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外車水馬龍,我們生活的周邊充斥著很多噪音源。
東南網11月13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朱黃/文 陳巧思/圖)城市高樓越來越多,很多人喜歡住高層,因為視線好,而且認為離馬路比較遠,可以減少噪音影響。
近日,不少市民反映購買了樓層高的住宅,但入住之後,卻發現「住得越高,感覺越吵」。噪音與樓層關係究竟如何?為此,記者選取了廈門市多處高層建築,實地測試噪音。
隨機採訪
多數人認為 樓層越高噪音越大
「樓層高,沒有阻擋物,當然噪音就大。」這是很多人的看法,今年剛剛在島內買了房的金女士就是這麼認為的,「我住的樓房共有25層,考慮到噪音、採光等因素,我選擇了11層。我覺得樓層太高或者太低都很吵,還是中間的樓層最合適。」
近日,記者就此問題隨機採訪了20位市民,其中,有14位市民認為,樓層越高噪音越大。家住文灶的市民黃先生認為:「聲音是往上飄的,當然是樓層越高噪音越大了。我家住在總高12層樓的第9層,樓下是一片較為空曠的草地,鄰居們在草地上的說話聲,我在家聽得特別清楚。我同事住在5層,在他家幾乎聽不到外面有什麼聲音。」
其餘6位市民則認為,樓層越低,噪音才越大。「我覺得樓層稍微高一點相對清靜一些,4層及以下樓層都太低,居民進進出出的聲音、馬路上車輛發出的聲音都比較大。」育秀社區市民梁先生說,如果讓他選擇,當然是選高層「圖個清靜」。
記者實驗
周圍有高層建築 每層噪音差別不大
上周五,記者來到位於廈禾路和後濱路路口的某小區,選擇了總層數為28層、前後左右都有高層的某棟住宅樓進行噪音檢測。
記者來到某棟住宅樓3層一位住戶家,站在窗戶旁,隱約可以聽到路人說話的聲音,但相對還是比較安靜的。記者使用聲音檢測儀對著窗戶,檢測到聲音在52.3至57.6分貝之間。「我們家還好,沒有感覺到特別吵。雖然站在窗戶邊能聽到外面的聲音,但在客廳還是比較安靜的。」住戶告訴記者。
隨後,記者又來到該住宅樓12層的一位住戶家,在與3層住戶相同朝向的窗戶旁,記者檢測到聲音在51.1至53分貝之間。
接著,記者分別檢測了相同戶型的15層和22層,聲音分別為51.5至54.9分貝之間、43.5至47.8分貝之間。
實驗結果顯示,如果高層住宅樓周圍有阻擋物,每個樓層的噪音相差不大。
臨街高層住宅樓 中間樓層比高層噪音大
上周五18時,記者來到了仙嶽路沿線某小區一座住宅樓。該住宅樓緊臨車水馬龍的仙嶽路高架,大約近30層,1層前面有一排門面房,4層以上便沒有了阻擋。
因測試時間正值車流高峰期,仙嶽路上車輛較多,喇叭聲此起彼伏。在這座住宅樓某單元3層的一位住戶家,由於前面有門面房阻擋,記者並沒有聽到馬路上嘈雜的聲音。記者使用聲音檢測儀檢測到,聲音數據在53.2至60.3分貝之間。
隨後,記者來到11層一位住戶家中,剛站到窗戶邊,便聽到車輛斷斷續續的鳴笛聲,甚至連車輛剎車、起步的聲音都聽得很清楚。記者檢測到,聲音數據為65.3至73.2分貝之間。
之後,記者分別來到13層、21層相同朝向的兩位住戶家,檢測到聲音數據分別為62.4至70.9分貝、48.2至52分貝。
實驗結果顯示,如果高層住宅樓臨近繁華街道,中間樓層的噪音要高於低層與高層。
專家觀點
噪音大小要看噪音源遠近和有無阻擋物
實驗結果顯示,臨近街道的高層住宅樓,中間樓層的噪音反而是最大的,這是什麼原因呢?
記者採訪了廈門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專業碩士林先生。「我們應該根據噪音源的種類以及檢測點周圍的環境來判斷噪音的高低。從專業角度來說,根據聲波傳輸的原理,離噪音源越遠,噪音就越低。但在現實生活中,較低的樓層周圍如果有阻擋物,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擋部分噪音。此外,時間、位置和周圍環境不同,噪音大小也會不同。」林先生解釋說。
「聲音不是一個老實的孩子,它喜歡在不同的障礙物之間來回穿梭、反射、折射、衍射。」林先生對聲音的傳播過程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那如何解釋中間樓層的噪音高於高層或低層呢?林先生表示:「馬路噪音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路面反射傳播出去的,所以,樓層越高,也就意味著越多地暴露在聲波的立體傳播下,從而接收到的反射波(聲波)就越多。不過,隨著距離增加聲音會衰減,所以,到某臨界樓層後,噪音會慢慢減小。這就是為什麼中間樓層的噪音要高於低層與高層了。」
「『樓層越高噪音反倒越大』,這樣的說法很可能是某些地段(如高架橋旁)的特殊情況,這個說法以偏概全。」林先生表示,一般來說,建築物周圍若有馬路,每相隔3層分貝值會遞增,建築物10層左右噪音較大。如果建築物周邊有綠化帶,低樓層反而比高樓層的噪音小。
高低不同的樓層其噪音源可能也不同,低層可能會受到車輛鳴笛等噪音影響,而較高的樓層可能還會受到風產生的噪音影響,「高架橋附近的建築中間層噪音較大,這是因為中間層低頻噪音源比較多,所以實測出來的噪音較大」,所以建議市民在沒有高架橋或者突發噪音的地段買房,還是要多看看小區的綠化環境。「綠化帶會對噪音起反射和吸收的作用,樹木比草地的吸收作用更大,高層建築的低層若是有綠化,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遮擋一小部分噪音。」
聲音
高分貝噪音增加抑鬱風險
長期暴露在高分貝的噪音環境中,會使人情緒變得焦慮和敏感。
廈門籍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施善華介紹,噪音級為30至40分貝是比較安靜的正常環境;超過50分貝就會影響睡眠和休息。由於休息不足,疲勞不能消除,正常生理功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70分貝以上會干擾談話,造成心煩意亂,精神不集中,影響工作效率,甚至發生事故;長期工作或生活在90分貝以上的噪音環境,會嚴重影響聽力,甚至引起神經衰弱、頭疼、血壓升高等疾病。高噪音的定義是65分貝以上的聲音。
施善華說,國際精神衛生組織的調查數據認為,經常接觸超過70分貝噪音的人比那些只接觸45-54分貝的人患抑鬱症的風險高出25%,這些發現發表在《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衛生雜誌》上。超過65分貝的噪音會使血壓升高,增加中風的風險,從而導致死亡。經常受到交通噪音影響的人,由於身體承受壓力,患心臟病的風險更高。這項新發現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什麼城市居民患精神疾病的比率,往往比僻靜地區的居民高。「如果噪音持續了很長時間,並且頻率恆定和聲音響亮,那麼它可能會增加抑鬱症風險,人們可以採取一些簡單的舉措來減少交通噪音汙染。」施善華建議。
建議
降噪:多採用隔音、吸音材料
研究噪音與精神健康問題多年的施善華介紹,按照《社會生活環境噪音排放標準》,居民區白天不能超過55分貝,夜間不能超過45分貝;商業區白天不能超過60分貝,夜間不能超過50分貝。對於飽受噪音困擾的居民而言,目前有四招降低家中噪音汙染:
第一招:牆壁。採用壁紙,或「軟包」裝飾,或文化石等裝修材料,將牆壁表面弄得粗糙一些,使聲波產生多次折射,從而減弱噪音。
第二招:家具。家中擺放的家具數量要適中,選用木質家具會收到良好的隔音效果,木質纖維家具有多孔性,能吸收噪音。
第三招:布藝。布藝品的吸音作用眾所周知,如窗簾、地毯等等,以窗簾的隔音作用最為重要。
第四招:玻璃磚。通透的玻璃磚應用於外牆或室內間隔,可提供良好的採光效果,並有延續空間的感覺。玻璃磚為低穿透的隔音體,可有效地應用於繁忙的街道或工廠附近的居家空間,阻絕噪音的幹擾。
(朱黃 陳巧思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