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帝王蝶因轉基因作物數量減少

2021-01-10 吾谷網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美國、加拿大每年秋冬之際,都有一群翅膀橘黑顏色醒目的帝王蝶,成群往南飛越4000多千米,趕上墨西哥人的亡靈節,被當地人認為是祖先靈魂化為蝴蝶回故鄉探視。

目前帝王蝶數量正逐年減少,2013年更是整整遲了數周才抵達墨西哥。新研究發現,除了棲息林減少、極端氣候影響之外,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增加也是帝王蝶數量銳減的原因之一。

據報導,帝王蝶數量下降的情況逐年嚴重,2013年在墨西哥過冬的帝王蝶,大約只有4400萬隻,比1999年減少了82%。過去研究發現,因為墨西哥砍伐杉木和松木嚴重,導致蝴蝶缺乏足夠棲息林,加上全球氣候變遷,極端氣候造成嚴冬、熱浪或秋冬暴風,使蝴蝶遷徙過程中大規模死亡。

加拿大貴湖大學研究發現,在帝王蝶每年經歷四代循環,往返美加與墨西哥的過程中,以幼蟲階段族群減少情況最為嚴重。而研究數據也指出,蝴蝶幼蟲唯一的主食馬筋草,與蝴蝶減少的數量成正相關。

美國中部玉米帶有「帝王蝶走廊」之稱,因為農夫種植基因改造抗農藥的玉米、黃豆,因此可以大規模噴灑除草劑,使馬筋草從1995年到2013年以來,數量減少了21%,也使帝王蝶幼蟲無草可食。

研究人員估計,未來帝王蝶數量還會減少14%,有5%的機會在這世紀之前遭遇滅絕危機。


新聞擴展:

紐西蘭將同意引進轉基因農作物與食品

關於紐西蘭是否應該種植轉基因農作物的辯論會可能會改變該國過去幾年一直反對轉基因農作物的立場。

紐西蘭農民聯合會副總裁william rolleston博士曾經表示,「禁止食用轉基因(gm)產品是對人類的一種犯罪。」

rolleston告訴參加商會的與會者,儘管公眾抗議減少以及公眾的態度似乎發生了變化,所有的研究、開發、引進和轉基因作物的相關法律都已經成為了過去。

他表示,「公眾的態度已經發生了變化。社區不反對轉基因作物,我並不是說所有人都不反對,但是在過去十年裡確實發生了一些變化。我不贊成或反對轉基因作物,但是我們需要使用現有的科學工具,轉基因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rolleston同時也是科學和創新部委員會主席以及科學委員會的成員。他警告說,如果不考慮使採用轉基因作物,紐西蘭的農業可能面對落後的局面。他強調說,政府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技術投資,以改善該國的糧食狀況和緩減土地使用減少的局面。


轉基因作物為全球經濟貢獻高達千億美元

根據pg economics公司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在廣泛應用的第16個年頭,作物生物技術給農民帶去了無可比擬的農業經濟效益,也給使用生物技術的國家的居民和農民帶去了可觀的環境效益。

在允許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農民採用轉基因作物的速度通常是很快的。為什麼?因為農民意識到採用生物技術作物的經濟效益是顯而易見的,pg economics公司的主管graham brookes稱,2011年轉基因作物田每公頃的平均收入達到了130美元。這些效益大多由發展中國家農民獲得。由於農民越來越多地採用保護性耕作,更多人採用環境友好的除草劑進行雜草防治,用抗蟲的轉基因作物代替使用殺蟲劑,因此環境也從中得益。農藥噴施量的減少和換用免耕栽培使農業生產中的溫室氣體排放也在不斷減少。

根據報告,2011年全球農場的淨效益是198億美元,相當於平均133美元/公頃。在1996-2011年這16年期間,全球農場的總收入是982億美元;在農場的總收益中,49%(480億美元)是因為蟲害和草害壓力的降低以及遺傳改良而帶來的產量收益。在棉花和玉米中使用的抗蟲(ir)技術使蟲害減少,從而增加了產量。1996-2011年間採用這一技術的農民,種植抗蟲棉花的平均產量增加了10.1%,種植抗蟲玉米的平均產量增加了15.8%。2011年農場股利收入的多數(51%)由發展中國家的農民獲得,其中90%是資源匱乏的小農場。1996-2011年發達和發展中國家的農民獲得的累計收益各佔50%;2011年農民獲取作物生物技術所支付的成本相當於生物技術總收益的21%,發展中國家的農民2011年獲取生物技術的總成本相當於採用該技術獲得的總收益的14%,而在發達國家,農民支付的費用要高出一倍,約為28%。

發展中國家農民的技術總收益佔農場股利收入的比例相比發達國家更高,這反映了在發展中國家,效益水平更高的智慧財產權的實施和懲罰措施較弱。1996年到2011年間,作物生物技術帶來了1.1億公噸大豆和1.95億公噸玉米的增收。還有1580萬公噸棉花和660萬公噸油菜籽的增收。如果2011年使用該技術的農民(1600萬)沒有作物生物技術可用,要維持2011年全球的產量水平則需要另外種植大豆540萬公頃,玉米660萬公頃,棉花330萬公頃和油菜20萬公頃。總的額外需要的耕地相當於美國耕地的9%,巴西耕地的25%或歐盟穀物種植面積的28%。

另外,作物生物技術的採用對顯著減少農業生產實踐中溫室氣體的排放做出了巨大貢獻。這是因為使用轉基因作物減少了燃料的使用,並因耕作的減少增加了土壤碳存儲。僅就2011年而言,就相當於從大氣中減少二氧化碳230億公斤或等同於120萬輛汽車不上路;作物生物技術減少農藥用量(1996-2011年)4.74億公斤。這相當於歐盟27國1.75個種植季可耕地作物上使用的農藥活性成分的總和。因此,這使種植生物技術作物的土地上使用的除草劑和殺蟲劑對環境的影響減少了18.1%。

抗蟲轉基因作物性狀為環境帶去的好處主要是使殺蟲劑的使用減少,但耐除草劑轉基因作物性狀為環境帶去收益主要是由於南北美洲更多農民使用環境友好的產品和從傳統的栽培方式向少耕或免耕栽培方式的轉變。拖拉機燃料用量水平的下降,土壤碳儲量的增加,栽培方式的變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總體降低了溫室氣體的排放水平。

相關焦點

  • 帝王蝶事件真相
    1999年5月,康奈爾大學昆蟲學教授洛希(Losey)在Nature雜誌發表文章,稱其用拌有轉基因抗蟲玉米花粉的馬利筋雜草葉片飼餵帝王蝶幼蟲,發現這些幼蟲生長緩慢,並且死亡率高達44%。洛希認為這一結果表明抗蟲轉基因作物同樣對非目標昆蟲產生威脅。   然而,洛希的實驗受到了同行多方面質疑。
  • 背景資料:我們身邊的轉基因食品
    據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彭於發介紹,目前國內的轉基因農作物主要是轉基因棉花,轉基因番木瓜也有少量種植,而其餘已發放安全證書的轉基因植物未大面積應用。  那麼,進口農產品有哪些是轉基因品種呢?我國先後批准了轉基因棉花、轉基因大豆、轉基因玉米、轉基因油菜4種作物的進口安全證書。
  • 描述美洲帝王蝶遷徙的紀錄片在墨西哥首映
    新華網墨西哥城12月3日專電美洲帝王蝶是地球上進行長距離遷徙的唯一一種蝴蝶,近年來人類活動導致其生存環境惡化和數量持續下降。為提高人們對這種珍貴蝴蝶的保護意識,動物保護人士製作了紀錄片《遷徙的帝王蝶》,該片日前在墨西哥城舉行首映,引起人們的關注。  美洲帝王蝶翅膀黑色與金黃色相間,邊緣有白點,美麗斑斕,形體碩大。
  • 他們不吃轉基因食品?
    在喧囂的爭論聲中,一方面轉基因展現了迅猛的發展勢頭: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逐年增加、轉基因作物種類越來越多、轉基因食品和飼料的消耗也一直處於增長態勢;另一方面,公眾總是會聽到一些令人不安的消息:吃轉基因食品三代絕育、轉基因作物汙染環境、轉基因是西方帝國主義國家陰謀......轉基因的真相究竟如何?轉基因食品安全嗎?
  • 中國人是不是進口轉基因農產品的「小白鼠」
    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迅猛增長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彭於發介紹說,自1996年轉基因農作物開始商業化種植以來,截至2018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增加了約113倍,累計面積達25億公頃,表明轉基因技術在全球普及速度非常快。
  • 轉基因魚風波
    我們可以用轉基因技術來提高動物體內生長激素的含量。一種做法是給動物體轉入生長激素基因,比如給大西洋鮭轉入體型最大的三文魚——大鱗大麻哈魚的生長基因。     這種生長基因只有在溫暖的季節才起作用,為了讓它一年到頭都能工作需要給它帶上一個常年開著的「開關」——學名稱為啟動子。這個開關是從美洲大綿魚尉那裡轉來的。美洲大綿魚尉血液內含有抗凍蛋白,使得它們能在接近冰封的水域生存。
  • 數百萬美洲帝王蝶將開始「南下長徵」(圖)
    今年春天,從南方飛來的帝王蝶數量極多,堪稱歷史之最,不過,由於美國內陸地區遭到到了乾旱襲擊,能夠參與「返程遊」的蝴蝶數量預計將急劇減少。此外,美國南部德克薩斯地區今年同樣因降水不足造成植被開花情況不旺,這也將增加帝王蝶在返回老家過程中的「自然死亡率」。
  • 【科學時報】轉基因農作物安全性典型爭議事件溯源
    在研究轉基因作物時,研究人員首先不能採用這些過敏性食品的基因;對轉基因作物製造的新蛋白質,需對其化學成分和結構與已知500多種過敏原作對比,如果具有相似性,也將會被放棄;另外,對外源基因形成的新蛋白要進行消化速度檢測,如果不能快速地被消化,也不能供食用。
  • 剖析國際十大「轉基因安全事例」
    美國帝王蝶事件。1999年5月,康奈爾大學昆蟲學教授洛希(Losey)撰文稱,他用拌有轉Bt基因抗蟲玉米花粉的馬利筋雜草葉片飼餵帝王蝶(Monarch butterfly)幼蟲,發現這些幼蟲生長緩慢,並且死亡率高達44%。洛希認為這一結果表明抗蟲轉基因作物同樣對非目標昆蟲產生威脅。
  • 農科院《科學》刊文:中國轉基因棉花致盲蝽爆發
    自從這種轉基因作物推廣以來,中國農業科學院的昆蟲學家吳孔明就帶領一個團隊對中國北方38個地方的害蟲種群進行監控,監控面積覆蓋了300萬公頃棉花和2600萬公頃其它各種農作物。盲蝽是盲蝽科(Miridae)一些昆蟲的統稱,以前在中國北方只是一種數量較少、危害並不嚴重的害蟲。但是,研究人員發現自從1997年以來它們的數量增加了12倍。「現在盲蝽成了北方地區的主要害蟲。」
  • 科學網—轉基因飼料安全性之爭
    出於糧食安全的考慮,我國正逐年增加轉基因生物的進口數量。圖為轉基因大豆。本版圖片來源:暱圖網 目前我國所使用的飼料大多數都含有轉基因成分。用轉基因作物或者其加工副產品製作的轉基因飼料是否會對動物乃至人類產生不良影響,科學家仍無法給出明確的答案。 支持方認為,在飼料中使用轉基因作物,是基於我國高蛋白食品需求與糧食供應之間的矛盾。
  • 轉基因棉田裡的新麻煩:棉鈴蟲走了盲蝽象上位
    根據1997—2008年吳孔明等對華北六省38個觀察點的監測,棉田盲蝽象的發生數量隨著Bt棉花種植比率的提高呈顯著上升趨勢。他們對華北地區77個觀測點的棉花、棗樹、蘋果、梨樹、桃樹和葡萄等作物上盲蝽象危害程度的監測也顯示了同樣的結論。  「我們發現,自1997年以來它們的數量增加了12倍。現在盲蝽象成了北方地區的主要害蟲。」
  • 科學網—專家稱轉基因技術不會改變農作物遺傳規律
    由此可見,轉基因技術是對傳統技術的發展和補充,而且更為精準、安全、可控,它只會改變作物的抗蟲、抗逆等遺傳特性,而並不是改變作物的遺傳規律。 與人類種植、培育了幾千年的傳統農作物相比,轉基因作物的出現只有20多年時間,因此,有人質疑吃了轉基因食品後,轉基因會被人體吸收,引發潛在風險。其實這完全是一種誤解。
  • 黑龍江豆協:轉基因大豆與腫瘤高度相關
    據央視網報導,在進口轉基因大豆的衝擊下,我國大豆業「奄奄一息」。15年來,轉基因大豆在安全性爭議聲中,進口數量不斷攀升。日前,農業部批准發放三個可進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轉基因大豆安全證書,又掀起了一場無解的爭論。
  • 飛蛾來襲,轉基因玉米卻來不及種了
    「他和其他研究者曾對轉基因抗蟲玉米的經濟影響做過分析——轉基因抗蟲玉米可提高單產12%,減少殺蟲劑費用78%,同時節省勞動工時;如果實現轉基因玉米產業化,年均增產可達1800萬噸,將對未來減少玉米進口產生一定的影響;同時,抗蟲轉基因玉米產業化提高了生產要素 (如,土地、勞動力) 的使用效率,促進更多的要素流向其他行業,也帶動了其他行業的發展,飼料企業和畜牧業也將從中受益。
  • 2020-2026年中國轉基因產品行業現狀分析與發展趨勢研究報告
    (三)有利於減輕貧困和飢餓      (四)減少農業的環境影響      (五)有助於減緩氣候變化及減少溫室氣體    三、轉基因產品侵權責任第二章 全球轉基因產品市場調研分析  第一節 轉基因產品監管體制分析    一、美國轉基因產品監管體制      (一)轉基因產品理論基點
  • 轉基因抗蟲水稻與非轉基因水稻具有同樣的食用安全性
    食用安全評價是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種植前重要的評價內容,我國政府十分重視轉基因作物的食用安全評價,農業部依據《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和《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並參考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等頒布的轉基因作物食用安全評價指南,制定了我國的《轉基因植物安全評價指南》。
  • 黑龍江大豆協會稱轉基因與腫瘤高度相關
    至此,我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已達82個。該報導稱,癌症高發地區與轉基因食品消費集中區域高度重合,證據主要源自於黑龍江大豆協會提交的一份報告。以下為央視網報導全文: 在進口轉基因大豆的衝擊下,我國大豆業「奄奄一息」。15年來,轉基因大豆在安全性爭議聲中,進口數量不斷攀升。
  • 研究發現種植轉基因Bt棉會間接導致盲椿象泛濫
    新華網北京5月14日電中國研究人員14日報告說,他們歷經十餘年的一項大規模農田監測研究顯示,廣泛種植轉基因Bt棉花,雖然可以有效控制棉鈴蟲的危害,但由於農藥噴灑次數和用量都明顯減少,間接導致另外一種害蟲 盲椿象泛濫成災。  這一研究成果14日刊登在美國《科學》雜誌網絡版上。
  • 人民日報公布轉基因食品名單 小黃瓜不是轉基因食品
    轉基因食品一直備受關注,網上流傳的「轉基因食品名單」靠不靠譜?一些所謂「鑑別轉基因作物方法」正確嗎?國家正式批准生產或進口的轉基因作物有哪些?就這些問題,人民日報「求證」欄目記者採訪了農業部及專家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