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2020年3月7日是作家柏楊先生百年誕辰,人民文學出版社邀請各方嘉賓通過網絡直播活動,向讀者介紹柏楊先生的生平和文化成就。其中,中國現代文學館原副館長周明講述「我與柏楊二三事」,分享了柏楊手稿、骨灰重回大陸的諸多細節。
柏楊原名郭定生,1920年出生在河南開封,到臺灣後,濃鬱的鄉愁成了柏楊一生的牽掛。他一生著作不輟,平生有十年小說、十年雜文、十年牢獄、五年專欄、十年通鑑等歷程,著有《中國人史綱》《柏楊版資治通鑑》《醜陋的中國人》等。
2010年9月12日,柏楊的部分骨灰安葬在了新鄭福壽園,柏楊如願長眠在中原大地,和故鄉水土相融。周明回憶說,2008年在柏楊先生海葬時,家人們在船上一起決定將部分骨灰帶回大陸,最後安放在了故鄉河南。
柏楊(1920.3.7-2008.4.29)
◆柏楊將文物文獻捐贈給中國現代文學館始末
2006年,柏楊先生把他的文物文獻資料(一共56項、11745件)捐贈給中國現代文學館,當時在海峽兩岸產生廣泛影響。周明參與並見證了整個捐贈過程。
周明回憶說,他和柏楊夫人、臺灣著名女詩人張香華女士1987年在香港開會時認識。2006年,張香華和他通電話時說,柏楊先生今年身體狀況不太好,已經幾進幾出醫院,甚至還報過病危。
周明建議她,如果能把柏楊先生的東西捐給中國現代文學館一部分的話,絕對是一件大好事。但當時臺灣方面一些大學、研究所、文學館也都在和他們接洽,希望把柏楊先生的東西留給他們。
後來,周明邀請張香華到現代文學館參觀,她帶上柏楊先生在西安的女兒崔渝生到了現代文學館,參觀了書庫和手稿庫,感受了文學館的硬體設備,如溫溼度控制系統。張香華回到臺灣後,跟柏楊先生介紹了文學館的情況和感受說,館藏與研究推廣條件符合國際水準。柏楊先生聽後很高興,告訴她說:「那就決定把這些東西捐給現代文學館吧。」
在臺灣,柏楊這個決定被報導後,有反對者,有贊成者。贊成的人認為,柏楊先生這是一個壯舉,很有意義。反對的人說,你在臺灣生活幾十年,怎麼可以不留給臺灣而給大陸,甚至出現一些惡言惡語。
但是在這個情況下,柏楊先生說:「我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不是隨意的,管他們說好說壞,甚至罵我,我也堅定不移。」
(柏楊先生部分骨灰安放在新鄭福壽園)
◆柏楊先生海葬時,臨時決定將部分骨灰帶回大陸
2008年4月29日,柏楊先生過世。中國現代文學館派周明去臺灣參加葬禮。
5月17日柏楊先生海葬,那一天刮著八級大風,大家坐飛機到了臺東,從臺東上船,在大風大浪中,把柏楊先生的骨灰撒放在他曾經服刑十年的綠島和臺東中間的海域。周明回憶說:「我們一船人,張香華女士、柏楊先生幾任夫人的兒女,還有柏楊先生臺灣的幾位朋友,大概十來個人在一個船。我當時突然想起了柏楊曾經給我們寫過一個題詞,叫做『重回大陸真好!』。我想要不要帶他一包骨灰回大陸,真正做到葉落歸根!柏楊先生是河南人,如果帶回骨灰,在河南安排一個陵園,這不是好事嗎?我們在大陸的人還可以有機會常常來紀念他。」
周明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張香華,她說:「好啊好啊,我贊成,今天他的兒女都在,可以問問他們。」那天刮著大風,在船上,周明趴在柏楊先生那些兒女耳朵邊說這個事,爭取他們的意見,他們都同意了。
「我就讓在西安的女兒毛毛(崔渝生)帶一包骨灰。我對她說,你先帶回去,咱們回大陸再想辦法。因為我也是陝西人,毛毛也在西安工作生活,我們回去以後再商量。這樣就讓毛毛帶回來一包柏楊先生的骨灰。」周明說。
回來以後,周明到處找陵園,但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地方安放。不久,他到洛陽開會,跟當時的河南省作協副主席鄭彥英說有件事,希望能獲得幫忙。
「我說,能不能在河南找一塊寶地把柏楊先生好好安葬?彥英很熱心,說回去試試。」周明說,結果過了一段時間,鄭彥英說,新鄭的福壽園願意免費安放柏楊先生骨灰,不但免費提供幾分地,而且還再鑄造一座像,同時跟有關方面請示、報告都同意在這個陵園安放骨灰。
周明說:「我們聽後真是高興壞了,我立刻跟柏楊先生幾個子女通了電話,大家都非常高興,張香華知道後也很高興。後來開園的時候我們都去了,我從北京跟幾個朋友一塊去,張香華從臺北飛到鄭州,在柏楊先生老家的孩子冬冬、在西安的女兒都來了,在臺灣他的大兒子郭本城也專門飛過來,我們在那裡舉行了儀式。現在留下這樣一個陵園,對柏楊先生有一個永久的紀念。」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賀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