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除了明媚的陽光、綠意蔥蔥的樹木、呱噪不停卻催人入睡的蟬鳴,還有什麼是不能忽略的記憶呢?是冰棍、水槍還是外婆的蒲扇?除了這些美好外,嗡嗡不絕的蚊子、令人瘙癢的叮咬和總是不完整的蚊香,也都算夏天室外「樂趣」的一部分吧。
如今也有相對「高」科技的蚊香,如電蚊香液、蚊香網甚至電子蚊香(如手機驅蚊app)。但在我小時候,外婆總會在睡前點一圈蚊香,使我整夜籠罩在淡淡的煙燻味裡,從小聞慣了也不會覺得嗆。現在的我總覺得不見煙的蚊香不頂用,更喜歡買需要掰的盤形蚊香。
盤形蚊香是由一塊圓形的蚊香餅(主要含有機填料、黏合劑和擬除蟲菊酯),經模具壓製成兩圈相互纏繞的蚊香。這樣的設計可以減少製作成本,且未完全分離的兩圈蚊香不容易破碎,運輸比較方便。
但這就苦了我這等手殘黨了,要知道各蚊香廠製作水平不一,兩圈蚊香的間隙不一致,間隙較小的蚊香會緊緊粘連,手動分開很靠技術。蚊香是木屑壓制的,沒啥強度,稍不注意就給掰折了。唉,本來掰折了也不是不能用,反正都是點著了燒唄!但根據廠家的設計,完整的一圈蚊香才能持續燃燒一整晚,這折了一半蚊香的豈不是還得半夜再續上另外一半?所以掰蚊香是很多人心中既快樂又痛苦的情結。
古人祭天順便驅蚊
為啥蚊香要設計成這反人類的模樣呢?我們不妨從蚊香的誕生講起。
蚊香的誕生,與古人端午節的衛生習俗及燒香祭祀的習俗有關。中國很早就開始了燒香祭祀的習俗,最早記載出自《詩經》中的《詩·周頌·維清》,周朝的人通過燃燒一些冒煙的柴火來祭天,稱作「禋」或「禋祀」。而端午節人們會在門口插上艾草,還常浸泡雄黃酒塗在身上,這樣可以清新空氣,其次還有防止蚊子叮咬的作用。也就是說中國人的驅蚊習慣很早就養成了。
中國自漢代出現了香爐,便開始有真正的燒香。漢代曾有通過焚燒「月至香」以「避疫」的記載,說明燒香從「與神明溝通」發展到「預防瘟疫」,燒香的功能也在擴大,並在此基礎上逐漸演化出以「驅蚊」為目的。
宋代的蚊香則由雄黃、浮萍、紙張混合製得,需要點燃使用,有點現代蚊香的樣子了。
到清代,這種蚊香在江南地區得到進一步的完善。據記載1849年,來華採集茶種的英國人福瓊(Robert Fortune)在從浙江西部到福建武夷山的途中,氣候炎熱潮溼,被蚊子叮得整夜無法合眼。他們便購買了當地人使用的一種蚊香,發現對驅殺蚊蟲很有效。後來他把這一產品帶回歐洲後,引起西方昆蟲學家和化學家的極大興趣。福瓊從浙江定海詢問蚊香的配方得知,此種蚊香由松香粉、艾蒿粉、菸葉粉、少量的砒霜和硫磺混合而成。
日本人發明了螺旋蚊香
蚊香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不過螺旋的設計最終卻則「歸功」於一位日本企業家——上山英一郎。
1885年,上山英一郎與一位美國植物公司老闆相識並熱情款待,臨別時贈送家中橘子、竹子等的植物幼苗給美國老闆。禮尚往來,為表示感謝,美國老闆回國後回寄原產於南斯拉夫的除蟲菊的種子,並表示當時許多美國人都是靠種植除蟲菊致富的。
上山英一郎便開始種植除蟲菊,並認識到了將除蟲菊製成粉末,不僅可以驅跳蚤,點燃後還可以驅蚊蟲。遂找來工匠將除蟲菊的粉末製成線香,點燃線香就可撲滅蚊蟲。不過有個問題,當時的線香一般製成20釐米長,燃燒時間只有40分鐘。如果做得更長,就會很容易斷,風吹過也容易倒下。為了改善線香的缺點,上山先生進行了反覆試驗,例如改變材料的成分與厚度,但依舊無濟於事,就此過去了5年之久。
線型的蚊香並不實用,那麼螺旋形的設計就該登場了。
傳言是上山英一郎的妻子在倉庫中看到了一條盤繞的蛇,她在受到驚嚇後第一反應不是把蛇趕走,而是告訴老公說「把線香做成那種形狀怎麼樣?」。螺旋形的蚊香的確有很多好處,在不佔用空間的前提下實現了更長的長度(這樣的設計也見於叉指電極與迴旋粒子加速器),且燃燒速率也相對線香慢。就這樣,上山英一郎開始研發螺旋形蚊香。
其實一開始的螺旋形蚊香並非分離式的,並不需要掰開。但要想將黏土狀的線香材料以螺旋形盤繞,必須得留出一定間隙才行。而為了讓螺旋形盤繞得整齊,也會增加很多工作量。此外,大量生產這種蚊香還得需要大量的木質模具。總之是有諸多不便,上山英一郎便在思索捷徑,想出了一次卷出兩卷蚊香的方法,這種製作工業也是現代蚊香的原型了。
如果您不擅長跟蚊香較勁,又和我一樣喜歡用這種傳統蚊香,現在也可以選購已提前分離的螺旋蚊香,只是售價會稍微高一點。
瘧疾:我作惡多端,差點兒拿下李團長
聊到了蚊子說點題外話,幾十年前的蚊子可沒有今天的「溫柔」,不是吸幾口血就會罷休。
在奎寧不能合成、青蒿素還未發現提取方法的時代,全球正處在瘧疾泛濫的大環境下。蚊子作為瘧原蟲的寄主,在四處吸食哺乳動物血液的同時將瘧原蟲植入動物體內,為瘧疾的肆意傳播負有不可饒恕的責任。大家所喜愛的戰爭題材劇《亮劍》的第八集,就描述了1942年日軍正在縮緊對獨立團的包圍封鎖圈的情形。其中團長李雲龍卻在這關鍵時刻患上了「打擺子」,「發高燒,豆大的汗珠往下掉,渾身打哆嗦,連維持意識都難」,得虧魏和尚的保護和趙政委的救援,不然就提前全劇終了。這「打擺子」病就是瘧疾,可那時離屠呦呦利用「冷萃法」提取出特效抗瘧藥青蒿素還有30年(1969-1972年間完成提取)。當時的治瘧藥主要是奎寧,也稱金雞納霜,但中國沒有金雞納樹,故而不產奎寧,此藥物全靠進口。
今天國內的年輕人很少有機會接觸瘧疾了,但瘧疾在非洲尤其是衛生條件較差、相對落後的國家的疫情仍非常嚴重,目前全球仍有約32億人面臨瘧疾感染風險。得益於屠呦呦的研究,過去十年裡全球瘧疾死亡率下降了50%,感染率降低了40%。我們能生活在安全的環境中,得感謝祖國的強盛,衛生條件的改善,以及全世界醫護人員付出的巨大努力。
雖說瘧疾在我國幾乎銷聲匿跡,但該死的蚊子總是在想辦法搞事情。我難以忘記2014年夏天在廣州爆發的登革熱疫情。誇張地形容一下,我覺得當時出門買根冰棍都可能會被白紋伊蚊咬一口而患上登革熱。那時經歷了幾個月的高強度消殺、防控後,登革熱疫情才進入尾聲,消除了再次大範圍爆發的風險。
以牙還牙,百倍奉還,蚊子團滅
不過中國科學家可不是吃素的,吃了虧就一定要向蚊子還回去。自2014年的廣東登革熱疫情消除後,中山大學熱帶病防治研究重點實驗室的奚志勇教授團隊,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中國廣州威佰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多家機構合作,開發了一種控制蚊子種群的新方法。團隊先讓蚊子感染上沃爾巴克氏菌,然後再對蚊子實施低劑量射線輻射,使輻射水平達到讓雌蚊絕育的效果,但不影響雄蚊生殖能力,最終將這些感染細菌並被輻射的蚊子釋放到野外。這樣操作可以使被放出去的雌雄蚊子間不產生後代,感染蚊子與野外蚊子之間也不能生育後代。
他們的方法有多成功呢?研究團隊選擇了兩個相對隔離的小島(沙仔島和大刀沙),從2015年開始投放大規模培育的「絕育」蚊子。兩年後,在釋放蚊子的試驗點,野生蚊子的數量比對照地點銳減了 90% 左右!以至於該團隊長達一個半月都偵測不到任何蚊子。
要是蚊子全滅絕了才好呢
我也無數次的動過這個念頭,查閱了資料發現蚊子是鳥類、魚類和其他捕食昆蟲動物的一種重要食物(吃得飽麼?),也有的熱帶植物(如可可)是靠蚊和蠓傳播花粉的,看似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不過美國蚊害控管協會的昆蟲學家柯隆則表示:
蚊子沒有在生物圈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如果蚊子明天就全部滅亡,生態環境也會繼續演進,其他生物也能取代蚊子。只是不知道會有哪些改變,好壞難料。
得,看來眼下這蚊子還沒那麼快滅絕,我還是慢慢掰我的蚊香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