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姓,第一大姓並不是孔姓,它只能排在最後一位

2021-01-16 騰訊網

歷史上由於孔子的存在,一段時間裡,孔姓成為中國古代的第一大姓,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再加上孔子的後人再難有大的作為,致使在孔子光環下的第一大姓逐漸被取代,最後竟然淪落成第十大姓,被王、裴、錢、李、劉、楊、崔、盧、鄭姓等超越。

網絡配圖

第十大姓:孔姓(孔姓由八支組成,孔子僅為其中一支的後裔)

我國古代的姓氏主要源自子姓,或以人名、祖名為姓,孔姓的始祖有商湯、孔父嘉、媯孔寧、姬孔等,名人有孔子、孔寧、孔張等,孔姓源於子姓,出自商朝君主成湯的後裔和宋國司馬孔父嘉之後,源於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國大夫孔寧,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其他源於他族改姓,商朝君主成湯的一位子孫以商族的姓【子】以及商湯名字中的【乙】組合起來,形成子姓孔氏;第二支孔姓源自宋國司馬孔父嘉,西周初期,成湯的後裔微子啟被封於宋國,微子啟死後,其弟宋微仲繼位,微仲九世孫孔父嘉為宋國大司馬,因遭受迫害,他的後代逃到魯國,以其名字中的【孔】為氏,也是子姓孔氏,其孫為孔子;第三支孔姓源自春秋時期衛國大夫姬孔悝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第四支源自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國大夫孔寧,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第五支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穆公姬蘭之後,也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第六支出自古佶姓的孔氏;第七支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第八支源於其他少數民族漢化改姓,在土家族、苗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孔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縻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孔氏,世代相傳至今。

網絡配圖

第九大姓:鄭姓

鄭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姜姓、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周朝的鄭桓公為姬姓鄭氏得姓始祖,鄭桓公為周宣王之弟姬友,鄭國滅亡後,鄭國人為紀念故國,相繼改姓鄭,此外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改姓,如朝鮮族、蒙古族、裕固族、哈尼族、滿族等,從北朝到隋唐之後,鄭姓一直為望族,宰相更是接連不斷的誕生,後因科舉制的實行,影響逐漸衰落,但仍為天下鄭氏中最為顯赫的一支,「幽公六代孫榮,號鄭君,生當時,漢大司農。當時六代孫穉,漢末自陳徙河南開封,晉置滎陽郡,開封隸焉,遂為郡人」,從燕太子詹事鄭溫開起,溫生四子:濤(西祖)、曄(北祖)、簡(南祖)、恬(中祖),鄭姓為古代「四大家族」之三。

網絡配圖

第八大姓:盧姓

盧姓主要源自姜姓、姬姓以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春秋時期的高傒為盧姓始祖,秦始皇時,就有大名鼎鼎的五經博士盧敖、天文博士盧生,西漢初期有燕王盧綰,東漢末被尊稱為「士之楷模,國之楨韓」的大儒盧植(盧植故居在河北涿州市盧家場)出自範陽,及魏、晉、南北朝至隋,盧植之後裔盧志、盧諶、盧偃、盧邈、盧玄等都是官宦世家、書香門第,從盧玄起至其曾孫,一家百口,共採同居,因為官著名而被史書記載的就有18人,帝族之子要找盧氏成親,史稱「範陽盧氏,一門三公主。」皇帝也要納範陽盧氏之女為貴妃,史家有四海大姓崔、盧、王、謝之說:「望出範陽,北州冠族」,至唐代,盧氏尤為突出,不僅狀元、進士、帝師,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初唐四傑」之盧照鄰、「大曆十才子」之盧編等,從漢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有正史記載的盧氏歷史名人就達840多人,範陽盧氏,賢良輩出,勳業燦爛,文豪蜚馨,盧姓為古代「四大家族」之二。

網絡配圖

第七大姓:崔姓

崔姓是漢族、朝鮮族等民族的姓氏之一,漢族崔姓主要來源於姜姓,始祖傳為姜太公,鼻祖為炎帝神農氏,山東臨淄(淄博)為崔姓的發源地,少數民族崔姓則為漢化改姓,清河崔氏在春秋時乃齊國公卿之一,西漢時居住在清河郡,東漢以後成為山東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門下,西晉時講究士族門第,崔氏被列為一等大姓「崔盧王謝」之首,清河崔氏後長仕北朝,北魏時一度與範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並稱為「四大家族」,這個四大家族是經過官方認定的,其中北魏開國元勳司徒崔浩,更是將清河崔氏推向了第一個巔峰,唐代崔氏仍然顯赫,有23人做過宰相,唐朝修訂的《氏族志》曾把崔氏列為第一,唐文宗知後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無顯官,又無人才,憑什麼列為第一?難道我李氏貴為天子,還比不上崔氏嗎?」下令改以李氏為第一,皇后氏族長孫氏為第二,崔氏列第三,雖然如此,崔氏仍為士族高門,杜甫的母親就是清河崔氏。

網絡配圖

第六大姓:楊姓

楊姓最早源於春秋時期的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楊伯僑為得姓始祖,弘農楊氏,始自東漢太尉楊震,楊震號「關西孔子」,而「四知」的典故就來源於這位「清白吏」,其子楊秉、孫楊賜、重孫楊彪,皆能繼承震公遺風,且均官至太尉,是為東漢「四世三公」,另楊震第五子,三國中的著名將領楊奉的後代,也是世居高官,從「西晉三楊」到北魏楊播兄弟,無不是一時顯赫,而把這個家族推到極致的,則是完成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大統一的大隋開國皇帝楊堅,除隋朝皇室外,越國公楊素,與其子楊玄感,也是這一個家族的著名人物,即使隋朝滅亡後,唐朝的「李武韋楊」四姓聯姻政治集團中的楊姓也是「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楊妃、武則天之母楊氏、唐玄宗楊皇后、楊貴妃、及眾多的楊氏駙馬等,處處昭顯著這個關西第一望族的無限輝煌,而宋代滿門忠烈的楊家將,更是令人可歌可泣,弘農楊氏文武雙全,不但武的厲害,文的也湧現出不少才子大家,如楊修、楊炯、楊凝式、楊時、楊萬裡等。

網絡配圖

第五大姓:劉姓

劉姓是當代第四大姓,是中國最有影響的姓氏之一,也是古老多源的姓氏,其起源主要是祁姓、姬姓、外族改姓和賜姓,沛縣劉氏是中國歷史上最顯赫的皇族,西漢皇族、東漢皇族、蜀漢皇族、劉宋皇族,皆為劉姓,歷史上有「張王李趙遍地劉」之稱,此說法源自西漢、東漢王朝,在其400餘年的時間裡,歷朝皇帝都堅持「大封同姓,以鎮天下」有關,劉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最早的一支來源於祁姓,是帝堯的後裔,形成於夏朝後期,出自今河南魯山;第二支起源於姬姓,形成於春秋時期,系以邑為氏,出自今河南偃師;第三支源自外族改性,比如項羽的叔父項伯因在鴻門宴上救駕有功,後被劉邦賜姓劉,北魏孝文帝改革時,曾將鮮卑族的獨孤氏改姓劉,此外匈奴的王族也因劉邦的和親政策,根據孩子隨母姓的原則,也改姓劉,從西漢初期的匈奴貴族內附,到南北朝時期的鮮卑族進入中原,一直到清朝的滿洲八旗漢化,這期間有大量外族人改姓劉姓。

網絡配圖

第四大姓:李姓

中國歷史上,要說哪個家族是最輝煌的家族?「言必稱隴西李。」秦代隴西郡守李崇為隴西李氏始祖,他的次子李瑤為狄道侯南郡守,他的孫子更是赫赫有名——助秦始皇破滅燕趙,生擒太子丹的隴西侯大將軍李信,漢有飛將軍李廣及其從弟李蔡,然而,當李廣之孫李陵投降匈奴後,隴西以李氏為羞恥,於是這個家族自李陵之後,在兩漢三國到西晉時期一直默默無聞,而這期間李氏的著名人物通常出自另一家族,趙郡李氏,不過從東晉開始,隴西李氏又忽然迅速崛起,被霍去病蓄意射殺的李廣三子李敢留下一個孤兒,這個孤兒的後代,在五胡亂華時,出了隴西李氏第一個君主:李暠,關於李暠是李廣的後代,雖然中間隔了幾百年,但已無任何爭議,史學界都已承認,另一支是西涼後主李歆之後,後來在北朝時,柱國大將軍李虎被封唐國公,也就是李淵的祖父,還有一支是他弟弟李翻之子李寶,逃往北魏,後來成為北魏滅北涼的功臣,其後人李充這一支被稱為唐皇族的武陽房(唐朝史官為李淵的祖先做的考據,稱之為「四公子房」),武陽房的後代中,最有名的就是大詩人李白和大書法家李陽冰,南唐是李氏從楊行密的子孫手中奪得建立的政權,南唐的開國皇帝李昪,初為徐溫的養子,叫徐知誥,但他實際上是唐朝的沒落皇族,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曾孫,再來看看李陵在匈奴的後代,在北朝時期,這一脈也出了兩支著名人物,一支是柱國大將軍李弼(瓦崗領袖李密的祖父),另一支是永康公李崇義(唐初戰神李靖的祖父),這裡要特別提醒:李廣雖然是純粹的漢人,但他的後代卻逐漸胡化,隴西李氏,隨著最後一位著名人物李煜的被毒殺而漸漸隱沒在史海中。

網絡配圖

第三大姓:錢姓

錢姓早在西周時就已獲姓得氏,由彭姓(始祖系彭城籛鏗,即彭祖)演變而來,多源流,分布廣,發展的最初階段多為隱士、道者,故史籍中少有此姓見聞,整個先秦時期見諸於史籍記載的僅有隱士錢丹一人,進入秦代後,錢姓人中關東下邳(今江蘇睢寧)名士錢產因才能出眾、品德高尚被朝延任命為御史大夫(此官職在秦代是專門負責掌管朝廷監察、糾劾百官之權的三公要職,位尊而且權重,一般非皇帝股肱親信不得擔任),詔令一出,錢產頓時聲名鵲起,一直不為人所熟知的錢姓也變得家喻戶曉,從此進入天下著名姓族之列,歷史上,錢姓的第一支源於有熊氏,出自周朝顓帝裔孫彭孚的官名,屬於以官職為氏;錢姓第二支源於少數民族改姓而來,如現在的滿、回、苗、壯、蒙古、彝、藏、黎、土家、哈尼、布依、納西等民族中都有錢姓的存在;錢姓第三支源於改姓,屬於帝王賜姓,是中國古代帝王為彰顯皇家威儀,昭示榮寵,籠絡、褒獎臣屬,邀集人心的重要手段之一,五代時錢鏐曾以杭州為中心建立了吳越國,是時境內安寧,人民富足,有不少吳越臣僚先後都被賜以國姓「錢」;錢姓第四支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九府泉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網絡配圖

第二大姓:裴姓

起源一:伯益之後,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伯益的後裔有個叫飛廉的,他的裔孫被封於蘋邑(今山西省聞喜縣東),稱為蘋氏,至六世孫為蘋陵,他在周僖王時被封為解邑(山西省臨猗西南)君,他去掉邑字底,改加衣字底,表示自己已經離開了蘋邑,故稱裴姓;起源二:源於周朝秦國,以城邑為姓,秦國先公非子被周孝王封於秦,史稱秦非子,秦非子的後代中有人被封為侯爵,並被封為裴鄉(今山西省聞喜縣裴城)的首領,稱裴鄉侯,這位貴族被稱為裴君,他的後世子孫便以封邑為姓,稱裴姓;起源三:源於春秋時晉國以地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載,晉平公將顓頊的一個裔孫封到裴中(今山西省聞喜縣)做首領,這位貴族被稱為裴君,他的後代遂以「裴」為姓,稱裴姓,河南裴姓更是被稱為中國古代第一大姓。

網絡配圖

第一大姓:王姓

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媯姓和少數民族改姓,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王由三橫一豎構成,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貫通天、地、人,代表天、地、人都要歸「王」管的哲學,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統治者被稱為「王」,「王」作為姓氏即來源於「王」這個至尊之位,王姓起源一:周靈王長子太子晉,因直諫而被廢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職,時人因其是王族的後代便稱為「王家」,這支族人遂以王為氏;起源二:周武王之弟畢公高封於畢國,春秋時其裔孫畢萬任晉國司徒,受封於魏,秦滅魏後,後裔魏無忌之孫魏卑子逃入山東泰山,漢初,魏卑子奉詔做官,被封於蘭陵郡,因其是王家之後,故稱其族為「王家」,從此以王為姓,史稱「蘭陵王氏」;起源三: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後,由其長孫姬赤(姬洩父之子)繼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奪取了王位,史稱周桓王,姬赤出奔晉國,子孫以其曾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臨猗一帶,史稱「臨猗王氏」;起源四:桓公揭封於王城,古城在今洛陽王城公園,其封地雖小但處於東周王城的西部,史稱其為西周桓公,國亡後,其子孫遷到河南伊川和昭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後來稱為王城王氏;起源五:商朝末年,紂王荒淫無道,比幹多次犯顏強諫,反遭殺害,其子孫因為比幹原是王子,就以王為氏,從先秦至漢唐,子姓王氏一直居於河南地區,形成著名的汲郡王氏,後來散播到甘肅、山東、河北和山西等地;起源六:帝舜的後代媯滿被封於陳,史稱陳胡公,陳完在齊國任官後,改為田氏,秦滅齊後,齊王后裔田義,為避仇家,改姓王氏,史稱「元城王氏(大宗)」,世居河北大名梓縣,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為郡望,新朝的開國皇帝王莽就源自此支王氏,分支另有:北海王氏(小宗)等;起源七:西漢末年,王莽篡漢自立,建立新朝稱帝,燕太子丹玄孫姬嘉,上獻符命,為王莽所寵,賜姓王氏,史稱「北京王氏(大宗)」,分支另有:薊縣王氏(小宗)等;起源八:少數民族後裔改姓,屬於漢化改姓王氏,今天的滿族、蒙古族、苗族、羌族、彝族、傣族、侗族、佤族、景頗族、哈尼族、土家族、裕固族、維吾爾族、黎族、高山族、京族、白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王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縻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遂改為漢姓王氏,這些王氏,史稱「蠻荒王氏」。

相關焦點

  • 趙是中國第一大姓?為什麼《百家姓》裡趙姓排在第一位?
    這裡面涉及一個問題,《百家姓》裡為什麼趙姓排在第一位?難道它是中國第一大姓嗎?在2016年全國人口統計中,中國前五大家族分別是李、王、張、劉、陳,佔據全國人口百分比越百分之三十,李姓才是中國當之無愧的第一大姓,那趙姓排在第一位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各省第一大姓:16省姓王,5省姓李,3省姓陳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姓氏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國人講究落葉歸根、認祖歸宗,歷史上賜姓、改姓更是一種重要的政治手段。時至今日,雖然不少傳統習俗已經潛移默化、與時俱進,但是國人對于姓氏的重視程度卻絲毫不減,甚至於在某些程度上比以前更加在意。
  • 中國歷史上十大帝王姓氏,你是皇室後人嗎?
    文/天叔讀史中國歷史上十大帝王姓氏,你是皇室後人嗎?姓氏是一個民族的重要標誌,也是對我們每個人都十分重要的東西。近年來,對于姓氏感興趣的人是越來越多了,可是,雖說感興趣的人不少,可真正了解的人卻沒有多少。那大家是否知道中國的十大帝王姓氏呢?
  • 「王」姓是中國第一大姓 20個少數民族不用姓氏
    「王」姓是中國第一大姓 20個少數民族不用姓氏 在「百家姓」排名前三位的王、李、張是中國最大群體的姓氏,分別有9500多萬人、9300多萬人和9000萬人,三姓人群約佔全國總人口的21%,「王」姓是中國第一大姓。
  • 《百家姓》為何趙姓排第一?現在中國四大姓是哪四個?
    比如這個:為什麼《百家姓》趙姓排在第一啊?中國現如今那幾個姓氏人口最多啊?歷史上都有哪些姓氏的名人啊?今天我們就把這些問題聊一聊。家裡珍藏《百家姓》皇帝因姓趙,趙姓居首位首先第一個問題,趙姓何德何能竟然排在百家姓之首!
  • 隔壁姓王機率大!2019年百家姓排名:16省「王」姓排第1
    隔壁姓王機率大!2019年百家姓排名:16省「王」姓排第1  黃琨 • 2020-01-21 12:21:50 來源:前瞻網 E
  • 第一大姓易主,新生兒名字使用...
    據現存文獻記載,「姓」與「氏」單用可上溯到甲金文與竹帛時代,「氏姓」一詞出現在戰國中晚期,「姓氏」一詞出現在漢朝。姓氏是氏族、族氏、宗族與家族的名號。成書於宋朝的《百家姓》,歷代童蒙習誦,可謂家喻戶曉。各姓氏隨歷史發展而分化演變,形成今天六千餘個在用姓氏。
  • 王姓是全國第一大姓,古代真的沒有出現姓王的皇帝嗎?
    全文字數1707字,圖片5張,閱讀時長約5分鐘 一直以來,民間就流傳著一種說法,說王姓是全國第一大姓,在古代名人輩出,產生了150多位宰相,可唯獨沒有出現一位姓王的皇帝。 這種說法,是正確的嗎?
  • 中國最牛的姓氏,你知道是什么姓嗎
    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長河中,有這樣一種文化綿延不斷,他,使每個人有一種文化自豪感;他,使每個人有種文化認同感;他,使無數人有種親近感!他,就是中國姓氏文化,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姓氏文化!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擁有23813個,每個姓氏都是獨一無二的,相同的姓氏多有一種祖先認同感,歷史上最著名的姓氏之一——陳氏,他們的傳承可歌可泣!陳氏,在這裡講下義門陳氏,亦稱為江右陳氏、江州陳氏。是發源於江西省德安縣車橋鎮的一個 江右民系家族。
  • 秦始皇名叫嬴政,這麼拉風的姓,為何現在中國幾乎沒有人姓贏?
    秦始皇名叫嬴政,這麼拉風的姓,為何現在中國幾乎沒有人姓贏?文/小夕觀歷史提起姓氏,大家最先想起的是哪個姓氏呢?我國古代有過很多姓氏,有的發展到今天已經成了中國的大姓,但是有的姓氏的人卻越來越少,幾乎被人遺忘。
  • 杭州人姓氏TOP10出爐 看看你的姓上榜了嗎
    而讀書人把「趙錢孫李」排在了前四位,因為「趙」是當時的皇姓,理所當然地排在第一位;錢鏐建吳越國,為當地百姓做了不少貢獻,老百姓都很感念錢家的恩德,所以「錢」就放在了第二位;至於「孫」是吳越王錢弘俶皇后的姓;而「李」是當時吳越鄰國南唐的國姓。  那麼杭州的那些大姓又是什麼來頭?有資料記載,東晉以後,以王姓為代表的一些中原世家大量向江南一帶遷徙。
  • 中國最尊貴的四大姓,各個了得,看看有沒有自己的姓氏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相當長的歷史,是很多國家都無法比擬的,從最基本的姓氏來看就有非常久遠的歷史,不單單是百家姓還有千家姓,宋代《百家姓》收入628個姓氏,明代《千家姓》收入1594個姓氏。解放以來,在北京市的戶口檔案中就有二千二百多個姓氏,上海市有一千四百個姓氏。
  • 中國十大奇怪姓氏,有個姓一行都寫不下
    就拿姓來說說吧,每個人都有姓,可是有的人的姓是大姓,比如排在《百家姓》前頭的趙錢孫李,動輒千萬的人口,名人輩出。可是呢,有的人的姓就很冷門,你不僅可能一輩子碰不到這樣一個姓的朋友,而且可能連這個字都不認識。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學無止境,那就從名字開始學習吧。
  • 這個姓是廣東三大姓之一,在湛江有多條分支,大多源自福建莆田
    之前寫了梁姓,又寫了廣東第一大姓陳姓,現在繼續寫廣東和湛江的大姓——黃姓。黃跟梁一樣,在宋朝不是什麼大姓,排到96位,但後來發展得很快,到現在全國約有2700萬人,排第七,在廣東有500多萬人,排第三,而且廣東的黃氏人數佔全國的19.5%,無疑是比例最高的黃姓省份了。
  • 臺灣怪姓一籮筐 陳姓林姓人最多"真假"都是姓
    臺北市文化局昨天在萬華剝皮寮歷史街區舉辦「剝開族譜尋寶趣」特展活動,展示47個罕見姓氏,全臺姓「壹」與姓「丙」的都只有一人。據報導,現場也展示全臺及臺北市前十大姓氏。全臺第一大姓是陳,佔全臺總人口的11.13%,第二是林,佔全臺人口的8.3%,第三是黃,佔6.03%。陳、林、黃、張、李、王、吳、劉、蔡、楊是全臺十大姓,共佔全臺人口52.76%。
  • 古代唯一用自己姓氏作國號的皇帝,現成南方大姓,是你的姓嗎?
    而我國歷史當中有一位皇帝,被稱之為是古代最懶的皇帝。因為在考慮國號這個問題上,這位皇帝只有直接用自己的姓氏作為了國號。但是現在已經成為了廣州地帶人數最多的一個姓氏,這個姓氏就是陳。其實陳這個姓,放眼整個中國都屬於一個人口大姓。
  • 世界十大恐怖習俗 排第一的竟是中國的它(1)
    大多數的國家都有著一些流傳在歷史長河中的傳統文化,我們都知道對於傳統文化我們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一些凝結著民族優秀文化的傳統習俗被一代一代人傳承下來,而一些違背人常、不利於社會進步的習俗也慢慢的被人們所淘汰。
  • 姓蕭和姓肖一個樣麼?原來歷史上根本沒有肖姓!
    身邊有人姓蕭,有人姓肖,那麼這兩個姓一樣麼?實際上,或許肖姓古代也有,但十分罕見,而且基本上已經沒有了後人。但蕭可是大姓,據稱有一脈出自嬴姓,嫡系祖先叫伯益,是幫助大禹治水的功臣,因為有後代被分在蕭地,也就是今天的安徽蕭縣,於是後代姓蕭。
  • 河北100大姓氏:李姓第3,崔姓第20,蘇姓第42
    河北省總人口7591.97萬人,是我國第六人口大省,根據公安部發布的「2019年全國姓名報告」,全國人口數量最多的十大姓氏為: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吳、周,其中王姓為全國第一大姓
  • 歷史上智商最高的十大名人,劉伯溫只能排第九,第一名毋庸置疑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著非常深的文化積澱,在各朝各代都有很多的能人志士出現,正是因為他們才讓中華的歷史變得更加的璀璨,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看中華歷史上十位智商最高的人物,第一位無可爭議。第10位就是清朝的著名謀士——范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