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辰百年,追憶柏楊魂歸河南細節:海葬時才決定將部分骨灰帶回大陸

2021-01-09 大河客戶端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2020年3月7日是作家柏楊先生百年誕辰,人民文學出版社邀請各方嘉賓通過網絡直播活動,向讀者介紹柏楊先生的生平和文化成就。其中,中國現代文學館原副館長周明講述「我與柏楊二三事」,分享了柏楊手稿、骨灰重回大陸的諸多細節。

柏楊原名郭定生,1920年出生在河南開封,到臺灣後,濃鬱的鄉愁成了柏楊一生的牽掛。他一生著作不輟,平生有十年小說、十年雜文、十年牢獄、五年專欄、十年通鑑等歷程,著有《中國人史綱》《柏楊版資治通鑑》《醜陋的中國人》等。

2010年9月12日,柏楊的部分骨灰安葬在了新鄭福壽園,柏楊如願長眠在中原大地,和故鄉水土相融。周明回憶說,2008年在柏楊先生海葬時,家人們在船上一起決定將部分骨灰帶回大陸,最後安放在了故鄉河南。

柏楊(1920.3.7-2008.4.29)

◆柏楊將文物文獻捐贈給中國現代文學館始末

2006年,柏楊先生把他的文物文獻資料(一共56項、11745件)捐贈給中國現代文學館,當時在海峽兩岸產生廣泛影響。周明參與並見證了整個捐贈過程。

周明回憶說,他和柏楊夫人、臺灣著名女詩人張香華女士1987年在香港開會時認識。2006年,張香華和他通電話時說,柏楊先生今年身體狀況不太好,已經幾進幾出醫院,甚至還報過病危。

周明建議她,如果能把柏楊先生的東西捐給中國現代文學館一部分的話,絕對是一件大好事。但當時臺灣方面一些大學、研究所、文學館也都在和他們接洽,希望把柏楊先生的東西留給他們。

後來,周明邀請張香華到現代文學館參觀,她帶上柏楊先生在西安的女兒崔渝生到了現代文學館,參觀了書庫和手稿庫,感受了文學館的硬體設備,如溫溼度控制系統。張香華回到臺灣後,跟柏楊先生介紹了文學館的情況和感受說,館藏與研究推廣條件符合國際水準。柏楊先生聽後很高興,告訴她說:「那就決定把這些東西捐給現代文學館吧。」

在臺灣,柏楊這個決定被報導後,有反對者,有贊成者。贊成的人認為,柏楊先生這是一個壯舉,很有意義。反對的人說,你在臺灣生活幾十年,怎麼可以不留給臺灣而給大陸,甚至出現一些惡言惡語。

但是在這個情況下,柏楊先生說:「我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不是隨意的,管他們說好說壞,甚至罵我,我也堅定不移。」

(柏楊先生部分骨灰安放在新鄭福壽園)

◆柏楊先生海葬時,臨時決定將部分骨灰帶回大陸

2008年4月29日,柏楊先生過世。中國現代文學館派周明去臺灣參加葬禮。

5月17日柏楊先生海葬,那一天刮著八級大風,大家坐飛機到了臺東,從臺東上船,在大風大浪中,把柏楊先生的骨灰撒放在他曾經服刑十年的綠島和臺東中間的海域。周明回憶說:「我們一船人,張香華女士、柏楊先生幾任夫人的兒女,還有柏楊先生臺灣的幾位朋友,大概十來個人在一個船。我當時突然想起了柏楊曾經給我們寫過一個題詞,叫做『重回大陸真好!』。我想要不要帶他一包骨灰回大陸,真正做到葉落歸根!柏楊先生是河南人,如果帶回骨灰,在河南安排一個陵園,這不是好事嗎?我們在大陸的人還可以有機會常常來紀念他。」

周明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張香華,她說:「好啊好啊,我贊成,今天他的兒女都在,可以問問他們。」那天刮著大風,在船上,周明趴在柏楊先生那些兒女耳朵邊說這個事,爭取他們的意見,他們都同意了。

「我就讓在西安的女兒毛毛(崔渝生)帶一包骨灰。我對她說,你先帶回去,咱們回大陸再想辦法。因為我也是陝西人,毛毛也在西安工作生活,我們回去以後再商量。這樣就讓毛毛帶回來一包柏楊先生的骨灰。」周明說。

回來以後,周明到處找陵園,但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地方安放。不久,他到洛陽開會,跟當時的河南省作協副主席鄭彥英說有件事,希望能獲得幫忙。

「我說,能不能在河南找一塊寶地把柏楊先生好好安葬?彥英很熱心,說回去試試。」周明說,結果過了一段時間,鄭彥英說,新鄭的福壽園願意免費安放柏楊先生骨灰,不但免費提供幾分地,而且還再鑄造一座像,同時跟有關方面請示、報告都同意在這個陵園安放骨灰。

周明說:「我們聽後真是高興壞了,我立刻跟柏楊先生幾個子女通了電話,大家都非常高興,張香華知道後也很高興。後來開園的時候我們都去了,我從北京跟幾個朋友一塊去,張香華從臺北飛到鄭州,在柏楊先生老家的孩子冬冬、在西安的女兒都來了,在臺灣他的大兒子郭本城也專門飛過來,我們在那裡舉行了儀式。現在留下這樣一個陵園,對柏楊先生有一個永久的紀念。」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賀笑天

相關焦點

  • 86歲老作家憶柏楊二三事:手稿、骨灰終回大陸
    出版社供圖中新網北京3月13日電 (記者 應妮)今年是著名作家柏楊誕辰一百周年,86歲的老作家周明日前在網絡直播中回憶與柏楊夫婦交往點滴。在他的提議下,柏楊部分骨灰得以返回大陸。周明與柏楊、張香華夫婦的友誼從1987年在香港開會結識後開始,此後的20餘年,雙方常有書信往來。河南新鄭福壽園裡的柏楊雕像。
  • 濟南市舉行第八屆海葬公祭儀式 92位逝者魂歸大海
    本報10月11日訊今天上午,濟南市第八屆海葬公祭儀式在青島舉行。經過報名、確認、手續辦理、骨灰換裝、骨灰運輸等多個環節後,92名逝者的骨灰融入大海,回歸自然。當天,共200多位逝者家屬一同赴青島參加儀式。
  • 海葬後骨灰盒怎麼處理?
    說他的父親是疫情期間去世的,老人家火化後,骨灰一直寄存在殯儀館。老人生前有交代,說去世後把骨灰撒向大海,不給兒女留下負擔。於是,做子女的遵照老人的遺願,苦苦等待登記海葬的消息。    當初火化完畢後,想著過不多久就可以海葬了,就給父親辦了半年的骨灰寄存。眼下寄存期限快到了,國家又取消了今年的集體海葬業務。
  • 魂歸大海!紹興20名逝者在舟山集體海葬……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近日,諸暨市民政部門陪同逝者家屬赴舟山開展第15次集體海葬儀式到達海葬指定海域後,家屬們拋撒花瓣,並將裝有逝者骨灰的可降解安息盒緩緩沉入大海。市民陳雄巍的爺爺,生前一直主張厚養薄葬,生前便與親人商量好,決定用海葬的方式為自己再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今天我參加了集體海葬儀式的整個過程,覺得政府對於整個儀式的安排都非常用心,選擇的地點是在蓮花洋,風景非常美。我爺爺是病逝的,在這裡進行海葬,對他來說或許是個安慰。
  • 上午海葬、下午放生,一艘大連海葬船的生死苦惱
    ▲手捧骨灰陸續登船的逝者家屬。待船駛出港口約半小時,三聲鳴笛再次響起。家屬們在船員的提示之後,將白色骨灰盒投放在海水裡。骨灰盒在海面上漂浮不到幾分鐘,直到縮成一點,沉入海底。船員拋灑餵食,海鷗齊飛。秋冬季節的海風從太平洋吹過來,他指了指船頭,「迎面行駛時,海面一望無垠。」他又指向另一側逆風面,「你轉身看,那些白花花的浪頭,才是苦海無涯。」「死是苦的,生也是苦的」,在熙熙攘攘的人流裡,一波又一波的生死相送,匯集在一艘海船上,承載著生命同類的大苦惱。
  • 2020珠海骨灰海葬活動報名通道正式開啟!
    2020珠海骨灰海葬活動報名通道正式開啟! 大海揚波 寄親情思念 滔滔不盡長舟出海 送親人歸程 切切哀情生態安葬是一種滿足現代殯葬服務新需求的綠色殯葬形式,是落實生命回歸自然的理念的具體舉措,‍骨灰海葬是常見的形式之一
  • 殯儀館骨灰寄存收費標準 部分能免費寄存骨灰多久?
    目前,東郊殯儀館已經推出了免費寄存骨灰一個月、優撫對象可免費使用小型告別廳等17項惠民舉措,提升殯儀服務水平。館內的各項軟硬體設施也在逐步升級,10臺火化爐年內將完成環保改造,20輛殯儀車已經全部完成統一的標識噴塗。  近年來,東郊殯儀館陸續推出了17項惠民便民舉措,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在服務方面,工作人員24小時全天候在崗,保證服務不間斷。
  • 記者調查我市生態殯葬情況:海葬逐漸被更多市民所接受_文本_濰坊...
    家屬將裝有親人骨灰的可降解骨灰盒放入海中。海葬現場44例骨灰海葬,103名親屬送別5月14日一早,「入海為尊 向海而生」濰坊市第三屆(春季)海葬公祭活動在青島碼頭舉行。家屬們從工作人員手中領到親人的骨灰、鮮花和黃絲帶,神情肅穆,眼中泛起淚花。
  • 他16年背200多名老兵骨灰回大陸,出門時總給逝者買一張票
    「我5月11號原本是要背兩位老兵的骨灰去重慶。只好延期。」到了7月,劉德文讓15歲的兒子背著骨灰,陪他一起去重慶。」那骨灰罈七八公斤一個,他為了省機票,常常背兩三個。劉德文是一名志願者,過去16年裡,親自把200多名老兵的骨灰,一個個地從臺灣背到大陸,帶回他們位於各省的故鄉。這些老兵們被時空阻隔數十年後,終於得以魂歸故土,與家人永遠在一起。
  • 深圳舉行第44次公益海葬和第14次公益樹葬活動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林園19日上午,深圳市第44次海葬活動在大鵬灣海域舉行,同日進行的還有第14次樹葬活動,共有127位逝者魂歸大海,51位長眠樹下。其中,參加海葬的深圳戶籍骨灰50具,參加樹葬的深圳戶籍骨灰30具。
  • 人死後把骨灰撒入大海不算汙染環境麼?這個真相讓人還可以接受
    人死後把骨灰撒入大海不算汙染環境麼?這個真相讓人還可以接受相信大家應該在不少電視劇中都見過,有些人死後他們讓後人們把自己的骨灰撒入大海,也叫海葬。但是問題來了,人的身體在死後都會存在細菌的,把骨灰撒入大海真的不會把大海汙染嗎?海葬的歷史十分的久遠,它是最早起源於北歐海盜。並成為海上最古老而哀痛的儀式,海葬最初的儀式十分的簡單,它以小船仔屍,掛上風帆,乘著落日餘暉,驅使西行,任其在大海中漂流。海葬到底會不會汙染環境呢?
  • 生命晶石、骨灰鑽石、骨灰飾品——生態葬是否有春天?
    遺體火化率逐年提高,骨灰格位存放、樹葬、海葬等節地生態安葬比例達到50%以上。作為衡量殯葬行業發展空間的重要指標,火化率高,殯葬行業的市場規模就大,反之市場規模就會難以突破。《意見》一出,文明祭掃、節地生態成為殯葬行業的主旋律。這一政策帶來的影響是米北紙花市場的商家這兩年對外態度非常謹慎,雖然傳統文化帶來的燒紙類消費需求並未明顯減少,商家也在考慮如何轉型。
  • 張愛玲誕辰百年|走進她比煙花更寂寞的後半生
    今年是作家張愛玲100周年誕辰,夏志清先生所編著的《張愛玲給我的信件》紀念版上市。珍貴通信照見真實後半生。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百年之前的秋天,張愛玲出生在上海。她家世顯赫,祖父、祖母都出自清末重臣家庭,她也受到良好的教育。
  • 回歸自然是最好的歸宿 30位逝者昨天在溫嶺海葬
    浙江在線3月22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陳棟) 昨天,溫嶺的海事碼頭,全省沿海內陸互聯海葬活動上,記者遇到了蔣曉燕。她說,沒有想到,父母都會選擇海葬。  蔣曉燕的父親蔣德明原來是上海軍醫大學的醫生,母親屈文玉也是一名醫生。父母年事已高后,有一天,把蔣曉燕和其他幾個子女都叫到跟前,拿出準備好的遺囑,不約而同地要求海葬。
  • 骨灰安葬:用新方式,還是老做法?
    只見特殊設備內的超高溫將骨灰細化成粉末狀,經熔融高壓緻密,冷卻凝結為灰白色的晶石狀圓珠。「我母親喜歡青山綠水,也喜歡熱鬧,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積極響應國家節地生態殯葬的號召,對親人骨灰的保存也提高了一個檔次。」張女士說。據介紹,骨灰變晶石的整個製作過程,大約需要1個小時。已故成年人的骨灰可形成100—400粒晶石,其密度、硬度都高於骨灰,而體積僅為原來骨灰體積的10%—15%。
  • 威海舉行第11次公益性海葬,204名逝者長眠大海
    9月18日上午,威海市舉行2020年公益性海葬,204名逝者長眠大海。本次活動由威海市文明辦和威海市民政局主辦,威海市公墓管理處承辦。據悉,這是威海市自2012年以來舉行的第11次公益性海葬。當日8時許,逝者親屬分批抵達劉公島旅遊碼頭。
  • 八旬夫婦立遺囑要水葬:骨灰合一起伴玫瑰花撒河裡
    王老先生昨日接受華商報記者採訪時笑著說:「今年8月我生了一場病,當時就和老伴兒商量,得立個遺囑,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安葬,商量後我們決定死後水葬,誰先死就先把誰的骨灰放置到殯儀館,等老伴兒死後,一同把骨灰撒到渭河,再撒些玫瑰花瓣,讓其向東流入黃河,注入渤海……」面對記者的疑問,王老先生說,「因為渭河是西安人的母親河,向東流入黃河,而黃河是中國北方人的母親河,人死後可以再回到母親的懷抱
  • 清明節骨灰必須落葬?朝鮮族男孩選擇了骨灰鑽石(鑽石葬)兩不誤
    原來,小王父母離異後,母親一人將小王撫養成人,供小王讀大學,她為了孩子付出了所有的青春年華,2018年9月王母查出結腸癌晚期,11月離開人世。王母火化後,小王的姨母們選好當地一座有威望的陵園並堅持要在2018年底挑個吉日安葬母親,小王一時間不能接受母親的離去,不顧姨母們反對將母親的骨灰帶回了家。
  • 寵物火化後寵物骨灰的安葬方式
    提到寵物這個話題已經很常見了,現如今人們從各個地方了解寵物,餵養寵物的人也非常的多,當下寵物已經深入到了成千萬上億家庭中,很多人把寵物當作自己的親人,朋友,孩子,正因為這樣寵物才得到了當下更好的尊重。
  • 紀念故去親人有了新方式:上海引進技術可將骨灰製成晶石
    3月23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上海市紀念老一輩革命家籤名倡導火葬60周年座談會」上了解到,至2015年底,上海年海葬量達到2800具左右,2016年清明節前,策劃已久的「生命晶石」項目也將投入試點,市民可以花1.8萬元將親人的骨灰製成晶石,甚至做成飾品隨身攜帶,從而實現居家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