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親結婚會導致生物容易出現基因疾病,從而使得個體死亡,以至於種群面臨崩潰。所以,在生物演化過程中,自然界篩選出了一些能夠預防近親結婚的生殖策略。
比如:人類,人類在形成文明之後,發明了姓氏,規定同姓之間不能結婚。當然在人類歷史上,也出現過為了保全權力而故意近親結婚的現象,遼代的陳國公主就嫁給了自己的舅舅。
除了人類之外,動物也演化出了避免近親結婚的策略,獅子也是其中一種。
大多數獅子都生活在草原地區,尤其是非洲獅,它們所在的地方不僅動物數量較多,而且大多數食草動物都是以群居狀態生存。群居,意味著每個個體都可以充當放哨人,也意味著它們更容易發現天敵的存在。在這種生存壓力下,獅子成為了貓科動物中為數不多的群居生物。
獅子家族中,所有的雌性都具有親緣關係,而成年雄性則是外來群體。部落中也會有雄性幼崽,這些幼崽會在獅王的庇護下生存一段時間,而在還未完全成年時,這些雄性幼崽就會離開自己的種群,獨自闖蕩。而雌性幼崽則會一直留在種群之中。
獅子發情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同一個種群中的所有雌性發情期都在同一階段,這就保證了它們的幼崽出生時間相對一致,這既方便雌性照顧幼崽們,又可以使得同一個種群的雄性幼崽可以結伴闖蕩江湖。
不過,它們剛離開種群時,身體還未完全發育成熟,所以它們會獨自捕食,或者與其他兄弟合作,組成純雄獅聯盟,在草原上流浪。
等到它們的身體發育足夠成熟時,此時它們會挑戰其他獅群的獅王,如果獲勝,它們就會趕走老獅王,並將種群中所有6個月以內的獅子幼崽咬死,這是因為雌獅在照顧幼崽時期不發情,而獅王為了讓雌獅儘快懷上自己的孩子,會咬死幼崽使得雌獅儘快發情。
一般情況下,雄獅很少會遇到自己原來的家族,而且它們在草原上流浪時,會儘可能地遠離自己的家族,所以它們可以從地理位置上避免近親繁殖。
雖然雄獅長大之後會離開自己的種群,避免與自己的血親發生婚配關係。然而我們知道,雌獅會一直在同一個種群長大,而如果雌獅長大之後,恰巧獅王又是自己的親生父親,那雌獅會怎麼辦?
其實,母獅很少會和自己的獅王父親發生婚配關係。這是因為母獅一般需要2-3年才能性成熟,而獅王則很少能夠統治一個種群兩年。
據科學家們分析,大多數雄獅通常只會在一個種群中待兩年左右,當然也有最長6年的記錄。大多數雄獅在統治期間,要不斷地接受其他雄獅的挑戰,只有勝出之後才能繼續統治獅群;而失敗的獅王只能黯然離開。也會有一些雄獅自己會離開出走,尋找自己的新戀情。
也就是說,同一個獅王很少在同一個部落待的時間超過兩年,而兩年時母獅還未完全性成熟,可以避免與獅王父親發生婚配關係。
另外,如果獅王統治的時間持續較長,那麼母獅幼崽身體裡也會分泌一種化學物質,推遲自己的性成熟時間,或者發情時間較晚,避免與獅王父親發生婚配關係。
只有極少數情況下,比如:獅王統治時間過長,才會發生近親繁殖。不過從概率上來看,該事件發生的概率並不高,並不會導致種群崩潰。
對於許多群居動物而言,雌雄雙方有一方離開自己的種群,加入別的種群能夠有效避免近親結婚。比如:人類在遠古時期就已經懂得通過婚姻關係,讓女性加入到別的種群之中。而獅子則是雄性離開自己家族,通過無力加入別的種群。
而且,獅群為了避免近親結婚,母獅會推遲自己的性成熟時間,來避免與自己的獅王父親交配。從這方面看,動物已經無需刻意避免近親繁殖,它們在演化中已經保留了一系列機制來讓它們迴避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