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為何每次總是那麼一點點?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仿佛說:人家已經盡力了嘛!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
你是不是覺得自己的孩子真的像一隻小蝸牛一樣,做什麼都慢,永遠達不到達到你期望的速度?
有些爸爸媽媽在餐廳吃飯,或在商場逛街,或在輔導孩子寫作業時,面對孩子無理由要求、任性、叛逆、磨蹭時,當自己耐性消磨殆盡,就免不了生氣,對孩子大吼大叫,甚至打罵,打罵結束,又心疼後悔。
想要培養優秀的孩子,除了遵循孩子的成長過程,做父母的也要有耐心,就像在牽一隻蝸牛去散步一樣,什麼事都要慢慢來急不得的。
1、花開須有時,唯有靜待之。
有些父母對孩子一味地急功近利、揠苗助長,甚至將孩子作為滿足成人虛榮、追求功利的工具。3歲的孩子就要上幼兒英語學校,5歲的孩子就要學彈鋼琴,未滿6周歲的孩子就要讀一年級。孩子就像沒有了剎車的車子,而方向盤就握在盼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手裡。孩子呢,成了沒有方向只能加速的軀殼。
有這樣一個故事:
老師傅分給林、靜、安每人一顆古老的蓮花種子,老師傅說:「這是幾千年前的蓮花種子,非常珍貴,你們去把它種出來吧。」
林想第一個把蓮花種出來,於是馬上拿來鋤頭刨了坑,將種子種下。但他等了很久,種子沒有發芽。林憤怒地刨了地,摔斷了鋤頭,本不幹了。
靜用了最名貴的藥水和花土,小心地種下了種子。 靜的種子發芽了,靜把它當成寶貝,用金罩子罩住它。靜的小幼芽因為得不到陽光和氧氣,沒過幾天就枯死了。
安把種子裝進小布袋裡,等到春天來了,在池塘的一角,安種下了種子。不久,種子發芽了。一個盛夏的清晨,在溫暖的陽光下,古老的千年蓮花輕輕地盛開了。
孩子就像安的種子,也有自己的花期。教育家蒙臺梭利說:「每個人的成長都有一個程序,他在某個年齡段該領悟什麼樣的問題,其實是固定的,你沒辦法強求,過份人為地加以幹涉只會毀了他。」
我們要為孩子創造一個充滿愛和生命力的環境,讓他跟隨自己內在的神秘力量自然成長,尊重孩子的天性和需求,放手讓孩子全力去探索這個世界。我們只需去觀察他,不必去打擾。
你漸漸會發現,孩子總會在不經意間帶給你驚喜,而讓他自由成長則是父母給予他們的最好的禮物。
二、孩子是獨立的個體,父母應該尊重他,給予他自主選擇權利。
近日,趙薇發起的《聽見她說》第二季許願,突然登上熱搜。節目中楊紫飾演的女孩叫小雨,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因為父親出軌,爸媽離婚了。
爸爸在小雨十四歲生日那天,去學校找她。小雨認出是爸爸立刻跑開了,爸爸給她留下了一封信和兩萬多元錢。小雨在讀了爸爸的信後才知道爸爸得了絕症,兩個月後爸爸去世了。小雨後悔那時沒有去抱抱爸爸,只是因為媽媽告訴過小雨:爸爸是這個世界上最壞的人。
即便是小雨最好的朋友A,也是媽媽安插在小雨身邊的間諜。A每天都向小雨媽媽匯報小雨在學校的情況,因為媽媽每個月都會給A零花錢。小雨完全沒有自由,時刻都在媽媽的監控下。
媽媽不讓小雨談戀愛 ,說男人沒一個好東西。在得知小雨談戀愛之後,媽媽跑去找那個男孩,讓他離開小雨,說他配不上自己的女兒。小雨失去了自己最愛的人。
媽媽口口聲聲對小雨說:我的世界只有你,媽媽很愛很愛你。但這樣的愛讓小雨窒息得快死掉了。
生活中不乏小雨媽媽那樣的人,打著愛的旗號,死死地控制著孩子,從來不尊重孩子的意願,更不要說給予平等跟尊重。
有一次,吃晚飯時,老媽一個勁地給兒子夾菜,就因為覺得那個菜有營養,可兒子卻還不領情,有點生氣地說,「不要給我夾菜,我要吃什麼自己會夾的。」言外之意非常明顯,我的事情我自己做主。
有些家長卻是小到穿衣吃飯,大到交友學習,統統都要掌控在自己手中。他們認為孩子就是自己的附屬品,孩子應該聽自己的。
但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內心感受,有自己喜歡的東西,而父母應該給予他們自主選擇的權利,讓孩子用自己的眼光和感受,去認識和理解這個世界。父母的每一次包辦代替,都是在剝奪孩子學習成長的機會。
就像紀伯倫說的那樣:「讓自己變得像一個孩子,不要讓孩子成為你的複製。你是生命之弓,孩子是生命之矢。幸福而謙卑地彎身吧,把羽箭般的孩子射向遠方,送往無際的未來。」
三、平等真誠地去溝通,正向的引導。
鄰居的小孩跟兒子一個班級,有些調皮,動不動就把兒子東西弄壞,作業本,小卡片等,甚至是在作業本上亂寫亂畫。只聽他媽天天打他,罵他,可是好了一天,依舊犯毛病。
沒辦法,我只好出面,放學的時候我告訴他,我晚上去你家當你爸媽的面跟你聊聊,你們兩個明明是好朋友,為什麼你卻總要畫壞他的畫,甚至撕了他寫好的作業。你可能覺得這是你們玩耍打鬧的方式,可是這樣做卻傷害了你的好朋友。如果你的朋友這樣對你,你開心嗎?你還想跟他成為好朋友嗎?
小傢伙知道自己錯了,非常誠懇地向我跟兒子道歉,後面在學校也變得乖巧很多,他媽非常感謝我,也才明白對待孩子要平等真誠地溝通,正確的引導,而不是一味地指責跟批評,這不僅會傷害他們的自尊,也會讓他們有一種破罐子破摔的壞念頭。
每個孩子都會有調皮搗蛋的時候,也都會有犯錯的時候,怎樣去和孩子溝通,怎樣去引導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父母和孩子一次很好地溝通,所達到的高度是沒有止境的。如果父母能不斷地提高溝通的層次,會使親子關係達到更高的境界,也對孩子的性格塑造、未來發展大有益處。
同樣,孩子犯錯的時候也是教育孩子的大好契機。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走一點彎路並不可怕,倘若能運用正確的方法及時引導,就會讓孩子獲得不一樣的成長經歷。成長本身就是不斷試錯、不斷修正的過程。
四、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在散步
父母從孕育生命的那一刻起,就想著孩子能順利出生就好了;孩子還是小嬰兒時又想著孩子長大一些就好了,孩子牙牙學語的時候又盼望著他能快點考入理想的小學、中學、大學。自己想的永遠是讓孩子飛快地奔向的那個所謂的終點。
但生命如旅程,重要的是欣賞沿途風景,而不是到達終點。
父母要和孩子同一節奏,一起慢下來。當我們願意隨著孩子的腳步慢下來的時候,也許就會發現:「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還有個花園,我感到微風,原來夜裡的微風這麼溫柔。慢著!我聽到鳥叫,我聽到蟲鳴。我看到滿天的星鬥多亮麗。咦?我以前怎麼沒有這般細膩體會?我忽然想起來,莫非我錯了?是上帝叫一隻蝸牛牽我去散步。」
當我們也慢下來的時候,這其中成就的,或許不止是孩子,還有我們自己。
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在散步。和孩子一起走過他孩提時代和青春歲月,雖然也有被氣瘋和失去耐心的時候,然而,孩子卻在不知不覺中向我們展示了生命中最美好的一面。不是叫「我牽蝸牛去散步」,而是叫「蝸牛牽我去散步」呀!
偶爾和蝸牛一起散散步,你一定會發現許多平時沒有注意到的美麗。人生不能一味匆匆趕路,那會使你錯過很多東西。傾聽孩子內心聲音在俗世的迴響,給自己留一點時間,從沒完沒了的生活裡探出頭,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