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傳席:論「骨秀」——從徐渭、陳淳的畫談起

2020-12-05 美術中國

徐渭 雜花圖(局部之一)

在繪畫史,徐渭和陳淳開創了明代寫意花鳥畫的新局面。陳淳的畫筆法靈動,畫風疏爽。徐渭的畫則更加淋漓放縱,皆順手點染,墨潑毫狂,磅礴之氣盡蘊於筆墨之中。其畫「無古無今」,推倒一世,開拓萬古。凡是懂畫的人觀之無不為之傾倒。但有更多的人學陳淳、徐渭,或者雖不學此二人,也用墨筆隨意塗抹,卻被人視為惡墨俗筆,不堪入目。然則皆用水墨,皆有濃淡乾濕的變化,外表看上去似乎差不多,而實質卻有天淵之別。一者格高無比,一者俗惡不堪,關鍵在哪裡呢?就在「骨秀」和「骨俗」。外表似相似,但骨相卻大異。

詩文書畫,皆以骨為重。顧愷之《論畫》有雲,「有奇骨而兼美好」、「重迭彌綸有骨法」,「有天骨而少細美」,「骨趣甚奇」,「有骨俱」、「雋骨天奇」。當然,顧愷之所說的「骨」是指畫中人的骨,但這骨也和線條有關。謝赫「六法論」第二法「骨法用筆是也」,指的就是筆墨之骨。書法《筆意贊》:「骨豐肉潤,入妙通靈。」《論書》有云:「緊媚過其父,骨力不及也。」《答陶隱居論書》:「肥瘦相和,骨力相稱。」都很重視骨。《文心雕龍》還專設「風骨篇」論文之骨。無骨則詩文書畫不能成立。然則,骨有雅俗粗秀之別。

文藝作品有「文野」之分,「文」就是「文秀」,內核是「秀骨」,「野」就是「粗野」,無秀骨、粗野者,皆不成為藝術。「文」才成為藝術。「質粗而文細」,形式的「質粗」,也必須有內在的「文細」才能成為藝術。八大山人的畫形式上質粗,實則文細;胡塗亂抹者,僅質粗而無文細也。「文細」即「骨秀」,無「文細」即無「骨秀「。

詩文書畫,傳與不傳,俗與不俗,格高與卑,都在一個「骨秀」。「骨秀」者格高,骨不秀者格必不高。「骨秀」者清雅,「骨俗」者必俗,「骨秀」者可傳,骨不秀者雖欲傳亦不可傳。

「骨秀」者有「天骨」,有「煉骨」。下面詳而論之。

徐渭 芭蕉

一、何謂「骨秀」

「骨秀」是靠感覺而知,而不可具體指陳。如一個人,高矮黑白胖瘦都可以具體指陳,甚至可以具體計量,惟「骨秀」無法具體指出其大小長短,更無法計量。凡物之可以具體指陳者,皆物之粗、物之表也,物之精是靠意會和感受而知。「骨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氣質、精神、風姿和儀致。「氣質」又被人稱為「內在氣質」,其「內在」者即骨秀也。「骨秀」雖然無法具體指陳,但卻是實際存在的,猶如現實中的人,特別是女性,兩個人看上來同樣高,同樣胖瘦,同樣顏色,但「骨秀」者呈現出高雅氣度,或者叫氣質不凡,或者叫文靜、文秀。骨不秀者就缺乏這種氣度,有可能就是粗俗。骨秀者即使某些地方長得不標準,甚至有一些缺點,但看上去仍然很舒心,仍給人以不凡的感覺。骨俗者即使長得很標準,但看上去仍無好的感覺。張岱云:「人有貌醜而可觀者,有貌雖不醜而不可觀者。」前者就是「骨秀」,後者就是骨不秀。

所謂「粗服亂頭,不掩國色」,就是「骨秀」所起的作用。無「骨秀」,再粗服亂頭者,必粗俗不堪。男人也如此,「骨秀」者必不俗,氣質必不凡,「骨粗」者必粗。「骨秀」者未必是學者、教授,但給人印象是學者、教授。「骨粗」者即使是畫家、教授,但仍給人「大老粗」的感覺。有些人明明是教授,但人們會說他不象個教授,即無學者氣質也。(但大學者、大教授必有相應的氣質風度,詳後。)

形容一個人風度儀姿不凡,常用「道骨仙風」,這「道骨」其實就是「秀骨」,「秀骨」顯於外,即仙風,即不俗。八大山人的畫和那些俗畫不同,就因為他的畫有「秀骨」,有「道骨」,有仙風,而俗畫則無。梅蘭芳演戲,有人問一位權威人士,「他的戲好在哪裡?」這位權威人士思考好久後回答說:「梅蘭芳的戲裡有一股仙氣。」「仙氣」出於「道骨」,「道骨」即「秀骨」,看來好戲也和好畫一樣,須有「秀骨」。還有「冰肌玉骨」,這「玉骨」就是「秀骨」,最為難得。男人億萬斯人,有「道骨仙風」,即有「秀骨」者極鮮,萬裡難挑其一;女人億萬斯人,有「冰肌玉骨」即「秀骨」者極鮮,萬裡難挑其一;畫家成千上萬,其下筆有「秀骨」者,萬無一人。宋犖寫過一首詩,吹噓自己鑑畫水平,其中一句云:「真贗何須苦辨之,邢夫人至尹能知。」是說他能根據畫的氣息辨真偽,無須細看筆法,一眼就能看出好畫的本質。他用的是一個典故。邢夫人和尹夫人是漢武帝的兩位夫人,尹夫人自認為自己十分美麗,她一定要看看邢夫人,而且欲一比高低,但漢武帝下詔不使二人相見。但尹夫人極力請求一見邢夫人,於是漢武帝以一人飾作邢夫人,此人宮服華麗絕倫,隨從數十人,煞是威風氣派,但尹夫人見後曰:「此非邢夫人。」後來,漢武帝又叫真的邢夫人穿上進宮前的破舊衣服,獨身前往。尹夫人一見,不用介紹便知是邢夫人,且大為吃驚,並自痛己之不如也。前一人穿的宮服極華麗,又有很多宮娥相襯,然而其人「骨秀」不突出,後者雖著破舊村衣,然而「秀骨」非凡。故尹夫人一見能辨,非在外,而在骨也。所以,皇宮在全國選美女,不叫選美女,而叫選「秀女」,蓋「秀骨之女」乃美女中的王牌。骨秀者,肌必不俗。肌俗者,骨必不秀。漢人相人在骨法,魏晉相人在氣韻,實則「氣韻」正來自「骨法」,二者是一回事。

詩文尤須「骨秀」。如「詠雪」,漢人有「明月照積雪」,明人有「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明人這句詩似乎也很形象,黑狗身上有一層雪變白了,白狗身上有一層雪,似肥腫了。但其詩無秀骨,故俚俗而成為笑料;漢人的詩有「秀骨」,也有一股仙氣,故格調高雅,詩家讀後如尹見邢也。

宋朝兩位女詩人,一李清照(易安),一朱淑真。《白雨齋詞話》卷二評「朱淑真詞,才力不逮易安……惟骨韻不高,可稱小品。」又雲「易安佳句……精秀特絕,真不食人間煙火者。」李易安詞高者、骨秀也。朱淑真詞遜者,「骨韻」弱也,即「骨秀」不及也。

格調高的書法繪畫,也有一股「仙氣」。所謂「仙氣」,又叫「不食人間煙火氣」,又叫「無一點塵埃氣」,就是不俗之氣。這「仙氣」正來自「秀骨」。

徐渭 墨畫圖之一

二、書畫中的「秀骨」

如前所述,書畫中的「秀骨」,靠感覺而知,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說。以書法為例:

中國的書法到了晉,達到最高峰,特別是被後人稱為「二王」的王羲之、王獻之書法,後人無可企及。所謂「千載書法傳王法」。王羲之的書法在當時就傾動朝野,羊欣謂之「古今無二」。到了唐初,經唐太宗李世民提倡,地位達到了最高峰。唐太宗在《晉書·王羲之傳》後親作「傳論」,評論古代名家,都沒有達到「盡善」,唯王羲之的書法盡善盡美。他說:「所以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其它人推崇王羲之那就不用說了。稱之為「書之聖也」,「草之聖也」也在其時。但王羲之的書法遭到最嚴重貶斥的時代,也是唐朝;儘管唐太宗給予王羲之古今最崇高的評價,但不久,尤其是在中唐之後,他的書法地位卻一落千丈。《書議》稱王羲之書「格律非高,功夫又少,雖員豐研美,乃乏神氣。」又雲「逸少草有女郎材,無丈夫氣,不足貴也。」韓愈在《石鼓歌》中特別點出「羲之俗書趁姿媚,數紙尚可博白鵝。」其它時代還沒有這樣肆無忌憚地貶過王羲之及其書法。

盛唐崇尚雄強闊大深厚,顏真卿的書法一出,其尚骨、尚肥、尚法、闊大、雄強、氣勢、渾厚,皆足壓倒一世,和盛唐氣象相契。相比之下,王書的雄渾、闊大、氣勢似皆遜之,故時人又崇顏而貶王,乃至於說王書「有女郎材,無丈夫氣」,且「不足貴」,更說它是「俗書」。一般學者都知道王羲之書法在唐朝地位最高,孰不知,王書在唐朝中後期,地位也最低,此千古之惑,我特於此表而出之。

但時過境遷,人們還是認識到王羲之書法的價值是無以倫比的。顏真卿的書法當然也了不起,其自有特色,但未必超過王羲之。貶王崇顏熱潮不久便過去了。這時又有人出來貶顏真卿。首先是南唐的後主李煜說顏書太粗魯。據《書林藻鑑》卷八所載《李後主》云:「真卿得右軍之筋而失於粗魯。」又云:「顏書有楷法而無佳處,正如叉手並腳田舍漢。」先說顏書「粗魯」,又說似「田舍漢」(即大老粗的農民)。宋代米芾又在《書史》中說:「真卿學褚遂良既成,自以挑踢名家,作用太多,無平淡天成之趣。大抵顏、柳挑踢,為後世醜怪惡札之祖。從此古法蕩無遺矣。」(轉引自馬宗霍《書林藻鑑》),又說:「顏行書可觀,真便入俗品。」(同上)(按米芾《海嶽名言》云:「顏魯公行書可教,真便入俗品。」又,《海嶽題跋》云:「大抵顏柳挑踢,為後世醜怪惡札之祖。」)李、米皆是一代名家,二人意見都是一致的,都說顏字「粗魯」,「醜怪惡」。

李、米二人說法未必公論,但比較而言,顏字「骨秀」不及王字。所以,其藝術價值也就不能在王字之上,王字「骨秀」也是顯而易見的,毋庸贅論。看來,雄強、渾厚、氣勢、闊大,仍趕不上一個「骨秀」。

但是,顏字並非無「骨秀」,若真的無「骨秀」就不足名世了。至少說顏字的地位就不會有如此之高。就學術界公論,王羲之為「書聖」,顏真卿亦為「第二書聖」。在書法史上顏真卿也是僅次於王羲之的大書家。歷來評顏字者謂之「端勁而秀偉」(見《書林藻鑑》卷八)「奇偉秀拔」(黃庭堅語),「秀穎超舉」(《續書斷》),其次說他的書法「雄媚」、「明利媚好」、「雄秀」、「氣韻清雄」、「雄逸」、「風稜秀出」。尤其是蘇東坡《書說》中謂「顏魯公書雄秀獨出,一變古法。」雄而秀,秀而偉,都是說他的書法雄偉端勁中透露出一股秀氣,這秀氣正出於他書法中的秀骨。只是王羲之的書法骨更秀。書法不可無秀骨,書法的優劣高下,正以秀骨優劣高下為標準。

《法書要錄·袁昂古今書評》評「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氣。」即書有「秀骨」。又評「陶隱居書……骨體甚駿快。」亦秀骨也。

書法史上的大書法家無一不以秀骨而著稱的,如歐陽詢、虞世南、陸柬之、賀知章、孫過庭、李邕、張旭、懷素、柳公權、杜牧、高閒、楊凝式、蘇、黃、米、蔡,其書法風格各異,然骨秀其中,是唯一的。金冬心的書法雖古拙,然而骨秀錚錚,是以風格特出。鄭板橋的書法骨秀不及金冬心,成就也不及金冬心。故以「骨秀」評書法,一切都瞭然於目。

繪畫也如此,傳為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骨秀是顯而易見的。宋初範寬《溪山行旅圖》,雖雄偉崇峻,然而其骨秀稜稜,後世鮮及。荊浩的《匡廬圖》,李成的畫,等等,皆因秀骨而傳。「元四家」、「明四家」的畫無一不是骨秀突出的。「四僧」畫,八大山人的「秀骨」是十分突出的。石溪畫蒼老中有秀骨,石濤畫縱橫排奡中有秀骨。弘仁的畫更為突出,他的畫秀骨的秀之前還應加一個「靈」字,靈秀之骨。所以,弘仁的畫無一許塵俗氣,格調最高。歷史上,無秀骨的畫,很難舉出例子,因為無秀骨的畫是傳不下來的。「揚州八怪」中的李復堂,閔貞等人畫,歷來被真知畫者評價不高,就因為他們的畫「骨秀」不顯(乏於「骨秀」)。「浙派」末流的畫遭人攻擊,亦遜於「骨秀」也。「海上三熊」任熊、朱熊、張熊,獨任熊畫秀骨突出,名亦著;朱、張二熊畫骨秀不及,名亦不及。「四任」中任熊、任伯年畫骨秀突出,成就亦突出。虛谷、趙之謙風格不同,但皆骨秀。潘天壽的畫雖霸氣十足,然骨秀之突出,也十分顯見,故為一代大家,學潘畫者,不得其骨秀,貌似而神不似,僅學其形耳。黃賓虹的畫,屬於「粗服亂頭,不掩國色」一路,如邢夫人其骨秀非凡而無需裝飾者。凡畫無筆,或用筆軟弱含糊不確者,皆無骨;或粗疏無法,有骨而不明者,皆骨不秀,凡大筆塗抹而無骨秀者,皆非佳畫。

八大山人 湖石翠禽(局部)

三、骨秀的特徵及判斷

凡秀,皆清、皆明、皆朗、皆韻,不含糊、不暖昧、更不齷齪。所以,有稱清秀、明秀,無稱濁秀、暗秀者;或稱秀朗、秀韻、秀雅,無稱秀俗者;有稱細秀,而無稱粗秀者,故秀不可粗、不可濁。美女中更優秀者稱秀女,男人有學問者稱秀才。秀女必線條清晰,明目皓齒,肌理細潤,骨肉均勻。杜甫《麗人行》詩云:「長安水邊多麗人,……肌理細膩骨肉勻。」詩文書畫也如此,凡詩文書畫無條理、無層次、不清晰,或不明確,結構含糊不清,皆非佳作。秀才者,腹有詩書學問(內涵)也;詩文書畫若無內涵,亦無骨秀也。書卷氣亦即骨秀之表現也。《文心雕龍·隱秀》有云:「珠玉潛水,而瀾表方圓。」《藝文類聚》卷八引《尸子》有云:「凡水,其方折者有玉,其圓折者有珠。」玉和珠潛在水底,而表現在水上的波紋則有方圓之異。秀骨隱於內,表現出來的書卷氣則不同於俗。

作畫要見筆,寫字要見筆,即明也、朗也,秀也。筆爛而含糊,墨濁而暖昧或齷齪,皆無秀骨故也。文粗不秀,筆粗亦不秀。所以「元四家」黃公望、吳鎮、王蒙、倪雲林作畫都無大片的墨,亦無太粗闊之筆,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全是披麻皴線條勾出,筆筆清晰。「元四家」中吳鎮畫略次於黃、倪,蓋其筆墨不秀於二家也。弘仁的畫品格最高,其畫皆細線勾出,不皴不染不擦,筆筆細秀清晰。故「江南人家 以有無定雅俗」。「浙派」的畫,尤其是「浙派」後期的畫,皆用大片的墨,粗而含糊,筆墨暖昧,無內涵,即無骨秀,故遭人攻擊,不是沒有道理。徐渭、八大山人的荷葉、芭蕉,也似用大片的墨,梅幹、荷莖也似用粗線,實則大片的墨中有很多細微處,絕非一大片無變化的死墨,其墨不含糊、不暖昧,筆墨清晰,筆與筆,墨與墨間皆變化無窮。層次清楚,看似大片,實則仍是很多筆和墨聯成,且筆墨皆秀,皆有內涵;梅幹、荷莖筆似粗而有變化,更有文化內涵。和「浙派」的大片墨、粗筆無變化、無內涵者絕然不同。所以,徐渭的畫看上去似粗,實不粗,因為它有秀骨。

文之骨秀,即言語要直快,意要明。意明,言必直而爽,若語言含糊,則文骨必不秀,意不明,骨也不秀。《文心雕龍》有「風骨篇」,所說的內容和我上面所言骨秀特徵相類。其云:「……沉吟鋪辭,莫先於骨。故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結言端直,則文骨成焉;意氣駿爽,則文風清焉。」「端直」和「駿爽」都是準確而爽直的意思。又說:「若豐藻克贍,風骨不正,則振採失鮮,負聲無力。」是說如不直爽而臃腫,則缺乏鮮明的光採和朗暢的節奏。又說:「練於骨者,析辭必精;深乎風者,述情必顯。捶字堅而難移,結響凝而不滯,此風骨之力也。若瘠義肥辭,繁雜失統,則無骨之徵也。」「瘠義肥辭」即意少而語言臃腫不精練,亦即失於「骨秀」。

書法家常寫的一幅對聯:「無暇人品清如玉,有骨文章淡若仙。」這「有骨」的「骨」便是秀骨,也是清如玉的。又有「書無俗韻精而勁,筆有神鋒老更奇。」也更是骨秀的效果。

如何用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判斷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的優劣呢?其實,讀文章如觀美女,願意看,能看下去,或很想看,看了很愉快,講得很清楚,看了還想看,即是好文章,即「骨秀」之文;不願看,看不下去,硬看很痛苦,內容很含糊,不知講什麼,看了無愉快的感覺,即不是好文章,即無「骨秀」之文。秀骨之文如秀骨之女,給人的感覺是相同的。

八大山人 書畫冊之一

四、「骨秀」如何得來

詩文書畫的主體是人,是人的意識之形態。外國人說的「風格即人」,中國古代人說:「詩如其人」、「書如其人(書,如也)」、「畫如其人」。不是說人的骨秀,詩文書畫就骨秀,而是人的意識「秀」,即有意識形態的「骨秀」。一個意識渾濁、思想胡塗的人,絕對寫不出骨秀的文章;一個認識不清,膽怯心小的人也畫不出「骨秀」的畫來。大家都喜愛讀傅雷的文章,傅雷對畫的認識之準確高明是當時第一人。傅雷是一個特別講原則、從不含糊,且特別清醒的人,從不齷齪。「文化大革命」中,他自殺了,就是不願意那樣齷濁的活著,據金梅《傅雷傳》(湖南文藝出版社)記載傅雷在上海美專時,看到長廊上掛有俞劍華的十多幅繪畫作品,馬上對工友說:「這些畫沒有創造性,才氣少,收掉。」俞劍華比傅雷年長14歲,傅雷看他的畫「才氣少」,馬上令人收掉,不怕得罪人。其它人看到就不吱聲,而且他還當俞劍華的面說他「沒有本領,只會抄書」。還說:「沒有閒工夫和抄書匠囉嗦。」這正是他直率的表現。如果是一個齷齪的人,對俞劍華有看法,心裡有數就行了,絕不會說出來,在心裡含含糊糊就算了。傅雷有一段時間迷戀書法,他的好友也是著名文化人樓適夷從北京寫信給他,說他沉浸於書法這樣小道,乃是「藉此逃避現實,放棄更重要的事。」但傅雷馬上回信反擊。如果換上其它人(意識中無「骨秀」者),樓適夷既是朋友,又是上級,又何必回信反擊呢?心裡有數就行啦。其實樓適夷的勸告是對的,傅雷如果一直迷戀書法,他可以成為一流的大書法家,但影響不過在書法界,就不會成為有現在知名度的大文化名人。但傅雷立即回信反擊,表現了他直率不含糊,不齷齪的性格。吳湖帆既是大名人,又在上海勢力頗大,誰敢批評他呢?但傅雷就直言:「吳湖帆君近方率其門人一二十輩,大開畫會,作品類多甜熟趨時;……惡俗矣。如此教授,為生徒粥畫計,固良得,但去藝術甚遠矣。」(見《傅雷書信集》上海古籍出版,1992年版,第154頁)又評張大千「鄙見於大千,素不欽佩,觀其所臨敦煌古蹟,多以外形為重,至唐人精神,全未夢見……江湖習氣可慨可憎。」(同上第224至225頁)傅雷直率地批評,還可舉出很多例子,他思維清晰,認識準確,言語直率,所以他的文章才「骨秀」,才為人所稱道。反之,思維不清,認識不確,吞吞吐吐,猥縮之輩,為文必如之,也就不可能「骨秀」。書畫也如此。沒有一個齷齪、猥縮之輩,能畫出「骨秀」的畫來。欲書畫詩文之骨秀,須人的意識思想胸懷「秀」,明乎其理,一切都是可以改變的。

前面說過,「秀骨」有「天骨」和「練骨」兩種。古人說的「朗鑑出於自然,英風發乎天骨。」這「天骨」就是天賦之骨,主要是遺傳基因(傳統),其次還有地理環境等影響。「天骨」指的是天賦之秀骨。大自然賦予人的形體(骨骼)都應該是很美的,而且愈來愈向美的方向發展的。一切不受限制的自由之物,如虎、豹、獅等都是很美的。老鼠的行動受到限制,就不如虎豹美了。世代苦難勞力者,關節都變形了,肌骨不是順天性而生長,而是被勞累折磨,被重力壓制,漸漸畸形了,至少說向美的方向發展的天賦沒有了,故鮮有「骨秀」者。「天骨」出於有傳統的貴族之後。培養一個英雄或一個國家元首,有十年左右時間就差不多了。但培養一個貴族要五代左右,這就是幾代優美的基因相傳迭加,同時還要培養訓練,怎樣坐、怎樣站,轉身、走路、講話、吃、睡等都有專家指導。英國的貴族吃飯、吃什麼不重要,怎樣吃才重要。所謂站有站相,吃有吃相。中國人說的「坐如鐘,立如松。」中國貴族也十分講究。漢代「漢官威儀」不僅指服飾講究,身姿、動作也都要講究,不可隨意。六朝時期的貴族,不論男女都特別講究行為、動作及至形相,甚至服藥以改變膚色和神態。一代人講究風度,後人稱之為「魏晉風度」。象王羲之、王獻之等貴族,也都是很美貌的,都有秀骨。如《世說新語》記「羲之風骨清舉也」、「遺少清貴人」、「時人目王右軍:飄如遊雲,矯若驚龍。」《書斷》說「遺少骨鯁高爽,不顧常流。」《世說新語》還說王獻之「容止不妄。」他是寧肯被火燒死也不失風度的(見《世說新語·雅量》)。所以,其天骨是遺傳加訓練。(當然這和書畫的「骨秀」是否有絕對的關係,還需進一步研究。人的風度肯定和書畫的秀骨有關係)。

《書品》論「子敬泥帚,早驗天骨,兼以掣氣,復識人工。」也是說他既有「天骨」,又有訓練(「人工」)。

「練骨」是經過鍛鍊而形成的,現在人的健美鍛鍊也有一定道理。但練出的秀骨如果沒有一定的天骨為基礎,也練不出太秀的骨,天骨又必須訓練才更好。二者有很多共同處。

優秀的書畫家,尤其是有「秀骨」的書畫,其主體必有天賦,興趣就是天賦的一部分。現在的很多書人、畫人,為什麼寫不好,畫不好,就是他們本無天賦,或天賦不高,卻認為書寫、畫畫比當農民輕快,又能賺錢,無天賦而硬學,尤如毫無天骨而硬訓練,也出不了十分的「秀骨」,當然會好一點。叔本華說「天才」只有美術、音樂、詩歌三種人才有之。其餘人才只可稱「幹才」,是有一定道理的。有的詩人幾歲時寫出的詩即非同一般,甚至能流傳千古,有人終生寫不出好詩;有人出口成章,有人終生努力寫不出一篇好文章。這就是天賦的問題。

上海博物館藏有八大山人早期畫,很幼稚,但其中秀骨仍可見。後期經過訓練,其書畫「秀骨」高舉,真「飄如遊雲,矯若驚龍。」齊白石的畫六十歲以前,被很多人評為「很差」、「不能看」(按:其實不盡然),但仍能隱隱見其秀骨。外國畫也如此,儘管畢卡索本人象一頭公牛,但他的畫,其原作也是有秀骨的。

《文心雕龍·體性》有云:「夫才有天資,學慎始習。」曹丕《典論·論文》有云:「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氣之清」即「骨秀」,「氣之濁」即無「骨秀」,都是不可力強而致的。但「天骨」問題,我不宜多講,以免產生消極影響。現在談「練骨」。

《文心雕龍·風骨》有云:「練於骨者,析辭必精。」和我說的「練骨」有相近之處。傳統猶如貴族之基因,十分重要。書畫詩文之「練骨」首先在於學習傳統、研究中西藝術之傳統,師學舍短。尤其是中國書畫之傳統,皆因「骨秀」而留傳下來,故練骨必秀。當然,「骨秀」的表現有內秀外樸,有內外皆秀,有秀逸,有秀潤,有雄秀,有清秀。《曹全碑》是內外皆秀的,《張遷碑》、《石門頌》就是內秀外樸的。顏真卿的書法屬於雄秀,王羲之的書法屬於清秀的,學者要根據自己的需要加以學習。

骨太秀則弱,骨太粗則俗。筆力弱的人宜選外質而內秀的書法或雄秀的書法學習,以去其弱。筆力近於粗野的人宜選清秀的書法學習,以去其粗。

有「天骨」的人,練習起來,較輕鬆。無「天骨」或「天骨」不顯的人,更要刻苦鍛鍊,百鍊成鋼,「練金成液,棄滓存精」(方士庶《天慵庵筆記》),皆可通過努力而成功的。

不過,讀書是更重要的。一個人氣質的改變靠讀書,「腹有詩書氣自華」,人們說「學者氣質」,而不說「畫家氣質」。如果畫家氣質好,那是讀書的結果,不讀書的畫人是不會有好氣質的。天生的「秀骨」固然好,但後天讀書也可以培養和加強氣質。「江山易換,本性難移」,其實,本性可移的例子太多,一個人屢受打擊,就可能會沉默下來,一個人屢屢得意,就可能輕狂起來。多讀書,書中的知識豐富了你,好書也是有秀骨的,也會使你意識「骨秀」。因而你筆下也就自然「骨秀」起來。

但是,話再說回來,練筆亦非不重要,你的學問再好,你表達不出來,你的書讀得再多,理論再明了,但無筆墨技巧表現出來,也是沒有用處的。而且很多技巧中就包含著學問。

當然,到底如何是「骨秀」,如何使自己的作品「骨秀」,最終還靠你的悟性,我的文章僅作提示,如是而已。

或者有人提問,先生二十年前提倡「陽剛大氣」和「正大氣象」,現在又提「骨秀」,得無矛盾乎?答曰:陽剛大氣、正大氣象也必須以骨秀為內核,否則便是粗魯。八大山人的畫不大氣嗎,不正大嗎,但又「骨秀」非凡;徐渭畫亦然。孔子曰:「質勝文則野(粗野),文勝質則史(虛浮),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又,張良、陳平為英,周勃、樊噲為雄,合英、雄為一者,劉邦、韓信也。韓信為小英雄,劉邦為大英雄,非英雄不足成大業,非大英雄不足一統天下,此之謂也。書畫者自察之。

八大山人 雙雀圖

相關焦點

  • 八大山人畫的孔雀,醜陋無比,卻是高明的諷刺畫
    借畫抒情是古代文人畫家常用的表現手法,或愛或憎,皆於畫中,表現出畫家的是非分明,清代畫家朱耷亦不例外。善畫山水,花鳥畫成就最高,畫法受明林良、陳淳、徐渭的影響,畫面往往只有一鳥、一魚、一花,落墨不多,卻很精緻,出奇制勝,不落常套。八大山人無論是「枯木孤鳥」,還是「殘荷孤魚」,魚鳥的眼睛常常畫成「白眼向人」的冷漠神色,加之落款愛把「八大」、「山人」聯寫成既像「哭之」,亦像「笑之」之狀,以抒發對滿清社會的不滿和國破家亡的悲痛。
  • 明朝徐渭:畫驢時畫錯了一筆,卻成神作,齊白石:放大看確實太牛
    比如齊白石就是一位貨真價實的大畫家,生平諸多作品都被後人捧為佳品,然而他對明朝的畫家也很欣賞,據說明朝某位畫家在畫驢的時候,不小心畫錯了一筆,後來被齊白石看到,便興奮的稱:「這驢蹄子簡直太牛了」。 齊白石老先生的畫作很有神韻,特擅長畫蝦、魚,偶爾也畫些風景跟別的動物。
  • 詩畫尋芳│萱草報慈恩
    萱花雙犬圖 朱瞻基(明)萱草入畫,始於唐末五代。據宣和畫譜記載,晚唐畫家刁光曾繪《萱草百合圖》,這大約是史載最早的一副萱草圖了。從畫作名稱看,應該是祝願婚姻美滿、子孫昌盛。而後南唐梅行思繪《萱草雞圖》,五代滕昌佑作《萱草兔圖》,北宋趙昌畫《萱草榴花圖》。上面的這幅《萱花雙犬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作品,繪於宣德丁未年。
  • 多才多藝的才子,徐渭文藝創作涉獵廣泛,畫風獨具一格
    多才多藝的才子,徐渭文藝創作涉獵廣泛,畫風獨具一格文/文涓徐渭其人,在藝術領域中受到多位大家的敬重,齊白石、鄭板橋、黃賓虹都曾給出盛讚。01不拘形式,生動狂放和很多精細描繪事物的畫家不同,徐渭對於畫中景致的描繪往往是不拘形式的,這也是他畫風獨到的一個原因,而這也是他打破傳統的一個表徵。
  • 陸儼少後期的畫出現程式化問題
    原標題:陸儼少後期的畫出現程式化問題   陸儼少是當代著名的書畫大師,其功力深厚的山水畫尤為畫壇所公認。然陳振濂指出,陸儼少的山水畫有固定程式,在他筆下風雲變幻的過程中卻並不想著要徹底打破這種程式。而陳傳席亦遺憾點評,陸儼少晚年雖有所創新但最終屈服於畫商,而停止了藝術的追求,最終影響了他的成就。
  • 一生磨難鑄就藝術輝煌,讀徐渭《題墨葡萄詩》體會知足常樂
    一生磨難鑄就藝術輝煌吳斌徐渭(1521—1593),漢族,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初字文清,後改字文長,號青藤老人等,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戲曲家、軍事家。徐渭出生在一個落魄的大家族中,父親晚年納妾生下了徐渭。在徐渭不足周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徐渭十歲時,生母又被逐出了家門。
  • 陳淳真切樸實的經典語錄
    陳淳真切樸實的經典語錄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25日 22:17 來源:CCTV.com     ★在我向群眾宣布「
  • 《錦衣之下》裡的白鹿竟然是真的,徐渭還專門寫了一首詩
    代初進白牝鹿表說道《進白鹿表》,徐渭是繞不過去的。徐渭,明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戲曲家、軍事家,與解縉、楊慎並稱「明代三才子」。他是中國「潑墨大寫意畫派」創始人、「青藤畫派」之鼻祖。徐渭非常有才,是少年得志的典範。徐渭十歲的時候,就通讀了楊雄的名文《解嘲》,和一般人只是讀一讀,背一背不一樣的是,徐渭不僅搞懂了意思,還將之改寫了,取名為《釋毀》。《釋毀》這首詩沒有流傳下來,但據史書記載,這首詩當時轟動全城,被喻為「指掌之間,萬言可就。」由此可見,徐渭的確不是一般人。
  • 陳莊|對於中國寫意畫,素描色彩不是洪水猛獸!
    當然,中國畫裡的寫意,代表了中國的文化、哲學和美學,我本人也是畫寫意的,我欣賞造型嚴謹的寫意畫,寫意,可不是寥寥幾筆,信口開河。有人會反對素描對中國畫的作用,凡事一分為二,素描促進了中國畫的造型,但一味地以素描造型替代中國畫的寫意又是不可取的,近日讀到一篇陳傳席先生有關素描與寫意的短文,覺得有理,引為下,供業內朋友甄別。——陳莊(水墨畫家,本名陳會衡,祖籍衡陽。
  • 大師畫大白菜,財運滾滾來!
    齊白石老曾經畫過一幅大寫意白菜圖,畫面上點綴著鮮紅的辣椒,他題句道:「牡丹為花中之王,荔枝為果之先,獨不論白菜為蔬之王,何也?」。五十歲後才學畫,工花卉,有獨特的風格。致力於傳統的金石碑刻的研究。
  • 張旭與徐渭筆法比較——一個「平動、絞轉」一個「提按、頓挫」
    本文也以邱先生的觀點作為比較張旭和徐渭的狂草筆法的依據。應該說,平動、提按、絞轉這三種運動形式是任何書法作品都離不開的基本運動形式,只是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書家在不同的作品中因為作品風格、內容和形式的需要,對這三方面有著不同的側重而已,單獨而純粹的某一種運動是不存在的。
  • 齊白石書畫院院長-少白湯發周分享:論齊白石弟子王雪濤書畫藝術
    1922 年考入北平藝術專科學校西畫系,後轉讀國畫系,受教於陳師曾、蕭謙中、湯定之、王夢白等諸位前輩,尤受王夢白影響最大。齊白石弟子-王雪濤的書畫作品《喜上眉梢》 收錄於:齊白石老人自述《齊白石老人自述》記載了就在1924年拜齊白石為師,奉師命改名雪濤。1926年畢業後留校任助教、講師。抗日戰爭期間,北平淪陷,辭去教職,專事繪畫創作,賣畫為生。
  • 畫得太像就不高級?你的誤解太深了
    比如仕途失意、一生坎坷的大畫家徐渭曾寫道:「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閒拋閒擲野藤中。」而八大山人筆下的鳥與魚也總是以白眼看待世界。 徐渭 《黑葡萄圖軸》 對於繪畫的意義,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在歷史深處有相通之處。
  • 翕兮·陳傳席評現代名家:「嶺南畫派」——折衷中西
    文 | 陳傳席如果徹底否認一個畫家,只要說他的畫和「嶺南派」 差不多,甚至說他是學「嶺南派」的,那就完了,就等於說這個畫家一無是處。有一個畫家告訴我,上海人嘴裡不講他的畫好,但心裡還有數,知道他的畫很好;但廣東人嘴裡不講他的畫好,心裡也沒有數,壓根兒不懂他的畫。
  • 你朋友圈鬥圖的表情包可能是湯唯爸爸畫的!
    雖然很多人勸他不要畫這種「冷門滯銷」的畫,但是湯餘銘先生有自己的藝術追求,在他眼裡藝術無關金錢名利,他追求的是靈魂上的震撼和意義。他說:「如果一個畫家作畫,只是為了銷路,那這只是他的一部分畫,而不是他全部的創作。畫家必須讓自己的心更完整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