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道德與大眾意識形態領域的「中國問題」

2020-11-28 中國網

由教育部長江學者、東南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特聘教授樊和平領銜的該校倫理學團隊,以及江蘇省二十多位著名學者共同完成的《中國倫理道德報告》、《中國大眾意識形態報告》,近日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兩部報告以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首批重大招標課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的思想道德與和諧倫理的理論與實踐研究」、2006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重大委託項目,「當前我國思想、道德、文化多元、多樣、多變的特點和規律的研究」兩大課題研究為依託,集中呈現了歷時五年,在對江蘇、廣東、廣西、新疆四省(區),政府公務員、企業家與企業員工、青少年等六大群體「萬人大調查」基礎上,所取得的學術成果,包括了十三份倫理道德狀況報告和二十三份大眾意識形態狀況報告,以及十六個倫理道德狀況資料庫,二十六個大眾意識形態狀況資料庫,共兩百多萬字。

兩部報告反應了我國當前倫理道德與大眾意識形態總體狀況與發展態勢,提供了當前我國倫理道德與大眾意識形態領域的新發現與新解釋。並對反應出來的「中國問題」提出了解決問題的「中國戰略」。

    一、 當前我國倫理道德與大眾意識形態的元素、結構和形態

1、 倫理道德與大眾意識形態發展的總體鏡像——二元對峙,十字路口

調查發現,當前我國思想道德文化正在多元中逐漸向二元聚集,在許多重大問題的認知與判斷,如德性與公正、義與利、善惡與禍福、經濟發展與幸福感的關係等方面,已經不是多元,而是二元,一種「二元體質」已經開始呈現,標誌著我國社會已經進入倫理道德和意識形態發展的敏感期和關鍵期。

二元體質既是一種高度的共識,也是一種截然對峙,這是倫理道德和意識形態走到十字路口的重要徵兆,在這個關鍵而敏感的時期,意識形態的能動引領,卓越成效的倫理道德幹預,將具有特別重要的戰略意義。

2、 當前我國倫理道德精神的結構、元素與體質——梯形結構,不穩定性

當前我國倫理道德大體由四要素構成,是以「市場經濟道德」為下底、以「西方道德影響」為上底、以「意識形態中提倡的社會主義道德」和「中國傳統道德」為兩邊、近似地具有某種等腰性質的特殊的四邊形,即近似梯形。

這一信息以數據客觀描述出現代中國倫理道德的構成要素、各要素的影響力權重,以及諸要素構成的中國倫理道德精神的形態與體態。它說明,

1)當前中國的倫理道德已經從傳統形態轉型為市場經濟道德,但仍然處於經濟必然性階段。這種狀態符合「經濟決定性」的基本規律,但從道德辯證法的觀點、以及市場經濟內在倫理局限性分析,它還不是合理狀態,更未達到「理想類型」;

2)四邊形結構的最大特點是不穩定性,因而倫理關係與道德生活呈現多樣多變的特點;

3)在四元素中,意識形態中提倡的社會主義道德與傳統道德的力量大抵相當,西方道德的影響遠沒有人們直觀中估計的那麼強勢。

3、思想文化領域的總體格局——

在思想文化領域,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形成的馬克思主義派、國粹派、西化派並存的基本結構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只是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馬克思主義是主流,國粹派和西化派是潛流或暗流並不斷改變形態,但依然具有重要影響。如何在對話互動中建設「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重大課題與難題。

    二、 倫理道德與大眾意識形態的「中國問題」

1、社會問題診斷:官員腐敗,分配不公

當前我國最大社會問題是什麼?——

六大群體形成高度共識:官員腐敗,分配不公。

2、倫理道德的「中國問題」:倫理—道德悖論

1)對倫理道德情勢的評估:道德上基本滿意,倫理上不滿意。

當前我國的倫理道德狀況到底如何?問題的癥結到底在哪裡?調查的結果與日常感覺非常不同。大多數人對目前的道德狀況表示基本滿意甚至滿意,理由是「雖不盡如人意,但正變得越來越好」,但對作為道德後果的倫理關係或人際關係,幾乎同樣的大多數表示不滿意。道德上滿意,倫理上不滿意,形成強烈的倫理—道德悖論。

座談、訪談和分析表明,道德上的肯定很大程度上是對道德自由的滿意,但對作為個體道德自由後果的倫理關係或人際關係卻高度不滿意,表現為道德自由與倫理認同之間的緊張與矛盾。

2)倫理—道德悖論的「中國問題」的另一表現,是倫理與道德發展的不平衡。

當前中國社會最重視的五種倫理關係是什麼?調查發現,「新五倫」之中,高居前三位的都是家庭倫理關係。與傳統「五倫」相比,夫婦關係的倫理地位上升,唯一改變的元素是君臣關係或個人與國家的關係,被置換為同事或同學的社會關係。

與此相對應,當前中國社會最重視的五種德性是什麼?與傳統「五常」相比,「新五常」除第一、二兩個德目在基本內容方面與「仁」和「信」可以相通相接外,其餘三個德目都具有明顯的現代性社會和受西方文化影響的特徵;而且,即便是「愛」與「誠信」兩個德目,其文化內涵和及其在德性體系中的地位也已發生重大變化。

研究結論是:當前我國社會在倫理上仍守望傳統,蛻變率只有20%;但道德上已經基本解構了傳統而走向現代,蛻變率超過60%。倫理與道德的變化趨勢呈現反向運動。

3、思想文化領域最突出的「中國問題」:由信任危機而導致的思想領域的缺場

1)道德上最不信任的群體——

「你對哪些人的倫理道德狀況最不滿意?」調查結果令人深思。

政府官員高居榜首,演藝人員和企業家次之。在政治、文化、經濟上掌握話語權力的群體,恰恰是倫理道德上被認為最不滿意的群體!這種反差和異化的嚴重後果,是政治、文化、經濟三大領域道德信用的喪失。道德信用的喪失,進一步動搖和消解社會對於倫理存在的文化信心和文化信念。

2)影響力群體與話語權主體——

在這種情勢下,「你的思想行為受什麼人影響最大?」幾個地區的共同結果是:知識精英高居榜首,黨政官員排列第二,但二者至少相差十多個百分點。

然而,另一個信息是:知識精英不僅「不了解現實」,而且缺乏充當思想領袖的意識和抱負。於是,難以避免的結果是:思想領袖缺場。

調查題:「對你思想行為影響最大的群體是什麼?」(有效問卷1166份)

3)意識形態的信任危機——

與此相對應,便出現意識形態的信任危機。「當中央宣傳與國外思潮發生矛盾時,你相信誰正確?」64%的企業群體、61%的公務員、44%的農民,選擇「相信國外正確」,情勢十分嚴峻。

相關焦點

  • 倫理道德的精神哲學規律
    時至今日,「倫理覺悟」是否依然是「最後覺悟」?今天我們所需要的覺悟,到底是「倫理覺悟」,「道德覺悟」,還是「倫理—道德覺悟」?一個多世紀以來的人類世界已經滄海桑田,然而「倫理覺悟」不僅依然是精神世界的主題,而且是生活世界的難題,只是在不同歷史境遇下切換了文明的問題式。在中國,它以倫理—道德悖論的方式在場;在西方,它以倫理認同與道德自由的矛盾突現。
  • 曹剛:疫情防控帶來的七大倫理問題
    、眾志成城、共克時艱,體現了團結友善協作的道德風貌,但疫情防控過程出現了值得反思和需要回答的七大倫理問題。社會大眾猶如觀眾,對這個角色的期待是什麼,角色的道德就是什麼。救死扶傷是社會對醫生的期待,盡職的醫生是最可愛的人;探索真理、堅持真理是社會對科學家的期待,為快速診斷作出獨特貢獻的中國科學家是可敬的,而那些為了發科研論文而拖延履職、放棄知識分子社會責任的人是可悲的。與此同時,還可以追問,傳媒人是否盡到了客觀、獨立和公正的報導職責?
  • 參考讀書|基因編輯與倫理道德,比爾·蓋茨這樣看
    之後中國南方科技大學更是發出聲明,指賀建奎已於2018年2月1日停薪留職,「對他的研究並不知情」。晚些時候,深圳衛計委已啟動調查「立案對該研究項目的倫理審查書真實性進行核實」。賀建奎聲稱為兩名嬰兒改造了基因(新華社)這一事件爭論的焦點之一就是基因科技發展和倫理道德問題。基因科技與倫理道德,並非現在才引起關注。
  • 意識形態釋義
    從意識形態方面看,它是指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團體,如許多宗教團體。在穩定的社會結構中,它有時既不處於執政地位,也與一般政抬共同體相區劇,是一定的人群依靠某種信仰、觀念、習俗等生存和繁衍的團體。其信仰、觀念等成為其意識形態的組成部分。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發展》所揭示的新教倫理,實際上已成為一定的社會共同體的意識形態。
  • 動物回交不是單純的「近親結婚」,擔心倫理道德問題,純屬想太多
    動物的回交不是只有壞處,它是拯救瀕危動物的一種方法,不能用單純的「近親結婚」看待,倫理道德問題純屬多慮了。孤獨的喬治回交的倫理道德問題相信大家在看到回交的定義就已經有了這個疑問,回交會有倫理道德問題嗎?當然沒有,倫理道德這個詞是我們人類發明的,它也只適用於人類,是我們和其他生物不一樣的地方。
  • 2020安徽省考申論範文:約束與自覺 ——以道德教化引導網絡倫理提升
    然而正如硬幣有正反兩面,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在帶來諸多令人欣喜的變化的同時,也滋生了一些倫理失範現象:網絡謠言、色情、暴力內容、「人肉搜索」、網絡詐騙……這些毒瘤不僅破壞了網絡生態,而且破壞了現實社會的和諧穩定。整治網絡環境,提升網絡倫理道德勢在必行。
  • 中國古典戲劇中的「倫理」解讀
    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倫理的地位不言而喻。中國社會的傳統思想以倫理為核心,影響著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中國傳統社會的變遷有著深厚的倫理色彩。倫理推動著中國文化的發展,也帶來了中國文學藝術的改變。隨著社會的發展,倫理道德在和諧社會主義建設中越來越重要,十九大報告中也提出「堅持正確義利觀」。
  • 科學網—科技倫理:科學與技術的價值表達
    食品安全領域基因技術的經濟效益與隱性威脅;醫學領域器官移植、人體器官商業化、安樂死、臨床試驗的倫理問題;生命科學領域的克隆技術,以及環境倫理、動物福利等問題,甚至當前網路遊戲的泛濫也可以視為技術帶來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對科學價值的疑惑,以及對科學禁區的審視。科技的發展,對人類既有的道德形成了挑戰,使科技倫理問題顯得日益緊迫。
  • 河流空前危機與河流倫理構建
    三、河流倫理的哲學基礎(一)河流倫理:一種新的道德倫理觀按照傳統倫理學的定義,倫理就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道德行為規範。在這一視野裡,「天賦人權」,道德主體只限於人類,而其他生物族群和自然存在,都不過是任人享用的資源,也不擁有道德關懷的資格。
  • 尊崇科研倫理不能只是「嘴上說說」
    編者按 近年來,「轉基因」「黃金大米」「受試者權益保護」等話題,引發人們對科學家、公眾和政府等利益相關方在科研倫理方面的責任和角色的關注。為準確、客觀了解我國科技工作者對科研倫理規範的認知和遵守狀況,發現其中的薄弱環節和問題,中國科協組織了一次專項調查。本報從今日起推出對該調查報告的深入解讀,以饗讀者。
  • 淺談佛教經懺與社會倫理道德——妙果
    種種跡象都表明現代社會的犯罪率都在不斷升高,因而在這樣一個社會中,道德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國家也提出了「以德治國」以及精神文明建設的號召,而佛教作為人類文化的一部分,許多人們不明白它與社會發展有什麼關係呢?它又能給社會的道德建設帶來什麼貢獻呢?這是許多未了解佛教的人們始終疑惑的一個問題。
  • 中國政府密切關注生物倫理和生物安全問題
    新華網巴黎10月23日電(記者盧蘇燕)中國科技部副部長程津培22日在此間召開的以《生物倫理:國際挑戰》為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技部長圓桌會議上表示,中國政府非常重視生物技術的發展,支持生物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同時也密切關注由此帶來的生物倫理和生物安全等問題。
  • 中國克隆猴技術的科學價值與倫理意義
    導語:2018年2月8日,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克隆的猴姐妹「中中」和「華華」登上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的封面,標誌著中國科學家成功突破了現有技術無法以體細胞克隆靈長類動物的世界難題。成功克隆在基因上與人類最為接近的動物,這個重大創新性成果著實令人興奮,但與此同時,涉及克隆的道德問題在倫理學領域再次引發諸多爭論。
  • 沒有倫理道德問題嗎?
    回交會有倫理道德風險嗎?其實回交分為兩種,一種是動物,一種是植物,先說植物。植物的回交是沒有風險的,首先是因為,一部分植物是一年生植物,當它們產生後代時,它們已經走向了生命的終點,因此子代不會和它直接進行雜交,而是和它性狀相同的品種進行回交。這種是沒有任何倫理道德風險的。
  • 朱繼東:高度重視一些領導幹部的道德失範問題
    有的地方選用領導幹部,往往只注重政績、學歷、背景等,而忽視其個人品德、生活作風,甚至對緋聞不斷者也照提不誤,這也是為什麼領導幹部道德失範問題屢屢發生的制度原因。   3. 沒有真正建立起對領導幹部道德失範問題的透明監督制度和嚴厲懲處制度。   由於種種原因,我國多年來對領導幹部的道德缺失問題,幾乎是「民不舉官不究」。
  • 卡爾·馬克思:正義、倫理與當代世界
    在我看來,馬克思把自由和共同體當作非道德的善,而把道德看作是頭腦清醒、洞見深刻的人們應當避免的階級意識形態。對我來說,這似乎是為他的立場提供辯護的最佳方案。那麼,我自己同意這種立場嗎?不。但是,我覺得它們應該作為馬克思的所思所想而受到認真對待。李義天:如果馬克思確實存在倫理思想的話,您覺得哪些方面會是他所獨有的?
  • 「問責」的倫理意義
    原標題:「問責」的倫理意義 中共中央日前印發的《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從全面從嚴治黨出發,規範和強化黨的問責工作,做到有權必有責、有責要擔當、失責必追究,落實黨組織管黨治黨政治責任,督促黨的領導幹部踐行忠誠乾淨擔當。顯然,明晰權責關係、規範權力運行、擔當管理責任、追究失責行為、助推權力向善等既是「問責」的內在含義,也是倫理調節的應有之義。
  • 運用法治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
    歷經一年多的調研起草和三次審議,2019年5月30日,《河北省文明行為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經河北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通過,並於9月1日起施行,成為河北首部「運用法治手段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的省級立法。
  • 中國社會道德問題有三大表現 也有輿論放大因素
    馬克思主義的精神道德學說,本質上是以真善美的價值目標激勵人們為創造和建設新社會奮鬥的實踐理論,幫助人們站在社會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層面,把人類的終極價值、至善目標和解脫苦難的希望,寄托在人民大眾改造自然、改造社會、改造人自身的偉大社會實踐中。中國人民正是在實踐馬克思主義精神道德學說的歷史進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不斷建設真善美的新社會和新生活。
  • 超星爾雅工程倫理答案-學習通工程倫理
    >2解決工程倫理問題通常不局限於訴諸職業章程和實踐標準,訴諸共同道德是必要的,共同道德可以用哪幾種方式來表述ACDA、美德B、義務C、規則D、責任,工程倫理規範可能顯示出其含糊性和不同規範解釋的矛盾性E、在具體工程實踐情境中,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視角理解和解釋規範會做出不同的道德行為選擇,客觀上看這些選擇有著「對」或「錯」的區分3當不同的道德理由發生衝突,或者多種多樣的道德價值產生分歧,就會造成工程實踐中的倫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