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蘿蔔皮,廣府俚語「新鮮蘿蔔皮」比喻身世或德行,例如某人總愛顯擺身份或財富,有人瞧不過眼便譏諷說:「你算乜新鮮蘿蔔皮?」對譯成普通話便是「你算哪顆蔥」。
新鮮蘿蔔皮的幾個版本
這個俚語還有幾個版本:「西施蘿蔔皮」(坊間)、「身屍蘿蔔皮」(《廣州話詞典》)和「新絲蘿蔔皮」(《香港俚語詞典》),究竟哪個才是正版呢,這要從它的掌故說起。
有道是「衣分五色,人分十等」,封建社會的服飾制度規定:以顏色論,黃為貴色,紅為吉色,五品以上的官員的官服是紫紅色,六品以下是青綠色,平民的衣服是白色或褐色;以材料論,官員穿絲綢,平民穿布或麻;以型制論,有身份者穿長袍,升鬥小民穿短衣。
如果不遵從有關規定,就是「僭用」,《明律》規定,違制僭用者由有司追究,僭用者為官員,杖一百;僭用者為平民,鞭五十;僭用龍鳳紋章者,官民皆杖一百,徒三年。
由於滿人來自寒冷的關外,清朝官員冬天可以穿皮襖,於是官方對皮襖的穿著作出規定,據清福格的筆記《聽雨叢談》載,除親王、郡王外一律不準穿用黑狐皮;文官三品以上可以穿用貂皮鑲邊的天鵝絨朝衣;文官四品、武官三品準穿用貂鼠、猞猁猻皮。但往關外寒冷地方出差的滿漢官員,不拘品級均允許穿用貂鼠皮、猞猁猻皮。俗語有「三代宰相家,方知穿衣吃飯」,就是這個道理。
不懂規矩的便吃不了兜著走,例如乾隆三十九年皇太后八十三歲壽辰,有個花錢捐了個五品虛銜的皇商範清濟穿一件只有三品以上官員才可以穿用的貂皮朝衣前去賀壽,就因違制被從重罰俸六個月,可想而知那年月即使是腰纏萬貫的土豪也不敢穿貂皮炫富。
說到這裡「新鮮蘿蔔皮」可以登場了。
話說吾粵有些富戶為了顯擺,便穿上白色的小羊羔皮皮襖,這種皮襖叫「細絲蘿蔔皮」,這個名字源於這種皮襖毛長色白,形似細蘿蔔絲,又源於北方人把有毛的一面向外的皮襖叫「蘿蔔絲羊皮」。
在流傳過程中吾粵父老將「細」音轉讀如「新」,遂叫「新絲蘿蔔皮」,由於廣府人罕穿皮襖,搞不清蘿蔔絲羊皮是啥東東,這個俚語又生出好幾個版本,說白了,其實就是白色的小羊羔皮。
老羊皮皮襖圖片,廣府人所稱的「新鮮蘿蔔皮」應是小羊羔皮皮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