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滿族女子服飾圖案:吉祥如意,自然之美

2020-12-06 心安歷史說

清朝是滿族崛起後統治全國的歷史時期,在它的歷史進程之中,必然有各族文化碰撞和融合的獨特一面。自從「胡服騎射」和「開放唐裝」之後,中國鮮有這種民族服侍的大交融時期。

滿族因為是遊牧民族,相比於內斂的漢族來說,他們的服侍特色更為粗獷。這種審美情趣表現在女子服侍——旗袍上時,就一改漢女子的儒雅矜持,而是寬身大袖,在清朝早期和漢族女子涇渭分明。而到了清朝中期,漢族女子和滿族女子之間的服飾差別已經開始縮小;到了清朝晚期,無論滿漢女子都喜歡穿著旗裝和旗鞋,滿漢之間的交融和促進了旗袍的改制。

雖然民間女子學習旗女子服侍成為一種風尚,但旗女子是絕對禁止學習漢族女子的服侍,從順治年到嘉慶年間,曾經多次頒布禁令,明令扼制旗女子效仿漢族女子裝束的風氣。滿清政府對服侍規範如此重視,因為他們很清楚衣冠之制關係重大,直接影響到一個民族的興盛或者衰亡,所以清朝皇室女子的服侍禮儀規範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

(明黃色彩雲蝠團壽紋妝花緞女綿袍·清

無論是服侍、家具還是飾品的紋案,都是當代文化的一種體現。雖然形式上滿族和漢族女子的服侍劃清了界限,但是就服侍紋案上,依舊可以看到兩個民族之間的相互融合。如今我們在博物館中看到的清代女子服侍,每一個紋案都是一段故事,每一個圖樣都是一個期許。

多子多福,對生命延續的無限追求

明朝的紡織業和刺繡水平已經是巔峰時期,但是到了明末清初,因為戰亂,很多手工業者流離失所,諸多頂級工匠遭到屠殺,許多工藝失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手工業生產力的發展。

(湖綠色緞繡八團花卉紋吉服袍·清晚期

手工業的低迷一直到了康熙朝才有所緩解,並且也在竭力繼承明朝的優秀藝術文化。我國早在商周時期已經出現了象徵著吉祥如意的圖樣,到了明朝時期,因為手工業的迅速發展,人們的衣食住行之中都可以看到這類吉祥寓意的紋樣。到了清朝時期,人們對于吉祥如意的理想追求更甚,生活之中的每一件用品的紋樣,必定有著吉祥的寓意。

在古人眼裡,女子擔負著傳宗接代的重任,所以在已婚婦女的服侍或者婚嫁用品上,處處可見象徵著多子多福的紋樣。

(綠色緞彩繡八團五福捧壽紋吉服袍·清

比如常見的以「諧音」來表達期許的紋飾,比如漢語之中的蓮蓬、花生、桂圓、荔枝,合起來便是連生貴子的意思,通常這樣的紋樣上還會添加蝙蝠的意象,這就更有了「福氣」的寓意。

很多動植物、比如魚、蓮蓬和石榴都是「多子」的,常常被用作祈禱多子多福,也通常和天真可愛的童子圖樣組合在一起。

(石青緞蘇繡三藍牡丹蝙蝠八團花海水對襟褂)

這些圖案都是人民通過對自然的日常觀察總結出來的約定俗成的共識,代表著人們豐富的想像力、對生物的無限渴望和對家庭幸福美滿的祝願,通過服侍的方式體現出來,更加具有傳播力、感染力和親和力。

龍鳳吉祥,對皇權的至高尊崇

圖騰崇拜是每一個民族文化之中必然經過的過程,龍這個形象很早就已經出現,並且作為我國遠古氏族的圖騰符號,而「鳳」是人們想像之中能展翅飛翔,可以和神明交流的神鳥。龍鳳圖案作為中華民族最為典型的文化圖騰,擁有著光輝悠久的

(品月色緞平金繡萬字地三藍八團雲龍紋

龍是祥瑞和皇權的象徵,最初,統治階級對於龍圖案的使用範圍並沒有特殊的規定,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壯大,社會觀念進步,人們急需要一個顯而易見的方式來區分等級,所以龍才成為了最高皇權身份和權力的象徵。

龍圖樣從宗教符號轉化為政治符號之後,皇族將這種神物繪製在衣袍之上,並且將自己封為龍的化身,以達到震懾民眾的目的。龍紋飾發展到了明清時期已經相當精美繁複,不僅僅對龍的形態上有嚴苛的規定,在龍的姿態上還封為升龍、蔣龍、坐龍等等。在清朝皇族的傳統服飾之中,龍紋和十二紋章一般同時出現,彰顯華貴和權力。

(紅色暗花綢地平金銀繡女褂)

鳳凰是人們心中的祥瑞鳥,以鳳凰為主的吉祥圖案通常繪製在後宮嬪妃的服飾之上,到了明朝時期,皇后的鳳冠製作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統治者對於鳳凰圖案的限制並沒有龍紋苛刻,在民間,女子在出嫁時可以被允許佩戴一次鳳冠。為了區分等級,皇后和嬪妃們所穿的服侍上會繡上龍鳳的圖案,頭戴金鳳冠。

自然之美,對顏色的最佳詮釋

現對於明朝來說,清朝皇族在圖樣的顏色選擇上更加豐富,雖然仍舊以金黃為尊,但也喜好使用「紅、白、黑」等顏色。在女真人的傳統服飾上,這些顏色都是常見的色彩,代表著遊牧民族對自然的概括和崇拜。

(大紅緙絲八團鶴紋女吉服袍)

如果說清朝服飾上的紋樣是「圖必有意,意必吉祥」,那麼對於服侍顏色的把控更是「色必有意,意必傳情」。很多人不知道,紅色作為中國的代表色彩是在清朝形成的。這還要源於在乾隆時期,玫瑰紫色突然身心,導致這一色系都流行起來。特別是御前紅人福康安喜好身著深絳色,更是讓這一色系擁有了「福」的寓意,引起了官員百姓的追捧。

(緞繡花蝶海水江崖紋女褂)

因為皇族對顏色的包容性很強,所以表現出來的紋樣更加生動寫實,富有生機。這種鮮明大膽的用色,在民國時期旗袍改良之時也多有體現,現在服裝設計師們在使用「中國元素」設計之時,這些顏色對比鮮明的圖案,也煥發出無盡的靈感光芒。

結語

服飾紋樣之所以能夠越過民族的界限,得到人們的歡迎,說明服侍已經不僅僅是一種物質文明的體現,更是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集合體。

中國的古典服飾文化,講究的是「形」與「意」的結合。清朝的服飾紋樣流傳至今,我們依稀可以在日常生活之中發現這些這些古色古香的服侍圖案。它們之所以能以這種形式流傳許久,正是因為他們根治在中華民族的精神土壤之中,代表著人們對未來的期許和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

參考資料

徐海燕——《滿族服飾》,瀋陽出版社

曾慧——《滿族服飾文化變遷研究》

王金華——《中國傳統服飾·清代服裝》,中國紡織出版社,

劉菲——《清前期皇室及貴族服飾研究》

相關焦點

  • 慈禧老佛爺最愛的「護甲套」,原來是清朝貴婦身份的象徵
    其實護甲套早在明朝的時候就已出現過。這一點被很多人忽視。只是到了清朝。 滿族女子喜歡留長指甲,女性手指的纖細柔長,除與生俱來的天賦條件外,還可以藉助裝飾的手段,那就是將指甲蓄長。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服飾,枇杷襟衣等服飾
    女子坎肩飾有花紋圖案,如花、鳥、蟲、魚等,繡制精美,達到最佳欣賞的效果。著此裝的民族除苗族以外,還有漢、蒙、藏、滿、彝、白、土、達斡爾、羌、撒拉、毛南、錫伯、阿昌、塔吉克、塔塔爾、保安、回、維吾爾、朝鮮、傈僳、高山、東鄉、納西、柯爾克孜等24個民族。
  • 清朝這些服飾都有等級劃分,圖案所代表的寓意,是制度森嚴的體現
    現在宮廷劇成為人們所推崇的電視題材之一,一些優秀的電視劇中的服飾還原度也是相當的高,在古代,官員階層有著嚴苛的等級分級,不同級別的官員穿戴的服飾也是不一樣的,在清朝的時候尤為明顯,不同官職的衣服上繡有不同的圖案,連帽子也是不一樣的。
  • 滿族的美食吃著還真是讓人滿族
    滿族八大碗是滿族人家最平常的菜餚,早先的滿族八大碗只在滿族人家食用。清朝乾隆期間,正值鼎盛時期。「滿漢全席」在飲食業得到發展,滿漢全席分為「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滿族八大碗被納為滿漢全席之一下八珍。
  • 花盆底鞋這麼厚重 為何清朝滿族女子 風靡人人都穿
    清統治者為鞏固自己的地位,竭力推行滿族髮飾與服飾,並禁止滿族婦女纏足。所以滿族妃嬪都穿花盆底鞋。花盆底鞋又稱「旗鞋」、「高底鞋」。木底高跟一般高5到10釐米左右,最高的可達25釐米左右。通常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
  • 中國古典服飾-雲肩紋樣圖案之美!
  • 清朝妃子為啥要穿「花盆底」鞋?不只為美觀,更主要為了方便皇帝
    清朝的禮儀服飾很有特色,宮鬥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妃嬪頭上的旗頭,就是腳下的「花盆底鞋」了。花盆底鞋,史稱「高底鞋」又稱「旗鞋」。是用木頭做底,形為上細下寬,前平後圓,頗似馬蹄,所以也被人們稱作「馬蹄鞋」。滿族女子為了使鞋子看上去更加的精緻美麗,通常會用各種精美的刺繡做鞋面,也常常會在鞋子上添加串珠和小穗子做裝飾。
  • 清朝後宮流行穿花盆鞋,除了美觀之外,這個作用很多人都不知道!
    清入關後,服飾制度逐漸成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官服制度和後宮妃嬪的服飾制度。關於清代的官服筆者已經介紹過很多次,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翻閱以往的相關文章。本節來重點講一講后妃們最具特色的服飾樣式——花盆鞋和護指。
  • 清朝後宮女子,為什麼脖子上都要圍一條白布?必要時方便了皇帝
    清宮劇中,時常能看見後宮中的女性的服飾上有一條白布,那是何物?有什麼作用?電視劇《甄嬛傳》中稱這條白布為「龍華」,事實上它並不叫這個名字,而是叫「領巾」,通常指系在脖子上的絲棉織物,古代也指婦女的披巾。滿族的傳統服飾中,是沒有領子的,或者說衣領是分開的男女裝都是如此。
  • 清朝奢侈品消費:皮毛、人參令人念念不忘,穿貂兒成為新時尚
    可以說,正是滿族貴族對民族風俗的重視,對民族服飾、民族審美的堅持,為清朝東北特產的風靡打下了良好基礎 自然,穿衣戴帽並不能僅僅視作「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的媚上的結果,反而代表了民族融合的必然趨勢和王朝鼎革在服飾上的延續。 封建社會的服飾向來是等級身份的象徵。
  • 清朝妃嬪手指上的護甲套,不只是為了保護指甲,還有一個作用
    「護指套」又稱「護甲套」,在清朝後宮相關的電視劇中,經常可以看到後宮妃嬪手指上戴著長長的東西,那就是護甲套。至今為止,知道的最早的護甲套,是在吉林省老河深地區出土的漢代金護指。它由薄薄的金片捲曲而成,粗細長短可以自由調整,呈螺旋狀向上延伸,簡單又實用。明朝的時候也出現過,只是到了清朝才盛行。滿族的女子喜歡留長指甲,讓手指看起來更柔長纖細。
  • | 圍讀服飾史
    △ 光緒時期的一雙花盆底鞋,其底部用木頭削成,包裹白布、塗白粉,並鑲嵌彩色料石組成「萬壽」字樣晚清旗人女子忌諱穿無裝飾的鞋子,除在鞋面上常飾有刺繡、鑲邊、穗子/流蘇外,有時就連木底上也會鑲嵌珠寶、刺繡圖案等。
  • 這樣Q版的民族服飾驚豔到你了嗎?
    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它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壯族:以藍黑色衣裙、衣褲式短裝為主。《天下郡國利病書》記載:「壯人花衣短裙,男子著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後兩幅掩不及膝,婦女也著黎桶,下圍花幔。」
  • 白色之戀,滿族傳統乳製品
    在滿族,動物的乳汁不僅可以飲用,還能做成各種食品,滿族乳製品十分豐富,不過滿族乳製品多以牛乳為之,很少用到羊奶或者馬奶。可見奶製品在滿族飲食中的分量。不管是酪幹、奶卷、烏塔及夏令之乳酪都深受滿族人喜愛。根據成份,滿族的食物可以分為肉食品、糧食食品、乳製品和綜合食品。下面就隨小編一同領略一下滿族的特色乳製品:01奶皮子奶皮子滿語叫:oromu,做法是將鮮奶煮開之後慢慢分離出奶和油兩層,待冷卻之後將油脂挑出,再在陰涼處曬乾就可製成oromu。
  • 認識中國56個民族:「誕生於白山黑水的民族」滿族
    長白山滿族的特點:1、服飾滿族的服飾,男子自頭頂後半部留髮,束辮垂於腦後,清入關後,強行在全國推廣,使之成為清代滿、漢、蒙各族的共同髮式。女子髮式,幼年時期與男孩一樣,稍長,在腦後留有一根或兩根辮子,結婚時開臉上頭,戴鈿子。平時,在頭頂盤髻,有架子頭、兩把頭等樣式。佩戴耳環,有一耳三環的定式。男子的袍褂兩側開叉,腰中束帶便於騎射。其中的「箭袖」(滿語:哇哈)別具特色,是在窄袖口上接一個半圓形的袖頭,形如馬蹄,俗稱「馬蹄袖」,平時挽起,冬季打獵或作戰時放下,覆蓋手背以禦寒,後來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規定動作。
  • 清朝嬪妃為何要穿「花盆底」鞋?為美觀,更為了方便皇帝!
    大家應該都看過清宮電視劇吧,裡面最吸引人的就是後宮嬪妃的服飾了吧,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討論為什麼清朝的嬪妃要穿「花盆底」鞋 清朝的禮儀服裝很有特色。除了嬪妃頭上的旗頭外,宮鬥戲中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是腳上的「花盆底鞋」。
  • 服飾搭配之佩斯利花紋:印度神秘的宗教元素圖案
    神秘的宗教「生命之樹」傳說中的佩斯利圖案,是宗教中的「生命之樹」,與一千零一夜千絲萬縷的關係,為佩斯利圖案注入神秘的宗教氣息。佩斯利花紋,以蘇格蘭西部城市Paisley命名。為啥一個東方文明的花紋被冠以西方世界的名字呢?這要從拿破崙遠徵說起。
  • 理敬七十年.70講:蒙古族服飾的風情
    今天推出第六十四講:蒙古族服飾的風情。蒙古族服飾的風情蒙古族服飾是我國北方遊牧民族服飾中最具代表性的服飾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經過數百年的不斷演變、改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草原服飾文化。蒙古高原氣候高寒、天氣多變,蒙古族服飾以長袍、窄袖、束腰和靴子等組成,可以起到御風寒、適騎射的作用。同時,蒙古族服飾具有種類繁多的配飾,男子配飾主要包括蒙古刀、火鐮、碗袋、菸袋、鼻煙壺等,女子配飾主要以不同紋飾、材質的頭飾為主。在圖案設計上,蒙古族服飾運用了卷草紋、回紋、萬字紋等,體現了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也使得整體服飾更加靈動。
  • 怎麼判斷清朝女子,是漢族人還是滿人?看清楚這個細小的部位便知
    怎麼判斷清朝女子,是漢族人還是滿人?看清楚這個細小的部位便知!電視劇裡的清朝宮廷的女人,也是滿族人,她們都具有三個耳洞,這些都是電視劇裡的嬪妃與皇后希望做的事,因為在滿族人看來,這是一種風俗習慣,大家都喜歡做,是因為這樣有寓意,會帶來幸運。清朝的時候,耳環又被稱為鉗,所以就有俗話說"一耳三鉗",是比較有趣的一個習俗,也是專屬滿族人的習俗。所以,如果在清朝時期,很容易分辨漢族與滿族。
  • 滿族來自哪裡?滿族的族源來歷略考,滿族的確是女真人
    也就是說,從金熙宗開始,金代女真人和曾經的拓跋鮮卑,慕容鮮卑一同走上了漢化的道路,拋棄了辮髮,開始留上了漢人髮式,不過很多女真貴族還是不習慣,因此也有很多人是辮髮的,皇帝尚且如此,百姓自不必談了,所謂的「剃髮令」自然是一紙空文了。所以說,金代女真人和滿族都是辮髮的,顯示他們都是通古斯語族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