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你生不生?」成了一些年輕人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
隨著「單獨二孩」政策啟動實施,很多身為獨生子女的父母都面臨可以再生一個孩子的選擇。但機會真的降臨,不少人卻又處於糾結之中。「生不生」的背後,尚有許多現實問題需要考慮,其中就包括如何養育孩子的煩惱。其實,無論是生一個,還是生倆,育兒問題都躲不開、繞不過。多數人表示,養育孩子時,巨大的物質付出不難應付,精神付出才是最難的!既需要付出精力、愛與包容,還必須不斷更新自己的育兒知識和理念。
向左走?向右走?
聚焦育兒這一領域,各種理念讓人應接不暇,圖書多、網上信息多、觀點爭議也多。「狼爸」、「虎媽」教育方式引發的討論還未降溫,「貓爸」等新名詞又進入人們的視野。在喧鬧的反襯之下,家長們在育兒理念上更加迷茫。
由於很多育兒理念和觀點大相逕庭,甚至完全對立,大到為孩子選擇什麼樣的幼兒園或學校,小到對孩子犯錯時應持什麼態度,在實踐中都讓人面臨「向左走」還是「向右走」的困惑。
比如,當孩子太調皮甚至無理取鬧的時候該怎麼管?是寬一點好?還是嚴一點好?對這個問題,不但當下頗火的節目《爸爸去哪兒》中爸爸們的態度和處理方式不同;而且,即便是在一個家庭中,答案也不止一個。選擇哪種答案和做法,就意味著哪種育兒理念佔上風。
「唉,真不知道該怎麼帶孩子。」「80後」高小方最近有點怕帶孩子出門,因為2歲半的兒子洋洋越來越愛鬧小脾氣,稍不滿意就又哭又鬧,或者躺在地上耍賴,搞得大人很尷尬。每當這個時候,爺爺奶奶一般都會滿足寶貝孫子的要求,只要他一哭鬧就「舉手投降」;爸爸則信奉「寬是害、嚴是愛」,「不打不成才」,沒什麼可商量的。
高小方對這兩種態度都不認同,但自己也沒有更好的方法。為此她到網上去查找答案。網上有專家這樣說,「一方面,高壓之下,孩子可能形成自卑、懦弱、冷漠、消極的情緒,產生恐懼、焦慮或殘忍的心理,易發生不能克制的逆反、倔強、攻擊和衝動行為。另一方面,過度溺愛,孩子很容易過度依賴父母,對適應集體生活、社會形成障礙。」專家的說法讓高小方更加為難,因為,對孩子管得太嚴了,就有「高壓」之嫌;管得太鬆了,就有「溺愛」之弊。於是她只好暫時用「轉移注意力」這一招兒來應付,「看,那邊還有更好玩的呢,快點快點,媽媽帶你過去!」除此之外,她還在努力琢磨如何拿捏把握「寬嚴相濟」的分寸。
看上去很美
微博、微信上流行一種說法:「第一個孩子照著書養,第二孩子當豬養。」說的是生養第一個孩子,既沒經驗,又比較重視,都愛從書上學「育兒」。這也是很多「70後」和「80後」父母的真實寫照。
自從懷孕起,鄧梅就買了很多育兒方面的書。隨著寶寶出生後一天天長大,書架上的育兒書也越來越多。美國的《斯波克育兒經》、日本的《育兒百科》,國內的《鄭玉巧育兒經》、《愛與自由》、《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等,都被她搬回了家。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遠非一帆風順。
一是家中的育兒理念很難統一。比如,看了不少育兒書後,鄧梅越來越認同這樣一種理念:應當尊重、理解、包容孩子。但老公就固執地認為:怎麼能太遷就孩子呢?此外,由於工作忙,鄧梅把孩子交給了自己的父母幫忙照看。但兩代人在育兒觀念和方法上也存在很大分歧。面對「育兒代溝」,鄧梅最愛說的是,「書上就是這麼寫的,您那種想法早落伍了。」老人則會搬出「殺手鐧」,「我以前也沒那麼講究,不照樣把你養大了!」一個屋簷下,兩代人的觀念,細枝末節的碰撞,著實讓人頭疼不已。
二是有些育兒理念認同容易、執行難。比如,有教育專家提出,「家長面對孩子的脾氣,能解決的幫他解決,不能解決的一笑了之不在意。這既讓孩子渲洩了內心的積鬱,又做了個寬容大度的榜樣。」吸收了這些觀點後,鄧梅期望自己時刻都要保持冷靜的態度,即便內心火冒三丈,也要不露聲色。不過有時她實在忍不住,最後還是會大發雷霆,「冰火兩重天」般截然不同的態度讓孩子更難接受,反而惡化了親子關係。
鄧梅的故事比較有代表性。調查發現,現代年輕家長普遍存在焦慮和攀比心理,擔心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急於找到最正確的育兒方法。雖然從網上和書刊上獲得了不少育兒知識,但實際執行經驗卻很不足。伴隨著孩子長大,焦慮的事情越來越多,很容易陷入束手無策、無法應付的境地。看來,面對多種多樣的育兒理念,更需要家長合理地取捨與吸收。育兒沒有金科玉律,更不能「照本宣科」。能否做到書裡所寫,既與孩子的個性有關,也與家長的個人素質、情緒的把控能力緊密相關。
沒有終極答案
相信幾乎所有的父母都發自內心地愛自己的孩子,但這種愛是以什麼方式來傳遞,而且究竟是否讓孩子感受到了愛,卻與家長的育兒理念和方式有很大關係。
小冉是兩個孩子的媽媽。現在,大的5歲多,小的2歲,都是男孩。談起育兒,小冉感觸最深的就是:「孩子和孩子太不一樣了!」比如,老大比較聽話,脾氣也好,基本上讓做什麼就做什麼;老二的脾氣卻比較大,遇上不如意的事他能哭得喘不過氣來。小冉的例子說明,就連親兄弟都這麼不同,何況其他孩子。育兒,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既涉及理念,又需要在實踐中「因材施教」,並沒有「終極」答案,根本原則就是應當以正確的方式給孩子正確的愛。而如何做到這一點,還需要每個人在實踐中去體會。
在王菲家的牆上,貼著3個手寫的大字——「不較勁」,這是王菲時刻提醒自己的「育兒精髓」,靈感來自於兒子幼兒園班裡老師的一句話。那位中年老師在家長會上說,「和一些年輕老師帶班不一樣,我不愛跟孩子們較勁,有時候,孩子慢一點接受也沒關係,等一等,他就會做到的。」這句話突然讓王菲意識到了自己在育兒中很多不愉快的根源。後來,她從微博上看到了一首詩——《牽一隻蝸牛去散步》:「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得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每次總是挪那麼一點點……我拉它,我扯,我甚至想踢它,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這首詩揭示了同樣的道理:成長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什麼樣的育兒理念都不能加速這個過程;慢慢陪著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每個成年人繼續成長的過程,還應該是享受共同成長的過程。的確,途中會遇到很多困難,但仍值得我們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