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蛇渡:汀江古渡口造就古鎮繁華與榮光!

2021-01-09 騰訊網

下都鎮位於上杭縣西南,地處閩粵兩省五縣八鄉鎮結合部,棉花灘庫區中下遊,距上杭縣城40公裡。如今的下都是紅色聖地、柚果之鄉、黃筍產地、美麗庫區、信用名鎮。但曾經的下都也叫南蛇渡,是汀江的古渡口也成就了古鎮曾經的繁華和榮光,今天杭邑帶大家走進古鎮——下都。

下都全鎮有三益、坳下、蛇形寨背、豪康、璜溪等5個革命基點村(自然村)。境內璜溪村是華東邱氏發源地,是我國清代著名愛國詩人、保臺志士丘逢甲先生的祖居地。

如今的下都物產豐富,人民安居樂業。而被稱為汀江古渡的南蛇渡又是如何造就了當年的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輝煌?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南蛇渡的歷史。

壹/

汀江航運集散地 海上絲綢通大道

南蛇渡位於汀江下遊上杭縣下都鎮,離上杭縣城逆水而上40公裡,離永定峰市鎮順水而下20公裡。渡口下方怪石嶙峋,江面窄小,水下有一巨石,形似南蛇。天空晴朗,風平浪靜之時,突然灘中巨浪滔天,層層水浪往上遊翻滾。此現象每十年有一二次,故曰:南蛇。

南蛇渡,從粵東梅縣、蕉嶺到閩西龍巖、永定縣城的陸路從這裡跨越汀江;從上杭縣城到峰市航運在這兒中轉與集散。民國時期,每日貨物吞吐量50噸以上,木、竹排不下於60立方米。是水陸交通樞紐地,因此也造就了古鎮的繁華。

明代詩人唐世洪詠嘆汀江"不是春臺民物阜,焉能載酒得頻過?"昔日有"上河三千,下河八百"的汀江航運盛況。宋嘉定六年(1213年)汀州知事趙崇模奏請漳鹽改潮鹽,整治汀江航道,潮鹽經峰市轉汀江航運至上杭。汀江航運從此日益發達。汀江航運直接將贛南、閩西和粵東潮汕地區連在一起。汀江、韓江及其眾多支流的千萬挑運大軍與潮汕地區的海上貿易相結合,發展成為我國海上絲路的又一條通道。

南蛇渡、豪康村自然成為商家、艄公、挑工聚集地。渡口是個天然良港,東岸水深,便於木、竹排停靠。西岸下方是大面積河沙積聚,便於貨物倉儲。兩岸建有石砌碼頭。碼頭旁臨江建有街道,糧行、紙行、藥材行、京果行、木材行及修船鋪等各種過駁轉口商行60多家。這些商行大多是潮汕、上杭、長汀等的代辦分行,例似於現在的連鎖店。碼頭商船旗杆林立,纜繩交錯,沿著西岸沙灘一字排開。豪康村旅客店就有20多家,來往客商每日都有幾百人。

農曆每逢一、六日是南蛇渡墟日。街頭巷尾不但有農產品交易,更為吸引百姓的是剛從汕頭進口的煤油(洋油)、火柴(洋火)、鐵釘(洋藍釘)、布(洋布)、海味、藥品(西藥)、胡椒等等。琳琅滿目的洋貨成為南蛇渡墟場最大亮點。

航運發達,引來公權機關入駐。南蛇渡設有鄉政府、商捐局(即稅務局)、郵電局、保安連等;文化場所也及其發達,龍文會館以及夫人宮、仙師宮和醴泉宮(設在下仙壩)等,成為下都鄉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這些機構、商鋪、文館等舊址,1998年棉花灘水電站建設時才予拆除而後淹沒。

民國初,峰市商捐局年入15457銀元。上杭商捐局22483銀元,其中南蛇渡年納5000多銀元。堂堂上杭全縣才比區區一隅峰市多六千餘元,可見汀江下遊商貿的發達。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峰市稅收高達每日一千多元大洋,列為龍巖專署直轄的特別行政區。南蛇渡每日達300多元大洋,成為僅次於峰市、上杭城關的汀江貿易大鎮。

貳/龍文會館聚碩儒,加厚文化底蘊

上杭大儒丘復說:"吾杭惟中都為多材"。此話點出了來蘇裡重文興教的根源。下都豪康村開基(1230年)始祖薛伯啟"工吟詩,精地理,遊鄉相宅,卜居河坑"。始祖文化深厚,開啟中原儒風。在清朝順治時期,巨寇張恩選聚眾擾亂閩西粵東。薛氏效法古訓,在村中紮寨團練,在南蛇渡殲寇主力。為此,族中賢達良璧公倡議興建文館,"以文教為治,以襄武功"來改良社會風氣。

文館於康熙初年建成,佔地約800平方米,座西北朝東南,依山臨江。中間是約80平方米的正廳,兩旁各一個天井和三間迴廊屋,正廳門口一個天井,天井連接大門樓,旁邊有「七字形」的走廊廳。整座建築在江水旁壘石築砌,離江面約有二十米高。門窗屋簷均為青石板,牆體磚砌。其時道臺趙映乘為之命名為龍文會館且作序,稱之「以武備經其為始,以文事善是其後,則斯會之志也」.

龍文會館的建立,推動了鄉間文興武盛。會館由村中舉人、貢生主持,邀請文人雅士每月召開月會,每年召開年會。平時輔導參加科舉考試生員,成為文化活動的中心。

清朝時代,來蘇裡共有文舉人21位,其中豪康村就有7位。民國上杭縣誌和薛氏族譜記載的出版專集。

薛耕春【鄰竹山房詩稿】;薛孚讓【一杯集】;薛企徽【循良集】;薛苑華【吐鳳山房詩文集】【荊溪春歸故園集】;薛立垣【半畝山房詩文集】;薛鴻【梅花山莊】(荷公先生曾為其作傳);薛聯薰【馥園雜著】薛良璧【大任寨樂地歌】;薛介候【八景詩】薛洺【寶硯山房詩集】薛宏太【廉介集】薛緝熙【緝熙手抄】薛史青【河東薛氏聯修崇本族譜】。同時,詩畫雙傑的有善畫梅花的薛鴻,善畫竹、石的薛洺等。

薛良璧名應吉、號家珍,明邑癢生,州判。於1644年號召村民在小姑坳築大任寨團練,「每逢三、六、九日,率子弟練鳥銃,養武師,教武藝」。

薛衷和,善長少林武功而列入縣誌。其以毛巾做武器,擊退數十名持械賊人,名聞遐邇。道光年代舉人薛耕春,能文能武,曾率眾紮寨於南蛇渡。其時,永定、松源紅頭賊聚二千多人慾圍攻上杭城,薛耕春率領鄉勇在南蛇渡斬其頭目,賊無首敗陣,解圍縣城。

乾隆年代名醫薛孫仁列入【閩臺醫林人物誌】,其三子子鷹以太學生肄業於京師,曰:不為良相,當為良醫,回鄉隨父習醫,開"寶元堂",醫術高超;苦研醫學十五年的薛年以精湛醫術列入民國上杭縣誌。民國時期以專於醫治婦女產後病症的薛朝寶聞名鄉間。留蘇博士薛滏興,北京阜外醫院著名腦科教授。

薛楊憲於1916年福州法政大學畢業後,赴日本留學;薛楊灝在福州法政大學畢業後,就職福州警察廳,1918年經高等文科考試,錄為北洋政府司法部官員,在京參加五四運動,撰文弘揚自由、民主。

民國時期,詩書畫三傑的有薛洺、薛稼塘父子,同時列入陳子奮編輯的【福建畫人傳】。2017年3月父子畫作曾在福州展出。其時,薛稼塘著有【在田手抄】薛豐年著有【劍華手抄】。

民國軍界有薛平超,黃埔四期,國軍上校,福建省參議員;薛先維,黃埔五期,國軍上校,抗戰英烈。薛楊灝外孫邱禹川,黃埔六期,國軍少將。

這些優秀人才,都是在龍文會館濃厚儒學中汲取智慧,成就功名。

光緒三十三年(1907)春節期間,在荷公先生陪同下,一代大儒、民族英雄丘逢甲從廣東蕉嶺來到了祖居故裡下都黃坑(現為璜溪村,南蛇渡東岸),當時鄉親公推丘逢甲為崇德小學堂名譽堂長。他不但樂意接受,還親自撰寫嵌字門聯一副:"崇山大河,開拓學界;德行道藝,蔚為國華"。丘逢甲到黃坑必經過南蛇渡,龍文會館一定是接待的重要場所。其在中都境內的四首,或許就有在龍文會館構思而成。其詩緝錄如下:

(一)

黃坑黃筍舊知名,惜我來時筍未生。

我是主人兼看竹,綠濛濛裡一兜行。

(二)

尋碑來拜左丞墳,譜牒都成史闕文。

七百年來遺老盡,更無人說舊參軍。

(三)

前年記作上杭遊,路入林塘境更幽。

三宿空桑吾不厭,春燈山寺話神州。

(四)

江隨山勢百千盤,江上春雲釀暮寒。

滿徑山桃紅簌簌,斜陽呼渡大沽灘。"

(註:左丞,是丘逢甲上祖維祿公;舊參軍,係指其上祖創兆公,曾參與文天祥興兵抗元,任參軍一職。)

在南蛇渡龍文會館大門口往南眺望,永定洪山鄉王壽山清晰可見,傳言登臨此山,「上看汀州古城樓,下看潮州湘子橋」。

龍文會館與江為伴,汲納汀水靈秀精華,傳承中華文化瑰寶。西岸奉旨承建的「百歲牌樓」,薛宏太撰寫的石刻對聯「三萬七千秋,眼見四朝全盛世;六百二十甲,身居五代最高年」到今保存完好。

以華喦為代表的本土畫家和包氏醫學,都是龍文會館取之不盡文化源泉。隨南昌起義大軍南下的文壇宗師郭沫若,曾凝望龍文會館冒病強渡汀江。時代英雄的造訪,加重了文館深厚底蘊。

叄/

扼江通衢兵家地 著名紅色交通點

南蛇渡、喘潭(又稱淺潭、轉潭)渡是汀江下遊重要的紅色交通點,承擔著從上海、香港經潮汕進入到峰市,而後轉上杭、瑞金的中央重要人物及其物資往來接待任務。

1927年9月,朱德、周恩來、賀龍等率領「八一」南昌起義部隊二萬多人來到南蛇渡,直指廣東大埔縣三河壩,開闢潮汕戰場。其時,豪康、三益村的曾萬生、薛和聲、薛茂榮、薛茂富等幾十位船工,連續七晝夜分別在南蛇渡和喘潭擺船運送部隊安全渡江。

1928年畢業於上杭琴崗中學的薛昭平,回鄉發動群眾,宣傳革命道理。1929年紅四軍第二次入閩,推動土地革命運動迅速開展。薛昭平組建聯河各村(豪康、璜溪、三益村)農會組織,成立赤衛隊,開展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運動。從此,共產主義革命精神根植於南蛇渡兩岸。

1935年春,在劉永生、範元輝、陳仲平等發動下,三益村成立了薛元文、薛桂文等五人黨組織。1944年10月,在南蛇渡對岸的楮樹坪成立了閩西南抗日武裝——王濤支隊司令部。1948年杭永遊擊隊在三益村成立。1948年遊擊隊組織「友義之隊」在豪康成立。

在喘潭、南蛇渡眾多商鋪中,大多數業主都與劉永生領導的革命組織有過接觸,成為秘密聯繫點。

 1997年秋,為了重建南蛇渡大橋,豪康、三益村主幹立元、敏強、世芬及離休幹部發昌等在原閩粵贛邊縱老戰士,龍巖市原文化局副局長趙惠的帶領下,前往福州拜訪了老革命、老將軍伍洪祥、王直、熊兆仁。他們都說;南蛇渡、喘潭周邊是張鼎丞、譚震林、劉永生等領導在三十年代開闢的革命根據地,建大橋是感恩回報老區人民。

本期輪值主編 | 杭邑樵夫

來源 | 下都鎮政府、上杭縣政府

編輯 | 杭邑君

相關焦點

  • 上杭縣南蛇渡水站重建項目順利開工
    ▲南蛇渡水站重建現場施工圖省控斷面上杭縣下都鎮南蛇渡斷面水質自動監測站重建項目在完成地勘、選址論證、平面圖紙設計等前期工作後,於12月初施工單位等進駐工地,順利開工啦。汀江流域省控南蛇渡斷面水質自動監測站南蛇渡斷面水質自動監測站位於南蛇渡大橋旁,經度為116°29′45.46″,緯度為24°50′25.05″。2011年由福建省環保廳出資建設,2012年投入運行並由省環境監測中心站負責運行管理。因2017年初該站房出現牆體開裂,地基下沉等現象,經鑑定為D級危房。
  • 貴州下司古鎮,歷史上曾被稱為「小上海」,其繁華程度,不亞於上海
    上世紀的大上海和貴州山區的「小上海」 「大上海」、「老上海」、「上海灘」,光是這樣的名稱字眼,就仿佛是上世紀繁華的代名詞。的確,上海在上世紀乃至當今,在全國來說,發展繁榮程度都是極高的,所以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影視劇,還是普通的人們,都極盡所能去描述和憧憬它的繁華。
  • 福建15個小眾古鎮,輕鬆看遍八閩之地歷代繁華
    作為當時穆陽古鎮最繁華的傳統特色商貿街巷之一石馬兜經過歲月的沉澱,並太多的改變,沒有過度的商業化,沒有如織的遊人,更多的還是一如既往的生活氣息。這裡有可庇一方平安的古莊寨、靜謐美好的「桃花源」、小巷深深的古街、蒼老久遠的古渡口、古樸典雅的木雕石……寫就著昔日的繁華與滄桑。
  • 廣州天譽半島花園 千年三江,榮光之地,再續榮光
    每一座繁華千年的歷史名城,皆有一處城市崛起的根脈,廣州亦是如此。在廣州滾滾歷史長河中,於珠江三江交匯處的白鵝潭 ,千年商都源起於此,承載了達官貴人,巨富商賈激蕩世界的名門基業,書寫了海上絲路繁盛廣州的榮光故事。
  • 雲南的26個古鎮,你去過幾個了?|石羊古鎮|雲南|茶馬古道|楚雄|麗江...
    村後是碧綠的青山故改名為「碧溪」圖片來源:癮人碧溪古鎮上的茶馬古道是南來北往的商賈必經之路碧溪古鎮可謂是馬蹄聲遺留的古鎮17普洱·孟連·娜允古鎮「文獻名邦」、「滇南鄒魯」之稱據明萬曆年間成書的《滇略》記載:「臨安之繁華富庶甲於滇中」民諺中有「金臨安、銀大理」的說法東門朝陽樓從明朝起一直佇立在那裡是雲南省規模宏偉、保存完好的古城樓之一
  • 「悠秋」再現水鄉古鎮
    2021年元旦假期,在千年古鎮、國家4A級景區孔城老街入口廣場,失傳70年的非遺節目「悠秋」再現,引來居民及遊客層層圍觀,產生不小的轟動。 安徽桐城孔城鎮為水鄉古鎮,三國時吳國大將呂蒙在此屯兵。孔城老街通過蔡子湖與長江相連,北宋至近代一直為商貿繁華之地。
  • 廣東的一個落寞古鎮:曾被譽為「小香港」,現在遊客卻寥寥無幾
    而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聊的就是位於廣東省的一個古鎮,這個古鎮曾經有著「小香港」的稱號,不過現在這個古鎮已經變得無人問津,遊客也是寥寥無幾,你知道是哪裡嗎?這就是梅州鬆口古鎮,鬆口古鎮地處梅州市梅縣區的東北部,廣東、江西、福建三省的交界處,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還是嶺南四大古鎮之一。曾經的鬆口古鎮商業貿易繁榮,是著名的華僑之鄉,有著「自古不認州」的盛名。
  • 四川又一古鎮走紅,人稱地下「小故宮」,卻以「合歡樹」讓人駐足
    古鎮一詞對於四川來說很常見,比起江南古鎮,或許沒有那麼優美,但其本身的歷史文化深厚,是許多江南古鎮所無法媲美的。四川本身就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在再染優勢的襯託之下,許多古鎮都展現出一種不可抵擋的魅力。
  • 偏僻的湖北古鎮,3600年歷史,曾是一國都城,如今只有殘壁斷垣
    湖北十堰市雖然如今交通不如武漢方便,但是在古時候,卻也是一個商賈匯集之地,在十堰市著名的古鎮,也就是曾經的水運碼頭集鎮,如今都保存良好,並且曾經都是川陝聯通湖北的交通樞紐,比如上津古鎮,上庸古鎮,如今雖然都因為境內河運衰落,其他交通不發達等各種原因導致繁華不再,但是卻給遊客留下了美麗而珍貴的古蹟
  • 稱為「貓島」的鼓浪嶼,歷史悠久的雲水謠古鎮
    廈門:中山路如果你是個吃貨,那就來廈門的中山路吧,中山路是廈門最熱鬧,最老牌的商業街了,人流多,名氣旺,小吃商品也多,來到廈門必去的地方,這裡特顯了廈門的繁華,帶有當代的特色,可以說這裡是廈門的驕傲了。
  • 安徽最有牌面的古鎮,人稱亳州「小上海」,因72座廟宇吸引萬人
    安徽亳州有一個叫義門古鎮的小集鎮,是安徽北部最重要的工農業產品集散地。更是安徽省最有名的古鎮。義門古鎮的掛牌是因為工、農、商等行業的繁榮。不僅是義門古鎮的牌面,還獲得了「小上海」的稱號。但是義門古鎮僅靠這樣的繁華行業是不能成為安徽省的代表的,因此古鎮中的遺蹟非常重要。
  • 川鹽古道 石板路 串起千年繁華
    歷經千年風雨,當年繁華的古道,如今安在?2014年 4月至 9月,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以及來自全國考古、建築、交通、鹽史等領域的專家,從自貢出發,重走川鹽古道。拂去歷史塵埃,鹽路上的古鹽道、古建築、古城鎮、水運系統遺址等文化遺產一一浮現,令人驚嘆。專家認為,川鹽古道上的文化遺產數量之多、類型之全、體量之大、裝飾之精美,已初步具備進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潛力。
  • 龔灘古鎮夜色璀璨 土家非遺傳承久遠
    重慶酉陽龔灘古鎮,一個擁有1800多年歷史的古鎮,源於蜀漢,置建於唐。在這裡烏江與阿蓬江交匯,在這裡隔江與貴州省沿河縣相望,這裡是酉陽烏江百裡畫廊的起點,這裡是重慶市第一歷史文化名鎮,被譽為「烏江畫廊核心景區和璀璨明珠」。
  • 重慶這一山水古鎮,遠離喧囂的慢時光,盛夏避暑好去處
    重慶一直給我的印象是市井氣息和現代化相互交融的繁華城市,提起重慶,一頓接一頓的熱辣火鍋,街頭隨處可見的塗鴉,生活氣息濃厚的讓人覺得在這個城市生活每天都會很精彩。沒想到在重慶周邊,還有一座被歲月眷顧的古城小鎮,就是東溪古鎮。在東溪古鎮沒有過多的遊客,也不需要門票,想不到在重慶也有一座水鄉古鎮。古時候因為東溪古鎮是通往各地的重要通道,而且水陸交通都四通八達,用四萬多塊的青石板鋪就成了一條著名的鹽馬古道,當年客商雲集車水馬龍的時候,這裡留下了成千上萬匹馬蹄的足跡。
  • 尋鎮江蘇泰興|黃橋古鎮,江北水鄉巷弄,風韻別樣靜美
    江蘇泰州,泰興,黃橋古鎮。一個北宋以來繁華昌盛的中央,南臨長江、東靠黃海、北通蘇北大平原,自古人文燦爛。黃橋建鎮於北宋神宗元豐年間,是一座具有長久歷史的千年古鎮和具有豐厚底蘊的文化名鎮。這裡東連如皋,北接姜堰,是蘇中、蘇北地域通往蘇南的重要門戶.
  • 《木府風雲》昆明慶功 蔣曉榮于榮光現場捐款30萬
    在發布會現場,蔣曉榮和于榮光代表劇組捐出30萬元給麗江市古城區大研中學,並鼓勵他們將麗江多彩的文化傳承下去。蔣曉榮還稱:「這是我們應該做的,踐行《木府風雲》傳達的大善大愛精神,讓全社會感受愛、擁有愛,這也是我們拍《木府風雲》的初衷。」現場,主創還全體合唱了主題曲《淨土》。
  • 舌尖上的古鎮,因美食名揚天下,還是上海小籠包的發源地
    上海的小籠包行業也不能忽視一個名字,那就是「南向」,因為在上海某家賣小籠包的餐廳也可以看到寫著「南向小龍」的招牌,那麼朋友們知道『南向』的意義嗎,原來這裡所說的「南上」是指上海的南向古鎮,南向古鎮是中國悠久歷史的古鎮,被稱為上海四大歷史城市之一,這裡的經濟非常發達,景色優美,生活安閒。
  • 湖南一個被低估的古鎮,是國家級文化名鎮,有小南京之稱
    湖南部分國內古鎮實際上有些古鎮在發展上很多,最後,在整體發展上,很多古鎮都具有社會文化價值,特別是他的歷史和古鎮的文化氛圍和意義,是眾多遊客所重視的,對於許多人能夠自然感受到的這種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是有實力的地方,所以有些古鎮當然很有名氣。
  • 2018年的一場夏雨,在浙江這座古鎮,讓我找到心中念念的江南
    江南繁華勝地,因各種原因去過無數次。無論是南京秦淮、蘇州周莊,還是嘉興煙雨樓、杭州西湖,雖都是風光秀麗,景色盎然,但卻沒有引起我內心對於煙雨江南的那種共鳴。直到2018年那個炎熱的六月,我來到了南潯古鎮。在一場淅淅瀝瀝的夏雨聲中,終於讓我找到心中念念所在的那個印象江南。南潯位於浙江省杭嘉湖平原北部,境內擁有諸多人文景觀和名勝古蹟。
  • 上海有一座低調的古鎮,明清建築,巷弄如迷魂陣!
    上海有一座低調的古鎮,明清建築,巷弄如迷魂陣!說到古鎮,大家就會想到江南的去江南的水鄉古鎮多到數不勝數,有西塘,周莊,烏鎮等等,其實在繁華大都市,說不定在某處也藏著一個古鎮鄉鄉湘江村在南門橋路西西西的國際範都市青浦區就有一個安靜地道的古鎮朱家角鎮景觀處在發貨到大上海,卻始終保留著明清時期的老街特色,朱家角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東靠虹橋國際機場連崑山,南接嘉興,西通平望,左肩朱家角和港中恆名家臨河而建,牽動明清建築依水而立,名勝古蹟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