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高原藏區來了深圳醫生
「健康直通車」駛入察隅,為當地白內障患者開展義診。
根據中央和西藏自治區、廣東省新一輪援藏工作部署,從2016年7月起,深圳市整體單一對口支援林芝市察隅縣和察隅農場。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選派了10名援藏幹部人才組成第八批援藏工作組,負責在藏區一線開展對口支援工作。
察隅縣地處偏遠,平均海拔2800米,是國家重要邊境縣,也是國家級貧困縣。因病致貧成為當地發生貧困的主要因素之一。由於缺醫少藥、醫療衛生條件簡陋,當地很多危重病人只能送往500餘公裡之外的林芝市。十幾個小時的山路崎嶇,落石頻發,交通不便,有的重病患甚至因此耽誤了治療。
援藏工作組於2016年7月18日進駐後,按照深圳市委、市政府「堅持深圳質量、深圳標準,爭當援藏工作排頭兵」要求,第一時間組織開展「醫療扶貧」,努力為當地藏族同胞解除病痛,受到當地群眾稱讚。
精準幫扶 為當地培訓帶不走的醫療隊
廣東省第八批援藏隊察隅縣工作組到達察隅縣第3天,馬上率縣分管領導以及縣衛生局主要負責人,到察隅縣人民醫院調研,了解當地醫療衛生狀況。
察隅縣人民醫院是察隅縣技術條件「最好」的醫院,但就是這樣一家技術條件「最好」的縣醫院,卻沒有五官科,也無法進行在內地醫院看來最簡單的白內障手術,新生兒死亡率和孕產婦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
「這裡最缺的是醫生!」該院院長劉龍亮介紹說,「醫院沒有一個正牌本科生,也沒有一個具有中級職稱的醫生,察隅條件太艱苦,大學生分配到察隅縣,要麼辭職,要麼調走,醫護比遠低於國家要求」。
如何才能幫助當地提升醫療水平?援藏工作組開展了精準醫療扶貧。在深圳市衛計委、寶安區政府、寶安區人民醫院集團等單位大力支持下,半年多來,工作組相繼協調了3批15名由各學科醫生組成的「組團式」醫療隊進駐察隅縣,這些學科都是當地最緊缺的。
「到了察隅,我們發現,縣人民醫院最大的弱點不是醫療設施,而是醫療技術和人員。」兒科醫生吳祖成說。
今年2月13日,深圳寶安區人民醫院集團更是與察隅縣人民醫院正式籤約建立對口幫扶共建機制。援藏醫生通過參與醫院的日常查房、門診、搶救、手術等工作以及專門的培訓,讓當地醫生掌握更系統的醫療知識和實踐技能。
降低孕產婦和新生兒死亡率是援藏的重中之重。察隅人民醫院的患者60%是產科病人。由於沒有產檢的習慣,不少產科病人到醫院時,已患上了妊娠期合併高血壓、前置胎盤、胎盤早剝等病症。而對於這些,察隅當地的婦產科醫生並未聽說過,更說不上了解和對症治療。「遇見這些病例,我在治療的同時也會帶上當地醫院的醫生,手把手地教他們,當他們親歷了幾個活生生的例子後,再遇到這些,他們就知道怎麼做了。」婦產科主治醫生蔣楠說。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寶安區人民醫院集團制訂了對口幫扶察隅縣人民醫院臨床醫生培訓計劃,推動開展「組團式」醫療隊專家與察隅縣人民醫院醫技人員「結對子」活動,一對一「傳幫帶教」,實行「師徒」雙向考核。由「輸血」變「造血」,為當地打造一支過得硬、帶不走的醫療隊伍。
據悉,醫療隊還通過深察兩地遠程會診、遠程培訓、遠程影像報告等醫療技術共享平臺建設,大大提升了縣中心衛生院醫療技術水平。
下鄉義診 送醫送藥送知識到藏民家
阿吉是竹瓦根鎮空檔村一名少年,5歲之前能夠正常行走,5歲之後突然就患上了一種怪病,不能正常行走了。由於家境貧寒,無力帶孩子去外地就診,家人只能眼睜睜看著他被疾病折磨。阿吉所在的空檔村共有113戶人家,共496名村民,村民們生病了一般不去醫院看病,等著自愈,全村婦女兒童疾病高發。
深圳援藏工作組得知這一情況,2016年8月份,迅速組織了第一次下鄉義診。內、外、婦、兒、骨科的5名專家來到阿吉所在空檔村開展愛心義診。義診當天,村裡186名村民聞訊趕來,把開展義診的小空地擠了個水洩不通。當天烈日當空,醫護人員被曬得汗流浹背,但他們耐心細緻地為每一名前來就診的藏族同胞檢查,發放藥品,還對阿吉等三名村裡的「疑難病重患者」做了詳細的病例採集,為進一步治療做充分準備。
每月下鄉義診,對醫療隊來說已是常態。醫務人員冒著天寒地凍,不顧高原反應,走進高原農牧區,所到之處均深受藏區百姓歡迎。為了避免義診工作流於形式,醫療專家們對義診流程進行了規範化,實施一人一登記。對重點病人實行「一人一方案」治療。同時,通過不間斷義診,對群眾進行衛生知識的宣教,增強當地群眾保健意識、衛生意識。
扎拉村村支書扎西動情地說,沒想到這些援藏醫生會那麼認真,那麼務實,那麼真心為孩子和村民著想,令人動容。
察隅縣人民醫院醫療水平尚且有限,縣裡鄉村的醫療環境就更可想而知了。醫療隊還開辦了村醫培訓班,利用每一次義診機會,對當地醫技人員進行「傳幫帶」。同時通過對察隅的診療數據和疾病檔案進行系統分析統計,對當地傳染病、地方病、慢性病等高發疾病提出預防措施。
積極協調 「健康直通車」駛入察隅
在深圳援藏工作組傾力爭取和積極協調下,廣東團省委和深圳團市委組織的粵深「健康直通車」首駛察隅,在八一鎮、魯朗鎮開展義診活動。
朗久是雄久村小學的老師。二十多年前,他下地勞動,突然感覺眼睛不適,開始流淚紅腫,嚴重的時候,甚至連眼睛也睜不開。這些年來,他先後到林芝、拉薩、成都等地治療,但仍舊沒有半點起色。一個偶然的機會,工作組得知了這一情況,立即協調深圳市眼科醫院專家隨「健康直通車」一同來到察隅。深圳市眼科醫院的馬大卉醫生為朗久老師做了全面檢查,並與自己的導師劉桂琴教授反覆研究手術方案。手術後,當朗久老師的紗布被取下的一剎那,他驚奇地發現,困擾二十多年的眼睛異物感消失了,眼睛再也不流淚了。醫療專家們走的那天,朗久老師早早地站在細雨裡,手裡拎著自家地裡掰下的玉米,硬塞給醫護專家們,眼疾已經痊癒的他,流著淚說:「好心人,扎西德勒!」
據悉,「健康直通車」在察隅義診期間,共接診病患386人次,進行手術5臺,發放價值3.5萬元藥品,讓4名重度失明的患者重見光明。
深圳援藏工作組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在援藏的三年內,將堅持定期開展經常性的「送醫送藥送知識下鄉」活動,儘量讓藏族同胞在家門口看病,爭取做到「小病不出鄉」;做好患者的回訪工作,將病情嚴重的患者,送往林芝市人民醫院或內地治療;積極向深圳市爭取醫療衛生資源,努力解決當地農牧民因交通不便所帶來的「看病難」問題,紮實做好衛生科普入戶工作,切實提升當地農牧民的健康指數、幸福指數。(記者 餘海蓉 通訊員 楊政璋 文/圖)
(責編:夏凡、陳育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