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倖存者:因公益重建的人生

2021-01-10 快科技

這是一個稀鬆平常的下午,在四川揚康殘疾人康復技術培訓指導中心的教室裡,25歲的董翠霞正在給十幾名腦癱兒童上語言課。

「蘋果……跟我讀……蘋果……」她舉著一個蘋果站在孩子們中間大聲地說,一邊做出要「咬一口」的動作,試圖用豐富的表情吸引孩子的注意,但是得到的回應零零散散,大部分的小朋友對老師的實物表演無動於衷。從事特殊兒童教育工作,辛苦是必然的,但是董翠霞很有耐心,因為困難總是會為熱情讓路。

2013年,翠霞作為志願者陪伴420地震的災後兒童

「沒有什麼不能解決的!」這位愛笑的老師時常這樣鼓勵自己,這句樸實的話來自十年前一位陌生人的書信,那時候年幼的董翠霞正在汶川災後的康復醫院中,經歷著她的至暗時刻。

即使已經過去了十年,董翠霞仍清楚地記得那個改變了很多人命運的下午。

2008年,董翠霞還是四川青川縣木魚中學的一名初三學生。5月12日中午,離叫醒學生午睡的鈴聲響起還剩幾分鐘,一陣來自地底的猛烈震動,驚醒了所有人。

住在平房宿舍的翠霞完全沒意識到地震來襲,下意識地跟著同學們往外跑,可一出來,就被旁邊倒塌的圍牆砸中了,幸好埋得不深,她很快就被救出來。

經檢查,翠霞髖關節脫位,所幸沒有生命危險。然而住隔壁樓房校舍的同學們則沒那麼幸運,樓房完全坍塌,近300人遇難。昔日熱鬧的縣城突然之間滿目瘡痍,周遭的壞消息不斷,15歲的翠霞躺在病床上第一次感受到死亡的迫近和恐懼,這令她獨自走入了一段很長時間的靜默。


汶川地震時,木魚中學成為一片廢墟,學生傷亡嚴重(2008年5月14日 新華社記者陶明攝)

養傷期間,原本愛笑愛鬧的翠霞仿佛變了個人,她總是一個人望著窗外發呆,就好像身邊忙碌的醫療人員、同病相憐的傷者都不存在。對於剛剛過去的那個下午,小翠霞是不願回憶的,可是她閉上眼睛,地動山搖的畫面就不斷出現。


十年後重建的木魚中學(2018年4月24日 攝)

震後的心理幹預志願者曾經到醫院來和倖存者們聊天,在大夫的安排下,翠霞也去了,她看著志願者的眼睛有很多話想說,卻如鯁在喉,不願過多言語。不久後,翠霞收到了兩封陌生人的來信。

劉哲攤開信紙的時候,深吸了一口氣才落筆。他已經很久沒寫過字了,平時上班都是在電腦上噼裡啪啦敲代碼,寫信還是學生時代的老黃曆了。

汶川地震後,劉哲加入了茴香枝公益機構組織的「大朋友計劃」,兩個成年志願者與一個災區小朋友結對,鴻雁傳書,進行災區青少年的心理疏導和重建。

大手牽小手,「大朋友計劃」154位志願者,實現了與65位512震後傷殘「小朋友」的三年陪伴,分享彼此的生活點滴,慢慢成長

「希望小朋友別嫌我的字醜,」劉哲心裡默念著,寫下:「翠霞小朋友,展信佳……」最終,劉哲還是決定把手寫的信在電腦上敲出來列印,這個大哥哥很想給千裡之外的筆友留下一個好印象。

與此同時,在北京這座城市的另一端,志願者趙麗麗已經把她字斟句酌的第一封給翠霞的信和精心準備的小禮物交給了統一的工作人員,再由他們親手送至小朋友手上。在信中,趙麗麗沒有提及地震,她給翠霞講了關於北京奧運會的見聞,分享了自己小時候的秘密,並且借自己的故事告訴翠霞沒有什麼問題是不能解決的,沒有什麼困難是不能克服的。她在信的結尾說自己很期待翠霞的回信。

信寄出去後,等待回信的每一秒都格外漫長,然而時刻期盼的劉哲和趙麗麗一直沒有收到來自翠霞的消息。

又一次耗盡力氣的復健之後,翠霞躺在床上,拿手指戳了戳擺在床頭的不倒翁,這是趙麗麗隨信寄來的小禮物,翠霞明白遠方的小姐姐是在鼓勵她堅強。這些天,趙麗麗和劉哲的信她翻來覆去看了好幾遍,每天困在病房內,信中那個陌生又新奇的北京太讓她好奇了。哥哥的幽默、姐姐的溫暖,也讓翠霞有了走出自己封閉的小世界,增加了和外界交流的動力。她很想快點給哥哥姐姐回信,幾次提起筆又不知道該說什麼。

終於,她託父母去買好看的信紙,翠霞爸爸跑了好幾家店才買到女孩子們喜歡的那種信紙。老爸不太理解女兒哪來這麼鄭重的儀式感,但是看著女兒寫信時嘴角彎成好看的弧度,也跟著開心起來。

從此翠霞和劉哲、趙麗麗就開始了一月一次的書信往來,後來又變成了通電話、發簡訊,分享一些生活中的趣事,翠霞那些不願意告訴父母的「少年煩惱」也更願意分享給總是給予她理解的哥哥姐姐。

大朋友的講述滿足了她對外界的渴望,更重要的是,「不管是鬱悶、茫然或者糾結,總會感到有人在關心我,讓我相信我遇到的都是好人,這種感覺真的很難形容。」翠霞說起那段通信的時光,聲音也變得很溫柔。


擔任志願者期間,認真工作的翠霞

2011年,翠霞隨團隊來北京參加夏令營活動,劉哲和趙麗麗則是北京這邊的對接志願者,這讓翠霞內心充滿了期待。雖然是第一次見面,但是翠霞覺得哥哥姐姐特別親切,和自己的想像沒有差別,劉哲和趙麗麗也很開心見到那個字裡行間洋溢著青春和樂觀的小妹妹,看到她現在生活得很積極,心裡也是滿滿的安慰。

高考那年,翠霞因為填報志願而煩惱,也與父母產生了一些分歧,劉哲和趙麗麗告訴她:「跟著心的方向走,人生是自己的。」因為這句話,翠霞選擇了師範專業,進入大學之後,她也加入了茴香枝公益機構,成為青少年心理幹預的志願者,幫助其它災後兒童,成為小朋友們的知心姐姐。

「跟著心的方向走」,在翠霞十八歲之後的人生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因為這句話,她選擇了幼師專業;因為這句話,她加入公益組織,從受助者變成了志願者;幾個月前,再次因為這句話,她離開了原本安逸的崗位,加入了四川揚康殘疾人康復技術培訓指導中心,幫助腦癱兒童做語言康復訓練。

這不是一份容易的工作,為了幫助孩子們更好地理解課程內容,她需要備課到深夜靜心準備教學場景,然而努力常常會是徒勞。翠霞不是沒有氣餒的時候,可是心裡總有一個聲音在鼓勵她堅持。

對於翠霞來說,把自己曾經得到的很多來自陌生人的善意回饋給社會,這是她選擇的「加倍奉還」的人生。


開朗樂觀的翠霞,經常與孩子們打成一片

4.20雅安地震後,茴香枝公益為了動員更加廣泛的社會力量參與災後兒童的心理康復和生命教育,每年在雅安當地的鄉村小學都會策劃暑期夏令營,不僅僅是為推動雅安震後兒童的心理疏導、教育發展,也是為5·12的孩子們提供公益實踐的平臺。

京東公益一直關注著這些特殊志願者和留守兒童的成長,去年,京東公益充分發揮京東「物資+物流」的獨特優勢,通過京東公益「物愛相連」平臺,以「一鍵捐贈、物資直送」的模式,為留守兒童籌集301件筆類和棋牌益智禮物。

2018年茴香枝公益的鄉村夏令營活動即將開啟,不論是曾經經歷磨難的學生還是落地的公益項目,都在慢慢走出地震陰影的籠罩,暑期夏令營也從重點陪伴災後兒童轉向關注更加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而當年這些青川小朋友的公益之路,還在繼續……

今年夏天,翠霞還將與其它曾經在災後受到過項目幫助的朋友們一起擔任志願者,為孩子開啟一段「未知」的旅程。

茴香枝公益(原「愛藝文化基金」)自2013年在雅安中裡鄭灣村舉辦鄉村夏令營開始,已有357人成為志願者,為1968名鄉村兒童帶去知識、帶去歡樂。

目前,2018暑期夏令營所需的物資籌集項目,已經在京東公益「物愛相連」平臺上線,希望能為參與夏令營的留守兒童籌集252件學具用品。

長按識別二維碼,與我們一起做這些孩子們的「大朋友」,為他們帶來一個不一樣的暑假吧。

項目連結:http://gongyi.m.jd.com/oneDetails.html?id=526&utm_source=iosapp&utm_medium=appshare&utm_campaign=t_335139774&utm_term=Wxfriends

相關焦點

  • 紀錄生與死之歌—汶川地震12年後,倖存者們過得如何?
    災難過後生活還得繼續,12年之後,汶川大地震的倖存者們生活得怎樣?需要有人做出後續書寫,女作家杜文娟的長篇報告文學《巖蘭花開——汶川大地震倖存者生存狀況調查》就承擔起了這樣的職責和使命。《巖蘭花開》 杜文娟著 中國言實出版社做出這樣的承擔,對杜文娟來說有著十分強烈的心理動因——她在汶川大地震期間曾經前往震區加入志願者的行列。當年的《震區親歷記》是一種親歷,今天的《巖蘭花開》則是一種重返。在親歷和重返之間,都傾注著作者熾烈真切的情感。直面災難,震區的災民需要療傷,志願者也需要療傷,從這個角度來理解,杜文娟的續寫和調查實際上也是一種共同療治。
  • 汶川·十年|重拾人生
    十年前,5月12日,汶川,一場山崩地裂,將悲痛烙上他們的心,流下血與淚。 十年後,災難的遺蹟仍在,那隱隱作痛的傷痕仍在,但無論物質還是心靈,他們的世界都已重建。 十年,只是漫長人生旅程的一小段,卻足以讓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精彩。
  • 汶川地震搜救犬沈虎遺像落成,它救出15名倖存者也因此心肺功能受損
    2020年5月12日,江蘇南京汶川地震搜救犬沈虎遺像落成。沈虎的訓導員、退役消防戰士沈鵬撫摸擁抱雕像,泣不成聲。汶川地震中,沈虎救出15名倖存者,它也因此心肺功能受損。2016年,訓導員沈鵬帶著沈虎退役,一起遊歷山川湖海。2019年,沈虎離開了這個世界。
  • 【汶川地震十年】千年紅豆樹 震後發新枝
    什邡市師古鎮紅豆村,汶川地震後成功走上產業轉型道路,獲評全國文明村。(何川/攝)  央視網 消息 (記者何川)村因樹而名,樹因村而有情。  十年前的那天,震動從地底呼嘯而來,席捲蜀中。什邡市師古鎮紅豆村,一棵千年紅豆葉落如雨、如泣如訴。十年來,這棵古樹見證了紅豆村一點一滴的變化:看滄海桑田,聽人間歡喜。
  • 512汶川地震2年後,我來到四川,見證悲痛後的震後重建
    文 | 張宜霞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了芮氏8.0級大地震。一時間,全國人民籠罩在悲痛、悲傷之中。在最短的時間內,舉國上下捐款捐物,共產黨員繳納特殊黨費。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四川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重建,兩年以後,一個嶄新的汶川站了起來。
  • 閬中明代白塔起死回生 「5.12」汶川大地震十二周年祭
    閬中明代白塔起死回生 「5.12」汶川大地震十二周年祭「5.12」汶川大地震災後重建,閬中明代白塔站起來了。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汶川8.0級地震,近7萬人遇難。那一年,我們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見證了人間的大愛。滄海桑田,十二載已過去。5.12大地震已成為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一直未成抹去!時隔12年,曾經的那些畫面歷歷在目!
  • 汶川地震12年後,搜救犬「沈虎」重回中隊,不過這次它變成了雕像
    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12周年紀念日,當年的地震給我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時光飛逝,一晃汶川地震已經過去了12個年頭,心靈的創傷也慢慢癒合,但是有些人、有些故事值得我們永遠銘記,今天就分享南京消防救援支隊功勳犬沈虎的故事。
  • 汶川地震全程回顧 舉國救災八大啟示
    大地震發生後,隨之而來的全國各地數以萬計家庭申請認養地震孤兒的熱潮,無疑是救災行動的"升級版"。中國人壽設立"國壽慈善基金會",承擔所有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孤兒成長至18周歲的相關費用。5月16日,北京市民政局、首都慈善公益組織聯合會開通"收養汶川地震孤兒登記熱線",2天接到收養電話2354個。
  • 汶川地震十年 北川體育重生
    體育大生意第1435期,歡迎關注最好的體育產業信息平臺本文作者:黃詩旋體育大生意記者汶川大地震五年後,2013年夏天的傍晚,北川中學新址,兩隊中學小球員正在進行點球大戰。在經過幾輪的踢飛踢偏之後,雙方比分仍然是尷尬的0-0。
  • 作家李鳴生七入汶川地震災區採訪 多次躲過死神
    地震最大的傷害就是對生命的傷害」。李鳴生在電話裡說出一組數字:邢臺地震摧毀8064人,唐山地震摧毀24萬人,汶川地震摧毀近10萬人,雅安地震又摧毀約200人!這個世界最珍貴的就是生命。所以我沒有理由不關心雅安地震。」  七次深入災區採訪的李鳴生,飽受餘震、毒氣、堰塞湖、山洪暴發等想像不到的危險與困苦。  「最大的風險就是餘震。我自己估計也經歷了上千次餘震!
  • 汶川地震已致四川三萬三千五百七十餘人遇難
    汶川地震已致四川三萬三千五百七十餘人遇難 2008年05月19日 21:51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通往四川省汶川地震核心重災區映秀鎮的簡易公路5月17日打通後,各路專業救援隊繼續在廢墟中尋找可能的倖存者。
  • 汶川地震十二年: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
    我們該用什麼去面對汶川地震?汶川十年祭的時候,白巖松曾說:「我不願意看到我們以敲鑼打鼓和非常反映成就的方式去面對汶川大地震的十周年。」一個有責任有憂患意識和睿智的媒體人,道出了對災難和傷痛銘記的心聲。汶川地震十二年,從滿目瘡痍、廢墟叢生到廢墟上的崛起和重生,每一個經歷者和旁觀者都有著不同的境遇和感受,無法忘卻並時常在夢裡出現那些畫面,成為了十二年裡不可磨滅的印記。十二年的時光,容顏改變、日漸蒼老而去的人們,會在不經意間忘掉很多人和事,畢竟生活還得前行。
  • 汶川地震強存活36天「豬堅強」被保存並減少到100斤
    生命也是脆弱的,死亡是強大的,人生是最寶貴的財富之一。自古以來,關於人生的文章詩數不勝數,從幾千年前的孔孟聖人到希臘的蘇格拉底,從莫言到日本石的黑一雄。生命的珍貴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人們常常認為生命的價值只屬於人,然而在整個自然界中,所有生物的生命都是一樣寶貴和強大的。
  • 世界十大地震,第一讓明朝走向滅亡,汶川大地震排名第七
    明天就是汶川大地震十周年,雖然已經過去了很久,但地震給汶川人民造成的心靈傷痕卻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撫慰。在世界近幾百年的歷史中,發生了無數次地震,有的地震甚至直接推動了歷史進城,今天就盤點一下受災最嚴重的十大地震。
  • 中國千萬個家庭爭相申請認養汶川地震孤兒
    新華網北京5月22日電 題:中國千萬個家庭爭相申請認養汶川地震孤兒  新華社記者丁靜 李建敏 劉謹 高建新  儘管中國民政部門反覆強調,災區孤兒的準確數字有待進一步核實,領養孤兒的程序尚未正式展開,但是中國各地數以萬計的家庭已開始熱切地申請認養地震孤兒。
  • 汶川地震搜救犬沈虎遺像落成,我們從不忘記遲暮的英雄
    2020年5月12日,江蘇南京汶川地震搜救犬沈虎遺像落成。沈虎的訓導員、退役消防戰士沈鵬回憶起和沈虎的過往,看到栩栩如生的沈虎雕像,沈鵬在現場數度落淚,撫摸擁抱雕像,情難自已,泣不成聲。汶川地震中,沈虎救出15名倖存者,它也因此心肺功能受損。2019年,沈虎離開了這個世界。網友們也紛紛留言,致敬英雄搜救犬。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江蘇帶去了6條搜救犬,南京消防的沈虎就是其中之一。
  • 當初陪我經歷了汶川地震的貓,回喵星了……|汶川地震12周年祭
    汶川地震12周年祭⑴今天焦了嗎:記得地震後我跑出來第一件事就是著急打電話給他,確認他的安全,像瘋了一樣不停的打,等我找到他的時候看到他在和朋友談笑風生,問他貓在哪也只回了就不知道⑵leey:12年前的那場噩夢帶走了我的父母、我的愛人、我的貓,它摧毀了我的一切,逝者已逝,只留下了活著的人生不如死。12年後我有了一切,咬牙努力活著,為了所有生命停留在當天的人。
  • 河南漯河到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調研精神文明創建工作
    近日,河南省漯河市人民政府參事梁國正帶領該市精神文明創建辦領導一行11人到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考察調研。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地震紀念館管理中心黨委書記、主任馮正碧,黨委成員副主任馬曉燕、梁輝明及管理中心相關科室工作人員陪同。
  • 沈虎走了,「豬堅強」還活著,汶川地震12年後,他們都怎樣了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發生8.0級地震。那一刻,地動山搖,山河變色;那一刻,生靈塗炭,無數人失去家園,失去至親。如今,仿佛轉瞬間,汶川地震已過去了12年。那些我們曾熟悉的人們,那些生靈,現在怎麼樣了?
  • 汶川地震12年:每一年,我都去她的空間留言
    或許是年初疫情留下過悲慟,轉眼才驚覺,原來 汶川地震已經過去12年了。「2008——5.12——1428」,14億人的人生記憶,被這樣一串數字連在了一起。但有 69227人除外,他們掉了線。12年後的紀念,格外鄭重一些。我看了一些過去10周年、11周年的文章,大多數的角度都圍繞著救災、經濟,又或者是英雄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