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都鎮位於上杭縣西南,地處閩粵兩省五縣八鄉鎮結合部,棉花灘庫區中下遊,距上杭縣城40公裡。如今的下都是紅色聖地、柚果之鄉、黃筍產地、美麗庫區、信用名鎮。但曾經的下都也叫南蛇渡,是汀江的古渡口也成就了古鎮曾經的繁華和榮光,今天杭邑帶大家走進古鎮——下都。
下都全鎮有三益、坳下、蛇形寨背、豪康、璜溪等5個革命基點村(自然村)。境內璜溪村是華東邱氏發源地,是我國清代著名愛國詩人、保臺志士丘逢甲先生的祖居地。
如今的下都物產豐富,人民安居樂業。而被稱為汀江古渡的南蛇渡又是如何造就了當年的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輝煌?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南蛇渡的歷史。
壹/
汀江航運集散地 海上絲綢通大道
南蛇渡位於汀江下遊上杭縣下都鎮,離上杭縣城逆水而上40公裡,離永定峰市鎮順水而下20公裡。渡口下方怪石嶙峋,江面窄小,水下有一巨石,形似南蛇。天空晴朗,風平浪靜之時,突然灘中巨浪滔天,層層水浪往上遊翻滾。此現象每十年有一二次,故曰:南蛇。
南蛇渡,從粵東梅縣、蕉嶺到閩西龍巖、永定縣城的陸路從這裡跨越汀江;從上杭縣城到峰市航運在這兒中轉與集散。民國時期,每日貨物吞吐量50噸以上,木、竹排不下於60立方米。是水陸交通樞紐地,因此也造就了古鎮的繁華。
明代詩人唐世洪詠嘆汀江"不是春臺民物阜,焉能載酒得頻過?"昔日有"上河三千,下河八百"的汀江航運盛況。宋嘉定六年(1213年)汀州知事趙崇模奏請漳鹽改潮鹽,整治汀江航道,潮鹽經峰市轉汀江航運至上杭。汀江航運從此日益發達。汀江航運直接將贛南、閩西和粵東潮汕地區連在一起。汀江、韓江及其眾多支流的千萬挑運大軍與潮汕地區的海上貿易相結合,發展成為我國海上絲路的又一條通道。
南蛇渡、豪康村自然成為商家、艄公、挑工聚集地。渡口是個天然良港,東岸水深,便於木、竹排停靠。西岸下方是大面積河沙積聚,便於貨物倉儲。兩岸建有石砌碼頭。碼頭旁臨江建有街道,糧行、紙行、藥材行、京果行、木材行及修船鋪等各種過駁轉口商行60多家。這些商行大多是潮汕、上杭、長汀等的代辦分行,例似於現在的連鎖店。碼頭商船旗杆林立,纜繩交錯,沿著西岸沙灘一字排開。豪康村旅客店就有20多家,來往客商每日都有幾百人。
農曆每逢一、六日是南蛇渡墟日。街頭巷尾不但有農產品交易,更為吸引百姓的是剛從汕頭進口的煤油(洋油)、火柴(洋火)、鐵釘(洋藍釘)、布(洋布)、海味、藥品(西藥)、胡椒等等。琳琅滿目的洋貨成為南蛇渡墟場最大亮點。
航運發達,引來公權機關入駐。南蛇渡設有鄉政府、商捐局(即稅務局)、郵電局、保安連等;文化場所也及其發達,龍文會館以及夫人宮、仙師宮和醴泉宮(設在下仙壩)等,成為下都鄉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這些機構、商鋪、文館等舊址,1998年棉花灘水電站建設時才予拆除而後淹沒。
民國初,峰市商捐局年入15457銀元。上杭商捐局22483銀元,其中南蛇渡年納5000多銀元。堂堂上杭全縣才比區區一隅峰市多六千餘元,可見汀江下遊商貿的發達。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峰市稅收高達每日一千多元大洋,列為龍巖專署直轄的特別行政區。南蛇渡每日達300多元大洋,成為僅次於峰市、上杭城關的汀江貿易大鎮。
貳/龍文會館聚碩儒,加厚文化底蘊
上杭大儒丘復說:"吾杭惟中都為多材"。此話點出了來蘇裡重文興教的根源。下都豪康村開基(1230年)始祖薛伯啟"工吟詩,精地理,遊鄉相宅,卜居河坑"。始祖文化深厚,開啟中原儒風。在清朝順治時期,巨寇張恩選聚眾擾亂閩西粵東。薛氏效法古訓,在村中紮寨團練,在南蛇渡殲寇主力。為此,族中賢達良璧公倡議興建文館,"以文教為治,以襄武功"來改良社會風氣。
文館於康熙初年建成,佔地約800平方米,座西北朝東南,依山臨江。中間是約80平方米的正廳,兩旁各一個天井和三間迴廊屋,正廳門口一個天井,天井連接大門樓,旁邊有「七字形」的走廊廳。整座建築在江水旁壘石築砌,離江面約有二十米高。門窗屋簷均為青石板,牆體磚砌。其時道臺趙映乘為之命名為龍文會館且作序,稱之「以武備經其為始,以文事善是其後,則斯會之志也」.
龍文會館的建立,推動了鄉間文興武盛。會館由村中舉人、貢生主持,邀請文人雅士每月召開月會,每年召開年會。平時輔導參加科舉考試生員,成為文化活動的中心。
清朝時代,來蘇裡共有文舉人21位,其中豪康村就有7位。民國上杭縣誌和薛氏族譜記載的出版專集。
薛耕春【鄰竹山房詩稿】;薛孚讓【一杯集】;薛企徽【循良集】;薛苑華【吐鳳山房詩文集】【荊溪春歸故園集】;薛立垣【半畝山房詩文集】;薛鴻【梅花山莊】(荷公先生曾為其作傳);薛聯薰【馥園雜著】薛良璧【大任寨樂地歌】;薛介候【八景詩】薛洺【寶硯山房詩集】薛宏太【廉介集】薛緝熙【緝熙手抄】薛史青【河東薛氏聯修崇本族譜】。同時,詩畫雙傑的有善畫梅花的薛鴻,善畫竹、石的薛洺等。
薛良璧名應吉、號家珍,明邑癢生,州判。於1644年號召村民在小姑坳築大任寨團練,「每逢三、六、九日,率子弟練鳥銃,養武師,教武藝」。
薛衷和,善長少林武功而列入縣誌。其以毛巾做武器,擊退數十名持械賊人,名聞遐邇。道光年代舉人薛耕春,能文能武,曾率眾紮寨於南蛇渡。其時,永定、松源紅頭賊聚二千多人慾圍攻上杭城,薛耕春率領鄉勇在南蛇渡斬其頭目,賊無首敗陣,解圍縣城。
乾隆年代名醫薛孫仁列入【閩臺醫林人物誌】,其三子子鷹以太學生肄業於京師,曰:不為良相,當為良醫,回鄉隨父習醫,開"寶元堂",醫術高超;苦研醫學十五年的薛年以精湛醫術列入民國上杭縣誌。民國時期以專於醫治婦女產後病症的薛朝寶聞名鄉間。留蘇博士薛滏興,北京阜外醫院著名腦科教授。
薛楊憲於1916年福州法政大學畢業後,赴日本留學;薛楊灝在福州法政大學畢業後,就職福州警察廳,1918年經高等文科考試,錄為北洋政府司法部官員,在京參加五四運動,撰文弘揚自由、民主。
民國時期,詩書畫三傑的有薛洺、薛稼塘父子,同時列入陳子奮編輯的【福建畫人傳】。2017年3月父子畫作曾在福州展出。其時,薛稼塘著有【在田手抄】薛豐年著有【劍華手抄】。
民國軍界有薛平超,黃埔四期,國軍上校,福建省參議員;薛先維,黃埔五期,國軍上校,抗戰英烈。薛楊灝外孫邱禹川,黃埔六期,國軍少將。
這些優秀人才,都是在龍文會館濃厚儒學中汲取智慧,成就功名。
光緒三十三年(1907)春節期間,在荷公先生陪同下,一代大儒、民族英雄丘逢甲從廣東蕉嶺來到了祖居故裡下都黃坑(現為璜溪村,南蛇渡東岸),當時鄉親公推丘逢甲為崇德小學堂名譽堂長。他不但樂意接受,還親自撰寫嵌字門聯一副:"崇山大河,開拓學界;德行道藝,蔚為國華"。丘逢甲到黃坑必經過南蛇渡,龍文會館一定是接待的重要場所。其在中都境內的四首,或許就有在龍文會館構思而成。其詩緝錄如下:
(一)
黃坑黃筍舊知名,惜我來時筍未生。
我是主人兼看竹,綠濛濛裡一兜行。
(二)
尋碑來拜左丞墳,譜牒都成史闕文。
七百年來遺老盡,更無人說舊參軍。
(三)
前年記作上杭遊,路入林塘境更幽。
三宿空桑吾不厭,春燈山寺話神州。
(四)
江隨山勢百千盤,江上春雲釀暮寒。
滿徑山桃紅簌簌,斜陽呼渡大沽灘。"
(註:左丞,是丘逢甲上祖維祿公;舊參軍,係指其上祖創兆公,曾參與文天祥興兵抗元,任參軍一職。)
在南蛇渡龍文會館大門口往南眺望,永定洪山鄉王壽山清晰可見,傳言登臨此山,「上看汀州古城樓,下看潮州湘子橋」。
龍文會館與江為伴,汲納汀水靈秀精華,傳承中華文化瑰寶。西岸奉旨承建的「百歲牌樓」,薛宏太撰寫的石刻對聯「三萬七千秋,眼見四朝全盛世;六百二十甲,身居五代最高年」到今保存完好。
以華喦為代表的本土畫家和包氏醫學,都是龍文會館取之不盡文化源泉。隨南昌起義大軍南下的文壇宗師郭沫若,曾凝望龍文會館冒病強渡汀江。時代英雄的造訪,加重了文館深厚底蘊。
叄/
扼江通衢兵家地 著名紅色交通點
南蛇渡、喘潭(又稱淺潭、轉潭)渡是汀江下遊重要的紅色交通點,承擔著從上海、香港經潮汕進入到峰市,而後轉上杭、瑞金的中央重要人物及其物資往來接待任務。
1927年9月,朱德、周恩來、賀龍等率領「八一」南昌起義部隊二萬多人來到南蛇渡,直指廣東大埔縣三河壩,開闢潮汕戰場。其時,豪康、三益村的曾萬生、薛和聲、薛茂榮、薛茂富等幾十位船工,連續七晝夜分別在南蛇渡和喘潭擺船運送部隊安全渡江。
1928年畢業於上杭琴崗中學的薛昭平,回鄉發動群眾,宣傳革命道理。1929年紅四軍第二次入閩,推動土地革命運動迅速開展。薛昭平組建聯河各村(豪康、璜溪、三益村)農會組織,成立赤衛隊,開展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運動。從此,共產主義革命精神根植於南蛇渡兩岸。
1935年春,在劉永生、範元輝、陳仲平等發動下,三益村成立了薛元文、薛桂文等五人黨組織。1944年10月,在南蛇渡對岸的楮樹坪成立了閩西南抗日武裝——王濤支隊司令部。1948年杭永遊擊隊在三益村成立。1948年遊擊隊組織「友義之隊」在豪康成立。
在喘潭、南蛇渡眾多商鋪中,大多數業主都與劉永生領導的革命組織有過接觸,成為秘密聯繫點。
1997年秋,為了重建南蛇渡大橋,豪康、三益村主幹立元、敏強、世芬及離休幹部發昌等在原閩粵贛邊縱老戰士,龍巖市原文化局副局長趙惠的帶領下,前往福州拜訪了老革命、老將軍伍洪祥、王直、熊兆仁。他們都說;南蛇渡、喘潭周邊是張鼎丞、譚震林、劉永生等領導在三十年代開闢的革命根據地,建大橋是感恩回報老區人民。
本期輪值主編 | 杭邑樵夫
來源 | 下都鎮政府、上杭縣政府
編輯 | 杭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