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丨2020年10月31日(星期六)上午9:30-11:30
地點丨貴州省博物館非遺劇場
主講丨自貢恐龍博物館 江山 副研究館員
開場
10月31日上午,貴博講壇第42期「自貢恐龍的前世與今生」在貴州省博物館非遺劇場舉行。李淵副館長主持本次講座。
貴州省博物館 李淵副館長
演講
自貢恐龍博物館 江山副研究館員
感謝李館長熱情洋溢的介紹。自貢在中國恐龍研究歷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我想通過這次講座,讓大家對自貢恐龍有更深入地了解。
講座分為兩個部分,前一部分講的是自貢恐龍的前世,後一部分講的是自貢恐龍的今生。前世主要是指自貢恐龍生活時期的一些情況;今生是指自貢恐龍化石發現以後,以及自貢恐龍博物館的建立,給當地社會經濟生活帶來的一些影響。
一、自貢恐龍的前世
1. 自貢地區侏羅紀地質背景
自貢地區位於四川盆地的南部,它的地質歷史與四川盆地是緊密相關的。在三疊紀時期,四川盆地大部分時間內是被海水淹沒的,因為受前期海侵作用影響而被海洋覆蓋,那時的貴州也一樣是一片汪洋,現在貴州的關嶺、興義都發現有大量的海生爬行動物也印證了這一點。距今約2億2千萬年前,四川盆地是邊緣海碳酸鹽臺地環境,受三疊紀末期強烈的地殼運動的影響,四川西部的龍門山地區逐漸隆起並發生構造位移,形成了四川盆地的雛形,陸相環境從此開始形成。我們都知道,恐龍是陸生生物,所以如果是海洋環境的話,是沒有恐龍生存的。
三疊紀末期印支運動後包括自貢地區在內的四川盆地開始接受陸地沉積,就開始有恐龍在這裡生活了。這一點我們從化石方面也得到一些證據。我國到目前為止,沒有發現三疊紀恐龍的骨骼化石,現在最早的恐龍骨骼化石是在南美阿根廷發現的。我國只發現3處三疊紀的恐龍足跡化石,而且都是在四川盆地。
自貢發現的恐龍足跡化石
侏羅紀早期,四川盆地的範圍很大,包括湖北的恩施、貴州的遵義、畢節一帶都是四川盆地的範圍。到侏羅紀中期,盆地整體有不同程度地抬升,湖水面積範圍有所縮小,大湖泊分解成有河流串聯起來的若干小湖泊。一直到侏羅紀晚期,氣候又發生變化,變得比較乾燥炎熱。白堊紀早期,四川盆地的氣候總體變得乾燥炎熱,具有由炎熱乾燥河湖環境向沙漠環境演化的趨勢;白堊紀晚期,四川盆地氣候條件進一步惡化,炎熱乾旱程度加劇,原有衝積平原演變成鹽沼或鹽湖,沙漠面積進一步擴大。目前,四川盆地僅在重慶黔江有零星白堊紀恐龍的骨骼化石發現的報導。
侏羅紀中期,四川盆地氣候溫暖潮溼,非常適合恐龍的生存。我們在自貢發現了很多大型的喬木,這個就是矽化木化石。能夠生長這麼大的喬木的話,說明氣候是相當溫暖溼潤的,而且水源相當充沛。侏羅紀中期,自貢地區是個濱湖平原,河流縱橫,湖泊廣布,植被繁茂,為恐龍的生存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所以,當時有很多恐龍生活在自貢地區,使得自貢成為一個恐龍生息繁衍的樂園。
這幅圖反映了侏羅紀時恐龍生活的一個場景,湖泊較多,植被發育,很適合恐龍的生存。
這幅圖是用現在的河流三角洲的形狀來反映了當時大山鋪的沉積環境。因為大山鋪是處於河流入湖的三角洲的地帶,發生了洪水之後,從上遊搬運過來很多恐龍屍體,入湖後水面積加大水速急速地降低,這些正常死亡和異常死亡的恐龍就全部沉積下來了。沉積後,被泥沙迅速掩埋,經過地質作用,慢慢地形成了化石。
這幅圖反映了侏羅紀中期恐龍生活的場景,既有很多大型的恐龍,也有小型的恐龍,還包括天上飛的翼龍,還有水裡生活的魚類、龜鱉類、鱷類及蛇頸龍等,這是一個種類非常豐富的動物群。
2. 恐龍的基本知識
中國人崇拜龍,將古脊椎動物化石稱為「龍骨」。以前人們想像的龍是會騰雲駕霧,給人們帶來福祉的。恐龍是地史上的確存在的一種生物,而我們想像的那種龍是不存在的。自古以來,人們認識恐龍都有一個過程。1000多年前的晉朝時代,在四川省五城縣(現德陽市中江縣)曾發現過恐龍化石,但被當作是傳說中的龍所遺留下來的骨頭。當時的人們不知道它是恐龍化石,而把它當做龍骨。而中藥鋪裡的龍骨,並不是恐龍的化石,實際上是第四紀的哺乳動物的化石。
不僅在中國,在很早以前的歐洲對於新出現的一種生物的認識,也是有一個過程。早在曼特爾夫婦發現禽龍之前,歐洲人早就知道地下埋藏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巨大骨骼化石。但是,當時人們並不知道它們的確切歸屬。因此,一直誤認為是「巨人的遺骸」。1677年,英國人普洛特錯誤地將一段恐龍腿骨化石描述成某種假想的遠古巨人化石,該化石後來經古生物學家鑑定是一種叫做巨齒龍的大腿骨。所以,恐龍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677年。認識是隨著知識的積累不斷進步的過程。我們從科普書上看到的都是曼特爾夫婦是第一個發現了恐龍化石的人。1822年,英國南部的蘇塞克斯郡劉易斯小鎮的鄉村醫生——曼特爾夫婦在行醫的過程中發現了恐龍牙齒化石,經過曼特爾數年的比較研究,1825年,他將這些化石命名為禽龍。而第一隻被正式命名的恐龍是在1824年,是英國地質學家巴克蘭命名的斑龍的化石,那是一種肉食龍。
1842年英國古生物學家歐文爵士用拉丁文創造了一個名稱——「Dinosauria」, 這個詞是由希臘文 deinos (恐怖的) 和 sauros (蜥蜴) 二詞組合而成的,意思是「恐怖的蜥蜴」。從此「恐怖的蜥蜴」就成了這一大類彼此有一定的親緣關係、但卻表現得形形色色的爬行動物的統稱。後來,大量使用漢字並與中國龍文化有密切關係的日本學者在翻譯 Dinosauria 這個名詞時,譯作「恐竜」。日語中的「竜」字與漢語中的「龍」字相通。因此,中國學者在翻譯時就借用了日本人的這種譯法,把 Dinosauria 一詞譯成了「恐龍」。
什麼是恐龍?一般科普書籍上對恐龍的描述是:恐龍是生活在地質歷史時期中生代的一類特殊的直立行走的爬行動物。現在我們所說的恐龍按照它的腰帶形態分為兩類:蜥臀類和鳥臀類。這兩類動物是非常獨特的爬行動物,它們生活在地質歷史時期的中生代,而非鳥恐龍在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就從地球上消失了。
3. 自貢地區侏羅紀恐龍動物群
自貢地區主要出露侏羅系的地層,已命名的3個恐龍化石群主要分布在侏羅紀中期和侏羅紀晚期。侏羅紀中期最著名的是大山鋪恐龍化石群,以化石埋藏集中,數量巨大,門類眾多、保存完整著稱於世。
自貢地區3個著名的恐龍化石群
自貢地區面積只有4000多平方公裡,卻出露了160多個恐龍化石點,包括3個比較大的恐龍化石群。這在全國範圍內,可能是絕無僅有的。
自貢地區恐龍化石點分布圖
在整個四川盆地僅有極零星的白堊紀恐龍骨骼化石發現,而自貢地區目前沒有發現白堊紀的恐龍化石。但是在四川盆地,包括貴州赤水一帶,都發現了大量的白堊紀的恐龍足跡化石。
二、自貢恐龍的今生
1. 自貢恐龍的發現與研究歷史
自貢恐龍化石的發現和研究,到今年已有105年。它的發現和研究歷史,基本上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萌芽階段,那時是國外的學者在研究。1915年,美國地質學家勞德伯克在自貢榮縣發現一枚恐龍牙齒和一段恐龍股骨化石。1935年,美國古生物學家甘頗教授對在自貢發現的股骨化石進行切片研究,認為榮縣標本是一種巨型肉食龍的骨骼,歸巨齒龍科。這是自貢乃至四川盆地恐龍化石發現的最早科學記錄。
1915年自貢首次發現的肉食龍牙齒(A)和股骨(B)化石
第二個階段是奠基時期。1936年,我國古脊椎動物學的奠基人楊鍾健教授和美國古生物學家甘頗教授在榮縣採集到一具大型蜥腳類恐龍化石,後經楊鍾健教授研究命名為榮縣峨眉龍。這是四川盆地發現的第一具較完整的恐龍骨架,同時也是四川盆地最早被科學命名的恐龍化石。
1975年9月,年近80歲高齡的楊鍾建教授專程到自貢伍家壩和大山鋪考察,提出了「四川恐龍多,自貢是個窩」的說法。
第三個階段是重大發現階段,代表人物是董枝明教授,被稱為中國龍王,曾經是發現恐龍化石最多的人。他為大山鋪恐龍化石群的發掘和研究立下了汗馬功勞。
而大山鋪恐龍化石的最早發現要追溯到1972年,這一年8月的一天,國家地質總局第七普查大隊黃建國和展峻山在大山鋪萬年燈公路邊的崖壁上意外地發現了一塊恐龍尾椎化石。這一發現拉開了這個舉世聞名的恐龍動物群的發現和研究的序幕。
1977年10月,四川省保護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化石幹部培訓班在大山鋪恐龍化石點野外實習時,挖出一具較完整的蜥腳類化石,後經董枝明等研究命名為李氏蜀龍。
從1979年至1984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成都地質學院、重慶自然博物館、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和自貢恐龍博物館等單位在大山鋪進行了多次單獨或聯合發掘,在已發掘的數千平方米的範圍內共獲得了上百具恐龍及其他脊椎動物化石骨架。
第四個階段是重要發現和深入研究階段,也就是自貢恐龍博物館建館以後,我們自己的科研人員開展和合作開展的研究。
1985年4月,自貢恐龍博物館在沿灘區仲權鄉採掘到一具完整的劍龍化石,研究人員將其命名為四川巨棘龍。在該標本的修理過程中,還在其副肩棘上發現了珍貴的皮膚(印模)化石。
1985年5月,自貢恐龍博物館在大安區和平鄉採掘到一具完整的肉食性恐龍化石,研究人員將其命名為和平永川龍。
1989年初,自貢恐龍博物館在大安區新民鄉採掘到一具帶有頭骨的蜥腳類恐龍化石,研究人員將其命名為楊氏馬門溪龍。
1995年2月,自貢恐龍博物館在自貢市榮縣復興鄉發現了一個埋藏量非常豐富的恐龍化石群。
1996年初,自貢恐龍博物館在自貢市匯東新區採掘到一具巨型的蜥腳類恐龍骨架,研究人員將其歸入合川馬門溪龍。
1996年10月,自貢恐龍博物館在貢井區東嶽廟採掘到350多個小型肉食性恐龍的足跡化石,被鑑定為斯氏蹺腳龍足跡。這是自貢地區首次發現的恐龍足跡化石。
2002年,自貢恐龍博物館在沿灘區採掘到一具較完整的蜥腳類幼年個體化石,研究人員將其命名為張氏大安龍。
2005年10月,自貢恐龍博物館在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二期發掘中發現了一具大型蜥腳類恐龍化石,研究人員將其命名為焦氏峨眉龍。
迄今為止,自貢地區發現的恐龍化石共建立了21個屬26個種。
2. 自貢恐龍博物館的建立
自貢恐龍博物館是在世界著名的「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上就地興建的一座大型遺址類博物館,也是我國第一座專業恐龍博物館。博物館於1984年4月破土動工,1987年春節落成開放。2001年3月,自貢恐龍博物館被國土資源部公布為首批「國家地質公園」。
3. 自貢恐龍文化產業的發展
自貢恐龍的發現,帶來的最大影響是科學普及。自貢恐龍博物館建立後,從1989年開始對外展出。第二個影響是仿真恐龍展品的製作,包括恐龍雕塑、機器恐龍等,這在自貢也是一個比較大的產業。第三個影響是將恐龍元素與燈會結合起來。還有開展小小講解員、博物館不眠夜、科普人偶劇、雜技兒童劇等活動。另外,還開發文創產品,進行銷售傳播,包括:鑰匙扣、明信片、郵票、毛絨玩具等。
恐龍是如何走進博物館的?
博物館的每一件展品能夠以最好的姿態向大家展示,背後都經歷了一定的艱辛。博物館人都付出了辛苦的工作,才能夠給大家展示出更好的展品。
大家在博物館看到很多恐龍骨架,那恐龍是如何走進博物館的?下面我從6個方面向大家簡單介紹。
1. 野外尋蹤 進行野外調查,就是怎麼去找化石。首先要確定化石所處的地質時代,由於恐龍是生活在中生代的一類陸生爬行動物,因此,我們找恐龍化石要到中生代的陸相沉積地層去找。先要通過地質圖,看哪些地方出露這套地層。到了實地後,就要找露頭,看恐龍化石是否被風化或者剝蝕而暴露出來。找到化石露頭,我們才會進一步去工作。所以,野外調查工作比較辛苦的,一般都要跋山涉水。
2. 發掘採集 發現化石露頭後,我們就要進行發掘採集。如果上面蓋層較厚的話,我們可以用大型的設備(如挖機)將較厚的蓋層揭開,如果蓋層不厚,可以用小型機械(如電鎬)將蓋層揭開,但在接近化石那層的時候,基本上還是通過技術工人用工具(如鐵鏨子)慢慢發掘出來,而不是機械化的,因為機械化設備控制不好會破壞化石。
3. 修理保護 從野外採集回來的恐龍化石,在研究和陳列之前,必須要把附著在化石外面的巖石徹底清除乾淨,恢復骨骼的本來面目,這個工作就叫化石修理。化石修理時一項非常重要而細緻的工作,標本修理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研究工作的深度和陳列展示的效果。
4. 研究命名 首先要看發掘標本自身的特徵,做出初步的分類判斷,然後要跟同類型的標本進行對比,找到它們不同的地方。然後寫文章,將成果發表,讓大家知道發現了新的物種。以後別人也可以參考這個資料。
5. 復原裝架 博物館展示的很多骨架是組合的。化石是在經過長期地質作用形成的,保存十分完整的恐龍骨架是比較少的。大部分都或多或少是有些殘缺,這就必須把恐龍骨骼缺失的部分補齊,使它成為一副完整的恐龍骨架,這個工作就是化石的復原。復原工作一般遵循左右對稱,前後協調的原則。復原後,就要進行裝架。裝架的過程比較慢,一具完整的恐龍大概有300塊骨骼。恐龍骨架的組裝,是以動物解剖學知識為依據的。
6. 陳列展示 博物館的恐龍陳列不是簡單的展品堆積和擺設,而是通過一定的展示形式把展品所攜帶的科學信息和重要價值最好地表現出來。
由於觀眾在看了恐龍展覽後,可能對這些背後的故事不是特別了解,所以在這裡,我簡要地向大家介紹一下這個過程。
謝謝大家!
講座現場
(自然部曾嶸 根據錄音整理,已經主講人審閱)
文字:曾嶸 編輯:信息中心 審核:王曼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