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國人在北極極夜待4個月看極光,太美太浪漫還是太孤獨?

2021-01-08 北青網

在北極地區斯瓦爾巴群島的中國黃河站,科考隊員劉楊一個人在漫漫極夜中堅守了4個多月,研究極光現象,維護站裡的儀器。一個攝製組來到這裡,把劉楊默默守護這座小小科考站的經歷拍了下來,同時讓觀眾了解到地球最北的一座小鎮裡人們的生活。

12月21日,這部名為《光語者》的紀錄片公開上映,讓觀眾看到真正的「追光者」。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聯繫到片中主人公劉楊和製片人盧武,聽他們講述北極科考和這部影片拍攝的臺前幕後。

一個人駐守北極4個月

2017年10月,空間物理學博士劉楊來到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新奧爾松,獨自駐守中國北極黃河站,負責極區空間環境的觀測,直到2018年3月極晝到來時才回國。

拍攝到的極光

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負責三臺全天空極光成像儀和一臺極光光譜儀的開機關機和數據檢查,以及兩臺磁力計和宇宙噪聲接收機的運行維護。「簡單地說,每天的工作就是看極光、看極光、看極光,還有維護觀測極光的專業設備。」劉楊說。

新奧爾松冬季大約有30個人左右,主要都是科學家和工程師。有一位用雷射雷達做研究的德國人,在那裡堅持了20多年。大家保持著友好且有適當距離感的關係。除了每天用餐時間和每周運動時間大家聚在一起, 平時更多的是獨處。

與劉楊一起打球的外國朋友們

小鎮以南還有一座朗伊爾城,那裡居住著一群歡快的「地球最北的居民」,他們的生活有著規律的陰面與陽面,他們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光語者」。3月伊始,那裡持續了長達4個月的黑暗將被曙光衝破,「光語者們」 會舉辦一場盛大的嘉年華活動慶祝「太陽節」,迎接新年的第一縷陽光。據了解,極晝和極夜在不同的緯度不一樣,新奧爾松和郎伊爾完全極晝極夜差不多都是4月左右,中間就有一段時間既有白天又有黑夜的情況。

紀錄片《光語者》講述的就是這樣的故事,表現出在同一時空下,「光」是一個人和一群人最清楚的信仰。

劉楊不是第一次去極地,他的工作是做極地空間環境監測, 2014年10月到2016年的4月他已經在南極待了一年多,執行越冬觀測任務。

劉楊在一臺射電望遠鏡前

那次去南極的時候,劉楊乘坐的是雪龍號極地考察船,他在南極認識了《光語者》的製片人盧武。那時候盧武是央視的一名記者,跟隨南極科考隊做報導,和劉楊成為隊友。

盧武告訴紫牛新聞記者:「雪龍號上有一百多人,除了船員和科考站的保障人員,其餘都是科學家。我從來沒有和這麼多科學家一起生活過,當時覺得他們挺好玩。在這之前,我覺得科學家都是特別牛的但又特別遙遠的一個群體。我雖然在央視也採訪過很多科學家、院士,但對他們的工作其實不了解,他們在接受採訪時說的東西都是很高大上的。我和他們一起生活了差不多半年,發現他們這些人沒有像屏幕上那樣不善表達,只不過可能是沒有地方好好表達。」

劉楊拍攝的極光

劉楊接到去北極的通知後,當時發了個朋友圈,說要去北極越冬,在那裡待4個月看極光。盧武看到之後,就想知道如果劉楊一個人駐守黃河站4個月,心境會不會有一些變化?他想拍這樣的東西。

新奧爾松匯集科考站

新奧爾松是一座科研小城,十多個國家的北極科考站都設在這裡。當地有個新奧爾松科學委員會,負責協調各國科考隊員,對各個科考站人員數量、行程、交通、食宿進行管理,每個科考站的最大容納量都有規定。各個科考站的計劃一般要提前至少半年上報給科學委員會,讓他們預先做好方案。

在影片中可以看到黃河站門口有兩個石獅子,劉楊說它們是新奧爾松的「著名景點」,是專門從國內運過去的,體現出這個科考站的中國元素。因為黃河站是以黃河命名的,所以站內還有一幅壺口瀑布的畫。

黃河站門口有兩個石獅子

劉楊說,在新奧爾松,吃飯這個大問題由科學委員會幫助解決,其他生活和工作方面一個人都能搞定,就是有時候一個人搬不動設備,就找附近的人幫忙。大家彼此都會這樣相互幫助。

新奧爾松為了防止科研設備受到幹擾,不允許使用無線信號的設備,包括手機甚至無線滑鼠等,和外界聯繫使用有線設備。

因為沒有手機信號,無法接收簡訊驗證碼,起初沒有辦法用微信。這個問題在黃河站困擾了他們好幾年。

夏天會有船供遊客使用,遊客在新奧爾松只能停留兩個小時,拍一下照片,去郵局蓋個戳,逛一逛。冬季海水結冰,船隻無法靠港。這兩年可能因為氣候變暖或者氣候異常,岸邊的海冰幾乎都沒有了,冬天也有船去,但一般是運貨為主。

盧武帶著團隊去那裡拍攝的時候,也協調了挺長時間,其間困難重重。

他告訴記者,《光語者》從2017年的12月22日拿到批文,到今年12月21日正式上映,正好三年時間。申請拍攝的時候,他對北極還不怎麼了解,除了認識劉楊,黃河站是什麼樣子都不知道。

劉楊拍的南極的極光與冰山

去新奧爾松更難申請,因為那裡的接納能力很有限,而且此前還沒有這樣的電影攝製組去過。「申請到新奧爾松拍攝非常難,因為之前沒有人在裡面拍過這種影片,所以我們算是第一個進去拍的攝製組。前期溝通的時間花了很久。科學委員會給我們在黃河站拍攝的時間是很少的,開始只答應給我們安排兩周,我們到那裡以後,和他們進行了溝通,他們讓我們多待了一周,所以我們在那邊一共拍了三周時間。我們當時就分成兩組,一組在朗伊爾拍,一組是在黃河站拍。」

朗伊爾不歡迎獵奇遊客

朗伊爾是當地的一個小鎮,離新奧爾松其實挺遠,坐小飛機要飛半個小時。那裡不像新奧爾松管理那麼嚴格,攝製組在那裡拍了兩個多月,困難同樣很多。

盧武說:「因為是第一次去北極,朗伊爾城又沒有什麼資料,所以我們沒有辦法提前做策劃,沒有劇本。我們到那以後,人生地不熟,只能先試著去跟當地人交往。北歐人性格比較內斂,近年來到朗伊爾旅遊的人越來越多,當地居民覺得遊客是來獵奇的,比較反感,對盧武的團隊也挺排斥。還好那個地方人不多,小鎮又特別小。雖然開頭很難,我們很隨性地和當地人交流,交了一兩個朋友以後,他們就會帶著我們去認識他們的朋友,慢慢就熟悉了。」

朗伊爾城的居民因為各種原因在那裡長期生活,有版畫家,有攝影師,有人買下哈士奇狗場,有人一住50年,直到年逾80必須離開。為了保護環境,這裡不允許有人出生和死亡。

朗伊爾城的版畫家

最大的危險是北極熊

在北極科考,最大的危險是北極熊。今年在新奧爾松機場附近就曾經發生北極熊襲擊宿營地的事,有一個人喪生。當地人出門經常要帶槍或者其他救生用品。

在紀錄片中,一位德國老太太說自己出去時,會帶一塊氣味很大的肥皂,熊聞了就會走開。實際上北極熊並沒有這麼容易對付。

劉楊告訴紫牛新聞記者,老太太帶有信號彈,就是用來嚇唬北極熊的。「片中有個細節,那位老太太最後不是走嗎?鏡頭中是她的背影。可以看到她身後掛了兩個東西,一晃一晃的,那是信號彈,其實就可以嚇唬熊。」

劉楊說,他出門的時候,也帶了一個類似信號彈的裝備,有幾發子彈。不過他的運氣不錯,在那裡4個多月,還沒有與北極熊近距離接觸過。因為冬天熊一般都在冬眠,出來的概率比較低。夏天倒是經常能看到熊,有時候正在吃飯,往外面一望,遠處海邊上就有隻熊。

能看到不少有北極熊出沒的提醒標誌

除了北極熊,環境方面也存在不少危險。因為到處都是冰雪,有時候開雪地摩託出去,會遇到翻車之類的事故,或者掉進被積雪掩蓋的懸崖。「我記得有個挪威人騎雪地摩託出去,結果被卡在一個裂縫裡。所幸人沒掉下去,摩託車卡住了,過了幾天才把車輛拖出來。」

當地人在野外建了很多避難屋,在紀錄片中也能看到。裡面有些食物和飲水,還有火爐,如果在野外遇到暴風雪,可以躲到避難屋裡。在戶外走遠了,累了,當天就不想回去了,也能在那住一晚。人們平時出去時,也會自覺帶點東西放在避難屋裡,大家都會有一種默契。

在南極和北極都曾長期駐守,極光對劉楊來說已經不新鮮,不過一個人駐守期間,只要有極光,他一定會出去觀看和拍照。冬天的時候,只要是晴天沒有雲,每天基本上都能看到極光。有時候比較強,有時候稍微淡一點,顏色可能會有差別。他一個人站在寒冷空曠的夜空下,著迷地觀察。

劉楊在北極拍攝極光

從北極回來之後,劉楊又去了一次喜馬拉雅。雖然這次不是去做科考,但是地球的「三極」全都打卡了。

劉楊說:「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南北極和青藏高原就像放大器一樣,如果地球環境有什麼變化,這三個地方是表現最明顯的。比如說澳大利亞發生大面積山火,菸灰都會飄到南極。如果這些地方受到影響,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南北極既是窗口,又是一個明顯的指示器。比如說地球打個噴嚏,南北極就相當於患了重感冒,就是這種感覺。在科研方面,南北極和青藏高原的宇宙射線輻射量特別高,接收到的來自太陽或者宇宙的信息會更豐富一些。」

劉楊在中山站的留影

想讓人感覺到溫暖和力量

盧武說:「我們都有一種科幻夢,研究極光是多麼酷的事情啊,我們起初想是不是可以讓劉楊給我們介紹一下各種顏色不一樣的極光,是不是能夠通過極光了解太陽給我們地球的信號。在拍攝的時候,我們了解到他們那裡每年的3月8日是太陽節,結尾就從極光改成了陽光,更能傳遞給人希望。」

《光語者》在院線的排片不多,盧武知道這種紀錄片的市場反應總的來說不會太熱烈。攝製組也沒有太多資金做宣傳,知道這部影片在上映的觀眾不多。盧武告訴記者:「要是說對影片沒有預期,這都是假的,但是現狀就是這樣。」

這種題材的紀錄片有點冷門,但是盧武希望在商業片之外,還是能有一些詩和遠方。他希望院線能夠儘可能為《光語者》多排一些場次,周期能夠長一點,能夠讓這部影片在電影院裡多活一段時間,至少能夠讓有些想看的人有機會看到。「不管怎麼樣,肯定希望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我們的影片,看到我們的影片。」

盧武

盧武希望《光語者》能給人們傳遞一點點力量。「我們在朗伊爾的時候,採訪和拍攝了很多人,發現每一個人都過得特別舒適愉悅,他們那種生活方式應該會給我們一些啟發,或許看到他們之後,想一想是不是還能換一種活法。我們覺得但凡能夠給人以光明、希望和溫暖的,都是『光語者』,所以他們也是『光語者』。我們這片子整個調性是想讓人感覺到這種溫暖,感覺到一點點力量。」

紫牛新聞記者|宋世鋒

圖片來源 受訪者提供

責任編輯:朱佳琪(EN042)

相關焦點

  • 科考員一個人駐守北極4個月看極光,太美太浪漫還是太孤獨?
    在北極地區斯瓦爾巴群島的中國黃河站,科考隊員劉楊一個人在漫漫極夜中堅守了4個多月,研究極光現象,維護站裡的儀器。一個攝製組來到這裡,把劉楊默默守護這座小小科考站的經歷拍了下來,同時讓觀眾了解到地球最北的一座小鎮裡人們的生活。
  • 自然俄羅斯:最長的極夜在哪裡
    迪克森80天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迪克森鎮11月10日至11日開始出現極夜,一直持續到次年2月初。小鎮人口外流速度非常快,上世紀80年代還有約5000名居民,如今只剩下500多人。這座位於泰梅爾半島邊緣的小鎮被稱為北極沙漠。那裡是永久凍土、永恆的冬季和寒風的地域,每年9月開始下雪,一直持續到次年5月。
  • 光語者|製片人談北極越冬背後的故事
    選在12月21日冬至這天上映的《光語者》無疑是浪漫的,它記錄下了一群生活在北極小城朗伊爾的人,朗伊爾城的居民和科考隊員的工作和生活,講述了他們在極夜中的生活故事。  中國空間物理專業研究者劉楊是尋找光的主角,作為一名負責北極空間環境監測的極地科考隊員,他駐守在中國北極黃河站,獨自一人度過一百二十個個極夜,電影用真實的鏡頭語言記錄了屬於他的極夜歷險。
  • 長夜將至——女子生活在北極小島,將迎來長達兩個半月的極夜
    極光隨便看?不不,不止這些,你可能會有長達兩個半月的時間沒有辦法看到太陽,你的生活中只有黑夜而沒有白天。讓我們來體驗下這種不一樣的生活吧。     據海外網站11月23日報導,一個名叫塞西莉亞·布隆達爾(Cecilia Blomdahl)的31歲女子和男朋友一起生活在距離北極很近的名叫斯瓦爾巴特的島上。
  • 我想和你去特羅姆瑟看極光
    據考究,這很可能是指極光。科學家們會說:極光是一種絢麗多彩的等離子體現象,其發生是由於太陽帶電粒子流(太陽風)進入地球磁場,在地球南北兩極附近地區的高空,夜間出現的燦爛美麗的光輝。在南極被稱為南極光,在北極被稱為北極光。氣象學家會告訴你:極光是地球上最壯觀的自然現象之一,但又具有強大的破壞力。
  • 世界上最北端的城市,11月至2月為極夜,而且當地北極熊比人還多
    這座城市就是斯瓦爾巴群島,它位於北極地區,是挪威最北界國土範圍的屬地。斯瓦爾巴群島因為地處北極地區,所以這裡很容易看見極光,並且因為地處北極圈,這裡11月至2月都為極夜。大家都知道極光是一種非常美麗的自然現象,在國內雖然也有地方能看到極光,但是機率是非常小的,所以想看極光的小夥伴不妨來這裡。
  • 紀錄電影《光語者》定檔12月21日,盡現北極奇觀與人文關懷_綜合...
    ,將於2020年12月21日全國上映。中國空間物理專業研究者劉楊在北極小城朗伊爾,用真實的鏡頭語言記錄了屬於他的極夜歷程。作為一名負責北極空間環境監測的極地科考隊員,《光語者》的他,駐守在中國北極黃河站,獨自一人度過120個極夜。
  • 中國首部極地科考電影《光語者》定檔12月21日,盡現北極奇觀與人文...
    中國空間物理專業研究者劉楊在北極小城朗伊爾,用真實的鏡頭語言記錄了屬於他的極夜歷程。作為一名負責北極空間環境監測的極地科考隊員,《光語者》的他,駐守在中國北極黃河站,獨自一人度過120個極夜。劉楊獨自負責機器的開關機以及運行維護、數據檢查,這樣的生活周而復始。
  • 摩爾曼斯克:北極圈最大城市被譽為北極之都 極晝極夜頗為常見
    走吧,跟著「長安逍遙遊」換個視角看世界!在俄羅斯最西北部的聯邦管區有一個北極圈最大城市——摩爾曼斯克,它是俄羅斯著名的英雄城,它瀕臨巴倫支海和白海,佔據了科拉半島接近70%的面積,摩爾曼斯克人口眾多、經濟發達,也是北極圈內最大的城市。
  • 極目遠望若有光 評中國首部北極科考電影《光語者》
    挪威的斯瓦爾巴群島地處北冰洋,位於歐洲大陸與北極點之間,是最接近北極又有人居住地區之一,包括中國北極黃河站在內的多國北極科考站也坐落於此。冰冷的海水、潔白的雪原、零星的房屋簡單勾勒出了北極的風貌,一邊美得宛如童話世界,一邊又陌生得如同另一顆星球。沒有其他地方的鳥語蟲鳴,沒有人類城市的吵鬧喧囂,寂靜是這裡的主旋律,雪白是這裡的主色調,荒涼是這裡的主題詞。
  • 中國首部極地科考電影《光語者》全國公映,「北極之光」暖冬呈現
    此前,在12月18日舉行的《光語者》首映禮活動現場,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的隊員們也在雪龍2號發來了祝賀視頻,王挺、劉奮鬥、趙立新等眾多演員、導演特地前來為這部國內首部極地科考電影助陣。觀影后無論是行業內的創作者還是影評媒體人,皆表示,《光語者》是2020年「最暖心的紀錄電影」。影片在12月21日上映,是因為這一天是極晝的最後一天,人們即將迎接極夜的到來,可謂寓意深刻。
  • 2000人的小城卻有3000頭北極熊,世界最北城市的五星酒店極夜體驗
    位於北緯78度,是非探險旅行所能達到的最北之地,距離中國北極黃河科考站僅有一百多公裡。整個島上居民只有2000人,卻有約3000頭北極熊,佔世界總數的五分之一。由於中華民國曾參與籤署斯瓦爾巴條約,因此中國居民可以自由出入或者停留。極夜太陽24小時都不會升起。挪威航空,奧斯陸直飛斯瓦爾巴,飛行時長約三個小時。需要提醒的是到這裡要有申根國的多次往返籤證。
  • 北極之路(2)
    懂攝影的人都知道,清晨和黃昏時的光線最容易出大片,所以攝影師們把這兩個時間段稱之為「魔法時間」(Magic Hour),極夜就相當於把這個魔法時間拉長了,所以攝影師們特別喜歡在極夜時去南北極。某些人之所以選擇極夜,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看極光。極光之美不用我多說了,但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看到過,原因在於極光是一種非常難得的自然現象。
  • 鬥魚直播在北極
    斯瓦爾巴群島在世界的邊緣當我們一行人經過二十多個小時的飛機,終於抵達北緯78°的朗伊爾機場時,迎面而來的寒風和極夜模式的昏暗天空,告訴我們這不是一次簡單的旅程。從挪威特羅姆瑟飛抵朗伊爾城,飛機起飛前都需要進行除霜操作。落地朗伊爾城之前,我就一遍遍查過北極的溫度,不過當你真的站在室外,凜冽的寒風還是讓你不得不再次裹緊羽絨服。
  • 地球南極為什麼比北極冷?南北極有什麼我們未知的東西?
    很多人會想當然都是地球的兩極肯定都是一樣冷,但在南極零下50度面前北極零下80度的平均氣溫還是顯得有點不夠看,造成兩者氣溫差的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在於不同的海拔高度之前有提到過北極基本沒有陸地,就算有它的海拔也不會很高平均下來也只有十幾米左右,在南極的面前可就算是小巫見大屋了,南極的平均海拔已經超過了
  • 展現北極奇觀與人文情懷 極地科考紀錄電影《光語者》即將上映
    展現北極奇觀與人文情懷的極地科考電影《光語者》宣布定檔,將於12月21日在全國上映。作為紀錄電影,《光語者》記錄下了一群生活在北極小城朗伊爾的人,講述了他們在極夜中的生活故事,勾勒出人們對光的渴望、追逐和依戀。
  • 非常適合看極光的城市,靠近北極卻不會結冰,還會出現極晝現象!
    但是,如果想讓我們推薦最適合看極光的地方,挪威的特魯姆瑟可能值得考慮。作為世界上最北的城市之一,挪威的特魯姆瑟是一個當之無愧的觀賞極光的勝地。這座被稱為「北極之門」的城市有許多有趣的名字,比如世界上最北的酒吧、最北的教堂、最北的酒店,或許還有最北的廁所。雖然它靠近北極,被大雪覆蓋了大約半年,但在特魯姆的冬天並不太冷。
  • 離幸福最近的地方 泡著溫泉在阿拉斯加看極光
    就阿拉斯加而言,從每年的8月到來年的4月,都可能看到極光。當然,極地的寒冬不容小覷,也為了提高觀看到極光的可能性,避免千裡迢迢白跑一趟的悲劇,每年的10-11月,2-4月,就成了觀賞北極光最佳的時間段。雖然年末的時候看到極光的可能性也非常高,但是極端的寒冷天氣,都不是外人能夠接受的,暴風雪還可能會封掉高速公路,而極夜的現象,不僅極為壓抑,更是幾乎取消了一切戶外活動,也幾乎沒有旅行公司會在這段時間提供活動。
  • 極光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只出現在南極和北極?
    這就是極光。在中國,只有在漠河能看到極光,因為漠河是我國最靠近北極的城市。而極光只出現在地球的南極和北極區域,如果你沒有見過極光我強烈建議你在網上找一個極光的視頻看看,很震撼。極光太震撼,太神奇,很早以前,那些生活在北極的人就用一種非常有想像力的方法來解釋極光。他們說極光是天空起火了,而這火是一隻神奇的狐狸穿過北極森林時引起的。
  • 【美國】阿拉斯加,探險神奇的極夜之旅
    1/前言:神奇的極夜 極夜,指在地球的兩極地區,一日之內,太陽都在地平線以下的現象,即夜長24小時。多麼神奇的大自然啊!受益於美國旅遊籤證10年期限的政策,再看看北極圈包含的地方,那就去阿拉斯加吧。讓我們一起探險神奇的極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