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石頭魚出水成「金魚」

2021-01-12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劉笑非 通訊員 陳家漠

  小院裡擺著數十隻直徑約1米的大水桶,桶裡遊弋著一條條巴掌長的小魚,對昌江黎族自治縣七叉鎮尼下村村民陀偉來說,這來自昌化江的石頭魚可不僅僅是美味河鮮,更是他致富的關鍵。

  「從前沒有一技之長,雖然每天起早貪黑地幹活,但除去一家四口的口糧外,所剩無幾,脫貧遙遙無期。」7月28日下午,跟海南日報記者聊起從前的苦日子,陀偉感嘆:「還是得有一技之長。」

  改變發生在2016年,外出打工的陀偉靠著自己的勤奮打動了老闆,學回了魚類養殖技術。在村委會及幫扶幹部的支持下,他回到家鄉辦起了小型養殖場,專門養殖昌化江特產的石頭魚,漸漸走上了創業脫貧路。

  但是,這條路可不順利。「那時創業太心急了,一次性收了200斤小魚,打算育肥後批發出售,但技術不過關,差不多死了150斤。」陀偉坦言,創業第一步便遭遇失敗,讓他有些失落。幸好,那位曾經將養殖技術傾囊相授的養殖場老闆再次伸出援手,給了他「返校進修」的機會,並答應為他打開第一次的銷路。

  2017年,二次創業的陀偉開始分批次購進魚苗,起早貪黑辛苦照顧,遇到問題就向專家請教。慢慢地,30桶魚苗在他的精心呵護下順利成長,被養殖場收購後,陀偉順利收穫 第一桶金。

  截至去年底,陀偉的小養殖場總銷售額已經超過了20萬元,他不僅實現了脫貧,也對於自己的產業發展有了新的規劃。

  「現在我從事的養殖,其實就是小魚育肥,供應給廣東的養殖場,經他們再次育肥才能上市,說到底還是市場拓展不夠。」陀偉說,隨著產業慢慢做大,他打算自己去闖銷路,直接對接市場,進一步提升效益。

  陀偉的經歷讓村民們看到了小小石頭魚帶來的可觀效益,有些村民會將捕來的石頭魚賣給陀偉,更有幾名村民在陀偉的養殖場幹活,村裡還計劃著在「木棉紅」旅遊季節向遊客供應本地特色的石頭魚菜餚。

  「他有想法,咱們村裡也要支持,甚至努力爭取到鎮裡、縣裡的支持,把特色產品做成特色產業,推動整個村子的發展。」尼下村駐村第一書記黎雯行說。

  滔滔昌化江,小小石頭魚,承載著小村莊產業發展的未來,也寄託著村民奔向美好富裕生活的新希望。

  (本報石碌7月29日電)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觀賞魚如何躍龍門?
    他山之石  ●以新加坡為代表的觀賞魚轉口貿易基地:從南美洲、非洲、東南亞等地收集和採購觀賞魚、水草以及龜類,進行短期暫養、適當繁殖,賺取其中價值最高的環節差價。  ●以日本為代表的高檔觀賞魚生產基地:將從國外引進的錦鯉、金魚、青鱂、水晶蝦等種類進行長期的家系選育,注重血統,變普通為名貴。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北美味馬友魚
    文\海南日報記者 於偉慧  在瓊北的港口中,無論是東寨港、鋪前港、清瀾港,還是東水港、馬友魚都是一個珍貴的魚種。
  • 海南日報數字報-探索數字健康「海南模式」
    同時全國首個「數字健康生態村」落地海南生態軟體園,23家企業當天籤約入駐。今年以來,海南生態軟體園已聚集了上百家數字健康企業——海南以數字健康產業為引擎,「健康中國」正翻開「海南篇章」。  大會由中國衛生信息與健康醫療大數據學會、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省衛健委主辦,海南生態軟體園等單位協辦。
  • 海南日報數字報-水畔精靈——海南水獺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水獺,這種曾經在海南島上廣泛分布的哺乳類動物,已經很久未能有人真正看到它們的身影了。而1963年中國科學院原中南分院調查隊發現海南水獺的地方,正是五指山腳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農漁業的百科全書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在海南農民眼中,農業是一個非常需要經驗的工作。儋州有句諺語說,「三年易考文武舉,十年難考田秀才」。  千百年來,海南農民在實踐中總結出了大量的農諺,揭示了大自然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和運行規律,在生產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鳥類的記錄史,從很久以前就開始了。17世紀以來編撰的瓊崖郡志中,已普遍有記載。  而對鳥類真正意義上的科學調查,則始於19世紀下半葉,由幾位來到海南島的外國博物學家開創,此後綿延百餘年,直到今天。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多姿多彩的海南溼地
    海南,是中國溼地類型最豐富最多樣化的地區之一。因為有了水,有了溼地,海南才格外美麗。
  • 海南日報數字報-聽海南的聲音……
    它們從四下湧來,如清泉湧谷,似弦撥琴音,和諧地交融在一起,演奏出獨一無二的海南之聲。  浪潮拍岸,海風盈盈  瓊島綿延的海岸線蜿蜒出68個大小海灣,每一次濤卷浪翻都有著不一樣的節奏。  幾乎所有初次到訪海南的遊客,第一件事都是迫不及待地奔向大海。  「走,去遊泳。」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昌)海釣精英邀請賽落幕
    本報訊 (記者衛小林)8月25日,2019海南親水運動季活動——海南(文昌)海釣精英邀請賽在文昌市鋪前鎮落下帷幕。
  • 海南日報數字報-撒網
    霧靄升上天去,把天空抹成瓦藍;霧絮飄落在海面上,把海水染成墨綠。大海突然空闊得嚇人。海水正退潮,浩瀚的潮水急匆匆朝西邊湧去。北風推波助瀾,騰起的浪濤譁啦啦響。魚正隨著潮水逃走。我抓起漁網,站在舢舨的甲板上。撲過來的北風很冷,粗礪,好像裹著無數玻璃碴,扎在人身上,麻麻地疼。我一轉身,把網撒出去,網在水面上散開,好圓,罩下去。我很滿意。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魚煲「煲正」讓你胃口大開!
    臨海而居的海南人自然是喜歡吃魚,除了蒸煮、煲湯、燉菜等傳統做法以外,在海南食譜中,還有一種獨特的細緻吃法,那就是魚煲。  ■ 本報記者 侯賽  談起海南魚煲,每一條老街巷弄都有,各家也都有自己的秘方,風味也不盡相同。不同於清蒸或紅燒,海南魚煲則是砂鍋留味。每一個砂鍋裡,都有蔬菜和豆腐作為墊底,不僅保留了蔬菜的清香,還融合了豆腐的清爽嫩滑,讓人唇齒留香,回味無窮。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龜鱉半天下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的龜鱉類十分豐富。我國有現生龜鱉類動物36種,分屬6科18屬,海南島分布有18種,分屬6科14屬,佔全國龜鱉總數的50%,是我國龜鱉物種多樣性最為豐富的3個省份之一。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 海南日報數字報-「蛆蛆」小蟲 變廢為寶
    6月25日,華中農業大學博士、「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示範基地技術總監王芳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據介紹,該基地旨在探索解決畜禽養殖面源汙染、實現養殖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的方式,以支持發展生態循環農業。「蛆蛆」小蟲 ,如何將廢棄物資源轉化?怎樣讓畜禽糞便「變廢為寶」?它們的市場價值又在何方……針對這系列問題,海南日報記者進行了採訪。
  • 海南日報數字報-珍稀龜鱉海南藏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島與大陸隔離, 環境相對孤立, 使得淡水龜類動物區系有其獨特性;而海南島獨特的自然環境,使龜鱉動物廣泛分布於五指山、吊羅山等熱帶原始森林區、山澗溪流、南渡江等水域及沿岸海域,資源豐富。
  • 海南日報數字報-綠海龜:我們出生在西沙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操 圖\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美麗的西沙群島,在繁星點點的夜空下,秀美的島礁除了海潮拍岸的聲音外,萬籟俱寂。  每年4月至11月,在這裡的南沙洲、北島、晉卿島、甘泉島、全富島等多個島礁,一撥撥雌海龜趁著夜色,現身沙灘產卵。
  • 海南日報數字報-船型屋是這樣建成的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賈磊  通訊員 潘達強  一場大雨過後,泥土浸潤著草木的清香,海南日報記者驅車穿梭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G224國道上,前去採訪黎族船型屋屋頂茅草編織匠人。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黑山羊:肉香味美 「羊」名天下
    海南黑山羊是海南目前唯一的地方優良山羊品種,由於市場需求量大,一直供不應求。我省一直將黑山羊養殖作為海南畜牧業發展的重點之一予以扶持,近年來黑山羊出欄量穩步增長,黑山羊肉量供應能力不斷提升。東山羊就是在萬寧東山嶺放養的海南黑山羊。據傳,早在宋代東山羊就被列為皇室貢品,而今早已名聞四海。  近日,海南日報記者來到位於萬寧東山嶺腳下的源生態東山羊產銷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合作社的羊舍裡,上百隻毛色黑亮的東山羊圍繞著工人來回打轉。  「我們一般早上投餵料,下午野外放牧。」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報集團融媒體產品
    兩會微雜誌 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閉幕後,將第一時間發布「兩會微雜誌」,以「全家福·代表委員參會瞬間」的形式,展示代表委員風採。
  • 海南日報數字報-熱線答詢
    海口市林業局回覆:  接報後海口市林業局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聯繫該市民,並於當天中午趕到現場,發現是兩隻領角鴞幼鳥,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林業局工作人員已將這兩隻領角鴞帶回進行觀察,如果幼鳥身體狀況良好就進行野外放生,感謝市民對林業工作的支持。  餐廳銷售過期飲料  誰來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