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氣」一詞出自《楚辭九歌大司命》中,原句是:乘清氣兮御陰陽。這裡的清氣指的是清明之氣,形容自然界的境象。在中醫學中,清氣與濁氣相對,專指水谷精華的稀薄精微部分。
在南朝宋時期,王僧達曾作「崇情符遠跡,清氣溢素襟」的詩句。這裡清氣一詞引申為光明正大之氣。
在元朝的王冕的《墨梅》一詩中,寫有「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的詩句。以梅來喻人,這裡梅花的孤傲清芬與人們品格的清高脫俗相互融合。"清氣"一詞專指正氣。
從上面的各種史料信息中可見,不論在自然界,還是在博大精深的中醫學中,乃至在古代的詩詞佳句中,清氣都是正面含義。它與清晰明亮、水谷精華、光明正大等充滿陽光,充滿希望的詞彙聯繫在一起,使人心生嚮往。
在書法評論中,清氣最早見於宋代書法家黃庭堅的《題林和靖書》中:
林處士書清氣照人,其端勁有骨,亦似斯人涉世也耶。
在黃庭堅此句中,清氣泛指清雅脫俗之意,誇讚書者的書法有清勁挺拔的精神氣質,有輕靈明快的風格特徵。
由此可見,在書法評論中,「清氣」既包涵有清雅、高妙、風骨、輕靈等含義,同時也是一種高雅的藝術氣質和具有高尚境界的審美觀點。
在中醫中,清氣與濁氣相對應,這二種氣通常與兩種完全不同的健康狀態有關聯。清氣代表人體內的元氣與正氣。人體內清氣上升,則情緒飽滿,身體狀況良好。而濁氣則是人體內的不順之氣,是一種有害氣體,濁氣上升,則積鬱過多,就會對人的身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人就會生病。
而在書法中,包含有清雅、高妙、風骨與輕靈等含義的清氣如果是一幅作品的主流之氣,則這幅書法作品就會具有高雅的藝術氣質、就能體現出書者不俗的審美境界和藝術品味。
既然我們知道了書法中清氣所包涵的意義,那我們就可以界定書法中濁氣的含義。在書法中,濁氣所指的範圍比較寬泛,我們可以把書法中一切不良的習氣都稱之為濁氣。濁氣既指俗氣,也指江湖氣,同時也包含醜、怪之氣。
當一幅書法作品中濁氣上升,成為主流時,那這幅書法作品就會成為水平低劣的作品,它所具有的藝術氣質也是庸俗不堪的,它所呈現的藝術格調也是病態、低俗的。
中醫與書法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它們之間有很多相同之處,這一點,在氣息的含義和表達上是基本相同的。
書法中的清氣來自於書者所具備的綜合文化素質與所掌握的傳統藝術功力。它通過書者對筆法的運用,結構的安排,章法的把握在書法作品的一筆一畫之中表現出來,在作品所形成的風格氣質中體現出來。
一幅具有清氣的書法作品,格調必定是高雅古樸的,風格也必定是極為獨特的。
一幅充滿江湖之氣的泛泛之作必定遠離了清氣,而充滿了濁氣。清氣與濁氣在書法中是不能共存的,只有驅離了濁氣,才能使清氣上揚。一位具有清雅之氣的書者,必定是一位擺脫與遠離了濁氣的人。
在書法藝術中,「清」還有筆畫與結字清瘦、清勁之意,近代書法家高二適曾說:
「書法要有藝術風趣,自當以清瘦為雅,以瘦為勁,以瘦為美。」
高二適的這段評語,是在領略了古今眾多書法經典作品之美後所得出的結論。不論是歐陽詢的《九成宮碑》、還是柳公權的《玄秘塔碑》、或是王羲之的《蘭亭序》無一不是以瘦為美,在筆畫與結字上都具有挺拔清瘦的風格特點。即使是以豐滿寬碩為點畫與結構特徵的顏真卿書法,也是以突出「強筋」來顯示其「肥中顯瘦」的藝術特質,以避免給人以臃腫肥膩的感覺。
明代項穆在談及清氣、清勁與清瘦的關係時,曾有過一段極為精妙的論述,他說:
「千形萬狀,不過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若專尚清勁,偏乎瘦矣,瘦則骨氣易勁,而體態多瘠。獨工豐豔,偏乎肥矣,肥則體態常妍,而骨氣每弱。猶人之論相者,瘦而露骨,肥而露肉,不以為佳,瘦不露骨,肥不露肉,乃為尚也。使骨氣瘦峭,加之以沉密雅潤,端莊婉暢,雖瘦而實腴也。體態肥纖,加之以便捷遒勁,流麗峻潔,雖肥而實秀也,瘦而膄者,謂之清妙,不清則不妙也。」
從項穆這段話中我們可以得知,清雅之氣與清瘦關係緊密。人體過肥則臃腫不堪,清氣難以顯現,反而使體內代謝的廢物增多,使濁氣上升。書法中清氣與濁氣不可共生。所以,書法還是應以清瘦、清勁為美,窈窕的體態清氣盡顯,健康的身材自有高雅之氣,自能使濁氣、俗氣、醜怪之氣遠離。
清氣在書法中是一種難得的高貴氣質,它是清雅、高妙、風骨與輕靈等氣質的融合,所以我們在書法學習中,應努力使自已的作品擁有清氣,讓清氣成為我們書法作品的主流之氣,這樣濁氣自然離我們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