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唐代女子服飾思古代服飾鼎峰繁榮

2021-01-09 小小愛同學

由隋入唐,我國古代服裝發展到全盛時期,服飾空前繁榮,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而這一時期的婦女服飾是我國服裝中最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都令人目不暇接。

唐代婦女的服裝主要分為襦裙、男裝、胡服三種。

唐代婦女穿襦裙服,即上身穿短襦或衫,下身穿長裙,佩披帛,加半臂(短袖)。

唐代婦女短襦的領口形式多種多樣,有圓領、方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盛唐時代還有袒領,即領口開得很低。早期袒領短襦只在宮廷嬪妃、歌舞伎者間流行,後來連豪門貴婦也開始穿著。從唐代墓門石刻畫和大量陶製女俑來看,許多平民女子也有穿袒領襦裙的跡象。

唐代女供養人的襦裙

唐代襦裙的面料、色彩和樣式都大大超過了前代,可謂爭奇鬥豔、瑰麗多姿。

襦裙面料大多是絲織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別,通常以多幅為佳。

唐代襦裙的顏色豐富多彩,有深紅、杏黃、絳紫、月青、青綠等。其中流行時間最長的當屬石榴色,也就是紅色的裙子,稱為「石榴裙」。在很多詩句中就有石榴裙的描述,李白有「眉欺楊柳葉,裙妒石榴花」,萬楚有「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石榴裙最大的特點是裙束較高,上披短小襦衣,兩者寬窄長短形成鮮明對比。這種上衣下裙的服飾是對前代服裝的繼承、發展和完善。從整體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長曳地,使體態顯得苗條和修長。

襦裙上的褶皺較多,形成了百褶裙的款式。

唐代婦女在穿著襦裙時,為了突出身材的修長,常將裙腰束到胸部或是腋部,上面僅穿抹胸,外披紗羅衫,使上身肌膚隱隱顯露。這是我國古代女裝中最大膽的一種,足以看出當時思想開放的程度。

半臂是一種與襦裙相配的衣服,衣袖只到手臂的一半。在盛唐時期,上身穿短襦,外罩一件半臂,下身穿襦裙,成為唐代婦女一種時髦的裝扮。

為什麼會興起女著男裝的風俗?

唐代婦女還喜歡穿男裝,這種現象在我國封建社會中是比較罕見的。這主要是由於唐代氣氛寬鬆,並且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影響,女著男裝才有可能蔚然成風。據說女扮男裝的風俗是由內宮興起的。一天,唐高宗李治在宮中設宴,太平公平以歌舞助興。當時太平公主身穿紫色襴衫,腰系玉帶,頭戴皂羅折上巾,完全一副男子裝扮。李治就笑著對武后說:「女子又不能做武官,打扮成男子模樣想幹什麼啊!」他對此雖頗有微詞,但是沒有發怒,默許了公主這一行為。此事傳出去後,宮女和民間女子紛紛穿起了男裝。

胡服對女子服飾有哪些影響?

初唐到盛唐間,北方遊牧民族匈奴、契丹、回鶻與中原交往很頻繁,加上絲綢之路的駱駝商隊絡繹不絕,對唐代服飾影響極大。隨著胡人而來的文化,特別是胡服令唐代婦女耳目一新。在眾多的胡服中,影響唐代婦女服飾最深的是回鶻服飾。唐代婦女穿戴的胡服為:翻折領連衣窄袖長裙,衣身寬大,下擺曳地,腰際束帶;翻領及袖口均加紋飾,紋樣多為鳳銜折枝的花紋;頭梳椎狀的回鶻髻,戴珠玉鑲嵌的桃形金鳳冠,簪釵雙插,耳旁及頸部都要佩戴金玉首飾;腳穿笏頭履。

大開眼界

到了唐代,因為婦女們都喜歡穿低胸的外衣,所以出現了一種沒有吊帶的內衣,當時叫做「訶子」。它的面料很特別,當時叫做「織成」。這種面料吸附性很強,可以保證內衣附在身上不會掉下來,只需要在胸下系兩根帶子就可以了。唐代婦女穿上這種訶子,既體現了女性的體態美,又免去了需要肩帶的麻煩,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迷人的一種內衣款式。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服飾演變,五分鐘帶你了解各個時期的服飾
    春秋戰國時期服飾秦漢秦:冕服和深衣;秦代服制,服色尚黑。出現最完整的官服制,講究戴冠。民間深衣流行,女子服飾以曲裾深衣和直裾深衣為主。冕冠,簡稱為冕,是指古代大夫以上的王侯所戴的禮帽。也是古代帝王最高等級的首服,冕冠由冕板、冕旒、筍、紘、充耳等組成。按規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此外還有蔽膝、佩綬、赤舄等。組成一套完整的服飾。
  • 古代各朝女子服飾是怎樣的呢?
    漢服,是指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自黃帝繼位至明朝末期的4000多年裡,隨著朝代更迭,漢服經歷了無數次的樣式變遷,一部漢服史等於半部中華文明史。那麼,各朝女子服飾是怎樣的呢?1、秦朝:由上衣下裳演變為連身的長衣(深衣),分為曲裾和直裾兩種,大襟窄袖,腰間以絲帶系扎。
  • 中國古代兒童沒有自己的專屬著裝嗎?談談唐代的兒童服飾
    現代流行的大眾漢服服飾除了產出成年男性、女性的服飾以外,鮮少有漢服店出售兒童漢服服飾。難道中國古代兒童沒有自己的專屬著裝嗎?他們只是穿著改小的普通男、女服裝嗎?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古代兒童服飾問題,以服飾特點較為成熟的唐朝為例,根據出土實物、文字記錄、兒童畫作來概括性探究古代兒童服飾的發展狀況。
  • 服飾文化:從敦煌壁畫入手,品味唐朝時期供養人的服飾文化
    也正是因此,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內容和出土文物對研究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具有非常高的參考價值,其可信度十分高。唐朝作為敦煌莫高窟的高度繁榮時期,其服飾文化內涵,更是被深刻體現。這也正是我們今天的主題,從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入手,淺賞析唐朝服飾文化。
  • 帶你了解唐朝服飾特點及南北方差異
    唐朝為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為亞洲政治、 經濟的中心,社會風氣也因政治經濟的繁榮、文化的昌盛 而變得開明、自由。在此社會環境下,唐朝服飾風格產生 一定變化。唐朝服飾同其他朝代相比,服飾形式方面或 更深層次的服飾內涵方面均較為開放、輕鬆,更具有進 步性。基於此,文章對唐朝服飾特點及南北方差異予以研 究,望藉此對推動中國文化繁榮發展起一定積極意義。
  • 中國歷代服飾特點-遠古時期至清代
    中國古代各時期服飾都有其鮮明的時代特點。從遠古時期至清代,與您細說。一、遠古時期的服飾遠古時期的服飾相對簡單,多為樹葉或者獸皮遮擋。這時候的服飾主要是為了禦寒,而不是具有美感。遠古時期的服飾實物至今考古界沒有重大發現。
  • 賞仇英《漢宮春曉圖》,看古代建築及人物服飾的演變過程
    美術史的發展清晰的記載了各民族文化的特性,其中建築與服飾的傳承與變化對於鑑別古代繪畫的年代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故本文將以留存至今的各時代建築、壁畫及墓葬壁畫為參考,對《漢宮春曉圖》中的仇英的筆墨特徵、人物服飾、建築形態加以梳理甄別,加深了解中國古代建築及古代繪畫中人物服飾的演變過程。
  • 古代服飾文化「知多少」
    這一古代服飾尤其受年輕人的喜愛。服飾之美,不僅滿足生活的需要,帶來視覺的享受,其發展還呈現了一段時期民俗和文化的特點。古代服飾是如何發展演變的?古人又是如何染布、製衣的?  「華夏」名稱與服飾相關  漢服,越來越走入我們的生活。一些高校、社區成立了漢服社團;電商平臺上,漢服成了年輕人喜愛的暢銷品;各類漢服秀更是屢見報端。
  • 「冠服之豐美華麗」,敦煌壁畫中唐朝服飾文化的演變
    敦煌壁畫中晚唐的人像也是身上穿著非常有晚唐風格特點的衣服,相比之下,唐代女子的服飾可以說非常的多,吸引人的眼球。整體服飾則主要均衡運用色彩進行平衡,以達到色彩的統一和諧,既符合人們的普遍審美要求,又能給人產生色彩的衝擊震撼,很好的呈現出唐代服飾的對比與和諧之美,女子的髮髻、髮飾、花鈿、面靨、妝面都展現出一種極為精緻的美。
  • 古代女子如何時尚穿搭?
    除劇情外,或精緻華麗、或簡單大方的女性服飾,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服飾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原始社會。時代不同,服飾擁有不同特點,包括顏色、款式等等。在最近的熱門書《粉黛羅綺:中國古代女子服飾時尚》中,也介紹了不少中國古代女子服飾的特點。一部服飾史,同樣也是一部文化史。
  • 古代傳統文化,圖騰對服飾起源的作用,原始裝飾對服飾的作用
    ),強有力地影響著服飾的起源,這就是原始人對自然、對動植物、對祖先以及靈物和圖騰的崇拜。故而人類初期階段不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都不加懷疑地崇拜著母性,這些都對服飾的起源有著深刻的影響。前面會提到過舊石器後期的雕像與壁畫,還有日後萊斯彼格的維納斯、多尼。維斯託尼斯,這些文化並沒有就女子的面部進行深入的刻畫和塑造,而是著力於誇張女性的性特徵。
  • 解讀中華服飾的三生三世 「讓中國美給你看」
    而視覺背後,還有些更為深刻的密碼:桑蠶化絲織錦繡的演變印證了中華先民的勤勞智慧;絲線裝扮的萬象世間承載著匠人們推陳出新的創造力;古代織機製造業直至近現代化纖工業的建立與完善,讓人們從「穿得上」到「穿得好」,則烙印著中華民族始終不渝的民本情懷。探討中華美學,更兼談背後的精神符碼,這是央視《衣尚中國》正在做的事。
  • 歷代傳統文化,古代的衣裝服飾,服裝裝飾效果
    君子必佩玉玉,在我國服飾史上是最主要的一種佩飾,在整個古代時期會多次出現崇尚佩玉的高峰,從沒有過真正的衰落。古時講究「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這除了玉很稀少珍貴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古時玉被主觀地加上了種種神秘的道德色彩。當然,這種主觀寓意是依據玉的客觀屬性而發的。它被認為具有十種高尚的品質,如「溫潤而澤」象徵著「仁」,「縝密似慄」「 象徵著智",等等。
  • 霸氣的帝王服飾,古代天子穿衣服,原來這麼講究!
    《大秦賦》的時代背景是戰國末期,這一時期的服飾風格非常古樸、穩健、厚重、大氣,天子的服裝就更不用說了,威嚴尊貴!今天帶大家來看看春秋戰國時期,天子、帝王的常見服裝樣式!先秦時期服飾的等級制度和品類已經非常齊全了,像宮室中拜天地、敬鬼神時用專門的祭禮服,上朝大典時有朝會服,日常活動有常服,婚嫁之儀專用婚禮服等等。
  • 中國傳統文化,彩繪服飾紋樣,假面舞服
    古代西域曾流行」蘇幕遮」,一種以戴假面具為飾的歌舞戲。薛道衡描繪京都洛陽正月十五的戲場時稱曰:「羌笛隴頭吟,胡舞龜茲曲,假面飾金銀,盛服搖珠玉。「唐代佛僧慧琳撰寫《一切經音義》中日:「蘇幕遮」,西戎胡語也,正雲「颯磨遮」,此戲本出西域龜茲國。至今猶有此曲。此國渾脫,大面,撥頭之類也,或作獸面,或像鬼神,假作種種面具形;……西域流行「撥頭"是一種歌舞戲的名稱,其中也有假面舞,而且帶有世俗趣味。
  • 古代服飾上圖案是怎麼做成的?佩服民間藝人與傳統工藝的博大精深
    在古代,沒有現代化的印染技術,不論是絲織品還是布匹,製作成服飾時,衣裳上的圖案是怎麼做上的呢?下面介紹三種傳統工藝。一、刺繡刺繡古代稱之為針繡,是用繡針引彩線,將設計的花紋在紡織品上刺繡運針,以繡跡構成花紋圖案的一種工藝。古代稱「黹」、「針黹」。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服飾,枇杷襟衣等服飾
    女子坎肩飾有花紋圖案,如花、鳥、蟲、魚等,繡制精美,達到最佳欣賞的效果。著此裝的民族除苗族以外,還有漢、蒙、藏、滿、彝、白、土、達斡爾、羌、撒拉、毛南、錫伯、阿昌、塔吉克、塔塔爾、保安、回、維吾爾、朝鮮、傈僳、高山、東鄉、納西、柯爾克孜等24個民族。
  • 遼代髮型服飾什麼樣?看這裡就對了
    髮型篇古代遊牧民族的髮型應該是什麼樣的?很多人會模模糊糊地回答「辮子」「散發」「剃頭」等元素。但具體匈奴什麼樣,蒙古什麼樣,契丹又是什麼樣,估計大家就說不上了。當然,這不怪你,畢竟很多影視作品裡也傻傻分不清。
  • 清朝滿族女子服飾圖案:吉祥如意,自然之美
    這種審美情趣表現在女子服侍——旗袍上時,就一改漢女子的儒雅矜持,而是寬身大袖,在清朝早期和漢族女子涇渭分明。而到了清朝中期,漢族女子和滿族女子之間的服飾差別已經開始縮小;到了清朝晚期,無論滿漢女子都喜歡穿著旗裝和旗鞋,滿漢之間的交融和促進了旗袍的改制。
  • 服飾公司取名字大全集,新潮好聽的服飾公司名字
    例如:「天外音」樂器公司,取自唐代詩人宋之間的「桂子月中落,天香上飄」。 3、綜合考慮多種因素。 一個好的服飾公司名字不是考慮某一個因素就一蹴而就的。要綜合許多因素加以全面考慮,在經過冥思苦想後往往有一種妙手偶得之的感 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