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氣升,百病生!張仲景「降濁氣」的方子,化解胃寒、胃脹、胃嘔

2021-01-19 微門診


(本文僅供學習、參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劑,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借鑑、應用!)


本文理論依據:《傷寒論》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總有人問我,文老師,人為什麼會得病?

我的回答是,氣有常,人就沒病。氣失常,人就有病。

我給你舉個例子,你就懂了。

話說有這麼一位老太太,生於舊社會,沒名字,叫做侯李氏。當時是82歲。

這個人,身體歷來硬朗,而且家族中有長壽史,所以她從來不為自己的身體發愁。

也許就因為樂觀吧,她有一回,中午的時候,吃了一點涼飯涼菜。

放在以往,可能真的沒什麼。但是這一次,飯後的她忽然感覺到胃脹、噁心、欲嘔。

緊接著,她就感覺到頭部沉重,似乎有千斤重擔在壓著,頭暈目眩,而且心中煩躁,呻吟不止。

同時,此人手腳發涼,手指頭都有些伸不直了。

這怎麼辦?當時,西醫束手無策,只能看中醫了。


看病的,是當時山東棗莊的中醫名宿侯欽豐。侯師是傷寒大家劉渡舟的高足,善用經方治病。侯師是於四年前離世的。

刻診,見患者脈象遲弱、苔薄白而潤,舌質淡。在了解患者之前的飲食史之後,侯師果斷寫了一張配伍,非常簡單——

吳茱萸9克,人參6克,半夏12克,生薑18克,大棗12枚,水煎兩次,溫服。

結果,用藥第二天,患者明顯好轉,嘔吐、煩躁之感大大減輕,手腳也見暖和。可以吃飯了,腦袋也不迷糊了。但是,食慾還沒有完全恢復。於是侯師在原方裡加入神曲、麥芽、陳皮各10克。

結果,用藥兩劑之後,患者諸證悉平。

這一切是怎麼回事?來,我給你好好講講。

你記住啊,這個人的問題,就是胃氣虛寒、濁氣上逆。

啥意思啊?

你看,我們這個人體裡啊,始終有氣機在升降。汙濁之氣,就得往下降。比如說我們的二便,就是降洩濁氣的通道。同時,清陽之氣,得往上升。水谷精微之氣,上升到肺、到心、到頭面,成為氣血,濡養自身。


這個基本的氣機升降規律,是不應該被打破的。一旦打破了,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我們的身體就會生病。

比如說上文這個老太太吧。

大中午的,吃了點涼食。這一吃不要緊,胃氣就跟著涼了,就跟著被凍住了。胃,主受納,它把食物往下傳導,是主降的。濁氣降洩,很大一部分動力,來自我們的胃。如今,胃氣為寒邪所凝滯,則降洩不及,於是寒濁之氣就上逆。身體原有的規律,被打破了。

寒濁上逆,則欲嘔、噁心、想吐。寒濁之氣上犯於心,則煩躁、心亂、片刻不安。寒濁之氣上犯頭面,則頭暈目眩,感覺如被重物壓迫。也是由於脾胃為寒邪所傷,陽氣無法輸布四肢,所以手腳發涼、拘攣。

患者脈遲弱,舌質淡,說明正氣虛衰。苔薄白而潤,說明內中虛寒,水溼不化。

這個時候怎麼辦啊?很簡單,趕緊暖胃啊,把濁氣降下來。

怎麼操作呢?醫案裡用的配伍,你再仔細看一下:吳茱萸9克,人參6克,半夏12克,生薑18克,大棗12枚。

這個方子,你記住,它是張仲景在《傷寒論》裡記載的吳茱萸湯配伍。這配伍啊,原來的結構是吳茱萸、生薑、大棗、人參。醫案裡頭,無非就是加了一個半夏。

吳茱萸湯幹啥的?就是溫中補虛,降逆止嘔的。其中吳茱萸暖肝胃,降逆止嘔。生薑和大棗固護中焦。人參補益中氣。如果添上半夏,理氣止嘔降逆之功更好。

其實,這個老方子,產生的年代背景很特別,就是古時候老百姓吃不好,穿不暖,胃寒。那時候的人,因為中氣虛寒、氣機紊亂、濁氣不降反升而導致的胃脹、胃嘔、胃痛、頭痛等問題,可能會很多見。所以,張仲景創此方,解百姓之苦。

放在今天,這個配伍依然有用。比如說上文的老太太,年高中虛,誤用涼食,於是寒濁之氣上逆。於是,正好用這配伍來暖胃,降洩寒濁之氣。所以我說,這個吳茱萸湯,就是降濁氣的方子。而降濁氣的基本辦法,就是暖胃,溫補中焦。

我這麼說,不知道你明白了沒有。

通過這個小醫案,我們能感受到什麼呢?

還得回到我開篇所說的話——氣有常,人就沒病。氣失常,人就有病。

比如說咱們的胃,它就是人體氣機的壓艙石。胃氣降洩正常,中焦氣機升降有序,我們就沒病。如果胃氣不降了,濁氣上逆了,這就是氣失常了,我們就會生病、不舒服。

那麼,胃,如何才能保持氣機的通降的?

說來也簡單,就是順著胃的性子。胃怕涼,咱們不碰涼。胃喜潤,咱們就不碰辣,避免傷陰。胃害怕生氣,生了氣,它就不舒服,所以我們要保持情緒平穩。胃怕吃得太多太飽,所以我們就飲食有節,不胡吃海喝。總之,你對胃好,胃就對你好。咱們一身的氣機,也就跟著好起來了。

嗯。關於這個事兒,我就跟你說這麼多吧。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

相關焦點

  • 濁氣不除,氣血不暢,4味藥代茶飲,排濁氣,通肺氣,氣順百病消
    天地之間清氣上揚,濁氣下沉,人體之內也應該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所以春天生發的不僅僅是陽氣,之前壓在體內的濁氣受到鼓動,也想要往外往上走,但又走不掉,濁氣堵在心窩就會胸口憋悶,堵在腦袋就會頭暈眼花,堵在胃部就會胃脹胃痛。養生應順應天時,趁萬物生發之勢,把積累在體內一冬的濁氣趕走,就能為新一年的生長打好基礎。
  • 飯後出現飽脹,甚至胸悶、心悸的情況,注意胃有濁氣了
    胃氣容易上擾,特別是胃不好的人,我們要懂得調節胃氣身邊很多人有胃病,喝酒的喝酒,腥辣刺激性,冰涼的食物從沒有放過,出現了胃病了,也開始不敢亂吃了,胃的濁氣也是久積而起。其病根是胃失和降,濁氣內生,上蒙於心。治宜和胃健脾,化濁降逆。方用:藿香 、荷葉 ,清半夏 茯苓 炒白朮炒枳實 ,谷、麥芽 蓮子心 ,竹茹 香櫞 太子參 炙甘草 .每日1劑,水煎服。.服12劑後,諸症若失。本方重在治療脾胃升降,化濁氣藿香、荷葉、化脾胃之溼濁,半夏、香櫞。
  • 人無「濁氣」一生輕:6大方法助您輕鬆排出「濁氣」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在與人交談時,有一股口臭味撲鼻而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口氣」,實際上就是體內的濁氣。「濁氣」就是人體內濃濁、厚重的廢濁之氣。人食五穀雜糧,那麼體內的濁氣就是由五穀化生而產生的,所以每個人體內都有不同程度的廢濁之氣。「濁氣」不僅影響我們的食慾,還會影響我們的心情,最關鍵的是會影響到我們的身心健康。
  • 張仲景唯一的減肥方,兩味藥材泡水,化痰積,健脾胃,還瘦身!
    而不良情緒,會使肝氣被鬱滯住,形成濁氣,引起氣滯血瘀,肝鬱克脾土,氣鬱則脾虛運化能力差,釀生痰溼。 現代人運動少,經絡不通、氣滯血淤,更不利於身體裡的痰溼、濁氣、廢棄物排出,所以越來越胖。
  • 氣色的秘密:濁氣少,氣色好,濁氣多,氣色差!
    那清氣和濁氣,又是怎麼回事呢?清氣,就是極小分子,純淨無雜質,密度小,容易上升。很容易轉化為能量,而且轉化為能量時,廢物很少。濁氣,就是相對的大分子,可能含有各種雜質,密度大,容易下降。轉化成能量,相對困難,且廢物較多。清氣上升,濁氣下降,這是正常情況。如果濁氣沒有降下去,濁氣也上升了,那就是上火。這通常是因為體內的濁氣太多,需要長期的自然靜養。
  • 中醫大家治前列腺不好的方子!補正氣,排濁氣,值得體會
    從中,我悟出了六個字:補正氣,降濁氣。也就是說,你只有把正氣補足了,才能把濁氣降洩下來。 怎麼理解呢?你看這個患者,體倦乏力、腰膝酸軟、畏寒肢冷、食欲不振、舌潤色暗,症狀在天冷時加重,這屬於典型的脾腎陽虛。脾主運化,腎主代謝。脾腎陽虛,運化代謝失常,一定排不出尿來。也就是說,他本身正氣虛弱,沒有力氣把濁氣排出來。怎麼辦?
  • 人無「濁氣」一生輕:5大方法助您輕鬆排出「濁氣」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在與人交談時,有一股口臭味撲鼻而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口氣」,實際上就是體內的濁氣。「濁氣」就是人體內濃濁、厚重的廢濁之氣。人食五穀雜糧,那麼體內的濁氣就是由五穀化生而產生的,所以每個人體內都有不同程度的廢濁之氣。「濁氣」不僅影響我們的食慾,還會影響我們的心情,最關鍵的是會影響到我們的身心健康。
  • 你知道人體的濁氣怎麼排除嗎
    隨著現代人們物質條件的改善,外加生活節奏的加快及工作壓力的陡增,致使大多數人群處於亞健康狀態,其中有一部分個體表現出臉上長痘,肥胖、身體困重、口臭等等,造成這些病理改變的罪魁禍首就是人體內的濁氣。何為濁氣,王醫師介紹,中醫理論素體脾胃虛弱的人群,飲食不加以節制,暴飲暴食,致使食物內積,久則產生痰溼,甚至影響排便,引起便秘。
  • 愛生悶氣有情緒,根源在於濁氣不排,艾灸這個穴位就好了
    我國古代醫書上就寫著「百病之生於氣也」,「怒傷肝,憂傷肺」,不愉快的情緒可以使內臟活動紊亂、內分泌系統失常,胃口不佳、消化不良。長期煩悶、苦惱,還會導致血壓升高和冠心病。中醫認為,人體的很多疾病都是由於體內的濁氣無法順利排出而積聚在體內所造成的。一個人要是老是生悶氣,日積月累,體內就產生了大量濁氣,導致新鮮血液無法快速、順利地流動。
  • 一味藥,洩掉一身「濁氣」!降血脂、通大便、清肝火,值得體會
    看到這篇文章的題目,您也許會問,什麼叫一身濁氣啊?什麼藥,可以幫我們洩濁氣? 我告訴你,就是普通的決明子。 而所謂濁氣,說的就是擾亂我們身體運行常態的,各種不好的東西。 我要聲明,這個說法,可不是我提出來的。這是我當初學中藥的時候,我的老師提出來的。
  • 揚「清氣」,激「濁氣」
    清氣上升、濁氣下降,陰陽達到平衡,肌體就會健康。肉身之氣有清濁,精神之氣也一樣。清氣者,清白、正氣也。清白做人、乾淨做事,守住底線、凜然正氣,問心無愧、坦坦蕩蕩,這是一種胸懷,也是一種境界。  老百姓的清氣,重在「窮則獨善其身」。清清白白做人,求個心安理得,「平生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傳個好家風,讓清氣薪火相傳、澤被後世。
  • 給腸胃排出濁氣,身心輕鬆的秘密就在瑜伽裡面
    美好肉體集合地,關注我遇見更多美好肉體我們每一天都在三餐和暴飲暴食中給我們腸胃添加無形的壓力,時間長了腸胃的毒素排不出來,就容易面色暗沉,生出痘痘。保護我們的腸胃,除了健康飲食,多餐少食以外,最好的辦法就是練習瑜伽。
  • 濁氣來自哪裡
    不要那麼濁氣。濁氣是怎麼產生的?       第一個是飲食。我們很多人都會懂得洗澡,洗頭,刷牙。可這只是洗皮膚表面而已。身體裡頭呢?所以吃素是第一條,要食清淨食。吃肉了,你表面上怎麼弄,都無法乾淨。在家人濁氣和這個大有相關。       所以念經念佛久了,一定要吃素。或者要受戒。
  • 胃酸過多的人,吃飯謹記「3不吃3吃」,緩解燒心胃脹,胃或更舒服
    胃酸是胃部分泌的鹽酸,是用來消化食物的,能夠幫我們殺死食物中的細菌,促進各種胰液腸液的分泌,如果胃酸分泌過多,會腐蝕胃黏膜,出現燒心、胃脹、膽汁反流等情況。生活中有些食物對胃有好處,但是有些食物會影響胃部健康,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
  • 現代人常見「上熱下寒」 , 張仲景這個方子管用!
    張仲景不僅給了我們思路,還給了我們方子,善哉善哉。  思路是:打通我們的中焦脾胃,再把上面的火往下引,這樣上下對流,自然就上不熱下不寒了。  我們來看張仲景的方子,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甘草瀉心湯:  炙甘草15克、黃芩9克、乾薑9克、半夏9克、大棗12枚(擘開) 、黃連5克。  以上六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溫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小夥伴們注意哦,煎藥時一定要煮後去掉藥渣,把湯液倒出來再煮哦。
  • 每天早晨堅持30秒排出體內濁氣!
    第一,肝氣鬱結致濁氣排洩不暢,可按揉印堂、太衝等穴。肝主怒,人生氣的時候就會傷害到肝臟。肝臟被傷後,解毒功能會大大降低,這樣就會增加體內毒素的堆積,而肝臟分泌不出足夠的膽汁後,體內的髒東西就會排不出去,新鮮的營養進不來,新陳代謝就會受到影響,皮膚自然也會出現很多問題。
  • 人體內有三種廢物濁氣濁水濁物,想要調理好身體就要把三濁排出去
    艾灸最終要灸出什麼,我們身體為什麼會生病,因為我們體內有三樣東西,濁氣、濁水、濁物,首先說濁氣,濁氣是虛著,比如說跟別人吵架或有事情悶在心裡頭,氣上到頭上就會頭痛,這就是說的濁氣,這氣上到頭就會有頭痛,到四肢引起風溼,進到腸胃就形成潰瘍,這種底氣停而不走,阻礙氣血的正常運行,使你的血液循環就減緩,很容易在體內就鬱結成塊,甚至形成腫瘤,因為氣滯必血瘀,有沒有看到精華之處。
  • 人無濁氣一身輕:簡單4招排「三濁」,讓身體「辭舊迎新」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非常簡單的四招,可以排出濁氣和體內溼氣。每天早上用此方法,各個體位法三組 ,身體很舒服 ,頭部很清醒、渾身輕鬆。濁氣,就是我們放出的屁。濁氣若處於身體中未及時排出,上竄下走,對身體就會有很大的危害。
  • 「清」為雅,「濁」為俗:論書法中的「清氣」與「濁氣」
    它與清晰明亮、水谷精華、光明正大等充滿陽光,充滿希望的詞彙聯繫在一起,使人心生嚮往。在書法評論中,清氣最早見於宋代書法家黃庭堅的《題林和靖書》中:林處士書清氣照人,其端勁有骨,亦似斯人涉世也耶。在黃庭堅此句中,清氣泛指清雅脫俗之意,誇讚書者的書法有清勁挺拔的精神氣質,有輕靈明快的風格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