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全中國13.3億人口的姓氏資料庫(2008-2010)」的綜合分析,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發布當今中國最新版「百家姓」排行榜。在「百家姓」排名前三位的王、李、張是中國最大群體的姓氏,分別有9500多萬人、9300多萬人和9000萬人,三姓人群約佔全國總人口的21%,「王」姓是中國第一大姓。
建成13.3億人口姓氏資料庫
2006年,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下,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義達研究員曾經主持過一項姓氏研究,通過對全國1110個縣和市調查,得到了2.96億人口的數據,並按照縣、地區、省三級人口比例的統計,公布了當時中國「百家姓」排序,並出版了《中國姓氏·三百大姓》一書。
「當年的研究樣本近3億人口,相對於中國13億多人口來說,樣本的隨機性程度相對較低,數據主要集中在人口大省和文化程度相對高的地區,加上中國人姓氏分布的不均勻性和大姓小姓之間人口的極大差異,因此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袁義達說,「其中,能否全面完整地獲得全國人口的分布數據最為關鍵。」
2008年,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與國家公安部下屬有關身份證管理的研究部門合作進行了一項中國人姓名研究,從而獲得了比較完整的全國姓氏數據。以此為基礎,該中心又獲得了臺灣地區行政部門戶籍姓氏的全部數據以及香港和澳門地區的抽樣數據,成功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全中國13.3億人口的姓氏資料庫(2008-2010)」。
約20個少數民族基本不用姓氏
通過對這個資料庫綜合分析,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以下幾個現象:首先,我國有大約20個少數民族基本上不使用姓氏,僅以人名出現;其次,祖國大陸和臺灣對複姓的戶籍登記都存在問題,複姓的形式和數目存在不確定性;第三,有的稀有姓氏在目前通用計算機字庫中沒有,造成統計缺失;第四,由於人工計算機輸入時的原始錯誤,縣級以上的匯總中出現了人口只有幾人或一人的假姓,這類假姓大約有幾千種之多。
「這次統計雖然無法十分準確得到全國正在使用姓氏的數目。但分析表明:沒有姓氏的、稀有姓氏的和假姓的總人數僅佔全國人口總數的2.07%,因此,中國主要姓氏的分布數據是非常可靠的。」袁義達說,「這是至今全中國(含全部領土)最完整的姓氏資料庫,也是我們為什麼要再次宣布當今中國百家姓排序的理由。」
王姓居首「得益」於樣本擴大
根據2006年發布的「百家姓」排行榜,「李」姓是當時中國第一大姓。在最新版「百家姓」中,為什麼「王」姓取代「李」姓成為中國第一大姓?
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義達研究員說:「這主要是因為人口統計樣本的擴大。自宋朝以來,李、王、張一直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三大姓氏,李姓和王姓的人口在不同時代各有不同,排序經常在伯仲之間。」
「2006版的百家姓數據主要集中於中原、華東、華南地區,王姓人口最佔優勢的內蒙古、新疆、青海、東北地區的大部分縣市,由於當時沒有被收集進新出版的地方志中,因此也造成了統計缺失。」袁義達說。
人口集中在少數姓氏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的國家,大約在5000年前,姓就被定為世襲,由父系傳遞。幾千年來,中國人姓氏分布的特點十分突出,人口主要集中在少數姓氏之中,形成了大姓、常見姓氏、罕見姓氏、稀有姓氏之分。
據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研究,目前,我國人數在100人以上的姓氏有2400種,佔總人口97.93%;人數在1000人以上的姓氏有1421種,佔總人口97.90%;人數在1萬人以上的姓氏有717種,佔總人口97.71%;人數在10萬人以上的姓氏有374種,佔總人口96.80%;人數在100萬人以上的姓氏有153種,佔總人口90.67%;人數在1000萬人以上的姓氏有23種,佔總人口56.61%。
綜合新華社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