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不講北京話,閩南語前身竟然是中原話,語言究竟是被誰改變

2021-01-08 地理大發現

中國的文化種類交融,不同的文化撞擊造就了今天發展的廣泛性,包容性,不同的地地域文化讓大家走到了一起,為了能夠一起交流,普通話產生了。但隨著歷史朝代的變換,語言也在不斷的進步發展,而漢語也是一直存在的。

在漢朝,因為國家統一所以語言上的交流沒什麼問題,所以各地大家說的話也是可以聽懂的,等到隋朝因為政治重心在金陵,所以大家說的話也偏向於揚州話,金陵話。唐潮將都城定在長安,但長安話和現在的西安話也有一定的差別,這也是歷史朝代變幻的一個表現。

而等到北宋時期,說的南京話和現在地道的老南京人話也是有相似之處的,不過等到南京遷到北京之後,這地道的南京話和北方話才算是有了對比,有了區分。一直到清朝初期,原先的南京話和盛京話結合發展成了和今天老北京相似的話。但其實我們現在標準的普通話也不算是由地道的老北京話演變來的,是河北話慢慢演變來的。

這只是北方語言的演變過程,南方的粵語由來的更有意思,唐朝安史之亂有一部分內地人遷去了福建居住,他們去了那邊教會了福建人講中原話,地方方言和中原話結合就成就了今天的粵語和閩南話。

相關焦點

  • 四川話和廣東話究竟是哪種以一票之差敗給了成為官方語言的北京話
    圖片來源於網絡:粵語二、四川話的一票之差目前除了普通話和粵語之外,四川話也是我國非常熱門的一門語種,幽默風趣,讓人捧腹不已。很多短視頻平臺都以「四川話」配音,製作爆笑短視頻,引起了很多人的追捧。當然,四川人心中也流傳著一個「四川話一票落選惜敗官方語言」的故事。那麼這個故事又是怎麼樣的呢?一同來看看吧。
  • 郝柏村:臺灣沒有臺灣話,那叫閩南語
    在被問及「臺獨」問題時,他強調,臺灣也沒有臺灣話,那叫閩南語、客家話。 稱《大公報》曾謝蔣介石抗日 今年97歲高齡的郝柏村雖然需要帶助聽器,但精神矍鑠。他見到《大公報》記者時甚至聲稱,「抗戰時《大公報》在重慶支持蔣委員長,1945年8月日本投降時寫過社論,有一句『感謝蔣委員長的領導』,請你從檔案中查一查,就能證明抗日戰爭究竟是誰領導的,大陸到現在還弄不清楚。」
  • 著名閩南語歌手陳飛榮獲「2019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特殊貢獻獎」
    國際電子音樂節激蕩廈門風《廈門水噹噹》亮相中央音樂學院,最具實力的閩南語歌手陳飛榮獲「2019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特殊貢獻獎」本報訊10月28日,2019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在中央音樂學院完美謝幕,著名閩南語歌手,大陸首位閩南語歌后陳飛一曲《廈門 廈門 水噹噹》 在會場吹起了一陣超美的清風
  • 王朔談老舍:老舍用的是主子的北京話,我用的是奴才的北京話
    北京話以活潑和機靈著稱,有不少作家把北京話的風格納入了自己的作品,並且獲得了成功,其中最成功的是老舍和王朔。這兩位作家所寫的都是北京的市井百姓,不過筆法卻各有千秋,相對來說,王朔的語言更加市民,老舍的語言更加偏向於貴族。用王朔自己的話來說:老舍用的是主子的語言,我用的是奴才的語言。
  • 琉球語是如何擺脫閩南語的影響,慢慢被日語所同化改造的
    在1879年日本侵佔琉球群島之前,在琉球群島上存在著一個「琉球國」,他們有著自己的語言,叫做琉球語。在「琉球國」存在時,這個島國是當時中國的附屬國,島上官方文書上用的是漢字,而且使用的是中國的年號,在明朝和清朝,琉球還不斷的安排留學生到我國的北京,南京以及離它最近的福州學習先進的技術。
  • 嚼穀兒、轉影壁、塔斯蜜,這些北京話會用嗎?
    煩惱當然不僅如此,老舍進一步說,「還有的呢,有音有字,可是寫下來連我自己也不大明白它的意思與來歷,悶悶不樂;是呀,自己用的字連自己也講不出道理來,多麼彆扭啊!原來,北京話的語彙中,有些是從滿、蒙、回等少數民族的語言中借過來的,我沒有時間做研究工作,所以只能人云亦云,找不到根源,也就找不到解釋。」
  • 普通話標準音為何從河北灤平縣採集,而不是北京?
    大家都知道我國歷史悠久,疆域遼闊,人口眾多,與之相隨的就是全國各地方言多得數不清。不同地區的人如果用各自的方言進行交流,很可能會出現語言障礙,彼此互相聽不懂。這對各地文化交流和優勢互補勢必造成阻力,因此統一的漢語言發音對我國來說非常重要。
  • 這些都不懂,敢說你會講閩南語?
    閩南語歇後語充滿智慧而又詼諧幽默,給人五光十色、目不暇接的感受,故以「五色話」稱之。比如「惠安査某——日日見財」,其實是因為惠安女服飾是露臍裝,而「肚臍」閩南語發音是「zai」,與「財」的閩南語發音一樣,所以說「日日見財!」「閩南話歇後語與普通話歇後語相同,前半句像是一個謎面,後半句是對前半句深層的補充和發揮,類似謎底。」
  • 北京話是滿族人發明的嗎
    有沒有可能是滿人入關後把東北話帶到了北京?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弄清當時滿族人說的是什麼語言。 清代早期,滿族上層無論公私場合都是使用滿語的——直到順治,滿語在當時北京滿人的生活中還是佔據了主要地位。當時出版的《三國演義》,除人名、地名外,全書無一漢字。幾乎同一時期的多爾袞像,畫上的題字也只用滿文,不像後來都是滿漢雙語。
  • 北京話正在消失?
    說實在的在北京能說一口地道北京話的人小早不敢說太少只能說不多有人還以為普通話不就是北京話嗎?【北京話】我整個兒一後娘養的,姥姥不疼舅舅不愛。【普通話】你看不順眼麼?那你打聽一下我是誰?【北京話】怎麼著( zhe ),您哪兒不忿兒啊?您也不掃聽掃聽爺是誰!【普通話】你不要說廢話,我會翻臉不認人的。
  • 咱北京話有了個博物館!
    國內首個面向語言文化而研發的開放式數字博物館北京語言文化數字博物館正式上線!咱北京話有了博物館100餘名北京人在博物館中發聲用標準京片子講北京故事!北京語言文化數字博物館分為八個板塊她到底長什麼樣兒?跟著哏兒哥一起瞧瞧吧!
  • 潮汕話,究竟還能講多久?
    最近一段時間,常有鄉親反映:現在的年輕人,能用標準潮汕話完整表述的人似乎越來越少了,許多青少年似乎習慣用「潮汕話+普通話+英語」的雜交方式來交流。這對潮汕方言來說是沒落的先兆嗎?不久的將來,潮汕話會不會成為「語言文物」?潮汕話,究竟還能講多久?
  • 四川話和廣東話,都說僅一票敗北北京話,普通話到底如何形成的?
    人民除了在老家講方言,一般出門在外都是講普通話。大家都知道,普通話和北方的方言是比較接近的,與南方的差異相對來說要大一點。據說,當年人們對於採用何種方言作為普通話,討論非常激烈。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回顧一下當年的普通話「競選」吧!辛亥革命勝利後,民國政府準備選擇一種語言來作為國家的通用語。當時,許多人都要求把粵語變成中國的國語。
  • 北京人和非北京人,其實一眼就可以區分開來
    而在北京則不得不提北京人的京片子,京片子又稱為京腔,這種北京話多是指北京市區的口音,在說話時帶有明顯的兒話尾音,聽起來有一種獨特的韻味。「底兒掉」、「點兒背」、「眼力見兒」、「撂高兒」,北京話的精髓便在於那份兒韻兒,說不出這味兒就沒法領略京韻的魅力,話裡沒韻兒就不是地道的北京人。
  • 兩年研究自創閩南語特色拼音 跟老黃學說閩南話
    「說閩南話」就是「Shè Mán Lám Wèi」  □記者 顏鵬 李菁 胡彥明  把閩南語讀得字正腔圓,對一個外地人來說可不容易。如果用我們常用的拼音來給閩南語注音,能成不?南安溪美的老黃說——咱試試!
  • 「臺語」、閩南語、「臺語文學」
    最近臺灣又有人炒作「臺語」了,《自由時報》的大標題:「臺語改稱閩南話是去臺灣化」。某綠色「立委」甚至說;「閩」字是門裡面有一隻蟲,是侮辱臺灣。可謂數典忘祖之極。  「臺語」和閩南語之爭也是老話題,民進黨「執政」時推行母語教育,指國民黨是外來政權,數十年逼迫民眾學「國語」,小學生說母語還要受罰,成長經驗痛苦。
  • 王斑導演《北京兔兒爺》講「北京故事」
    作為2020南鑼鼓巷戲劇展演季展演作品,11月4日至8日,由王斑導演,張帆、王甦編劇,張華、張盛堯主演的2020東城戲劇家協會原創話劇《北京兔兒爺》即將在北京喜劇院上演,探討傳統和現代、守正和創新、繼承和發展之間的關係。
  • 關注晉江市第三屆幼兒園閩南童謠、中小學生閩南語講故事比賽 決賽...
    晉江新聞網1月11日訊  伴隨著小學高年級組獲獎名單出爐,為期2天的晉江市第三屆幼兒園閩南童謠、中小學生閩南語講故事比賽決賽正式落下帷幕。4個組別、192組選手輪番登臺,用閩南語講述動聽故事,帶來了一場與眾不同的視聽盛宴。  昨日,登上決賽舞臺的是中學組和小學高年級組。中學組參賽選手雖不多,但是個個是高手。
  • 賴清德稱「臺語是閩南語」被批:是在分化族群、製造對立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針對臺「行政院長」賴清德此前「臺語」等於「閩南語」的論調,臺灣各界產生強烈質疑,稱其為「臺灣閩南沙文主義」。20日,臺灣客家語文學會特別召開記者會,反對賴清德的立場,批評民進黨不應分化臺灣特定族群,造成對立。
  • 孩子你會說閩南語嗎? 專家呼籲保護閩南語傳承刻不容緩
    不只有溪邊小學,今年9月,晉江陳埭鎮19所小學一、二年級以及1所幼兒園的學生也開始學起閩南語課程。陳埭的小學裡有近85%來泉務工人員子女,對於他們來說,每周一節的閩南語課是融入當地的起點。  然而,當陳埭的小學生們開始講閩南語時,近日,記者走訪發現,一些土生土長的泉州小朋友,卻不講甚至不會講閩南語了。專家呼籲,普通話和閩南語並不對立,保護閩南語傳承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