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健委發文稱國產虹鱒未檢出寄生蟲,一天後文章被刪除

2020-11-25 央視網新聞

來源:澎湃新聞網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於9月6日發布的一則稱「國產虹鱒抽樣監測未檢出寄生蟲」的情況說明,在其官網公開、存續一天之後,便被刪除,已無法找到。但該文仍令虹鱒「入籍」三文魚事件波瀾再起,從業內人士到普通網友,均對其中的樣品來源、檢測方法等關鍵內容提出質疑。

9月6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下稱衛健委)在官網發布《水產品相關問題回復》一文。該文稱,今年6月,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在湖南、廣東、青海三省組織開展了相關水產品中寄生蟲應急監測,根據文獻報導和輿情信息,針對淡水養殖中常見寄生蟲和我國人群寄生蟲病的感染情況,開展了華支睪吸蟲囊蚴、東方次睪吸蟲囊蚴和顎口線蟲三期幼蟲監測。監測樣品共92份,其中國產虹鱒63份和進口三文魚29份,分別採樣於養殖環節(50份)、流通環節(20份)和餐飲環節(22份),採樣地點兼顧農村和城市。此次監測結果顯示,所有樣品均未檢出華支睪吸蟲囊蚴、東方次睪吸蟲囊蚴和顎口線蟲三期幼蟲。

據官網資料,文中所述的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是直屬於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公共衛生事業單位,成立於2011年10月13日。作為負責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國家級技術機構,其主要職能包括開展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風險評估、標準管理等相關工作。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9月7日致電評估中心詢問此次監測相關事宜時,一位主任級別的專家稱,此次監測結果只對本批次國產虹鱒有效,「只代表進行監測的這批虹鱒中沒有寄生蟲,不能證明其他的都沒有。」對於如何更有效地預防國產虹鱒的寄生蟲風險,該專家認為,最好的方法還是進行「專門的寄生蟲實驗」。

頗為蹊蹺的是,衛健委的上述文章在發布一天之後,莫名被刪除。9月7日13時30分許,澎湃新聞記者登錄衛健委官網,在「新聞中心」一欄的「回應關切」中找到《水產品相關問題回復》一文,打開後可以正常閱讀。但20分鐘後刷新網頁,「回應關切」欄目中已沒有該文章。截至發稿,在衛健委網站上仍能以「三文魚」為關鍵詞搜索到《水產品相關問題回復》一文,但打開網頁則是「404 Not Found」。

澎湃新聞就此詢問衛健委,對方堅稱未刪除該文。

《水產品相關問題回復》原文

文章未刪除的頁面

文章已刪除後的頁面

相關抽樣監測遭到質疑:樣本數量太少、常見共患寄生蟲未列入

《水產品相關問題回復》一文中的諸多細節,遭到了外界質疑。

有水產行業業內人士公開質疑稱,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在監測中只檢查了3種寄生蟲,而對國際公認的虹鱒身上的常見共患寄生蟲,包括闊節裂頭絛蟲、復口吸蟲、寬頭鯉蠢絛蟲、變頭絛蟲、直溝絛蟲、棘頭蟲,則均未檢查。此外,63份國產虹鱒的送檢樣本究竟是有關機構送檢還是隨機抽查,也不得而知。

不少網友也認為,63份國產虹鱒的樣本數量太少,即便檢測結果顯示無寄生蟲也不能說明問題,該批次檢測無寄生蟲不代表以後無寄生蟲。也有網友對此次檢測的目的及檢測機構與三文魚團體標準制定方的關係提出質疑。

針對評估中心上述監測的三類寄生蟲中的華支睪吸蟲囊蚴,澎湃新聞諮詢了專業人士。

華支睪吸蟲即大家所熟知的肝吸蟲,囊蚴是肝吸蟲成長的中間形態。在傳播時,肝吸蟲蟲卵會先在淡水螺體內成長為蝌蚪一樣的尾蚴,隨後遊動入侵至淡水魚體內,在其中成長為囊蚴。如果人類生食含有囊蚴的魚肉,則有染上肝吸蟲病的風險。

一位漁業養殖領域的學者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肝吸蟲的傳播途徑具有隨機性與偶然性,僅對63條樣本進行檢測依然難以準確評估國產虹鱒的寄生蟲風險。這位學者建議,如果希望得出全面可靠的結論,應進行高頻次、大批量、長時間的檢測。但即便如此,由於肝吸蟲傳播的隨機性作祟,也難免出現「漏網之魚」。

至於此次未被列為檢測項的裂頭絛蟲,澎湃新聞此前通過採訪專家與查詢文獻了解到,裂頭絛蟲是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所列出的重要的人魚共患寄生蟲,其中感染案例最多的闊節裂頭絛蟲主要分布於北美與歐洲。文獻記載顯示,淡水環境下的虹鱒無論是養殖還是野生,都有過感染闊節裂頭絛蟲的案例。

1993年,阿根廷科學家Jorge Eduardo Revenga在《寄生蟲學雜誌》(The Journal of Parasitology)6月刊上發表論文提出,在阿根廷南部的莫雷諾湖抽查114條虹鱒,發現其中同時存在包括闊節裂頭絛蟲在內的兩種裂頭絛蟲。這是阿根廷首次出現闊節裂頭絛蟲,Revenga在論文中寫道,虹鱒對這兩種絛蟲而言,似乎比紅點鮭、金鱸、銀漢魚等其他湖中魚類「更為重要」。

2010年,智利科學家Patricio Torres在《寄生蟲學雜誌》6月刊上發表論文。其中提到,研究團隊自8家智利水產養殖場中抽查了90條虹鱒,其中感染裂頭絛蟲的比例為6.7%。同樣的實驗在智利的潘吉普伊湖中再度進行,發現野生虹鱒感染闊節裂頭絛蟲的比例為61%。研究同時指出,阿根廷與智利地區的闊節裂頭絛蟲都是自北美地區入侵的外來物種。

除了以上案例外,1980年代,美國西海岸曾大規模爆發絛蟲感染。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估計,在1977年到1981年之間發生了多達200起闊節裂頭絛蟲感染事件。據調查,此次疫情的主要原因是生食虹鱒所屬的馬哈魚屬魚類(Oncorhynchus)導致的。

值得注意的是,《水產品相關問題回復》文末強調,預防寄生蟲感染的最有效途徑為切斷其傳播途徑,要按照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食品安全五大要點,儘量食用熟食,且要燒熟煮透,徹底殺滅寄生蟲,降低感染的風險。加熱不僅能殺死寄生蟲,也能有效殺滅致病性微生物。

團體標準牽頭起草單位會長:吃三文魚光吃肉不吃皮,對人沒影響

對於國產虹鱒寄生蟲的問題,《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牽頭起草單位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的會長崔和也曾作出過回應,他並未矢口否認寄生蟲的存在,而是作了不恰當的類比。

今年8月,崔和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魚體表產生皮膚性的寄生蟲,對人體沒什麼危害,「吃三文魚光吃肉,不吃皮,對人一點影響都沒。」

在接受另一家媒體的採訪時,崔和又稱,「有沒有寄生蟲你得拿檢測報告、檢測數據來說話,你吃毛豆吃玉米還可能有寄生蟲。那你說咱誰不吃?」

持類似觀點的,還有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三文魚分會的執行會長、團體標準起草企業之一愛樂水產(青島)有限公司的銷售總監王小潔。王小潔曾表示,寄生蟲生存必須有適合的溫度,在環境汙染、水流不暢時,才可能滋生寄生蟲,有些是寄生在魚體表面魚鱗上,有些是寄生在魚鰓裡,但不會寄生在魚肉中。「寄生蟲有生存環境才能活下來,達到3公斤以上生食三文魚規格的三文魚離開水後,99%以上的寄生蟲都活不下來了。」

但這一說法在業內人士看來站不住腳。中國漁業協會內部人員、漁業資深人士王金和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說,在超市買一條活體三倍體虹鱒,檢測其內臟和皮膚,「很大概率能查出寄生蟲,逃不掉的。」魚皮上的寄生蟲在加工、運輸過程中也會汙染魚肉。至於寄生蟲的有無,和魚的規格大小並無關係。

對於國產虹鱒寄生蟲檢測的客觀公正性,王金和態度悲觀。「(檢測機構)幾乎都利益相關,誰會去做中立的檢驗呢。」

據上述業內人士透露,團體標準制定參與者之一、國內最大淡水虹鱒養殖企業青海民澤龍羊峽生態水殖有限公司(下稱「民澤公司」)在今年5月28日就已經將公司養殖的虹鱒送到了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並要求檢測寄生蟲,但檢測結果如何不得而知。

5月26日,有媒體直播民澤公司現場檢測虹鱒寄生蟲。操作者並未將魚肉切成薄片,也未使用載玻片和蓋玻片製作標本,厚厚的魚肉被放置在光源位置上。該檢測過程的隨意性和不規範性,在網絡上被稱為「鬧劇」。

直播中顯微鏡檢測截圖

澎湃新聞獲得的一份今年5月由山東出入境檢驗檢疫技術中心出具的對民澤公司「冰鮮三文魚」體內寄生蟲的檢測報告中,檢測結果顯示「未檢出」的異尖線蟲,是一類成蟲寄生於海棲哺乳動物、幼蟲寄生於某些海棲魚類的線蟲。但諷刺的是,這項檢驗根本沒有做的必要,因為這是海魚寄生蟲,並不會出現在淡水虹鱒身上。

在顯微鏡檢測直播事件之前,有關方面有意混淆虹鱒和三文魚的行為已頗受爭議。為了平息爭議,5月25日,青海當地媒體的官方微博@大青海網發布微博稱,「質疑『青海三文魚』的可以閉嘴了……中科院青海生物研究所、青海省農牧廳漁業局、青海省漁業環境監測站等單位接受專訪,就有關青海虹鱒魚相關問題回答了網友關切。」

次日一早,中科院官方微博@中科院之聲對此闢謠稱,中科院並無青海生物研究所,並附上機構列表的連結。一個多小時後,@中科院之聲再次聲明,詢問了網友提出的疑似為「青海生物研究所」同一單位的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該所科研人員沒有接受過採訪。

隨後,@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發微博自證清白。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表示,所內無專家學者接受採訪。

(文中王金和為化名)

相關焦點

  • 衛健委:6月份開展了寄生蟲應急監測,國產虹鱒未檢出寄生蟲
    一則《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引發了關於淡水養殖虹鱒是否屬於「三文魚」,其生食安全風險是否更高的討論。國家衛健委的答覆指出,2018年6月,針對針對淡水養殖中常見寄生蟲和我國人群寄生蟲病的感染情況開展了監測,結果顯示,所有樣品(國產虹鱒63份、進口三文魚29份)均未檢出華支睪吸蟲囊蚴、東方次睪吸蟲囊蚴和顎口線蟲三期幼蟲。
  • 生吃虹鱒,到底會不會遇到寄生蟲?遇到了該咋辦?
    太長(恐蟲)不看版:1、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9月6日公布了一項針對國內63份虹鱒樣本3種寄生蟲(2種吸蟲、1種線蟲)的檢測報告,結果為陰性;2、但該檢測未涉及絛蟲類寄生蟲,仍需要更大範圍、更全面的檢測加以確定;3、從以往案例來看
  • 虹鱒被歸類三文魚引爭議 別擔心!今後包裝上將註明魚產地及種名
    爭論焦點虹鱒算不算三文魚?質疑: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鍾凱曾發文否認虹鱒為三文魚,指出「美國FDA明確說,虹鱒不許叫三文魚。」 上海海洋大學教授陳舜勝也對媒體表示,中國人對三文魚約定俗成的稱呼主要是指大西洋鮭。「現在標準擴大了,但俗稱要大眾接受後才能公布。」
  • 三文魚遭遇身份危機:虹鱒混入後,考慮改稱「海產大西洋鮭」
    針對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提出的三文魚新定義參考歐洲國家提法、虹鱒的寄生蟲及檢測、虹鱒價格、國內大西洋鮭養殖企業參與團體標準起草等問題,澎湃新聞記者進行了逐一求證。虹鱒參考歐洲國家提法?手冊中,只有一處明確提到了「虹鱒(Rainbow trout)」。在第11章「風險提示」第2節「對三文魚健康影響最大的因素」中提到,大西洋鮭和虹鱒在海水中會感染傳染性胰腺壞死病,但目前已可以通過疫苗等人工手段加以預防。其餘內容均未明確提到「虹鱒」。
  • 國家衛健委發布重要提醒,這一病毒高發季來了
    國家衛健委發布重要提醒,這一病毒高發季來了!】近日,遼寧瀋陽鐵西區疾控中心檢測,「發現未來幼兒園」6名幼兒檢測為諾如病毒感染。該園出現多名幼兒嘔吐腹瀉症狀,目前幼兒園已停學。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全年均有發生,10月到次年3月是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流行的高發季節。這類疾病如何傳播?感染後有何臨床表現?
  • 國家衛健委提醒:不要在水龍頭下直接衝洗生肉製品
    國家衛健委提醒 不要在水龍頭下直接衝洗生肉製品 國家衛健委發布了《低風險地區夏季重點地區重點單位重點場所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相關防護指南》,其中增加了食品消費者、食品從業人員等人群的防護要求,特別提出食品消費者在處理生的肉
  • "淡水三文魚"天貓在售:隻字不提"虹鱒" 仍推薦生吃
    但事實上,只要水體環境中有寄生蟲,就無法排除魚類被侵染的可能性。即便如中國水產品流通與加工協會所言的工業化養殖,只要虹鱒與水體接觸,仍有可能感染寄生蟲。早在2017年11月21日,微信公眾號「海鮮指南」就發布了《闢謠|千萬別吃雲南當地三文魚?到底是真是假?》,文章署名為「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
  • 國家衛健委詳解
    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6月5日就我國眼健康工作進展及成效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周長強圖片來源:中國網6月6日是第25個全國愛眼日。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周長強在發布會上介紹,今年愛眼日主題為「關注普遍的眼健康」,這有著特殊的意義和背景。他說,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防盲協會等提出「視覺2020享有看得見的權利」全球行動倡議,目的是消滅可避免盲,對此我國政府做出莊嚴承諾,並以此為目標推動相關工作,建立完善防盲治盲體系和網絡,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防治模式,推廣適宜技術,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 哈醫大一院新生兒科獲國家衛健委「雲上婦幼」典型稱號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印發《關於通報「雲上婦幼」典型經驗做法的通知》,通報推廣全國典型醫療機構在開展線上諮詢、推進智慧服務、開展遠程醫療、實施健康管理等方面的經驗做法。哈醫大一院生兒科為黑龍江省唯一獲評「雲上婦幼」典型稱號。
  • 三文魚標準起草公司用虹鱒冒充大西洋鮭 京東已下架
    三文魚團體標準起草公司用虹鱒冒充大西洋鮭,京東已將其下架澎湃新聞記者 韓聲江 張靜 海陽 楊漾 實習生 陳秀慧8月22日,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參與制定指虹鱒為三文魚團體標準的上海荷裕冷凍食品有限公司(下稱:荷裕公司)悄然修改產品頁。荷裕公司在京東自營旗艦店中的「冷凍煙燻三文魚」和「冷凍三文魚刺身」產品都已經增加了「虹鱒」標註。
  • 「淡水三文魚」電商在售:隻字不提「虹鱒」,仍推薦生吃
    在黃河上遊的龍羊峽水庫裡,分布著近200個周長約100米的圓形網箱,據稱每年能提供9000噸的「淡水三文魚」,佔中國「三文魚」市場的三分之一。擁有這200個網箱的就是青海民澤龍羊峽生態水殖有限公司(下稱「民澤公司」)的企業。民澤公司,便是前述龍羊峽旗艦店的所有者。
  • 三文魚團體標準起草公司用虹鱒冒充大西洋鮭,京東已顯示下架
    8月22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注意到,參與制定指虹鱒為三文魚團體標準的上海荷裕冷凍食品有限公司(下稱:荷裕公司)悄然修改產品頁。荷裕公司在京東自營旗艦店中的「冷凍煙燻三文魚」和「冷凍三文魚刺身」產品都已經增加了「虹鱒」標註。作為京東生鮮分類中的「淡水」「三文魚」銷量排名第一的電商主打商品,這兩款商品均擁有5萬餘條評價、99%的好評度。
  • 虹鱒冒充進口鮭魚價格翻倍賣,日式料理主廚教你分辨這2種魚
    在疫情爆發後,中國甚至有餐廳、魚販自爆,其實他賣的是中國國產的虹鱒,而不是進口鮭魚,讓這場「鮭魚之爭」再度浮上檯面。過去中國以國產淡水虹鱒冒充進口鮭魚,價格翻倍賣的爭議層出不窮。早在2018年,就傳出中國水產流通加工協會發布公告,將虹鱒歸類為「三文魚」(臺灣稱鮭魚)的一種,引爆爭議,遭許多民眾痛批根本就是「指鹿為馬」,有誤導消費者之嫌,許多消費者保護組織、法律人士都有出來表示反對。有專家指出,虹鱒是淡水養殖,所藏寄生蟲種類可能會較深海鮭魚來得多,生食風險較高。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也規定,生鮮虹鱒肉需經零下20度冷凍7天才可食用。
  • 虹鱒和大西洋鮭魚體內可能都存在寄生蟲,但由於海水滲透壓的關係...
    X 虹鱒和大西洋鮭魚體內可能都存在寄生蟲,但由於海水滲透壓的關係,大西洋鮭魚即使被生食,其體內的寄生蟲也不適合在人體內生存,而虹鱒則不然,上述是否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生食虹鱒風險更大?
  • 靈璧婁莊某村衛生室、高樓某潔具中心被縣衛健委依法處罰
    靈璧縣衛健委2020年6月行政處罰案件信息公開表發布日期:2020年06月28日 15時47分行政處罰決定書文號:靈衛傳罰[2020]41號行政相對人名稱:靈璧縣婁莊鎮**村衛生室處罰類別:傳染病防治處罰事由:未按照類別將醫療廢物分置於防滲漏、防銳器穿透的專用包裝物或者密閉的容器內。
  • 你吃的三文魚是淡水虹鱒?水產裡「強攀親戚」的還不少
    在絕大多數消費者認知中,三文魚指的是原產挪威的大西洋鮭魚。但正如漁業協會的澄清,三文魚並非某一種魚的科學名稱,而是鮭鱒魚類產品的統稱。儘管是近親,但三文魚和虹鱒魚並不是同一種魚。鮭科魚分為鮭科鮭屬與鮭科鱒屬,準確地說三文魚屬於鮭鱒魚,而鮭鱒魚又分為海鱒和虹鱒。
  • 應對疫情壓力,國家衛健委推薦:腹式呼吸和正念冥想
    為此,國家衛健委,在介紹疫情防控中心社會心理服務有關情況中,推薦大家,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學習一些科學的緩解壓力的方法,比如腹式呼吸、正念冥想等等事實上,為了積極的應對疫情壓力,抵禦病毒,@人民日報官微也曾提出:「情緒狀態與免疫力密切相關,穩定的情緒是抵禦病毒的強有力屏障」並推薦大家做放鬆訓練:深呼吸,瑜伽,冥想,太極!
  • 廣東莙薘菜檢出微量碘-131 專家稱衝洗可清除
    放射衛生專家:清水衝洗兩三遍即可清除本報訊 (記者任珊珊 通訊員粵衛信)昨晚,據衛生部食品飲用水放射性汙染檢測沿海哨點單位廣東省職業病防治院通報,當天送檢的本地常見葉菜「莙薘菜」被檢出少量福島核電站洩漏的放射性核素碘
  • 精河縣衛健委組織衛生醫療機構醫務人員開展核酸檢測標本採集培訓
    12月1日,精河縣衛健委組織開展了兩輪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標本採集培訓。各醫療機構核酸採樣工作人員56人參加培訓。本次培訓會邀請精河縣人民醫院路漫老師進行授課,她以圖文並茂的PPT演示、生動詳實的講解和規範標準的採樣展示,為參訓人員講解了包括採樣人員個人防護、咽拭子採集方法、標本的包裝、保存運送、脫防護裝備後的個人消殺等方面的知識,同時親自示範了個人防護裝備的穿脫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