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劑,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借鑑、應用!)
本文理論依據:《傷寒論》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總有人問我,文老師,人為什麼會得病?
我的回答是,氣有常,人就沒病。氣失常,人就有病。
我給你舉個例子,你就懂了。
話說有這麼一位老太太,生於舊社會,沒名字,叫做侯李氏。當時是82歲。
這個人,身體歷來硬朗,而且家族中有長壽史,所以她從來不為自己的身體發愁。
也許就因為樂觀吧,她有一回,中午的時候,吃了一點涼飯涼菜。
放在以往,可能真的沒什麼。但是這一次,飯後的她忽然感覺到胃脹、噁心、欲嘔。
緊接著,她就感覺到頭部沉重,似乎有千斤重擔在壓著,頭暈目眩,而且心中煩躁,呻吟不止。
同時,此人手腳發涼,手指頭都有些伸不直了。
這怎麼辦?當時,西醫束手無策,只能看中醫了。
看病的,是當時山東棗莊的中醫名宿侯欽豐。侯師是傷寒大家劉渡舟的高足,善用經方治病。侯師是於四年前離世的。
刻診,見患者脈象遲弱、苔薄白而潤,舌質淡。在了解患者之前的飲食史之後,侯師果斷寫了一張配伍,非常簡單——
吳茱萸9克,人參6克,半夏12克,生薑18克,大棗12枚,水煎兩次,溫服。
結果,用藥第二天,患者明顯好轉,嘔吐、煩躁之感大大減輕,手腳也見暖和。可以吃飯了,腦袋也不迷糊了。但是,食慾還沒有完全恢復。於是侯師在原方裡加入神曲、麥芽、陳皮各10克。
結果,用藥兩劑之後,患者諸證悉平。
這一切是怎麼回事?來,我給你好好講講。
你記住啊,這個人的問題,就是胃氣虛寒、濁氣上逆。
啥意思啊?
你看,我們這個人體裡啊,始終有氣機在升降。汙濁之氣,就得往下降。比如說我們的二便,就是降洩濁氣的通道。同時,清陽之氣,得往上升。水谷精微之氣,上升到肺、到心、到頭面,成為氣血,濡養自身。
這個基本的氣機升降規律,是不應該被打破的。一旦打破了,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我們的身體就會生病。
比如說上文這個老太太吧。
大中午的,吃了點涼食。這一吃不要緊,胃氣就跟著涼了,就跟著被凍住了。胃,主受納,它把食物往下傳導,是主降的。濁氣降洩,很大一部分動力,來自我們的胃。如今,胃氣為寒邪所凝滯,則降洩不及,於是寒濁之氣就上逆。身體原有的規律,被打破了。
寒濁上逆,則欲嘔、噁心、想吐。寒濁之氣上犯於心,則煩躁、心亂、片刻不安。寒濁之氣上犯頭面,則頭暈目眩,感覺如被重物壓迫。也是由於脾胃為寒邪所傷,陽氣無法輸布四肢,所以手腳發涼、拘攣。
患者脈遲弱,舌質淡,說明正氣虛衰。苔薄白而潤,說明內中虛寒,水溼不化。
這個時候怎麼辦啊?很簡單,趕緊暖胃啊,把濁氣降下來。
怎麼操作呢?醫案裡用的配伍,你再仔細看一下:吳茱萸9克,人參6克,半夏12克,生薑18克,大棗12枚。
這個方子,你記住,它是張仲景在《傷寒論》裡記載的吳茱萸湯配伍。這配伍啊,原來的結構是吳茱萸、生薑、大棗、人參。醫案裡頭,無非就是加了一個半夏。
吳茱萸湯幹啥的?就是溫中補虛,降逆止嘔的。其中吳茱萸暖肝胃,降逆止嘔。生薑和大棗固護中焦。人參補益中氣。如果添上半夏,理氣止嘔降逆之功更好。
其實,這個老方子,產生的年代背景很特別,就是古時候老百姓吃不好,穿不暖,胃寒。那時候的人,因為中氣虛寒、氣機紊亂、濁氣不降反升而導致的胃脹、胃嘔、胃痛、頭痛等問題,可能會很多見。所以,張仲景創此方,解百姓之苦。
放在今天,這個配伍依然有用。比如說上文的老太太,年高中虛,誤用涼食,於是寒濁之氣上逆。於是,正好用這配伍來暖胃,降洩寒濁之氣。所以我說,這個吳茱萸湯,就是降濁氣的方子。而降濁氣的基本辦法,就是暖胃,溫補中焦。
我這麼說,不知道你明白了沒有。
通過這個小醫案,我們能感受到什麼呢?
還得回到我開篇所說的話——氣有常,人就沒病。氣失常,人就有病。
比如說咱們的胃,它就是人體氣機的壓艙石。胃氣降洩正常,中焦氣機升降有序,我們就沒病。如果胃氣不降了,濁氣上逆了,這就是氣失常了,我們就會生病、不舒服。
那麼,胃,如何才能保持氣機的通降的?
說來也簡單,就是順著胃的性子。胃怕涼,咱們不碰涼。胃喜潤,咱們就不碰辣,避免傷陰。胃害怕生氣,生了氣,它就不舒服,所以我們要保持情緒平穩。胃怕吃得太多太飽,所以我們就飲食有節,不胡吃海喝。總之,你對胃好,胃就對你好。咱們一身的氣機,也就跟著好起來了。
嗯。關於這個事兒,我就跟你說這麼多吧。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