進獻朝廷而被宋欽宗下旨改「發口」為「貢川」。
這裡深藏著許多風格迥異的古廊橋,但談得上精美的,會清橋稱得上其中一座。這種橋廟結合的交通建築,一開始的定位就是多功能的,集建築、繪畫、書法、雕刻、神廟於一體,堪稱縮小版的藝術博物館。
貢川的古城牆又稱貢堡,誕生於明嘉靖年間,也是福建內陸匪患最猖獗的時期。
現保存著高大厚重的明代古城牆。這裡的城磚就是專門為這座城燒制的,不僅體型龐大,而且重達15公斤。如今依然能清晰地看到磚上印有「貢川」和「貢堡」的字樣,甚至為了保證質量,還印有燒造者的姓名。
10 雲水謠古鎮
漳州南靖雲水謠古鎮。一部《雲水謠》電影的出現,讓人再也忘不了這個詩般的名字。
這裡,是一個因愛情故事而遠名,承載著客家智慧的地方,來這裡,每一個人都可以做一場如詩般的美夢。這裡更是擁有2處世界文化遺產。和貴樓和懷遠樓。古鎮在靜默中透著神秘與蒼茫,匯聚著一代又一代客家人的獨具匠心。踏入這裡幽長的古道、百年老榕樹、神奇的土樓,田園風光,寧靜超然的感覺,時光靜美...
巍巍客家樓,沉澱靜默歲月和先人智慧。雲水謠有著三十多種土樓:圓樓,八角樓,五角樓,方樓,吊角樓...遠比你印象中的「四菜一湯」要豐富的多。這裡擁有世界文化遺產的福建土樓——和貴樓、懷遠樓驚豔世人,而雲水謠的客家人一直生活在此,守護著一方淨土。
不需要費心去尋雲水謠的美,它的每處角落都在展現自己的醉人韻味,每走一步都能得到一處風景。來這裡你就能感受到閒雲野鶴般的獨特之處,在這裡你不是匆匆的遊客而是誤入桃花源的書生。
與車水馬龍鵝卵石已經被磨成光滑圓潤。這條古驛道連接著歷代長教人與外面的世界。當年的長教溪人,從大山裡走出去,進京趕考、下南洋打工,均要從這條古驛道通過,外地來的馬幫、商販,也是沿著這條道行進。來來往往,這條古驛道上保留了時光與回憶。
順著光滑的鵝軟石道,一路走進已有數百年的老街市。一排老式磚木的房屋,集合了商店、客棧和小吃店。曾經的繁榮古街,附近幾個鎮的村民都前來趕集,如今這裡叫「雲水謠古圩」。
街上還有一家小型影院,常年放映著電影《雲水謠》,一曲悠悠的雲水謠「舉頭望青雲,雲遙遙;低頭觀海潮,水濤濤。雲遙遙,水濤濤,雲水難相交。青雲把水瞧,海潮把雲招,青雲把水迢,海水把雲招」讓人想起電影的故事與唏噓命運。
11 五夫古鎮
福建南平,武夷山下,五夫古鎮。這裡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1600多年來名人輩出,僅宋朝就有一代詞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絕」,胡安國的「一家五賢」,劉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載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諡的不下三十人。在大宋三百年裡,五夫一族的文韜武略點綴著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華,可見其山形之勝,名人之旺。五夫還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也使五夫成為朱子理學的搖籃。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古鎮的紫陽樓是典型的徽派建築,房前左手邊,有一株800多年的老古樟。據說,當年屏山先生給朱熹取字「元晦」,朱熹不明白「晦」的含義,老師說:做人做學問要紮根深才能行遠,就像樹一樣,沒有紮實發達的根,是不會長成參天大樹的。朱熹悟之,植樹以志之。800多年來,這個古樟樹已成為五夫人眼中朱老夫子的化身,而那棵百年樹靈芝,更增添了古樟樹的神秘。
古鎮千年的歷史如今全部沉澱在了一條千餘米長的興賢古街上;一踏進古街,一股濃鬱的宋代古風便撲面而來。興賢古街,由籍溪坊、中和坊、儒林坊、朱至坊、紫陽坊、雙溪坊等六個街坊組成,每一個街坊之間都有牌坊當街而立。
五夫的牌坊並非象徽州的石雕牌坊那樣高大壯觀,而多是過街門樓式的磚砌建築,不過這些看似普通的坊門之上都兩面鐫刻各種名人的手書橫額。
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裡時,即具雛形。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地方志記載當時這裡已是店鋪商肆密布,名人學者雲集。
12 三沙古鎮
福建霞浦,三沙古鎮。三沙鎮地處閩東北翼沿海突出部,是全國著名的閩東漁場所在地,系一級漁港,屬全省最早開放的國家對臺貿易二類口岸。
與福州、溫州兩大港口城市均距200公裡,海路距上海373海裡、馬尾111海裡、臺灣基隆126海裡, 朝發夕至,水陸交通便捷,自古就有「福寧門戶,全閩鎖鑰」、「閩浙要衝」之美譽。
三沙留雲洞,位於霞浦縣三沙鎮區西二裡的東壁山山崖處,俗稱石厝,亦稱幻塵庵(民國二十四年即1935年,僧題安同居士杜仰高先生建 「幻塵廟」於石洞內),建有幻塵庵、留雲禪寺、觀音苑、彌勒園等,大量的摩崖石刻和眾多原石佛像雕塑,被譽為「閩東小普陀」。留雲洞景區依山面海,與臺灣的東引列島遙遙相對,怪石嶙峋、古樹蒼翠、幽徑盤迴。景區中心面積已擴大到近10000平方米。
留雲洞石刻,有民國時期摩崖石刻,主要是慕名而來的黨政要人、文人墨客石刻題詞;有國民黨政界要人陳立夫的「東海勝地,留雲紀勝」;有曾任國民黨寧洋縣縣長、福建省救濟院院長魏雨峰的「得未曾有」和抗日戰爭時期霞浦縣長劉子兆的「風怒濤飛、巨浪狂嘯」等題刻,以及現代已故書法家遊壽(女)的篆刻「龍沙獲象骨,草原覓漁田」,著名書法家鄭乃珖楷書:「流雲聽濤」、朱以撒的「天風海濤」等達二十多處。有篆、魏、楷、行、草風格各異,堪稱石刻藝術珍品,吸引閩臺遊客來此觀光。留雲洞是由一塊巨大巖石覆蓋所以又稱「一片瓦」,四周奇石怪狀,錯落有致。1986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沙民眾歷史上就有用石頭,石條建房的傳統,許多房子從牆基到牆體都是用石頭砌成,平臺、屋頂用長石條鋪蓋,整座房子就是名符其實的石厝。這裡地處閩東北沿海,巖石多,石材充足,氣候特點是颱風多、雨水多。三沙石厝具有極好的抗颱風、防雨蝕的效果。
這些古老而且美好的石厝,承載著三沙人民生產、生活、民俗、建築等歷史文化的內涵,有較好的文化價值和旅遊觀光價值。
三沙古鎮的周圍,有著世界上最美的灘涂,是世界攝影愛好者的天堂。花竹、小皓、七都、東壁、北岐……
三沙古鎮碼頭,可以抵達嵛山島,古稱福瑤列島,意即「福地、美玉」,屬於中國十大最美海島之一,島上有天湖和萬畝草坪。
13 水吉古鎮
福建南平建陽,水吉古鎮,千年建盞源此出,吉水之地古韻長。這裡是閩北重鎮,地處建陽區東部中心,南浦溪中遊。水吉歷史悠久,名勝古蹟至盡尚存,有文明中外的宋代建窯遺址,有建於明末清初閩北佛教名寺之一的大覺寺。
自建陽城區驅車十餘分鐘,可至閩北重鎮水吉。水吉鎮地處建陽區東部中心、南浦溪中遊,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物產資源豐富、歷史悠久。
當地古蹟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代建窯遺址外,還有大覺禪院(據傳始建於宋末元初,明代重修的佛寺)、文武殿(同時供奉文聖孔子、武聖關公)、八角井以及不少舊居、祠堂(如周敦頤後人所建「宋大儒周濂溪先生祠」)。清華一位羅姓博士撰文描寫水吉遊記時曾說,根據建設部標準,水吉鎮完全有資格申請為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古鎮之稱,名副其實。
閩北地形多為丘陵,山青水秀,氣候宜人,自古是著名的產茶區。建陽周圍的武夷山、建甌、政和均為知名茶產地。而位於建陽的水吉鎮雖然繼承了閩北的地理、氣候條件,卻異軍突起,並非以茶聞名,而是以茶盞聞名。建盞,聞名於世已經千年時光。水吉做為建盞之鄉,在書中屢屢出現。《甌寧縣誌》中的水吉,可以全面展示作為建盞之鄉的水吉,發現建盞文化背後的基因。
當地古蹟最為出名的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代建窯遺址。「建盞」位於後井建窯遺址建窯遺址,池中村一帶,佔地十多平方米。有宋代八大窯之意義專產黑鈾陶瓷「免毫盞」遺址已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人縣誌記載,官地項下出現了「官窯四座」,有垌窯、有雕茶等等。
古鎮的大覺禪寺,至今還在,原來是明朝萬曆年至今,有近四百年的歷史。另外古鎮有關於「暨公老佛」的記載,水吉至今依然還在祭拜,正月二十一的暨公老佛的廟會已經成為閩北最大的廟會,真的是延續了千年的香火。
14 滄江古鎮
位於海滄區的滄江古鎮,曾是港口要鎮,是海絲文化的起點,在這能感受閩南文化的悠悠歷史。長期的文化積澱,給滄江古鎮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這裡有百年老街,典型的騎樓式建築和獨特的閩南風情。
現存具有保護價值的古建築二十餘座。有「冠絕八閩」之稱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蓮塘別墅;有橫街、新街和大街三條老街,老街兩邊分布的騎樓式建築;有瑞青宮、龍王廟、濟津宮、王爺庵、天主教堂、基督教堂等民間信仰場所;有魁星樓、黃公橋及柯井社的張允貢宅、張夜合宅、張氏家廟等閩南傳統建築,還有福建省第一條鐵路——江嵩鐵路舊址等。
同時,古鎮還蘊含著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國家級非遺項目——保生大帝信俗、送王船、蜈蚣閣;市級非遺項目——海滄土筍凍製作技藝;區級非遺項目——海滄元宵油炬走境習俗、每年一度的龍王廟、瑞青宮保生大帝進香活動,以及流傳在民間的大量口傳文學和古老的歌仔戲等音樂戲劇。
15 石井古鎮
石井鎮位於福建泉州南安市最南部,是國家二類口岸。著名民族英雄鄭成功故鄉,「石井」地名,來自境內白鶴山下的一口天然石井。石井,是一座地靈人傑的濱海古鎮。
境內的「四海四陸」八奇和境外的「春夏秋冬」十二景,勾勒出「鰲石山、石井江、楊子山」三個文物盛存、風景秀麗的名勝景區,有民族英雄鄭成功紀念館為中心,以延平郡王祠、中憲第和開臺聖王紀念堂等景點為輔助而創建的鰲山鄭成功文化園;以「海上視師」石刻、靖海門、銃城、清水巖、邦伯坊大佰島等文物景點為呼應,展示了石井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
古村記編輯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