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唐朝名將的戰功表,卻被後人當成農具,如今是美國的鎮館之寶!
歷史從來都是不斷的更新換代的,正是有不斷的更替才會有人類文明的進步,經歷改朝換代當然就不會離開戰爭了,因為每經歷一次更替朝代就意味著要發生一次戰爭,只有能力強的人才會獲得管理國家的權利,回顧中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裡,曾經發生過無數次的戰爭,無數的戰士們用自己的鮮血換來了一次次的勝利,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
但是人們還是很不願意有戰爭發生,因為一旦有戰爭就會造成生靈塗炭,百姓民不聊生,在唐朝的時候,就有一位武將王忠嗣,他從來不願意無事挑起爭端,他認為並不是所有的繁盛的王朝都是要犧牲很多人建立的,在他權利頂峰之時,擔任了四個地方的節度使,唐朝有三分之一的武裝都由他掌握。只要保障唐朝安全,別人不侵犯唐朝,他就絕不侵犯他人。
當時的唐朝連年和吐蕃徵戰,邊境小城石堡城被吐蕃佔據,要知道小城堡對於唐朝的意義很重大,有著重要的象徵意義,但是小城堡卻十分的艱險,好大喜功的唐玄宗完全不顧世紀情況,他下令王忠嗣強攻石堡城,然而一向忠心不二的王忠嗣這次卻拒絕了唐玄宗的指令,他勸誡唐玄宗,石堡城的地勢十分險要,如果強攻的話必定會損失慘重的,所以應該智取,他明確表態不應該犧牲萬人的性命去鋪自己的富貴路,於是倔強的他一下子就激怒了唐玄宗,於是被罷官,離奇死亡。
王忠嗣死後,唐玄宗還是想著要拿下石堡城,於是這時候另一個唐朝名將就出場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哥舒翰,哥舒翰原先是王忠嗣的部下,以驍勇善戰聞名。王忠嗣被撤職後,哥舒翰被任命為隴右節度使,主持對吐蕃作戰。對於唐玄宗要強攻石堡城,哥舒翰信心滿滿,決定要做出個成績來證明自己。
據歷史資料記載,當時的哥舒翰帶領數萬大軍開始攻城作戰,吐蕃人數雖然很少,看似穩贏,其實卻敗得很慘澹,六萬唐軍戰死至少四萬以上,甚至更多。在一次戰鬥中損失四萬人以上,取得的戰果僅僅是一座無足輕重的小城,俘虜吐蕃將士「鐵刃悉諾羅等四百人」,無論如何都稱得上一場慘敗。但是哥舒翰卻洋洋得意,因為不管怎麼說他都是完成了皇帝的命令攻下了石堡城。
按照當時的慣例,每逢取得大戰勝利,武將們都會刻一塊石碑,讓自己的赫赫武功名傳後世,哥舒翰也不例外,於是他找人刻制了一塊石碑,就在石堡城的旁邊,它就是文物史上有名的「石堡戰樓頌碑」,但是這塊碑卻和一般的碑不同,普通石碑都是扁扁的長方體,有正反兩面可以鐫刻碑文,而這塊石碑卻是極罕見八稜柱形,有著八個面,每個面上都刻有碑文,詳細的描述了當時的戰績,是石堡戰役的戰績表。
隨著歲月的流逝,這塊碑不經意間被發現,後人對它很感興趣,於是就把它變成了一個農具,成了農村打麥場常用的碌碡,又叫石磙子、石碾子。後來美國傳教士花重金將它運回美國,如今陳列在美國的博物館裡,是博物館裡的鎮館之寶。它是唐朝名將的戰功表,卻被後人當成農具,如今是美國的鎮館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