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科技倫理:科學與技術的價值表達

2020-11-24 科學網

胡志強

鮑鷗

胡志強

蔣勁松

 

近年來,我們的生活中出現了越來越多涉及科技倫理的事件。食品安全領域基因技術的經濟效益與隱性威脅;醫學領域器官移植、人體器官商業化、安樂死、臨床試驗的倫理問題;生命科學領域的克隆技術,以及環境倫理、動物福利等問題,甚至當前網路遊戲的泛濫也可以視為技術帶來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對科學價值的疑惑,以及對科學禁區的審視。科技的發展,對人類既有的道德形成了挑戰,使科技倫理問題顯得日益緊迫。

 

■本報記者 郭勉愈 實習生 韓天琪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科技究竟是增加了人類的福祉,還是增添了人類社會的風險?科技倫理能否起到規避風險的作用?

 

帶著這些疑問,《中國科學報》對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胡志強,清華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鮑鷗、雷毅、蔣勁松進行了訪談。

 

在四位學者看來:科技毫無疑問是蘊涵價值的,科學研究也有其禁區,應該遵循一定的倫理道德。就中國目前的現狀來說,對科學文化和科學精神的強調,對公眾知情權的尊重和社會公平正義的伸張是解決諸多科技倫理問題的有效途徑。

 

《中國科學報》:在科學技術產生之初,科技倫理問題並不是學術界和社會所共同關注的焦點,然而時至今日,科技倫理問題越來越成為科學家、社會學者和公眾關心的話題。從歷史上看,科技倫理問題最初是如何產生的?

 

雷毅:科技倫理問題的產生是與科技作用於社會後產生的一系列負面影響有關的。過去科學家和社會公眾一直認為科學技術必然造福於人類,但事實證明,有些科研成果的運用卻產生了負面的社會問題,這就是哲學家們所講的「異化」現象。二戰之後幾個大的社會問題使科技倫理成為學術界和整個社會討論的熱點。一是紐倫堡審判披露的納粹德國和日本在二戰期間一些違反人類道德的實驗令世人震驚;二是原子彈的成功研製帶來的社會影響及以奧本海默為代表的科學家的反思;三是DDT等化學製品的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

 

《中國科學報》:具體到中國目前的發展階段而言,越來越多的社會負面事件顯示出我國科技領域的倫理問題日趨嚴重,這種問題產生的根源何在?

 

鮑鷗:近來出現的社會負面事件僅僅是社會文化的表象。這種現狀一方面與近代中國崛起的背景有關,另一方面與建國後幾次教育改革的失誤有關。鴉片戰爭之後我國對西方科學技術的引進只停留在以功利為目的的器物層面和技藝層面,而忽視了科學精神的層面。清朝政府和國民政府對涉及到上層建築的理念移植十分排斥。這種「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觀念殘留導致了後來數次教育改革的不徹底性,比如在1952年的院系調整及改革開放後大力提倡發展科學技術的過程中都過於片面強調了科學技術的功能性和工具性。對科學精神的忽視在本質上反映出科學文化的缺失。這對我國當前和未來的科學教育提出挑戰。如何應對這一挑戰?如何從全面推動科學文化建設的角度完善科學教育體系?這涉及到教育改革的大問題。

 

蔣勁松:我們對於科學技術的著眼點是工具化的,從而忽略了與科學技術活動相關的倫理層面。當科學技術在社會當中對不同的人群以不同的運作方式產生各種各樣的影響時,就需要聽取來自社會各個層面的聲音,照顧到社會各個層面的利益。

 

《中國科學報》:科技倫理問題涉及的範圍有哪些?

 

雷毅:主要涉及兩大方面,一是科學技術應用產生的社會倫理問題,比如環境生態問題、網絡安全問題、食品安全問題、醫學倫理問題、生命科學問題等等;二是科學研究內部應該遵循的倫理規則,包括科學家在科學活動中應當遵守的研究規範,以及科學家的社會責任等等。

 

胡志強:我個人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科學技術研究過程中涉及到的倫理問題,主要在以人和動物作為研究對象時,研究的實施過程是否侵犯了人和動物的權利,在生物學、醫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研究活動會涉及這樣一類問題;二是技術應用過程中涉及的倫理問題,主要有新技術的應用是否會侵犯人和動物的權利或者對人和環境帶來可能的危害,例如針對農業轉基因技術、納米材料的爭議大都和這一類問題相關;三是科技公共政策包括政府優先支持項目的選擇、技術規制等涉及到的倫理問題,主要是科技公共政策帶來的利益和成本的分配是否公正的問題,例如,是優先支持乳腺癌的研究還是優先支持糖尿病的研究,食品添加劑的工業標準應如何制定等。

 

《中國科學報》:科學技術是價值中立的嗎?

 

蔣勁松:結合中國社會的具體情況,科學界和社會公眾長期以來對科技倫理問題的認識存有偏見。我們國家長期以來受科學主義的影響,科學界一方面強調科學的工具價值,即其中立價值;另一方面強調其正面價值。當從價值中立的角度談科學技術時,科技的應用和科技本身被區分開來;而從其正面價值角度來講時,二者又被混同起來。

 

雷毅:科學是有價值蘊涵的,科學研究和科學活動負載著價值。在科學家以外的學者看來,科技倫理問題是存在的;但科學界一直奉行「探索無禁區,研究有紀律,應用有禁忌」,我對後兩點表示贊同,科學家作研究必須遵循研究規範,將科技成果應用於社會需要有價值判斷和倫理評價;但是,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的今天,「探索」實際上無法做到完全價值中立。以轉基因實驗為例,關注實驗過程中的目的基因整合和表達機理屬於分子生物學領域的基礎研究,關注實驗後的結果則是應用研究,兩者無法完全分割開來,所以對轉基因的理論「探索」也有價值蘊涵。如果忽視科學技術的價值蘊涵、盲目地運用科學,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胡志強:在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上,在許多人眼裡還持有一種線性模式的觀點,即科學技術作用於社會是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再到技術開發這樣一個過程,其中基礎研究環節是獨立的,它以純粹知識作為目標,因此不對技術應用帶來的後果負責。但是這種線性模式對於刻畫現代社會中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已經不適合了。隨著國家、企業大幅度投入科學技術研究,科學技術的利益相關者包括政府、企業、高校、公民組織等已經形成了互動的網絡式結構,它們的行為和選擇已經被嵌入到這種系統結構中。科學家個體可以以追求純粹知識作為他的動機,但從整個社會來看,純科學已經是一種神話。

 

《中國科學報》: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教授前段時間提出,「轉基因」問題是一個科技問題,而不是政治問題,對此有什麼看法?

 

蔣勁松:科學界傾向於將「轉基因」問題還原簡化為知識問題,但實際上「轉基因」問題是多維的,涉及到科技問題,也涉及到不同人群的利益分配問題等政治問題,以及是否給人類帶來傷害的倫理問題。一旦將其簡化為科技問題,關於其社會討論的話語權就掌握在了少數科學家手中,而他們正是該問題的既得利益者。所以關於「轉基因」問題不應只從科技角度來看,也應從政治角度、倫理角度來看,讓科技倫理學家、社會公眾充分參與到這種社會討論中來。

 

雷毅:科學家群體形成這樣一種見解有科學技術發展進程本身的原因。科學家在當今的大科學時代作為一個利益群體有自身的利益訴求;同時也涉及到社會大環境的因素。就科學家群體來講,一方面其在大科學時代已經高度職業化,科學研究與其謀生手段聯繫在一起,這就意味著對科學的外部幹預會影響到科學家的生存利益,所以科學家不願意社會公眾更多地知曉並幹預其研究;另一方面科學的專業化也使得科學家群體高度分化,以至於在某些領域只有少數人明白其科學研究的原理,處在科學外圍的社會公眾更加無法作深入了解。當科學家向社會公眾普及科學研究成果時,因其利益導向而帶有的傾向性很容易誤導公眾,從而在某種程度上剝奪公眾的知情權。

 

《中國科學報》:除了科學家對科技倫理問題的一元化處理,還有什麼因素使得社會其他主體喪失對科技倫理問題的話語權?

 

蔣勁松:我國長期以來處於落後追趕的狀態,對快速發展的渴望使得國家缺少一種價值思考,即在實現強大的過程中付出的代價是否是合理的?科學技術惠及的對象是一個抽象的受益主體,而忽視了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導致的結果。比如一些大型水電站的建設,其生產的電力資源帶動了經濟的發展,使一部分人受益,但卻產生了一系列移民問題、環境問題。這種對抽象整體利益的追求和對具體局部利益的忽視的根源是缺少權利意識。在當今中國的現實狀況下討論科技倫理的問題要有這種尊重個體權利的意識。

 

鮑鷗:我同意蔣老師關於「尊重個體權利」的觀點,科技倫理問題的對象是具體的主體。倫理問題必然與個體的人以及群體的文化相關。抽象的價值判斷要通過具體的人來體現。每一種訴求背後都有利益相關者。通常情況下,掌握話語權的群體以其利益掩蓋了其他群體的利益,從而剝奪了公眾的知情權。所以說,科技倫理領域不應只傳達科學家的聲音,還應有倫理學家和其他社會群體的聲音。

 

《中國科學報》:從整體上來看,科學探索與人類道德之間,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胡志強:在科技倫理問題的討論中,常常涉及到三種不同情況。一類情況是,在道德評價上有較大的共識,但違反道德規範的現象較為嚴重,大家關心的是如何採取有效的措施來制止或減輕這種現象,比如在器官買賣、輔助生殖技術等方面出現的問題。一類情況是,不同的人在道德評價上有較大的差異,但在道德規則上有較大的共識。比如,許多人在有關轉基因作物上的爭論,都是關注的後果,但對後果如何有不同的觀點。一類情況是,不同的人對於道德規則有不同的觀點。例如,在對胚胎幹細胞研究、認知增強技術的爭論中,不同的人事實上對道德規則有不同的看法。

 

針對科學技術的道德問題,我們經常可以見到一種總體性的辯護策略,即或者從總體上證明科學技術活動的道德正當性,或者從總體上否認科學技術活動的道德正當性。但我認為,在當前,堅持一種局部性的辯護策略,即針對具體的科學技術研究與應用活動展開道德討論更為緊迫。從具體的問題出發,針對不同情況展開討論,才容易達成一定程度的共識。

 

科學技術研究與應用活動在道德上的正當性,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而且是一個實踐問題。因為針對具體事件時,人們必須在某個時間、某個境況下作出決定。這使得科學技術研究與應用活動的公共決策的正當性問題變得十分緊迫。公共決策當然不能終止有關道德正當性的討論,但是在公眾有不同道德評價的情況下,什麼樣的公共決策程序才是正當的?近30年來,許多國家特別是歐洲、美國都在探索實現這種正當性的具體的公共決策程序,例如共識會議、鎮民大會、利益相關者對話等。在這些方面,有許多議題值得重視和研究。

 

《中國科學報》 (2012-11-26 第5版 思想周刊)

相關焦點

  • 中國克隆猴技術的科學價值與倫理意義
    本文共分為四個部分,分別介紹克隆猴技術的科學價值、克隆猴技術的倫理意義、克隆猴技術與複製人的關係及中國科學家在前沿科學領域的倫理話語權問題,旨在讓公眾對克隆猴技術的科學價值及倫理意義有更為全面的了解和全新的思考。
  • 克隆貓回家,科技倫理仍舊流離
    這裡有一個假設,如果貓的世界也有道德倫理,那「大蒜」該如何自居呢?我們不懂貓的語言,自然也無法知道它們的世界,所以這個假設也終究只是個假設。一般對於不知道或者不了解的東西,大多數人會默認其不存在。但是我們也需要知道,人類作為靈長類動物,也不過是萬千地球居民之一。筆者在這裡並不是反駁克隆寵物的說法,只是覺得如果真的把寵物當做家人來對待,那麼尊重應該也是不可或缺的。
  • 代孕的倫理困境:市場、科技與德性
    這一技術自出現以來就飽受爭議,尤其是商業代孕,絕大多數國家都立法禁止,在美國則由各州作出具體規定。代孕面臨的爭議主要在倫理層面,而不在技術或法律層面。技術層面自不必說,我國現行法律法規也已明確了代孕的非法地位,因此無須討論「實際法律作了何種規定」這一法條層面的問題。需要討論的是應然法,即「未來立法應如何規制代孕現象」這一具有倫理學色彩的問題。
  • 科學家研發出「一步法」雜交制種新技術—新聞—科學網
    創製的保持系與不育系開花期農藝性狀及其結實籽粒發光特徵   作科所供圖 7月8日,《分子植物》在線發表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他們利用基因編輯研發出「一步法」創製核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技術,為第三代作物雜交育種技術提供了高效的技術方案。 鑑於該研究的產業應用價值,美國科學促進會運營的全球科技新聞服務網站優睿科(Eurekalert)在論文發表第一時間報導了相關成果。
  • 超星爾雅工程倫理答案-學習通工程倫理
    DA、科學知識側重程序,技術知識側重技巧,工程知識側重實踐B、科學知識側重實踐,技術知識側重程序,工程知識側重理論C、科學知識側重理論,技術知識側重技巧,工程知識側重程序D、科學知識側重理論,技術知識側重程序,工程知識側重實踐
  • 尊崇科研倫理不能只是「嘴上說說」
    「『換頭術』的痴迷者,請遵守倫理。」「如果沒有在倫理方面做好準備,人類將來創造出來的就可能是怪物。」隨著新技術的不斷湧現,「倫理」也逐漸成為科研領域高頻詞。我國科研人員對科研倫理道德的認知及遵守狀況如何?中國科協最新的一項調研,是近年來對我國科研倫理水平較為全面的一次摸底。
  • 人工智慧時代下藝術與科學的對話
    該展圍繞「AS-Helix:人工智慧時代的藝術與科學融合」這一主題,由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0位藝術家打造的120餘件將藝術審美和現代科技有機融合的創新作品亮相其中。這些作品深刻展示了藝術家在人類認知的邊界、技術創新的藝術範式、技術與藝術的協同創新等人工智慧領域的多元探索,彰顯了「藝術與科學」的時代感召力。
  • 彰顯禮樂文化的時代價值
    被稱為「中國文化之心」的禮樂文化興於三代,經周公旦「制禮作樂」和孔子「以仁釋禮」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形成了以「仁」為核心、以禮和樂為兩翼,以社會建構、文化建構和人格建構為目標的中華民族的倫理道德文化。以現代性視域審視,禮樂文化在以文化人的時代文化任務中仍蘊含著豐富價值。
  • 中國政府密切關注生物倫理和生物安全問題
    新華網巴黎10月23日電(記者盧蘇燕)中國科技部副部長程津培22日在此間召開的以《生物倫理:國際挑戰》為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技部長圓桌會議上表示,中國政府非常重視生物技術的發展,支持生物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同時也密切關注由此帶來的生物倫理和生物安全等問題。
  • 「基因編輯嬰兒」涉嫌嚴重違背醫學倫理、學術倫理
    國家衛健委高度重視,立即要求廣東省衛健委認真調查核實,本著對人民健康高度負責和科學原則,依法依規處理,並及時向社會公開結果。廣東省衛健委高度關注此事件,已組織力量展開調查,並將及時向社會公布調查結果。深圳市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已啟動對該事件涉及倫理問題的調查。
  • 第五屆「熊博士」全國青少年科學影像節鄭州閉幕—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11月10日訊(記者史俊庭)11月5日至7日,由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和河南省科協共同主辦的第五屆「熊博士」全國青少年科學影像節展評活動在鄭州師範學院成功舉辦
  • 深圳市育山科技協會成立—新聞—科學網
    與會領導嘉賓為深圳市育山科技協會推桿啟動成立儀式 【科學網 朱漢斌攝影報導】11月6日下午,由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發起的深圳市育山科技協會正式成立據悉,目前該協會是中國大陸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與全球各地玉山科技協會互動的社團組織。 玉山科技協會最早於1990年由美國矽谷的華裔企業家、華人科學家等發起成立,以協助當地華人從事創業、投資、經營及管理為主旨,是北美最有經濟影響力的華人社團。至2012年,全球已有15個玉山科技協會遍布北美、東南亞等地。
  • 2017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評選啟動
    「2017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評選」由《中國科學報》、科學網、《醫學科學報》、《科學新聞》雜誌聯合主辦,這一評選關注並涵蓋:推動2017年中國科學研究和技術進步、具有優秀創新能力與重大影響力的科學家、科技傳播者(含科普工作者)和科技企業領軍人物等。
  • 中國重申堅決反對複製人並密切關注生物倫理
    中新網巴黎10月23日消息:中國政府非常重視生物技術的發展,支持生物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同時也密切關注由此帶來的生物倫理和生物安全等問題。  據新華網報導,22日在此間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生物倫理:國際挑戰》科技部長圓桌會議上,中國科技部副部長程津培發表演講時作上述表示。
  • 《雙子殺手》:22年前對複製人的科學和倫理想像
    從《星球大戰》、《銀翼殺手》,到《月球》和《複製人》,人們在銀幕上對克隆技術進行過無數次「還原」和想像——由於人類克隆在現實中無法解決的倫理問題,編劇不得不在故事中就複製人以及他們與本體的關係做出自己基於科學或想像的猜測。近期上映的《雙子殺手》中殺手與年輕版自己之間的相愛相殺,便是好萊塢在這一久盛不衰題材上的最新嘗試。「克隆」就代表完全相同?
  • 中關村全景科技成果轉化創新聯盟成立—新聞—科學網
    中關村全科盟是由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負責業務指導的面向全國開展規模化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的非盈利組織,以期通過市場化方式推動科技成果規模化轉化與區域主導產業健康發展。 中關村全科盟不僅覆蓋到了所有學科、產業,重點是應用學科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也覆蓋了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全鏈條,以及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所有產品,它還覆蓋了中國的所有區域,並延伸到一帶一路國家。
  • 技術、倫理與商業:克隆貓們有未來嗎?
    據希諾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下稱「希諾谷」) 副總經理趙建平介紹說。2018年生物倫理學家傑西卡·皮爾斯 (Jessica Pierce) 在《紐約時報》上撰文表達克隆對代孕犬群體的影響,「整個下層的狗將被視為物品,來作為人類商業和賺錢機器運轉的齒輪。」 [4]面對爭議,希諾谷團隊認為公眾對代孕動物有很大誤解。 「動物絕育的創傷遠比這個大得多。」
  • 用倫理打破科技權威
    來源:Randi Williams孩子們天生好奇,總想通過科技的視角理解身邊的世界。但是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孩子們總將科技視作權威,但並不了解科技是如何運作的。而現在,身處AI時代,孩子們不止是數碼原住民,更是人工智慧時代的原住民。
  • 國際知名動物行為學專家薩拉普拉託任中國綠髮會生物與科學倫理...
    Sara Platto) 擔任綠會生物與科學倫理委員會 (BASE) 副秘書長。薩拉普拉託博士作為一名外國專家,在中國多年的生活中不遺餘力地推動動物保護與動物福祉事業,引導普通人正確養護動物以及預防意外,動用其自身的力量,曾免費為經濟困難的家庭所養寵物狗或貓咪注射狂犬疫苗。
  • 人類首個基因編輯嬰兒項目:歷史倫理最終會站在哪一邊?
    作為中國普通學者,出於對人類的基本理性和科學原理的尊重,以及對此事件影響中國科學發展的憂慮,我們聲明如下:這項所謂研究的生物醫學倫理審查形同虛設。直接進行人體實驗,只能用「瘋狂」來形容。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準確性及其帶來的脫靶效應科學界內部爭議很大,在得到大家嚴格進一步檢驗之前直接進行人胚胎改造並試圖產生嬰兒的任何嘗試都存在巨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