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電紡絲纖維作為牙周藥物傳遞系統的研究進展

2020-11-24 醫脈通

作者:程國平,丁一,郭淑娟,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牙周病科

 

靜電紡絲技術是利用聚合物溶液或熔體在高壓電場作用下形成噴射流拉伸從而形成納米/微米級直徑纖維的技術。靜電紡絲纖維具有生物相容性好、比表面積大、孔隙率高、易改性和成本低等優點,可用於合成核-殼結構纖維、中空結構纖維、三軸結構纖維等新型生物材料,在再生醫學、組織工程、創傷敷料、醫用紡織材料和藥物傳遞系統等領域研究廣泛,作為牙周藥物傳遞系統也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本文就靜電紡絲技術和靜電紡絲纖維作為牙周藥物傳遞系統的載藥方式、載藥類型、作用方式、應用形式及前景展望等方面進行綜述。

 

1.靜電紡絲技術

 

靜電紡絲技術最早可追溯到1882年Rayleigh關於施加電荷用以克服液滴表面張力的研究,Formhals在1934年首次從丙酮/乙醇混合溶液中靜電紡絲出纖維素乙酸酯纖維,並申請了專利。靜電紡絲的2種基本形式是溶液靜電紡絲和熔體靜電紡絲:溶液靜電紡絲操作簡便,製備的纖維直徑多為納米尺度,但殘存的有毒溶劑不易清除;熔體靜電紡絲安全、高效,製備的纖維多為微米尺度,但需非常高的靜電紡絲溫度。

 

靜電紡絲纖維受聚合物特性(分子質量、溶解度)、聚合物溶液(粘度、濃度、表面張力、pH值、結晶速度和電導率)、靜電紡絲參數(電壓、靜電紡絲液流速、噴絲口到收集器的距離、針頭直徑)及環境因素(溫度、相對溼度)等影響。天然或合成聚合物是靜電紡絲原料的主要來源,天然生物大分子如膠原蛋白、殼聚糖、絲素蛋白和纖維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因其潛在的免疫原性、物理機械性能差和靜電紡絲難度大而應用受限,通過添加合成有機大分子如聚乙烯醇、聚環氧乙烷、聚己內酯和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oly(DL-lactic-co-glyycolic acid),PLGA]等製備的靜電紡絲生物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和生物相容性。

 

2.載藥方式

 

靜電紡絲纖維作為牙周藥物傳遞系統的載藥方式主要包括塗層、浸泡、混合靜電紡絲、同軸靜電紡絲和多軸靜電紡絲法。塗層和浸泡法存在藥物有效轉化率低和突釋等缺點;混合靜電紡絲法可能影響包封生物活性分子的活性,藥物包封率低,且製備的纖維多無序排列;同軸靜電紡絲法與多軸靜電紡絲法則可以合成核-殼結構纖維和三軸結構纖維等新型結構纖維,載藥效果更佳。同軸靜電紡絲法可製備出具有核-殼結構的雙層納米纖維,可增強對生物活性分子的保護作用及緩釋效果,其核-殼結構的完整性是防止藥物爆發性釋放的關鍵因素,核結構的厚度和組成成分通過控制藥物包封率和藥物擴散過程中的潤溼行為來影響藥物釋放速率。

 

He等以甲硝唑和柚皮素為研究對象,通過同軸靜電紡絲製備出複合纖維膜,搭載柚皮素的PLGA形成核結構纖維,搭載甲硝唑的聚乙烯形成殼結構纖維;體外釋藥曲線表明甲硝唑短期快速釋放,而柚皮素長期緩慢釋放。Ranjbar-Mohammadi等以四環素為親水性模型藥物,PLGA和明膠為載體,通過混合靜電紡絲和同軸靜電紡絲分別製備PLGA、75% PLGA和50% PLGA複合納米纖維膜,明膠含量的增加使複合膜親水性增加;體外釋藥曲線顯示PLGA纖維膜和75% PLGA混合纖維膜總釋放量僅為35%,50% PLGA混合纖維膜第5 d總釋放量達到90%;同軸靜電紡絲製備的PLGA/明膠複合纖維膜具有核-殼結構,通過明膠核層包封四環素控制其釋放速率,使四環素釋放持續至第75 d,總釋放量為68.10%。

 

多軸靜電紡絲是在同軸靜電紡絲的基礎上改良而成,載藥性能得到進一步改善,可製備出多重結構化纖維,用於構建多重牙周藥物傳遞系統,精確控制不同藥物的釋放速率;也可製備三軸通道纖維,即單根纖維中存在3個不同的層(核層、中間層和殼層),藥物可搭載在一層或多層中,從而改變藥物的釋放時間曲線;也可以將中間層作為核層和殼層的隔離層,用作雙重藥物傳遞系統。通過多軸靜電紡絲製備的具有聚L-丙交酯-己內酯核層和蛋白質/聚己內酯/明膠共混物表面層多重結構的生物支架,表現出良好的骨再生和抗菌性能。但由於工藝複雜,目前多軸靜電紡絲在牙周藥物傳遞系統方面的研究仍十分有限。

 

3.載藥類型

 

牙周病治療常用輔助藥物有抗菌藥物、非甾體抗炎藥物及生物活性分子等。傳統生物材料(如薄膜、水凝膠、納米微粒和脂質體)作為牙周藥物傳遞系統的研究表明,材料的組成成分及不同配比、製備方法、理化性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是影響藥物釋放的主要因素。靜電紡絲纖維作為牙周藥物傳遞系統具有以下優勢:可將一種或多種藥物包封在納米纖維內,避免早期釋放和降解,提高藥物生物利用度,降低藥物毒性;可通過改變載藥纖維的孔隙率和親水性等以改善藥物溶出性能,實現快速釋放、延遲釋放、緩慢釋放或脈衝釋放等目的。在靜電紡絲之前將藥物與載體鰲和,可提高藥物包封率,延長釋放時間。

 

3.1 抗菌藥物

 

牙周病是由牙菌斑生物膜引起的牙周組織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將抗菌藥物加載到靜電紡絲纖維中,通過在特定牙位和位點緩慢釋放藥物來抑制細菌導致的炎症反應。Schkarpetkin等通過多噴嘴靜電紡絲技術製備了載氨苄西林和甲硝唑的雙層複合聚乳酸纖維;以載甲硝唑單層聚乳酸纖維為陽性對照組,高效液相色譜法分析顯示,載甲硝唑單層纖維在96 h內釋放出76%,其中在5 min內釋放了60%,而複合纖維96 h內僅釋放出44%甲硝唑。抗菌肽具有分子量低、抗菌活性高、穩定性好、無免疫原性等優點,近年來被廣泛研究。

 

He等通過序列逐層靜電紡絲製備了包含屏障層和成骨層的雙層明膠/殼聚糖/羥磷灰石複合電紡膜,使用電噴霧技術將載有抗菌肽的PLGA微球(AMP@PLGA-MS)均勻地分散在整個膜中,AMP@PLGA-MS的高膨脹率使其在膜表面快速擴散,抗菌肽在第4 d釋放率達65%,而後隨著PLGA降解長期緩慢釋放;在4周時對大腸埃希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抑制率分別為68.26%和77.36%;儘管體外研究表明其具有優異的抗菌和成骨性能,但仍需體內研究進一步驗證。

 

3.2 抗炎藥物

 

抗炎藥物通過調節機體的免疫炎症反應,終止牙周病的進展。美洛昔康為一種非甾體抗炎藥物,Yar等製備了分別搭載0.03%、0.06%、0.09%和0.12%美洛昔康的殼聚糖/聚乙烯醇/羥磷灰石複合靜電紡絲膜,對實驗組進行25~500 ℃的熱處理;使用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到實驗組纖維直徑減小,孔徑增加;體外釋藥曲線表明,美洛昔康釋放速率與初始濃度呈正相關,0~5 h快速釋放,5~25 h以一定速率緩慢釋放完全;實驗組靜電紡絲膜具有高膨脹比,使美洛昔康釋放更加平穩。

 

3.3 生物活性分子

 

生物活性分子是一類具有特定化學結構並在體內能誘發特定的生物學效應的分子,包括生長因子、酶等,直接應用存在靶向性低、緩釋性不佳、有效轉化率低及可預期性差等缺點。將生物活性分子加入聚合物溶液中製備水凝膠等傳統方法存在有效轉化率低和突釋等不足。靜電紡絲生物支架材料作為生物活性分子的緩釋系統,可在生物體內獲得生物活性分子持續、可控制的釋放。Chen等通過靜電紡絲製備出負載人重組牙骨質蛋白(recombinant human cementum protein,rhCEMP)1的磷酸三鈣/聚己內酯/膠原蛋白複合體,其中磷酸三鈣納米粒子形成核-殼結構,避免rhCEMP1在靜電紡絲過程中發生蛋白質變性,同時促進rhCEMP1緩慢釋放。

 

Xie等以親水性聚乙烯亞胺(polyethylenimine,PEI)為核層載體,以疏水性PLGA為殼層載體,製備了負載骨形態發生蛋白-2重組質粒(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plasmid,pBMP2)的PEI/PLGA複合支架,具有清晰的核-殼結構;pBMP2的體外釋藥曲線顯示,在最初24 h內的釋放量為31.98%,而後可持續釋放超過28 d,結果表明pBMP2包封在PEI/PLGA核-殼結構中,可避免pBMP2與有機溶劑直接接觸而發生變性及短時間高水平釋放,PEI/pBMP2顯示出高轉染效率,達到基因緩慢表達的目的。

 

3.4 其他

 

低濃度的地塞米松可促進人骨髓幹細胞增殖、分化和相關蛋白質合成。El-Fiqi等製備了載地塞米松的生物活性玻璃納米粒子(mesoporous bioactive glass nanoparticles,mBGn)/聚己內酯/明膠靜電紡絲複合生物支架,體外釋藥曲線顯示地塞米松載藥率達63%,在24 h內快速釋放35%,而後28 d內緩慢釋放完全,可能與地塞米松與mBGn的易解離性和靜電紡絲纖維良好的親水性和降解性相關;同時mBGn提高了生物支架表面生物活性,緩慢釋放大量的鈣和矽酸鹽離子。

 

4.作用方式

 

靜電紡絲生物支架表面形貌可誘導幹細胞通過整合素-配體整合方式黏附在其表面,進一步通過焦點黏鏈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類固醇受體輔助活化因子(steroid receptor coactivator,Src)途徑引發下遊FAK/MEK(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細胞外信號調節激酶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kinase)/細胞外調節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磷脂醯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Akt)、骨形態發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和轉化生長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Smad途徑,促進幹細胞增殖、分化及分泌細胞外基質,其主要通過抗菌抗炎和促進成骨途徑實現牙周組織再生。

 

4.1 抗菌抗炎

 

搭載甲硝唑和柚皮素的靜電紡絲纖維膜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將大鼠骨髓間充質幹細胞接種在其表面,通過掃描電子顯微鏡可觀測到細胞具有典型的紡錘狀形態,表現出良好的黏附、遷移、增殖和成骨分化能力。Batool等通過牙周結紮+塗菌法構建大鼠實驗性牙周炎模型和機械去骨法構建大鼠牙周骨缺損模型,將搭載布洛芬的殼聚糖/聚己內酯複合纖維膜分別植入這2種動物模型中,實驗組第7 d可見牙骨質增多和骨樣組織生成,對照組在第15 d才檢測到相似結果,表明通過將布洛芬包封入殼聚糖層中,可避免其生物活性在靜電紡絲過程中遭受破壞,延長藥物作用時間。

 

Chaturvedi等選取7位慢性牙周炎患者(40個牙周位點)為研究對象,對照組僅進行潔刮術,試驗組將搭載多西環素的聚己內酯靜電紡絲纖維膜作為潔刮術後的牙周輔助用藥,結果表明試驗組在治療後15和30 d的菌斑指數、牙齦指數、探診深度和探診出血指標改善明顯優於對照組;體外實驗也表明,在6 h內多西環素釋放30%~40%,而後隨著纖維降解而緩慢釋放,在19 d釋放完全。

 

4.2 促進成骨

 

將大鼠牙周膜幹細胞接種到搭載地塞米松的mBGn/聚己內酯/明膠靜電紡絲複合生物支架上,細胞鹼性磷酸酶活性明顯增加,再分別植入大鼠皮下和顱骨缺損模型中,表現出良好的組織相容性和成骨作用。將搭載rhCEMP1的磷酸三鈣/聚己內酯/膠原蛋白複合生物支架與人牙周膜細胞共培養,可上調成牙骨質標記物(牙骨質形成蛋白和粘附蛋白)的表達,同時抑制成骨標記物(骨鈣蛋白和骨橋蛋白)的表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成牙骨質誘導活性;植入兔臨界骨缺損模型中,可促進牙骨質樣組織形成。

 

5.應用形式

 

靜電紡絲纖維在作為牙周藥物傳遞系統應用的同時,還可作為牙周組織工程支架和屏障膜使用。Costa等通過熔融沉積建模和熔體靜電紡絲的方法製備20% β-磷酸三鈣塗層雙相聚己內酯靜電紡絲生物支架,包括無序纖維構成的骨室和有序纖維構建的牙周膜室,通過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可見磷酸三鈣均勻塗布在支架表面,形成菜花狀結構,具有良好的物理穩定性,與成骨細胞共培養6周,表現出良好的成骨誘導活性;將牙周膜細胞膜片和牙本質塊結合在雙相聚己內酯生物支架表面,共同植入裸鼠皮下8周,組織學檢查顯示在支架牙周膜室表面有成熟骨組織生成,少量纖維附著在牙本質塊表面,且骨室和牙周膜室血管相互貫通生長。

 

Bottino等製備了一種新型牙周屏障膜,表面層面向骨缺損一側混入羥磷灰石納米粒子,表面層面向上皮組織一側混入甲硝唑,該靜電紡絲膜的生物相容性良好,機械性能和生物降解性均符合生物支架材料的要求,有望用於體內引導牙周組織再生。當設計多層結構生物支架材料用於牙周藥物傳遞系統時,可通過將促成骨和成纖維生物材料聯合製備成複合體或有序纖維和無序纖維形成結構梯度,實現牙周膜和牙槽骨的協同再生。

 

6.前景展望

 

現階段的研究主要集中於如何控制靜電紡絲生物支架材料的孔隙率和纖維直徑、新型複合靜電紡絲材料的製備及細胞相容性的檢測評估,而大型動物實驗和臨床應用研究較少。基於傳統靜電紡絲技術開發的牙周藥物傳遞系統生物材料生產率低,多噴嘴靜電紡絲技術有望達到工業化生產規模。目前靜電紡絲製備的納米纖維無法滿足理想牙周組織再生的要求,近場靜電紡絲通過降低噴絲口到收集器的距離(0.02~40 mm),在低壓電場下製備出高度有序排列的纖維,為實現牙周膜功能重建提供了可能,但是需要使用操作複雜並且昂貴的多軸顯微鏡控制單根纖維在X-Y軸上的排列方向。

 

未來,靜電紡絲應與3D生物列印、快速成型、堆疊、分層等多種工藝結合,著重研究如何構建具有三維仿生結構的牙周藥物傳遞系統;或與水凝膠、脂質體和納米微粒等藥物傳遞系統結合,以期獲得理想的藥物緩釋效果;或設計可根據外界條件(如光、溫度、pH值、電磁刺激)變化改變自身的理化性質(如剛度、形狀和尺寸、親水性和功能性分子固定化)的新型靜電紡絲纖維,從而更好地引導細胞定向遷移、增殖和分化,實現真正的牙周組織再生。

 

7.結語

 

靜電紡絲是一種簡單、高效的製備納米及微米尺度纖維的技術,具有生物相容性好、比表面積大、孔隙率高、易改性和成本低等優點,作為藥物傳遞系統在牙周病領域表現出良好的應用前景。隨著新原料的不斷加入,靜電紡絲技術本身的不斷改良以及與其他技術的結合,有望為牙周組織再生尋找到理想的載藥靜電紡絲材料。

 

來源:程國平,丁一,郭淑娟.靜電紡絲纖維作為牙周藥物傳遞系統的研究進展[J].國際口腔醫學雜誌,2019,46(05):565-570.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北京大學劉永暢&李平綜述鈉離子電池中靜電紡絲電極材料研究進展
    因此,開發合適的電極材料以適應快速穩定的Na離子嵌入/脫出成為推動SIBs產業化發展的研究熱點。一維納米結構電極材料因其高比表面積、短離子擴散通道和良好的電子轉移路徑而備受關注。靜電紡絲作為一種簡單、通用、經濟的技術,可以實現結構可控、形貌均勻的一維納米材料的合成。
  • 科學網—以靜電紡絲技術製備水過濾膜
    本報訊 靜電紡絲是一種製備納米纖維的重要手段,在空氣淨化、電池隔膜和生物醫學方面有重要應用。
  • 技術帖 | 99%的人還在做靜電紡絲時,他們已經開始研究這個了……
    技術帖 | 99%的人還在做靜電紡絲時,他們已經開始研究這個了…… 發表時間:2019/4/11
  • 用靜電紡絲-微流控晶片檢測HIV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蔣興宇課題組在納米技術與重大疾病早期診斷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最新出版的《先進材料》雜誌上。
  • 乾貨|分分鐘帶你看懂 靜電紡絲
    靜電紡絲可以製備直徑在幾十到幾百納米的纖維,產品具有較高的孔隙率和較大的比表面積,成分多樣化,直徑分布均勻,在生物醫學、環境工程以及紡織等領域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既包括聚酯、聚醯胺、聚乙烯醇、聚丙烯腈等柔性高聚物的靜電紡絲,也包括聚氨酯彈性體的靜電紡絲以及液晶態的剛性高分子聚對苯二甲醯對苯二胺等的靜電紡絲。
  • 他汀類藥物治療牙周炎的研究進展
    此外,針對吸菸的慢性牙周炎患者,Rao等結合辛伐他汀、Pradeep等結合瑞舒伐他汀、Kumari等結合阿託伐他汀做了類似的研究,也得到相同的結果。他汀類藥物已被學者們嘗試運用於牙周疾病的臨床治療中,並且獲得了較好的療效,他汀類藥物作為治療牙周炎的新型藥物具有良好的前景。
  • MME:靜電紡絲法製備仿生毛細血管
    美國德州理工大學譚卓(George Z Tan)團隊利用芯鞘式靜電紡絲法將聚己內酯(PCL)溶液製作成表面帶有納米孔的微米管以模擬有孔毛細血管。該微米管在形態結構上與人體毛細血管相近。這項研究為人造器官組織血管化提供了新的工具。
  • 新型纖維可防輻射和靜電
    用它織成的衣服可以防輻射和靜電,由於新型纖維質量輕,還可做成更輕便的防彈衣。 這一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自然》旗下的網絡開放期刊《科學報告》上。 貝殼中有「灰」與「磚」 「貝殼材料的特性,主要歸結於珍珠層特殊的『磚灰結構』。」
  • 我校龍雲澤教授、西拉姆院士團隊在《材料科學進展》發表電紡納米...
    新聞網訊 近日,我校物理科學學院龍雲澤教授、西拉姆院士團隊在國際著名期刊《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材料科學進展》,SCI影響因子23.7)發表了題為「Conductive Polymer Ultrafine Fibers via Electrospinning
  • 《Nanoscale》基於靜電紡絲技術開發出的一種具有新型結構的輕質...
    團隊在《Nanoscale》期刊上聯合發表了題為「Light weight and flexible hybrid film basedon delicate design of electrospun nanofibers for high-performance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shielding」的研究論文
  • 抗靜電紡織品介紹(一)——無塵衣材料
    由於無塵室內的空氣通常須保持在相對溼度45%的乾燥狀態,因此容易產生靜電;靜電在半導體製程上誘發不良的作用主要有兩大類,一為引發微粒汙染,在各種無塵室的微粒汙染源中佔第五位,約5%,另一為靜電釋放(ESD),其所引發的失效率,在產品早期各種失效發生源中佔首位,超過50%;為了克服靜電釋放的問題,許多製造商已著手研究各種靜電控制計畫,內容包括製程機儀及人體所產生的靜電危害。
  • 三聯虹普:公司是國際先進的錦綸聚合和紡絲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公司...
    同花順金融研究中心6月12日訊,有投資者向三聯虹普提問, 請問董秘公司在纖維和聚合物工程技術領域的競爭力如何?謝謝公司回答表示,尊敬的投資者,公司是國際先進的化纖及原材料行業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主要業務廣泛覆蓋合成高分子材料中的聚醯胺、聚酯、聚碳酸酯等新材料行業,以及綠色材料中的再生塑料、再生纖維素纖維等循環利用行業。
  • 纖維肉瘤的影像學研究進展
    目前國內對於纖維肉瘤的影像學報導不多,本文就纖維肉瘤的影像學研究進展做一綜述。 國內有文獻報導,成人型纖維肉瘤CT的表現並無特徵性,儘管CT能顯示腫瘤的惡性徵象,但其與其他類型的軟組織腫瘤在CT影像表現上很難鑑別。國外有研究表明,增強CT與CTA,可以清楚顯示腫瘤與鄰近骨骼和主要血管之間的關係。
  • 富血小板纖維蛋白衍生物的研究進展_富血小板纖維蛋白衍生物_製備...
    2000年Choukroun提出了富血小板纖維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的概念,作為第二代血小板濃縮物,它與PRP存在明顯差異,此術語的改變具有了裡程碑式的意義。不同類型的PRF衍生物其製備方法、保留時間、轉移過程、纖維蛋白結構、血小板以及釋放的細胞生長因子等存在差異。本綜述介紹PRF衍生物的演變、製備技術、生物學特性及醫學研究價值,為合理應用PRF衍生物提供科學參考與臨床指導。
  • 南開團隊在細胞中間纖維骨架超分辨成像研究中獲重要進展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潘雷霆)細胞骨架主要包括微管、微絲及中間纖維,與細胞內的遺傳系統、生物膜系統並稱「細胞內的三大系統」,共同維持和保證細胞內部結構和功能有序性。近日,南開大學物理科學學院潘雷霆副教授、許京軍教授研究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Ke Xu教授團隊基於超分辨光學成像技術在細胞中間纖維骨架動力學變化特性方面研究獲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封底(Back Cover)論文形式發表在國際知名綜合類學術期刊《Advanced Science》(IF:15.804),題為「Hypotonic stress induces fast, reversible degradation
  • 納米纖維吸水材料,可讓紙尿布等更加安全和環保
    一項發表在《今日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 Today)上的研究稱,一種用納米纖維製造的新材料可以替代目前紙尿片和個人衛生產品中的有害材料。論文的作者,來自印度理工學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研究人員表示,和現有材料相比這種新材料對環境的影響更小,對人類更安全。
  • 木質素基碳納米纖維複合材料合成及對亞甲基藍染料光催化性能研究
    :TiO2@木質素基碳納米纖維複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對亞甲基藍染料的光催化性能研究DOI:10.1007/s10965-020-02068-7通過靜電紡絲和熱處理方法成功製備了具有高光催化效率和優異循環性能的疏水性TiO2/木質素基碳納米纖維(TiO2@CFs)複合材料。
  • 科學家研發既結實又輕如羽毛的聚合物纖維 可應用於汽車工程等行業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在許多工業和醫藥領域,以及科學研究領域,都迫切需要具有特殊性能、既結實又輕如羽毛的材料。而現在,德國拜羅伊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Bayreuth)的一個研究團隊就研發出了一種具有此種特性的聚合物纖維。
  • 港理大研發靜電納米纖維過濾空氣
    人民網香港3月28日電(記者 陳然)香港理工大學27日公布,其機械工程學系已研發出一種帶有靜電的納米纖維過濾材料,並採用多重隔離層設計,能有效隔絕空氣中直徑小於100納米的汙染微粒,例如流感、豬流感及「非典」病毒等。
  • 心臟病領域最新研究進展一覽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揭示了ANT的令人驚訝的新功能:ANT對於一種稱為線粒體自噬(mitophagy)---通過清除受損的線粒體,有助於確保線粒體網絡的完整性---的質量控制過程至關重要,並且發現導致這種質量控制系統出現缺陷的ANT突變最終會導致心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