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堅持不投降繼續打、不賠款結局會怎樣?

2021-01-08 科技歷史說

自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封建制度的弊端開始一步一步顯現出來。當外國的堅船利炮攻破中國國門時,統治者開始在美夢中驚醒。中國的民族脊梁開始重新思考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中國結構的內部構造。

一個王朝的興衰史往往和他的制度緊密相關。如果把中國的整個封建王朝的延續和發展比作是一場馬拉松長跑,那麼制度的發展和更新迭代便是它的核心。清朝是封建王朝的最後階段,也是這場馬拉松的終點。它的制度從最開始的統一天下到成為歷史的阻礙,在西方文明的對比之下,也走到了盡頭。

在政治上,實行皇帝專政,所有的國家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決,皇帝可以凌駕任何人之上。說白了,這是多數人服從少數人的統治。統治者的利益佔據了國家的核心,人民群眾是最終的受難者。許多王公大臣遵循著從上往下剝削的潛在邏輯,悲劇在一代又一代的國民身上重演。

在經濟上,舉國上下主要靠著農業生產得來的賦稅。經商和貿易被政府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在遼闊的中國土地上,人們對自然資源及其依賴,很多時候都是靠天吃飯。由人生產出來的商品沒有科技力量的支持,只是停留在經驗的層面之上。在對外貿易上,更多的是為了展示皇權而進行的外交,在經濟層面上考慮的很少。

甲午中日戰爭發生之前,中日兩國從實力比較來看,中國每年的稅收在7000萬兩白銀左右,而日本只有5000萬兩白銀左右。不同的是,日本是一個充滿危機的島國,在不斷學習中西方優秀文化的基礎之上,更加注重發展科技力量和現代化的軍事裝備。在甲午海戰中,甚至有這樣一個細節,中國經過洋務運動也生產了一批現代軍工,但是製造過程粗製濫造,有很多都不符合規格,在戰場上錯失了良機。

從全球化的角度來看,世界已經向現代化邁進。工業革命使得世界市場迅速形成,人的生產能力大幅度提升。雖然中國的封建王朝在內外矛盾中顯得搖搖欲墜,但是其封建思想卻深深地紮根在中國人民心中,就像一棵大樹的根一樣,要面向陽光,從內部到外部都必須進行一個大洗禮。

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大敗,迫使清朝統治者思考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也給中國人民當頭一棒,他們必須要重新找一條出路。不能眼看著祖宗留下的遺產被外國人瓜分。戰爭失敗的賠款不僅在思想上提醒了國人,在實際的經濟行為中也讓人民負擔沉重。

如果清政府不投降,不賠款。對於中國的國民就會有一種外敵侵略的緊張感,他們會同仇敵愾,一致對外,使得中國內部的矛盾暫時不會顯現出來。這樣會損失更多的錢財,消耗更多的人力物力。然而歷史的進程是無法阻擋,從全球化的視野來看,當時中國的內核已經輸給了列強。

與其誓死抵抗,還不如把精力都放在改革內部矛盾上,這樣會湧現出一大批愛國志士,只有加速封建王朝的滅亡,才能夠贏得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

當然清政府投降,還存在著一個它不可避免的缺點。統治者在思想上,自高自大,他認為,那只是中國人民很小的流動損失,所以根本就沒有把這部分利益放在眼裡。另一方面,清政府希望通過妥協和讓步讓列強的利益得到滿足,實現清朝內部的穩定和安寧。

相關焦點

  • 甲午中日戰爭中,當時清軍傷亡4萬人,日軍的傷亡是多少呢?
    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這才徹底將中國人打醒!甲午中日戰爭的結局是清政府戰敗,最終整個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這也是一次中國洋務運動的成果與日本明治維新成果的較量,可惜清政府輸得徹底,最終李鴻章和日本人籤訂了不平等的《馬關條約》,又是割地又是賠款的,顯然日本進行了徹底的改革,這樣的成果是清政府無法比擬的。
  • 「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喚醒了仍在沉睡中的中國民眾?
    本以為以此便能讓落後的中國走向強大,然而洋務運動卻以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而宣告失敗。洋務運動雖然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的發展、並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但並沒有讓中國走向富強。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可以說這是中國打的第一場海陸交替的近現代化戰爭。
  • 甲午中日戰爭:晚清政府終於被打疼了!打醒了!
    1884年,朝鮮的開化黨在日本的支持下發動了甲申政變,意圖將中國勢力悉數驅除出朝鮮境內。但旋即過後,就被袁世凱帶領下的清軍給壓制了。日本同清政府籤訂了《天津會議專條》,規定兩國同時退兵,下次若出兵朝鮮需互相通知。 《濟物浦條約》和《天津會議專條》無疑為了日後的甲午中日戰爭埋下伏筆。
  • 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北洋水師為何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全軍覆沒
    致力於建造北洋水師的李鴻章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北洋水師第一次在海戰中亮相:黃海的大東溝一戰北洋水師被日軍擊沉了4艘重型鐵甲艦,威海衛一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北洋水師為何會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全軍覆沒呢?北洋水師如此浩大海軍實力,清政府應該打個勝仗,把小日本摁到太平洋裡喝海水,當烏龜。但是戰爭的結果實在是讓國人難以接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的原因究竟在哪裡呢?。
  • 在日本的地圖中,日本不是雄雞前的一條蟲,而是一道鐵鏈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在我國繪製的地圖裡,中國的版圖像一隻雄雞,而日本則是我們喙下的一條蟲子。日本人不這麼看,他們習慣將中國地圖倒過來看,倒過來之後就會發現中日再不是雞吃蟲子,日本變成了橫在中國家門口的一條鐵鏈!日本對中國的野心從來沒有消失過,整個日本國民接受的教育就是將打敗中國看作莫大的榮譽。
  • 甲午中日戰爭(清)
    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國內資源匱乏,市場狹小,國內在社會轉型期有各種矛盾,因此以天皇為首的統治集團急於在對外擴張中尋找出路。1887年日本參謀部制定了大陸政策,第一步是攻佔臺灣,第二步是吞併朝鮮,第三步是進軍滿蒙,第四步是滅亡中國,第五步是徵服亞州,稱霸世界。此時,中國處於清朝晚期,清朝政治十分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鬥爭十分嚴重,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
  • 日軍戰敗投降後,「731部隊」創立者石井四郎,最後結局令人憤慨
    日軍戰敗投降後,「731部隊」創立者石井四郎,最後結局令人憤慨文/文史紀事世界四大文明中,唯我中華民族文明從未中斷過,中華民族曾經是被打敗過,但從未被摧毀過靠的是民族危亡之際敢於站出來的那群人,靠的是必勝的信念與毅力,靠的是民族文化自信,即便曾經在二戰中遭受日軍慘無人道的侵略,我們也未曾放棄過。中日甲午海戰後,日本得到大量的賠款後並不滿足於現狀,始終對我中華大地虎視眈眈。清朝滅亡後,中原大地陷入內亂,日本更是蠢蠢欲動,終於在1931年,日軍找了一條荒謬的理由炮轟瀋陽北大營,並且不費吹灰之力佔領了東三省。
  • 甲午中日海戰,清軍兵力是日軍的2倍之多,傷亡率呢?
    甲午中日海戰,對於我國意義重大,它的失敗奠定了日本後來的侵華戰爭。這場戰爭中,雙方無論是兵力還是武器都相差懸殊,但卻各有優勢。日軍的軍艦比較先進,清軍則是兵力豐沛,是日軍的2倍之多,在這樣的狀況下,他們的傷亡率又是幾比幾呢?
  • 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淺談甲午中日戰爭相關知識點
    在事業單位考試中,歷史的考察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版塊。對於近代史的複習要注重細節。今天要講的是在近代史上對中國、日本兩國都影響巨大的一場戰役——甲午中日海戰的相關知識點。一、時間1894年7月25日至1895年4月17日。二、傷亡情況參戰方兵力:清軍630000人、日軍240616人。
  • 甲午中日戰爭大清緣何失敗,軍閥袁世凱的總結十分到位
    發生在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籤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
  • 中日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是因為北洋官兵貪生怕死嗎?
    勝利方如願以償的得到臺灣島和大量賠款,一躍成為亞洲最強大的國家。失敗的一方,則從此一蹶不振,成為了列強們瓜分的對象。 說到這裡,很多朋友可能已經猜到了,這場戰爭就是著名的中日甲午海戰。戰爭的起因是,日本侵略朝鮮劍指中國東北,清朝為了防止日本以朝鮮為跳板侵略我國,所以派兵保護朝鮮。
  • 1945年,如日本還不投降會怎樣?看看日本當年糧食產量就知道了
    德國的支持就是最大的話語權日本狂妄無比,更加確信能夠稱霸亞洲但是這時給了日本靈魂上的一擊自己的法西斯大哥竟然被打敗了,選擇了戰敗國的結局但是此時的日本還在垂死掙扎,因為一旦投降那麼就會有巨額的戰爭賠款等著它,反法西斯聯盟的各國都想分一杯羹但是當時的日本經濟已經難以承受這樣的打擊對經濟來說這絕對是毀滅性的打擊日本就是拼死抵抗最後也只能是以戰敗國的身份立於世界當時的美國已經開始向日本學習其殘忍的手段
  • 甲午賠款與日本的帝國之路
    日本政府為此成立「貨幣制度調查會」,調查是否應改變貨幣本位。各方爭論不一,調查會內部也意見不一。大多數人不主張加入金本位,認為銀價下跌有利出口,而且銀價下跌所造成的物價上漲,能「促進農工商的興旺」。此派代表人物有:澀澤榮一、園田孝吉、小幡篤次朗、高田早苗等。
  • 甲午中日戰爭,清軍4萬人傷亡,日軍傷亡多少?真實數目令人咋舌
    日本最早吸取了中華文化的智慧,外交地位並不高,近代的時候兩國就發生了翻轉,中國這麼一個大國,對於日本彈丸小國的欺侮不敢作聲,這就是兩國淵源。 中國最早發現日本是在秦朝的時候,那時候秦始皇整天做著長生不老的美夢,想要生生世世享受這份帝王霸業,於是就派出了3000名童男童女東渡尋丹,這才發現了東海那邊的日本。
  • 甲午中日戰爭後,日方要求賠償3億兩,卻因為他被襲擊而讓步
    1894年的時候,中日兩國爆發了甲午戰爭,日本開始大肆侵略中國和朝鮮,由於對方兵力強盛且籌備已久,所以就導致毫無準備的大清打了一場倉皇的戰役。次年的1月,日本的軍隊入侵渤海灣,北洋水師因兵力不足而慘敗,以至於全軍覆沒,而這場戰役,就是著名的威海衛戰役。大清的興亡只此一瞬,而李鴻章則臨危受命,被寄予了拯救大清的厚望。
  • 中日甲午海戰
    日本伺機而動,決定出兵朝鮮趁 機挑起中日衝突以發動侵略戰爭。 日本重兵壓境,駐朝清兵多次請添援軍,李鴻章不予理會,反而把解決中日爭端的希望寄托在國際列強的調停上,但西方列強對日水發動戰爭均持默許和支持的態度。 7月底,清援軍途經豐島海面時,突遭日艦襲擊,清軍官兵死傷慘重,日本不宣而戰,正式挑起侵華戰爭。 1894年年8月1日,中日兩國同時正式宣戰。
  • 中日甲午海戰,日本繪製的中國地圖曝光,網友:精確程度堪比GPS
    清朝末年,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一些有志之士也是意識到只有發展科技才能救國於水火當中,洋務運動就此展開,然而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也宣告近代化工業終結,西方列強趁機大肆瓜分。
  • 歷史上的今天丨《辛丑條約》中的巨額戰爭賠款是什麼時候才停止...
    8.1994年12月22日,「申根協定」確定生效日期9.2016年12月22日,中國首顆碳衛星發射成功清朝幾乎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恥辱的一個朝代,與外國侵略者籤訂了很多喪權辱國條約,割讓了大片的土地,賠付了巨額的戰爭款。
  • 中日甲午戰爭,清軍陣亡4萬人,但是你知道日軍傷亡多少人嗎?
    歷史上眾多戰爭以弱勝強均不離此法則。 甲午海戰,當時日本能造整隻艦船,日本所造艦船雖小可以源源不斷地出來,武器彈藥也是如此!當時清政府船要買,炮要買,炮彈更要買!