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踏上濱海這片熱土,會驚奇地會發現,這座美麗的海濱新城,處處洋溢著現代高品質城市的氣息。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柏油馬路寬闊通達,公園綠地相互交映,配套設施完備齊全,城市規劃超前科學。從海邊鹽鹼荒灘,到現在的海濱新城,在濱海區黨工委、管委會的堅強領導和統籌謀劃下,濱海實現了完美蝶變,這座千裡碧海孕育的一顆渤海明珠正在冉冉升起,華美綻放。
一路風雨同舟,一路披荊斬棘,一路砥礪奮進。濱海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10年暨建區25年以來,城市建設日新月異,飛速發展。特別是近幾年來,濱海區黨工委、管委會牢牢抓住歷史機遇,致力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海濱新城,向著「現代海洋產業強區、美麗生態濱海新城」的目標加快邁進,濱海區黨員幹部幹字當頭,勠力同心,實現了城市建設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精的巨大變化。
立體交通——助力城市發展騰飛
一條條大道縱橫交錯,方便快捷;高速公路暢通無阻,通向四方;港口碼頭建設更是氣勢恢宏,氣吞山河……一曲激昂的交通建設之歌正在唱響。如今的濱海,榮烏高速、濰日高速2條高速公路和4條國省道穿境而過,國家一類對外開放口岸濰坊港貨物吞吐量屢創新高,益羊鐵路、大萊龍鐵路等眾多鐵路在這裡交匯相接,濱海越發便利的交通優勢全力開啟濱海發展新動力。
揮如椽巨筆,繪通衢大道。2020年4月30日,濱海區內創新街彌河橋正式通車投入使用,這座跨越央子街道和大家窪街道的要道之橋歷經10個多月時間正式完工,比預計工期提前一個半月。目前大九路彌河橋、長江西街彌河橋也正式通車,一年三座彌河橋梁正式投入使用,不僅將極大地提高濱海區彌河防洪洩洪能力,保障彌河兩岸工農業生產及人民財產安全,保護重要的交通設施不受洪水威脅,同時對濱海區的路網交通也是一次大的改善。
交通是一個城市的血脈,是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縱觀濱海,條條大道已經延伸出濱海發展的強大脈絡,榮烏高速、濰日高速橫貫東西,縱穿南北,新海路、大沂路、大九路、北海路交通幹線四通八達,連接有力。近年來,濱海區實施香江東一街改造工程、遼河西五街東伸工程等,不斷提升交通便利程度。2019年,濱海區人均道路面積45平方米,較上年增長2.05%,一張便捷高效的交通公路網漸次織就,像一條條血管連通了濱海人的心田,打通了幸福之路、小康之路,成為濱海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動脈。
碼頭上的岸橋巍然屹立,貨櫃船舶往來穿梭,集卡車有序地裝載運輸……這是濰坊港碼頭的日常景象。作為一個海濱城市,港口是城市發展的照明燈,是發展的推進器,濱海區重視海洋經濟,加快港口發展,疏港鐵路、疏港高速正在加緊謀劃設計,新航線不斷開通。僅僅以山東港口濰坊港為例,僅僅在2020年4月8日一天,就開通了「濰坊-福建」、「濰坊-日照」、「濰坊-錦州」、「濰坊-煙臺」四條貨櫃航線,促使山東港口濰坊港貨櫃內貿航線數量增至9條,實現了與山東港口旗下四大港口間貨櫃航線的直達直航,濰坊港與全國沿海主要港口間實現互聯互通,標誌著濰坊港建設內貿貨櫃樞紐港的雛形初現。2020年4月份,山東港口濰坊港單月吞吐量20888TEU,同比增長220%,創出開港運營以來單月貨櫃吞吐量新紀錄。
構築便捷交通,助力城市騰飛發展,濱海區眾多重點交通項目順利推進,全方位立體交通發展格局初步形成,為經濟發展和城市風貌注入了新的活力,全面打開濱海開放交流的新局面。
項目引領——產城融合全速推進
濱海區的突破,不僅僅是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的突破,更是高端產業、高級人才、核心要素、重大項目的突破。城市與產業相伴而生,因此,項目是帶動城市發展最可靠、最牢固的支撐和動力。一邊是民生項目的快速發展,一邊是重點項目的穩步推進,實實在在的變化體現著濱海每天產城融合的進展。
近年來,濱海區深化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加快「放管服」流程再造、當好「店小二」,以「全過程」、「保姆式」服務打通最後一公裡,促人氣、聚商氣,全力打造渤海明珠、海濱新城。「硬環境、軟環境」全面提升,「親商、安商、營商」蔚然成風,企業「引得來、留的下」,項目「落地快、建的好」。高端化工、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支柱產業優勢顯現、獨領風騷,濱海旅遊、臨港物流、職業教育等新興產業順勢崛起、厚積薄發。濰柴重機、弘潤石化、新和成藥業等龍頭企業勇立潮頭,鼎成新材、冀凱裝備、天維膜等一批「隱形冠軍」、「瞪羚企業」蓄勢待發,還有中車交通、中糧貿易等一批「國字號」項目紛至沓來。
項目引領產業,發展勁頭有力。2008年濰柴重機項目動工建設,多年來,濰柴在濱海不斷擴大投入,濰柴濱海產業園已建成投用濰柴重機、鑄造、中速柴油機等多個項目,濰柴動力製造基地項目加快推進,著力打造全系列船舶動力製造基地。浙江新和成落戶濱海十幾年來,相繼成立了5家企業,投資200多億元建設新和成北方基地。「我們將會建設成為一個綠色、安全、智慧、高效的國際一流的精細化工產業園區,預計總產值達到500億元以上。」山東新和成控股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孟建波說。
2020年,濱海區全面實施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兩位數增長、「雙招雙引」提質增效「三率」齊升、擴大對外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等「十大攻堅行動」。今年2月份以來,總投資431億元的15個重點項目開工,總投資196億元的15個項目集中網上簽約,總投資4.63億元的6個高層次人才項目籤約,「雙招雙引」和項目建設全面提速,奮力開創濱海高品質開發建設新局面。
劈波斬浪敢弄潮,而今邁步從頭起。未來的濱海,依託濱海化工園、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園、科技創新園、臨港產業園4大產業功能區和商務居住區、海洋科技大學園、旅遊度假區3大城市功能區,加速向產業強、效益高、有特色的平臺載體邁進,打造特色化發展的產業強區,「高端化、智慧化、生態化、集群化」將成為新的品牌名片,國內頂尖研發機構將在此開花結果,更多國家級人才紛至沓來,濱海區將建設成為環渤海灣創新活力競相迸發的隆起帶。
景城一體——百姓盡享綠色福祉
曾幾何時,綠木映秀,花色醉人,是每一個城市居民嚮往的生活環境。如今的濱海,「移步皆是景,舉目滿眼春」變成了現實。每天清晨、黃昏,在城市公園、街角綠地,凡是綠樹成蔭的地方,都能看見人們鍛鍊、乘涼的的身影。在白浪河畔眺望,碧水藍天,草木蔥蔥,好不愜意,越來越多的人愛上了濱海,他們盡情享受這裡的綠色福祉。
近日,在濰坊濱海中央城區北海路東側,幾十名工人師傅戴著口罩,正在進行有序施工,精心栽下白蠟、日本櫻花、側柏等樹苗,打造櫻花爛漫、綠意盎然的景觀工程;在旅遊度假區海河路人工島(南島),濱海區廣大黨員幹部義務參加植樹活動,建設集防風固沙、涵養水土、生態保護、綠色景觀等功能為一體的沿海城際生態走廊;在中央城區北海路西側,園林工人正在利用大型機械在綠化帶內栽種金葉榆、白蠟等耐低溫、耐土壤貧瘠、耐乾旱樹木,一旁的灑水車不時地對新栽植的苗木進行灑水養護,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
近年來,濱海區通過開展植樹造林、修復保護溼地、鹽鹼化綜合治理等有力措施,為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做出了重要貢獻。曾經這裡是一片白茫茫的鹽鹼灘,是一張簡單的「白紙」,要在這張「白紙」上建起一座現代新城,首要的任務就是為這張白紙上塗抹上綠色。雖然在鹽鹼地上的綠化成本是不同地區的數倍以上,但是濱海區造林綠化在近幾年實現質的飛躍。濱海區堅持「苗木品種多樣化、投資主體多元化、造林綠化常態化、參與植樹全民化」原則,圍繞白浪河生態治理、中央商務區環境提升、「十縱十橫」生態長廊等工程項目,加快實施 「三河一帶」「三邊四區」和生態溼地關鍵區域綠化,推進生態城市建設,建設宜居家園。
生態治理給濱海帶來強勁的發展動力,美好藍圖逐漸變為現實。從寸草不生到綠意盎然,生態、文旅、經濟、社會、民生等綜合效益迅速凸顯。如今,濱海正以生態激發產業內生動力,推動綠色發展模式再次提檔升級,一座水榮綠興的現代海濱城市正加速崛起。隨著白浪河生態示範帶、沿海防護林和三年大綠化等生態工程實施,濱海區強化沿海溼地、近海海域與岸線生態保護和修復,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鹽鹼地綠化「濱海模式」,成功培育了魯臺鹽楊、濰坊濱海鹽松、環海鹽柳等新品種,積極推動耐鹽鹼苗木良種大規模、產業化種植,綠地率為32.2%,綠化覆蓋率達33%。
漫步於公園內,道路兩旁綠樹成蔭,花草豐美,高大喬木,低矮灌木巧妙搭配,主路、小徑環環交錯,廊橋凳椅科學分布,為周邊小區提供了舒適、安逸的居住環境。「與之前相比,濱海區特別是中央城區的綠化真是大變樣,空氣好,綠色多,每天早上出來鍛鍊,感覺讓人的心情好很多。」家住湖光山舍小區的崔女士告訴記者。出門即可見綠,推窗即可賞綠,享受綠色生活的舒暢,體會綠色生活的律動,這樣的場景已經成為濱海人民生活中最常見的寫照。
民生工程——提升居民幸福指數
城市風貌是城市的「面子」,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的「裡子」,只有築牢「裡子」,才能撐得起「面子」,也只有堅持做好城市的「裡子」工程,才能更好地服務群眾。近年來,濱海區在不斷提升城市風貌的基礎上,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棚戶區改造、雨汙分流、農村廁改、四好農村路等等一批民生工程紮實推進,築造百姓舒心的幸福城。
棚戶區改造事關民生福祉、事關經濟發展,是重大的民生工程,自棚改工作開展以來,濱海區快節奏推進工程建設,把棚改安置房建設成為精品工程,實現效率高、質量優、群眾滿意等多方面共贏。我區連續三年推進棚改工作,共實施棚改項目5個,拆遷棚改村居10個,棚戶區改造任務2725戶,實際完成2900戶。學府新城一期項目為大家窪街道東興、雙河兩村棚改房安置項目,完成居民安置460戶。棚改還包括大家窪街道新興村、河套(東北呂)村、中興村三個村和央子街道河北嶺子村、豐臺漁業村、韓家廟子村、牟家河塢村、新立村五個村,實際完成2299戶,採用貨幣化安置。位於中央城區的央城·匯景灣項目用於央子街道棚改安置,主要安置豐臺漁業村、河北嶺子村、韓家廟子、新立村,目前項目一、二標段主體結構已驗收,正在進行外牆保溫、裝飾裝修及安裝工程施工,預計今年10月完成交付,讓百姓住進現代化住宅社區。
雨汙分流是指將雨水和汙水分開排放,各用一條管道輸送,便於雨水收集利用和集中管理排放,防止汙水對河道、地下水造成汙染,有效保護城市的水環境,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城市品質和城市形象。濱海區2019年完成了大家窪片區雨汙分流改造工程,徹底解決了雨汙管網混流、城市內澇等問題,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評,2020年央子片區雨汙分流改造工程又全面啟動建設。工期緊、任務重,為了儘快完成施工,施工人員充分利用現有的施工黃金季節,在嚴把工程質量的同時,加班加點,晝夜不停、流水作業,爭取把因疫情耽誤的工期搶回來,分片區多個施工班組全面展開作業。據了解,央子片區雨汙分流改造工程總投資約3.2億元,涉及主幹道路12條,計劃新建改造汙水管道約28公裡、雨水管道11公裡,建成後將實現雨汙管網全覆蓋、汙水全收集、雨汙全分流,徹底改善城市居住環境。「工程完工後,濱海區將全部實現雨汙分流,達到雨水入河、汙水進廠的生態治理目標,助力高品質城市建設。」濱海區建設交通局相關負責人說。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任務,是「三農」領域重要民生工程。今年以來,濱海區緊緊圍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重點工作任務,加快推進改水改廁民生工程,助力鄉村振興。在濱海區大家窪街道郝呈村,工人師傅們正在進行管道開挖和水管的鋪設安裝。因部分村莊水管老舊,供水壓力不足等問題,自去年開始,濱海區實施農村飲水安全提升工程,對全區5個村的自來水管進行改造,提高農村飲水安全水平。「涉及大家窪街道辦事處5個村1015戶3820人,本工程均為水廠集中供水,主要建設內容為村內管網鞏固提升,採用一戶一管一表的形式供水到戶,總項目投資約為86.7萬元。」大家窪街道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王濤告訴記者。
小廁所連著大民生,改水改廁同步推進。濱海區統一招標採購,政府補貼,不斷改善農村環境衛生,與傳統旱廁相比,改建的廁所既乾淨又方便。「大家窪街道農村旱廁改造,共涉及29個村7289戶,現在總共有12個村同步施工,預計6月底之前全部完成。」大家窪街道規劃辦負責人王剛說。民生項目的紮實推進得到了群眾的一致好評,「村裡給改了廁所,家裡也乾淨了,衛生也很好了,廁所的味也小了,到了夏天這蚊子蒼蠅也少了。」談起廁改,大家窪街道筏子口村居民袁堯堯對此讚不絕口。濱海區以城鄉環衛一體化、農村廁所改造、村內道路戶戶通、農村生活汙水治理提升為主攻方向,抓村容村貌提升,計劃完成11209戶農村廁所改造、22個自然村公廁建設、25個以上行政村生活汙水處理,努力建設生態宜居、環境整潔、鄉風文明的美麗鄉村,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指數。
經歷數十年辛苦耕耘,濱海面貌煥然一新,早已不是白茫茫的鹽鹼灘,而是桃紅柳綠、碧波蕩漾、車水馬龍、機器轟鳴、塔吊林立的現代化高品質城市。新時代孕育新希望,新徵程更需新作為,站在新起點,濱海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群眾將繼續砥礪前行、敢為人先、逐夢深藍、向海圖強,努力開創濱海的新篇章、新未來。
記者|胡榮田 侯江宏 聶曉東 劉繼田
編輯|王鑫瑞
審核|於彬
原標題:《魅力新城 華美綻放——濱海區升級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10周年暨建區25周年之城建巡禮》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