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任美編到而今,陳福耀始終保持著一份喜樂與豁達,從容與淡定
陳福耀的水墨繼承了嶺南畫派中意境、技巧
陳福耀在書寫實踐中力求「形內在有韻,韻依附於形」
陳福耀在畫面的層次、景深布置上,整體性的考慮賦予了他作品獨特的生命力
陳福耀的書法不滿足於似、穩,還要求險和奇
畫壇人物
文/羊城晚報記者 謝哲 實習生 張筱姝
為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書畫藝術委員會參與組織和編輯,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大型系列叢書」之一———《藝術大師三人行》,書中所納的三位大師有現任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教授、主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以及現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美術出版社總編審、藝委會顧問沈鵬。而大師「三人行」中,還有一位是與我們相知多年,曾任羊城晚報社美術主任編輯的陳福耀。
興趣廣泛喜於鑽研
與「遠在天邊」的藝術家群體相比,陳福耀這位曾任羊城晚報社美術主任編輯的藝術家,可以稱得上「就在身邊」,擅長國畫山水、人物、書法、連環畫的他,興趣廣泛,喜於鑽研,更曾從事家具和室內設計。出於他手的畫作、書法更在多次參加省、市、全 國及國際性大型美展中,頻獲各種獎項。如油畫作品《漁港春潮》入選「廣東省第一屆美展」,出版有《中學美術教材》、《小交通海生》、《西江潮》、《陳福耀作品選》等著作。愛好廣泛的陳福耀在任美編期間即充分顯示了其藝術才能,在畫作實踐中善於識別、消化、吸收傳統精華。從前任美編到而今,陳福耀始終保持著一份喜樂與豁達,從容與淡定。
英俊少年與嚴謹畫風
「優美、寧靜、安詳、質樸」是嶺南畫派紀念館館長陳永鏘對陳福耀繪畫語言的描述。無獨有偶,原廣東畫院副院長湯集祥在形容陳福耀時,也特地指出了其畫風嚴謹、細緻。相比起沉靜、安詳的畫作氣息,年輕時非常英俊的陳福耀曾遇到過「靚麗」的外貌條件帶來的「誤解」。人們一度以為年輕英俊的人是吊兒郎當的,但陳福耀用他的認真、細緻、紮實的基礎推翻了上述「偏見」———畫風嚴謹,是大家對他公認的評價。
與徐悲鴻作品相遇
熱衷用藝術表達懷念與憧憬的畫家們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表現力與繪畫語言,有自己獨特的情懷。與「嚴謹」一詞的一絲不苟不同,這一次陳福耀身上的形容詞多了一份柔情:南方水鄉情懷、鄉音、泥土芬芳的畫卷……都是對其作品的評價。如今陳福耀的畫作已經被廣為流傳,東南亞、日本、美國、臺灣、香港,到處都是他的痕跡。但他的柔情並不是一開始就被人感知,這次作為《藝術大師三人行》「三人」之一,與一份畫冊和一位大師有著密切關係。
陳福耀謙虛地稱,被稱為「大師」,是因在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當代書畫家大型文獻畫《和諧盛世畫中國》中,他的作品「緊鄰」一代大師徐悲鴻。人們認為陳福耀繼承了嶺南畫派的創意風格,尤其是創作中的意境、技巧。
畫作寬宏具整體感
整體感,可謂是對陳福耀畫作的又一統一評價。不論是山水畫、田園風光、人物還是書法作品,陳福耀在用墨濃淡、行筆快慢、落筆輕重、氣意的貫通斷續上都有著嚴密的整體考慮。他會簡明扼要又不是隨意地將客觀對象轉換為主觀意象的真實。尤其在畫面的層次、景深布置上,整體性的考慮賦予了他作品獨特的生命力。
他會創作前景細緻刻畫亮、中景整體追求深、遠景代表空間淺的整體構圖,將亮、深、淺集於畫作之中,也會用寬銀幕式構圖來表現開闊舒坦的場面。他畫的樹叢常交錯相疊,引人駐足。
主題尋找意蘊
力求創新,是陳福耀作為一代藝術家所具有的品質。他曾運用破布、紙卷壓按、轉動、逆順拖帶和滾動方式在技術上尋求不同的機理效果,賦予作品別樣生命力,也力求在主題的創作上尋找豐富的意蘊,尤其是雙關語的創意。
他說:「作品《放》,即是雙關的典型。」在視覺上,表現一個農民在湖裡放鴨子的情景,但實際背後深刻的內涵,則喻為改革開放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改變。而《回歸》在視覺上直接表現為,一個少數民族姑娘在回家途中聚精會神讀一本香港回歸法的書。實際內涵則反映著民族之間的關愛,人們關心香港回歸,國家大事。這幅作品被收錄在武漢書畫院出版的《華夏藝林———九七香港回歸書畫精英專輯》中。
「書」出神韻
在藝術、設計方面涉獵頗廣的陳福耀在羊城晚報社任美編期間,較多地接觸到書法和書法名家及其作品,並因此對書寫產生了興趣。更是出於對工作的認真負責,陳福耀對書法花了不少時間和精力進行研習。在他看來,一幅好的書法藝術作品的魅力,除要有中華文化內涵外,個體字形、章法中的內在因素也很重要,這些因素依附於字形、章法書寫過程中產生的「力」「氣」「韻」。
他說:「一個字、一幅書法作品沒有『力』、『氣』、『韻』就失去了靈氣,不會給人眼前一亮。更不會吸引觀眾,讀者觀後留步深思、研究和百看不厭之魅力。」為此,他在書寫實踐中在「力」「氣」「韻」上尋找其內在關聯的東西。下筆有「力」,凝「氣」,字不要滿足於似、穩,還要求險和奇,即似與不似之間。陳福耀對於書法的追求,正是「形內在有韻,韻依附於形。」因為有形無韻的書法作品,不會流傳千古。
謝哲、張筱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