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隋入唐,我國古代服裝發展到全盛時期,服飾空前繁榮,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而這一時期的婦女服飾是我國服裝中最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都令人目不暇接。
唐代婦女的服裝主要分為襦裙、男裝、胡服三種。
唐代婦女穿襦裙服,即上身穿短襦或衫,下身穿長裙,佩披帛,加半臂(短袖)。
唐代婦女短襦的領口形式多種多樣,有圓領、方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盛唐時代還有袒領,即領口開得很低。早期袒領短襦只在宮廷嬪妃、歌舞伎者間流行,後來連豪門貴婦也開始穿著。從唐代墓門石刻畫和大量陶製女俑來看,許多平民女子也有穿袒領襦裙的跡象。
唐代女供養人的襦裙
唐代襦裙的面料、色彩和樣式都大大超過了前代,可謂爭奇鬥豔、瑰麗多姿。
襦裙面料大多是絲織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別,通常以多幅為佳。
唐代襦裙的顏色豐富多彩,有深紅、杏黃、絳紫、月青、青綠等。其中流行時間最長的當屬石榴色,也就是紅色的裙子,稱為「石榴裙」。在很多詩句中就有石榴裙的描述,李白有「眉欺楊柳葉,裙妒石榴花」,萬楚有「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石榴裙最大的特點是裙束較高,上披短小襦衣,兩者寬窄長短形成鮮明對比。這種上衣下裙的服飾是對前代服裝的繼承、發展和完善。從整體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長曳地,使體態顯得苗條和修長。
襦裙上的褶皺較多,形成了百褶裙的款式。
唐代婦女在穿著襦裙時,為了突出身材的修長,常將裙腰束到胸部或是腋部,上面僅穿抹胸,外披紗羅衫,使上身肌膚隱隱顯露。這是我國古代女裝中最大膽的一種,足以看出當時思想開放的程度。
半臂是一種與襦裙相配的衣服,衣袖只到手臂的一半。在盛唐時期,上身穿短襦,外罩一件半臂,下身穿襦裙,成為唐代婦女一種時髦的裝扮。
為什麼會興起女著男裝的風俗?
唐代婦女還喜歡穿男裝,這種現象在我國封建社會中是比較罕見的。這主要是由於唐代氣氛寬鬆,並且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影響,女著男裝才有可能蔚然成風。據說女扮男裝的風俗是由內宮興起的。一天,唐高宗李治在宮中設宴,太平公平以歌舞助興。當時太平公主身穿紫色襴衫,腰系玉帶,頭戴皂羅折上巾,完全一副男子裝扮。李治就笑著對武后說:「女子又不能做武官,打扮成男子模樣想幹什麼啊!」他對此雖頗有微詞,但是沒有發怒,默許了公主這一行為。此事傳出去後,宮女和民間女子紛紛穿起了男裝。
胡服對女子服飾有哪些影響?
初唐到盛唐間,北方遊牧民族匈奴、契丹、回鶻與中原交往很頻繁,加上絲綢之路的駱駝商隊絡繹不絕,對唐代服飾影響極大。隨著胡人而來的文化,特別是胡服令唐代婦女耳目一新。在眾多的胡服中,影響唐代婦女服飾最深的是回鶻服飾。唐代婦女穿戴的胡服為:翻折領連衣窄袖長裙,衣身寬大,下擺曳地,腰際束帶;翻領及袖口均加紋飾,紋樣多為鳳銜折枝的花紋;頭梳椎狀的回鶻髻,戴珠玉鑲嵌的桃形金鳳冠,簪釵雙插,耳旁及頸部都要佩戴金玉首飾;腳穿笏頭履。
大開眼界
到了唐代,因為婦女們都喜歡穿低胸的外衣,所以出現了一種沒有吊帶的內衣,當時叫做「訶子」。它的面料很特別,當時叫做「織成」。這種面料吸附性很強,可以保證內衣附在身上不會掉下來,只需要在胸下系兩根帶子就可以了。唐代婦女穿上這種訶子,既體現了女性的體態美,又免去了需要肩帶的麻煩,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迷人的一種內衣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