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億年蜥蜴吃麻小是怎麼回事?難道小龍蝦一億年前就有啦?

2020-11-23 中國荷都網

  原標題:一億年蜥蜴吃麻小是真的嗎 一億年蜥蜴吃麻小是什麼情況

  據報導,11月19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北京聲稱,他們初次在遼寧省建昌縣看到了一件少見的胃容物標本,對人們了解白堊紀大中型爬行動物的捕食習慣性有關鍵意義。據統計,胃容物是十分少見且關鍵的化石記錄,是掌握古生物的食譜組成和習慣性等食性的直接證據。矢部龍來源於世界聞名的熱河生物群,至今已有有一億年歷史時間,也是該生物群被取名的第一種蜥蜴,廣泛性遍布於下白堊統義縣組和九佛堂組地質構造中。

  往日的矢部龍化石曾紀錄過含有魚類遺骸的胃容物,而大中型甲殼類動物則是初次看到。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徵集到這件標本的過程中是蒙板未清修狀態,胃容物是在該館旗下的化石礦晶清修補原試驗室的技術人員高超的清修手藝下慢慢曝露出去。該大型甲殼類動物保存了背面被微小顆粒物遮蓋的螯足,一段長細的胸足殘片,口器和粉碎的觸鬚,所有的特點都與桑氏古蝲蛄相符合。桑氏古蝲蛄形如飯桌廣泛性的龍蝦,兩者之間有緊密的親緣關聯。

  人們經常吃的龍蝦別名為克氏原螯蝦,始於美國墨西哥灣北岸、路易斯安那州一帶,因此也許多人稱它「路易斯安那州螯蝦」。之後被引進我國,以其食用價值貢獻了風靡一時的「麻小」。在我國熱河生物群看到過很多的談水螯蝦化石,至今已有約1.3億年至1.2億年前,南京市古生物研究室的沈炎彬研究員曾經研究過這批標本,推斷龍蝦是由東亞起源再傳往中亞、歐州和北美地區。據悉,本次看到的螯蝦殘片的長短和佔比告知人們,被捕食的古蝲蛄大概有12至13公分,這對於這隻矢部龍而言是一頓十分豐厚的美餐。趣味的是,矢部龍胃腔中缺乏甲殼殘片,因此這隻小蜥蜴極有可能是捕食了堤岸上已經蛻皮的古蝲蛄。「綜合性所有胃容物紀錄,雖然矢部龍欠缺顯著的遊泳形態學特點,我們依然覺得矢部龍有堤岸捕食的習慣性。」

相關焦點

  • 一億年前的這隻蜥蜴 極有可能是被小龍蝦撐死的
    生活在一億年前的蜥蜴愛吃什麼?魚?蟲子? 這些可能都是,但是,一個來自一億年前的蜥蜴胃部化石標本卻告訴科學家們,小龍蝦也是這種遠古蜥蜴最愛的美食之一。 為了這頓大餐,這隻蜥蜴極有可能把自己活生生撐死了。
  • 古生物學家發現罕見胃容物標本:一億年前蜥蜴吃古代小龍蝦
    據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介紹,這次發現的是一億年前一種蜥蜴矢部龍的胃容物,胃容物中有古蝲蛄。而古蝲蛄和小龍蝦有很密切的親緣關係。矢部龍(Yabeinosaurus)來自舉世聞名的熱河生物群,距今有一億年歷史
  •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新化石:一億年前的蜥蜴愛吃小龍蝦?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新化石:一億年前的蜥蜴愛吃小龍蝦?呂新文 2019-11-19 19:01 來源:澎湃新聞 一億年前蜥蜴喜歡吃
  • 一億年蜥蜴吃麻小是什麼情況?怎麼回事?終於真相了,原來是這樣!
    圖表1 本次研究者發現的矢部龍標本一億年蜥蜴吃麻小上熱搜榜了,那麼一億年蜥蜴吃麻小是什麼情況?怎麼回事?終於真相了,原來是這樣! 遼寧省建昌縣近日發現了一件特殊的標本---罕見的含甲殼類動物胃容物的矢部龍。
  • 罕見標本新發現:一億年前的蜥蜴愛吃小龍蝦 而且極可能是被撐死的
    小龍蝦是很多美食愛好者的最愛,可你能想像嗎?早在一億年前,小龍蝦就已經是遠古蜥蜴的盤中大餐了。11月19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中國遼寧省的一處白堊紀地層中發現了一個非常罕見的胃容物化石,這對我們研究一億年前小型爬行動物的捕食習慣有重要意義。
  • 一億年前的蜥蜴愛吃「麻小」
    11月19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稱,他們首次在遼寧省建昌縣發現了一件罕見的胃容物標本,對理解白堊紀中小型爬行動物的捕食習慣有重要意義。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教授蘇珊·E·埃文斯等學者共同完成。研究論文發表於Elsevier出版集團的《白堊紀研究》。
  • 一億年前的蜥蜴喜歡吃「麻小」科學家發現罕見的胃容物標本
    一億年前的蜥蜴喜歡吃「麻小」科學家發現罕見的胃容物標本 2019-11-21 18:04:52 來源:中國日報網  |  作者:佚名> | 字號:A+ | A- 【一億年蜥蜴吃麻小】遼寧省建昌縣近日發現了一件特殊的標本---罕見的含甲殼類動物胃容物的矢部龍。
  • 一億年前的蜥蜴喜歡吃「麻小」
    圖表 2矢部龍標本的胃容物矢部龍(Yabeinosaurus)來自舉世聞名的熱河生物群,距今有一億年歷史,也是該生物群被命名的第一種蜥蜴,廣泛分布於下白堊統義縣組和九佛堂組地層中。桑氏古蝲蛄形如餐桌上常見的小龍蝦,與其有密切的親緣關係。「這是迄今為止最古老的動物吃『麻小』的紀錄」,邢立達說。研究者根據發現的螯蝦碎片的長度和比例,推算被捕食的古蝲蛄大約有12至13釐米,認為這對於這隻矢部龍來說是一頓非常豐盛的大餐。
  • 一億年蜥蜴吃「麻小」 它也是個資深吃貨?
    這個發現豐富了矢部龍的捕食目標群體,對人們理解白堊紀中小型爬行動物的捕食習慣有重要意義。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領銜,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教授蘇珊·E·埃文斯(Susan E. Evans)等學者組成的中外研究團隊於Elsevier出版集團的《白堊紀研究》發表了此次研究論文。
  • 一億年前蜥蜴就愛吃麻小 科學家「復活」的罕見標本讓人驚訝
    一億年前蜥蜴就愛吃麻小 科學家「復活」的罕見標本讓人驚訝  Evelyn Zhang • 2019-11-19 18:21
  • 一億年前的蜥蜴喜歡吃「麻小」 最古老的動物吃「麻小」紀錄
    一億年前的蜥蜴喜歡吃「麻小」 最古老的動物吃「麻小」紀錄 2019-11-19 14:57:00 來源:中國日報網  |  作者:佚名> | 字號:A+ | A- 【一億年蜥蜴吃麻小】遼寧省建昌縣近日發現了一件特殊的標本---罕見的含甲殼類動物胃容物的矢部龍。
  • 一億年前的蜥蜴也愛吃「小龍蝦」?來看看古生物學家怎麼說
    專家稱,這是迄今為止最古老的動物吃「小龍蝦」的化石記錄,這件標本對我們理解白堊紀中小型爬行動物的捕食習慣有著重要意義。胃容物是非常罕見且重要的化石記錄,是我們了解古生物食性的直接證據。此次研究的標本發現於我國遼寧省建昌縣喇嘛洞地區下白堊統九佛堂組地層,是一件有趣的含未消化的甲殼類動物胃容物的矢部龍標本,目前收藏在新近試開放的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內。
  • 快手集卡分一億怎麼送卡給好友 集卡分一億攻略
    首頁 > 問答 > 關鍵詞 > 快手最新資訊 > 正文 快手集卡分一億怎麼送卡給好友 集卡分一億攻略
  • 白堊紀的蜥蜴竟然喜歡吃小龍蝦,好吃嗎?
    白堊紀的蜥蜴竟然喜歡吃小龍蝦,好吃嗎?提到小龍蝦,吃貨們肯定都已經開始流口水啦!無論是麻辣的,十三香的,還是蒜蓉的,只要端上一盆小龍蝦,我分分鐘就能把它們消滅乾淨!喜歡吃小龍蝦可不只有我們智人,最近古生物學家發現的一具化石表明,距今1.2億年前的蜥蜴就已經在吃小龍蝦啦!
  • 介形蟲利用巨型精子進行有性生殖的行為在一億年前就已存在
    (左為化石,右為現代類群):a和b:抱握器;c和d:卵的橫截面;e和f:精子泵;g和h:介形蟲的精子;i和j:半陰莖;k和l:介形蟲精子細節結構(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介形蟲是一類具有雙瓣殼的水生微型甲殼類動物,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將近5億年。
  • 一億年後人類文明命運如何?網友評論一針見血
    小編喊你看網友神評論啦~百聞神評論,精選每日用戶熱評,為你分享網友最新鮮、最犀利的觀點~下面給大家分享的熱點話題是【一億年後人類文明命運如何~】,此消息一經曝出,在網絡上掀起了不小的波瀾,截止目前點擊量已達4765,1974位網友紛紛發表了自己的態度~快來圍觀,前排搶個沙發吧~我們都知道地球至今已經誕生
  • 2年前中獎一億的錦鯉女孩,辭職揮霍一年後,現在怎麼樣了?
    錦鯉女孩信小呆相信很多人都轉發過關於錦鯉的微博,並且對成為錦鯉有一種莫名的期許。因為錦鯉是幸運兒的代表,無論是什麼活動,錦鯉都是萬中無一的存在,所以人們自然希望好運降臨在自己頭上。那麼你們知道國內最有名的錦鯉是誰嗎?ta在過著怎樣的生活?2018年,支付寶開展了一項盛大的活動,只要用戶參與轉發微博,就有機會成為支付寶的專屬錦鯉。
  • 生物學家在一億年前的琥珀中發現「令人震驚」的新花種
    全新的「時間膠囊」發現來源於俄勒岡萊斯大學的科學研究工作人員,她們發現了一種全新升級的、之前鮮為人知的花屬和花種,能夠上溯一億年以前的白堊紀中後期。此項科學研究由GeorgePoinarJr.領導幹部,他是一位熱血傳奇的古生物學家,他的念頭啟迪了《侏羅紀公園》的創作者麥可·克萊頓。這類新種類的花是在緬甸北部一個地域發現的琥珀中發現的,該地域以其豐富多彩的一億年前的礦產地而出名。
  •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秘一億年前介形蟲的有性生殖行為
    介形蟲是具有雙瓣殼的水生微型甲殼類動物,在地球上生存了近5億年。地層中保存了較為豐富的介形蟲雙瓣殼化石,其軟體部分通常不易保存。近期,中國、德國和英國的研究團隊,利用高解析度顯微斷層掃描技術,研究產於白堊紀緬甸琥珀中保存有軟軀體的介形蟲化石標本,發現一億年前介形蟲利用巨型精子進行有性生殖的行為。
  • 科學家發現胃容物標本揭神奇食譜,網友:一億年前蜥蜴吃麻小?
    矢部龍來自舉世聞名的熱河生物群,也是該生物群被命名的第一種蜥蜴,廣泛分布於下白堊統義縣組和九佛堂組地層中。矢部龍經常與狼鰭魚、滿洲龜及多種昆蟲化石共同被發現。其化石最初由日本學者發現並命名,模式標本在抗日戰爭時期丟失,包含三個種:強壯矢部龍、楊氏矢部龍和二尖矢部龍。通過體長和骨骼形態分析,新標本應歸入未成年的強壯矢部龍,其鼻臀長為22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