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集團軍副司令,去世後,骨灰一半葬在大陸,一半在臺灣
1959年12月,中央發布了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被特赦戰犯的名單,我們熟知的王耀武、杜聿明等都在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特赦名單上本來有34個人,但是最後只放出了33人,最後那個人因為一些人的強烈抵制下,被劃掉了,他就是範漢傑。
抵制範漢傑的人,為首的是蔣光鼐、蔡廷鍇,都是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
那麼這兩個人和範漢傑之間有什麼瓜葛呢?
範漢傑,早年畢業於黃埔軍校,曾先後到日本、德國進行軍事考察,直到1931年才回國,蔣介石沒有虧待他,派他到十九路軍擔任參謀處處長。
淞滬會戰後,十九路軍被蔣介石調到福建「剿共」,正是在這段期間,十九路軍領導人蔣光鼐、蔡廷鍇,在共產黨團結抗日政策的領導下,聯合李濟深等人,在福建發動了抗日反蔣運動,成立新政府,史稱「福建事變」。
事變發生後,十九路軍擴編為人民革命軍第一方面軍,蔡廷鍇任總司令,範漢傑任參謀處少將處長。
蔣介石聽聞福建事變後大為震驚,親任「討逆軍總司令」,帶領20萬軍隊包圍福建人民政府。
在強敵壓境的情況下,蔡廷鍇急忙派範漢傑前往武漢,拜見左路軍總指揮蔣光鼐,商討十九路軍的改編計劃,以保存抗戰實力。
然而,範漢傑走後音訊全無,蔡廷鍇焦急萬分,在蔣介石的內外圍攻下,福建人民政府宣告失敗。
後來,有傳言說,福建事變失敗和範漢傑有關,是他把參謀處的所有密碼電報派人送給了戴笠,所有的軍事行動蔣介石都了如指掌。蔡廷鍇對此耿耿於懷,所以會在後來強烈抵制範漢傑被第一批特赦。
福建事變後,範漢傑重新追隨蔣介石,成為抗日戰場上的一位名將。
1938年秋,他主動請纓,出任第27軍軍長,負責守備陝東河防。
1939年,又率部北渡黃河,進駐山西太行山區,深入敵後戰場,死守關隘,力阻敵軍南下。
在1939至1940兩年間,範漢傑率部在敵佔區與日寇大小百餘戰。
1940年5月間,長治、高平戰鬥打響,27軍堅守陣地,屢挫敵軍。
1941年春,日寇抽調關東軍入關,開赴晉南,企圖消滅我駐中條山主力。
為掩護各軍南撤,範漢傑臨危受命,率27軍冒險襲擊日寇主力部隊側翼,遭日寇數倍兵力圍攻,損失慘重。這一戰,範漢傑只帶出少數官兵突圍成功。事後,二十七軍受到當局嘉獎,範漢傑也被日軍稱為「大膽將軍」。
1942年,範漢傑升任38集團軍總司令,指揮第3軍、第57軍、第43軍守備陝甘寧一帶。
1944年,他又出任第一戰區副司令,在這段時期,範漢傑和中共友好默契,關係良好。屢立戰功,成就了他一生中最輝煌的一段歷史。
解放戰爭爆發後,範漢傑任國民黨陸軍總司令兼第一兵團司令。
1948年9月12日,震驚世界的遼瀋大戰的槍炮聲響成一片,揭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
圍錦打援,東北野戰軍向著範漢傑猛刺過來,不僅數倍於己的兵力,而且大炮齊放,來勢不善,讓範漢傑有點招架不住。
10月1日,3縱和2縱攻佔義縣。義縣是錦州的門戶,是炮兵、坦克部隊、後勤供應部隊的必經之地。取得了義縣,就等於取得了錦州城。
10月14日,東北野戰軍對錦州發起總攻,隨著紅色信號彈在天空升起後,解放軍的900門大炮一齊發射,塵煙沖天而起,霧罩城市上空,久久不散;火光四處散射,彈片滿天飛舞,殺聲震天。在半個多小時後,8縱全線突破。30個小時後,錦州城攻下了。
具有大將風度的範漢傑,在14日下午,本還想抵擋一陣,無奈何解放軍圍死了他,切斷了他與外界的一切聯繫,貼身警衛不知去向。
傍晚,範漢傑從6兵團司令部北面坑道向錦州城東門移動。但剛一離司令部就被突入南市區的解放軍所發覺,受到火力阻擊,以致隨逃後續部隊未能跟上。
翌日,範漢傑在離錦州城20多裡的一條陳家屯小路上被解放軍俘虜。
範漢傑被俘後,被人民政府關押改造12年,於1960年11月被第二批特赦。
特赦後,他被安排在全國政協擔任文史專員,負責審閱有關軍事方面的文史資料。
在那段特殊的歲月中,範漢傑受到衝擊,於1976年1月病逝於北京,終年80歲。
範漢傑的子女雖然有很多,但當時都在海外,礙於當時的環境,他去世後,沒有人來送葬。後來,範漢傑旅美的兒子代表全家人回到北京,將在八寶山的骨灰取出一半,帶回臺灣安葬。所以,他的骨灰一半在大陸,一半在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